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敦煌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敦煌莫高窟
  • 石窟艺术
  • 佛教艺术
  • 丝绸之路
  • 壁画
  • 雕塑
  • 中国石窟
  • 敦煌
  • 艺术史
  • 宗教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9005
版次:2
商品编码:1143004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石窟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1983年推出首卷中文本《敦煌莫高窟》一,至1997年中文本《安西榆林窟》,十七卷本《中国石窟》丛书才全部出齐。《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为目前国内石窟研究领域的版本。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内容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收录重点窟龛照片约二百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其中晚期石窟的面貌。

目录

图版
莫高窟晚期的艺术
瓜、沙西夏石窟概论
敦煌艺术在美术史研究上的地位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山水表现
图版说明
实测图(第55窟、第97窟、第3窟)
敦煌莫高窟大事年表(五)
莫高窟内容总录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英文目录

前言/序言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上) 书籍简介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上)》是“中国石窟”系列丛书中极具分量的一卷,它将读者带入北魏鼎盛时期的佛教艺术宝库——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图录,更是一部深度考证的学术专著,旨在全面、细致地梳理和解读云冈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演变及其背后复杂的宗教与政治背景。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5世纪中期,正值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文成帝复兴佛教之际。这座石窟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石窟艺术在经历了早期(如炳灵寺、麦积山)的初步探索后,迈入了第一个高峰期——恢弘、大气、充满异域风情的“皇家气派”的时代。本书内容主要聚焦于云冈石窟早中期(一至二十窟,尤其是著名的五、六、七、八、九、十三窟)的造像艺术与建筑形制。 一、历史背景与开凿缘起 本书首先对云冈石窟的创建背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北魏孝文帝之前,鲜卑族作为统治者,其文化与艺术深受草原文化及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云冈石窟的开凿,是北魏政权“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重要体现,是国家行为的集中展示。 1. “沙门统”的推崇: 重点介绍了昙曜大师在北魏宫廷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他力主开凿“奉为五代皇帝各造一像”的巨大工程。这种将皇帝形象融入佛像的独特做法,是云冈早期造像最核心的政治象征意义。 2. 西域影响的路径: 考证了犍陀罗艺术、笈多艺术以及中亚龟兹艺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在云冈的早期造像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书中通过对早期佛像面相、衣纹处理的细致比对,清晰勾勒出文化传播的脉络。 二、早期造像的震撼与“昙曜五窟”的专题研究 本书将最大篇幅用于分析云冈最具代表性的早期造像群——昙曜五窟(第十六至二十窟)。这些巨型露天或半露天大佛,是研究中国早期石刻艺术的活化石。 1. 体量与气势的分析: 对比了五尊主佛的尺寸、比例及其在山崖上形成的视觉冲击力。这些佛像面相丰满、高鼻深目,衣纹如“曹衣带水”,呈现出一种雄浑、古朴的异域美感。 2. “皇帝佛”的解读: 深入探讨了第十六窟主佛(释迦牟尼佛)被广泛认为是仿照拓跋焘形象的论断,以及其他四窟可能代表的祖先佛概念。书中结合出土碑刻和文献记载,力求还原当时皇家对这些造像的期许与意义。 3. 窟室形制的比较: 详细描述了昙曜五窟采用的中心柱窟形制,分析了这种形制如何服务于绕塔礼拜的佛教仪轨,以及它与早期印度笈多石窟(如阿旃陀)在空间布局上的异同。 三、中期造像的风格转向与汉化过程 随着北魏政权的稳定和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推进,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在第11至第13窟及附属洞窟中发生了显著变化。本书清晰地捕捉到了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 1. “秀骨清像”的萌芽: 中期造像的佛像开始摆脱早期造像的厚重感和异域特征,面部轮廓趋于清瘦,衣纹线条更加流畅、贴体。这预示着未来平城向洛阳迁移后,“秀骨清像”风格的全面确立。 2. 佛龛与胁侍像的丰富: 重点分析了第11、12、13窟内精美的塔柱、藻井雕刻,以及围绕主佛的胁侍菩萨、弟子群像。这些群像的组合更接近于汉地流行的“三世佛”或“七世佛”说法的表现形式,世俗化和人情化的倾向日益明显。 3. 雕刻技法的精进: 运用高精度拓片和三维扫描数据,展示了此时期石刻线条的精细度、镂空技术的成熟,以及对衣褶处理上更为写实的努力。例如,对“褒衣博带”式样的采纳和改造。 四、装饰艺术与造像的细部研究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它超越了对主体佛像的描述,扩展到对窟室内部装饰母题的系统梳理。 1. 藻井与天顶: 对云冈石窟中各式藻井图案进行了分类整理,包括莲花、火焰宝珠、飞天卷草纹等,并追溯了这些装饰母题自印度传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 2. 飞天形象的演变: 集中展示了云冈飞天从早期厚重、具有健硕翅膀的形象,到中期飘逸、身姿舒展的“供养飞天”的变化轨迹。 3. 造像记与题跋的文献价值: 辑录了部分重要窟室的造像碑刻拓片和摹本,对解读造像年代、供养人身份以及当时佛教组织结构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五、摄影与图版质量 《云冈石窟(上)》的图版质量堪称顶级。书中收录了大量由顶尖摄影团队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拍摄的高清照片,包括: 原大或接近原大的局部特写: 尤其针对佛像的眼部、手印(手势)、足踏莲花座等关键细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察视角。 多角度的侧逆光摄影: 有效地揭示了石雕表面的肌理、刀法痕迹和历史风化痕迹。 精确的线描图与复原图: 弥补了照片在展示雕刻结构上的局限性,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原貌。 总结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上)》是一部全面、深入、图文并茂的学术巨著。它不仅是考古学家、美术史学家案头的必备参考书,也是所有对中国古代宗教艺术、民族融合史感兴趣的读者,了解北魏时期艺术成就的权威指南。它以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论证,再现了那个伟大时代,一座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精髓的佛教圣殿的辉煌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认为,许多关于古代遗迹的书籍,为了追求“大而全”,往往会牺牲掉主题的深度,变成一本简单的图集。但这部作品的切入点,显然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编排的,它避免了那种平铺直叙的倾向。它更像是策展人精心挑选出的一个“最佳摘录”,每一幅图都有其存在的明确理由,服务于整体的叙事结构。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不那么出名”但艺术价值极高的洞窟的收录,这体现了编者超越大众审美的专业眼光。例如,对于某些残损严重的壁画,他们并没有回避,而是用细致的描摹或高分辨率的扫描,力求展现出其“残缺之美”和历史的沧桑感。这种尊重文物现状的态度,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沉稳和可靠。翻完最后一页时,我的感觉不是“看完了”,而是“刚刚开始认识”。它成功地激发了我未来亲赴敦煌实地考察的强烈愿望,这本书,无疑是点燃我探索欲望的最佳引路石。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专注于单一主题的画册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内容可能会过于单调,无非是那些耳熟能详的飞天或者佛像的重复展示。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巧妙地引导着读者的目光从宏观走向微观,再从微观回归整体的历史脉络。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洞窟的侧重点区分,比如对某个特定时期洞窟风格的演变,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通过对比,让你清晰地看到“变”在哪里——是线条更趋于圆润了,还是色彩开始变得厚重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即便是初次接触敦煌艺术的人,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特征。我尤其关注那些不太常见的供养人壁画,它们简直是古代社会风俗的百科全书。从他们的服饰、发髻到他们献佛的姿态,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社会阶层结构。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文物图像,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文化载体,阅读体验远超预期,让我对敦煌的“活”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部厚重的画册甫一入手,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芬芳就让人心头一震。我本来是抱着学习的心态翻开的,毕竟“敦煌莫高窟”这几个字的分量摆在那里,预期是能看到一些严谨的学术图解和考古发现的梳理。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些跨越千年的色彩。我记得尤其清晰的是其中一幅关于壁画细节的局部放大图,那简直是视觉的盛宴。画师对于人物衣袂飘举的处理,那种轻盈感,简直像是能听到风声拂过丝绸的声音。更不用说那些精微的装饰图案,每一颗宝石的镶嵌,每一条莲花的勾勒,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那个时代的审美高度。我甚至怀疑,现在的数码技术是否真的能完全复刻出那种经历千年风沙洗礼后,依然倔强地展现出来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排版非常大气,留白得当,充分尊重了艺术品本身,没有那种过度设计的俗气,使得观者能沉浸其中,去触摸那些遥远的故事。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重历史的面纱,那种对古代艺术家的由衷敬畏感,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并非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冲击。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思考,那些在千年之前,为了信仰和艺术,在幽暗的洞窟中点着油灯作画的工匠们,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书中那些展现菩萨慈悲、罗汉坚毅的眼神,仿佛能穿透时空,与现代的我进行无声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故事画”部分的呈现,例如某些经变故事的连续叙事,其叙事手法之高超,丝毫不逊色于后世的连环画,甚至更具史诗感。通过这些画面,我看到了佛教传入中土后,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深度的融合、碰撞和再创造的过程。这本书没有提供冗长的理论说教,而是用最直观的“图像语言”来讲述这段复杂的文化交流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比枯燥的文字堆砌有效得多,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历史和哲学的学习。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控到近乎偏执的读者,所以,衡量一本艺术图册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印刷质量和色彩还原度。在这方面,这本书的表现是无可挑剔的,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水准。尤其是在表现那些矿物颜料的质感时,那种深沉的蓝、凝练的赭石,以及唐代特有的那种富丽堂皇的金色,都被精准地捕捉了下来。在某些局部,我几乎能感受到颜料在墙壁上的堆叠层次,那种厚重感和立体感,是那种廉价印刷品绝对无法企及的。我甚至特意拿了一个专业的校色卡和书中的几幅高饱和度图像进行了对比,发现其色彩的偏差控制得非常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温度”。这说明出版方在制版和印刷环节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明白,对于敦煌这样的国宝级艺术,任何的妥协都是对历史的亵渎。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移动的、可触摸的敦煌艺术精品展厅。

评分

还不错 ,挺实用的

评分

画飞天二身,一来一往,围绕着华盖快速飞旋。一身犹如直立升空,一身犹如急速降下。飞翔的动势,在飘拂的彩云衬托下,显得更为强烈。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内容很好,不用去敦煌了,不过坑很大的噢。

评分

自1983年推出首卷中文本《敦煌莫高窟》一,至1997年中文本《安西榆林窟》,十七卷本《中国石窟》丛书才全部出齐。《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为目前国内石窟研究领域最为权威性的版本。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收录重点窟龛照片约二百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其中晚期石窟的面貌。

评分

挺好的,就快凑齐一套了,有收藏价值,装订还可以.。

评分

莫高窟,令人神往的地方,美的宝库。无意于见证历史,但还是希望见证美。文物这套莫高窟画册,一共五册,原本圈定后三册,也就是唐代至元代的作品,不料可以用300-120优惠券的时候,第三册和第四册——也就是唐代的两册——都缺货了,只好先收入第五册,即五代至元代的部分。这一时期,莫高窟也有很多精品,个人较喜欢的有极其著名的《五台山图》(据说梁思成林徽因便是以此图为线索在五台山访古建,并最终发现了大佛光寺)、五代供养人像、元代的千手观音像。五代供养人像体现了贵妇们华丽丽的装饰,尤其是夸张的头饰,非常漂亮。元代千手观音像堪称莫高窟最后的辉煌,1996年发行的《敦煌壁画(第六组)》小型张即以此为主图,而且设计别具匠心,成为这一系列邮票的突破性收官之笔,只可惜这一枚小型张未能收到。都说这一套书,现行本远远比不上早年平凡社印刷的一版一印,但如今哪里去找一版一印呢?况且就算找得到,代价也应该巨大。且退而求其次吧。因为是一系列的最后一册,书后附有莫高窟全部洞窟总录,对于专业人士应该挺有价值的吧

评分

画飞天二身,一来一往,围绕着华盖快速飞旋。一身犹如直立升空,一身犹如急速降下。飞翔的动势,在飘拂的彩云衬托下,显得更为强烈。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