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常认为,许多关于古代遗迹的书籍,为了追求“大而全”,往往会牺牲掉主题的深度,变成一本简单的图集。但这部作品的切入点,显然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编排的,它避免了那种平铺直叙的倾向。它更像是策展人精心挑选出的一个“最佳摘录”,每一幅图都有其存在的明确理由,服务于整体的叙事结构。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不那么出名”但艺术价值极高的洞窟的收录,这体现了编者超越大众审美的专业眼光。例如,对于某些残损严重的壁画,他们并没有回避,而是用细致的描摹或高分辨率的扫描,力求展现出其“残缺之美”和历史的沧桑感。这种尊重文物现状的态度,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沉稳和可靠。翻完最后一页时,我的感觉不是“看完了”,而是“刚刚开始认识”。它成功地激发了我未来亲赴敦煌实地考察的强烈愿望,这本书,无疑是点燃我探索欲望的最佳引路石。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专注于单一主题的画册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内容可能会过于单调,无非是那些耳熟能详的飞天或者佛像的重复展示。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巧妙地引导着读者的目光从宏观走向微观,再从微观回归整体的历史脉络。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洞窟的侧重点区分,比如对某个特定时期洞窟风格的演变,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通过对比,让你清晰地看到“变”在哪里——是线条更趋于圆润了,还是色彩开始变得厚重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即便是初次接触敦煌艺术的人,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特征。我尤其关注那些不太常见的供养人壁画,它们简直是古代社会风俗的百科全书。从他们的服饰、发髻到他们献佛的姿态,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社会阶层结构。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文物图像,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文化载体,阅读体验远超预期,让我对敦煌的“活”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部厚重的画册甫一入手,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芬芳就让人心头一震。我本来是抱着学习的心态翻开的,毕竟“敦煌莫高窟”这几个字的分量摆在那里,预期是能看到一些严谨的学术图解和考古发现的梳理。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些跨越千年的色彩。我记得尤其清晰的是其中一幅关于壁画细节的局部放大图,那简直是视觉的盛宴。画师对于人物衣袂飘举的处理,那种轻盈感,简直像是能听到风声拂过丝绸的声音。更不用说那些精微的装饰图案,每一颗宝石的镶嵌,每一条莲花的勾勒,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那个时代的审美高度。我甚至怀疑,现在的数码技术是否真的能完全复刻出那种经历千年风沙洗礼后,依然倔强地展现出来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排版非常大气,留白得当,充分尊重了艺术品本身,没有那种过度设计的俗气,使得观者能沉浸其中,去触摸那些遥远的故事。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重历史的面纱,那种对古代艺术家的由衷敬畏感,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并非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冲击。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思考,那些在千年之前,为了信仰和艺术,在幽暗的洞窟中点着油灯作画的工匠们,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书中那些展现菩萨慈悲、罗汉坚毅的眼神,仿佛能穿透时空,与现代的我进行无声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故事画”部分的呈现,例如某些经变故事的连续叙事,其叙事手法之高超,丝毫不逊色于后世的连环画,甚至更具史诗感。通过这些画面,我看到了佛教传入中土后,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深度的融合、碰撞和再创造的过程。这本书没有提供冗长的理论说教,而是用最直观的“图像语言”来讲述这段复杂的文化交流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比枯燥的文字堆砌有效得多,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历史和哲学的学习。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控到近乎偏执的读者,所以,衡量一本艺术图册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印刷质量和色彩还原度。在这方面,这本书的表现是无可挑剔的,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水准。尤其是在表现那些矿物颜料的质感时,那种深沉的蓝、凝练的赭石,以及唐代特有的那种富丽堂皇的金色,都被精准地捕捉了下来。在某些局部,我几乎能感受到颜料在墙壁上的堆叠层次,那种厚重感和立体感,是那种廉价印刷品绝对无法企及的。我甚至特意拿了一个专业的校色卡和书中的几幅高饱和度图像进行了对比,发现其色彩的偏差控制得非常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温度”。这说明出版方在制版和印刷环节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明白,对于敦煌这样的国宝级艺术,任何的妥协都是对历史的亵渎。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移动的、可触摸的敦煌艺术精品展厅。
评分还不错 ,挺实用的
评分画飞天二身,一来一往,围绕着华盖快速飞旋。一身犹如直立升空,一身犹如急速降下。飞翔的动势,在飘拂的彩云衬托下,显得更为强烈。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内容很好,不用去敦煌了,不过坑很大的噢。
评分自1983年推出首卷中文本《敦煌莫高窟》一,至1997年中文本《安西榆林窟》,十七卷本《中国石窟》丛书才全部出齐。《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为目前国内石窟研究领域最为权威性的版本。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收录重点窟龛照片约二百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其中晚期石窟的面貌。
评分挺好的,就快凑齐一套了,有收藏价值,装订还可以.。
评分莫高窟,令人神往的地方,美的宝库。无意于见证历史,但还是希望见证美。文物这套莫高窟画册,一共五册,原本圈定后三册,也就是唐代至元代的作品,不料可以用300-120优惠券的时候,第三册和第四册——也就是唐代的两册——都缺货了,只好先收入第五册,即五代至元代的部分。这一时期,莫高窟也有很多精品,个人较喜欢的有极其著名的《五台山图》(据说梁思成林徽因便是以此图为线索在五台山访古建,并最终发现了大佛光寺)、五代供养人像、元代的千手观音像。五代供养人像体现了贵妇们华丽丽的装饰,尤其是夸张的头饰,非常漂亮。元代千手观音像堪称莫高窟最后的辉煌,1996年发行的《敦煌壁画(第六组)》小型张即以此为主图,而且设计别具匠心,成为这一系列邮票的突破性收官之笔,只可惜这一枚小型张未能收到。都说这一套书,现行本远远比不上早年平凡社印刷的一版一印,但如今哪里去找一版一印呢?况且就算找得到,代价也应该巨大。且退而求其次吧。因为是一系列的最后一册,书后附有莫高窟全部洞窟总录,对于专业人士应该挺有价值的吧
评分画飞天二身,一来一往,围绕着华盖快速飞旋。一身犹如直立升空,一身犹如急速降下。飞翔的动势,在飘拂的彩云衬托下,显得更为强烈。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