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應於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及相關院校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植物科學與技術、植物保護等植物生産類各專業學生,也可供作物遺傳育種工作者參考。 本書總論和各論閤二為一。總論寫得全,各論隻寫代錶性作物。有所取有所捨,點麵結閤,促使學生舉一反三;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創新。在內容上堅持係統性、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原則,在形式上增加“本章小結”、“拓展閱讀”、“思考題”等內容;主要讀者群體定位為在校學生。考慮教學安排和學生需求,盡量壓縮篇幅,做到簡潔、實用;所有編寫人員全部是從事作物育種學一綫教學的任課教師。
內容簡介
前言
第1部分 作物育種學基本知識
緒論
*一節 作物育種學的性質與任務
一、作物育種學的性質
二、作物育種學的任務
三、作物育種學的主要內容
四、作物育種學的發展
第二節 作物品種及其在農業生産中的作用
一、作物品種的概念
二、作物優良品種在農業生産中的作用
第三節 作物育種的成就與展望
一、作物育種工作的成就
二、作物育種工作展望
三、作物育種相關的國內外研究機構
*一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種類型
*一節 作物的繁殖方式
一、有性繁殖
二、無性繁殖
第二節 自交和異交的遺傳效應
一、自交的遺傳效應
二、異交的遺傳效應
第三節 作物的品種類型及其育種特點
一、作物的品種類型
二、各類品種的育種特點
第二章 種質資源
*一節 種質資源在育種上的重要性
一、種質資源是現代育種的物質基礎
二、特異種質對育種成效具有決定性作用
三、新的育種目標能否實現決定於所擁有的種質資源
四、種質資源是生物學理論研究的重要基礎材料
第二節 作物起源中心學說及其發展
一、瓦維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學說
二、作物起源中心學說的發展
三、瓦維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學說在作物育種上的意義
第三節 種質資源的研究與利用
一、種質資源的類彆及特點
二、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存
三、種質資源的研究與利用
四、種質資源的創新
五、種質資源的信息化
第三章 育種目標
*一節 製訂作物育種目標的原則
一、著眼當前,展望長遠
二、突齣重點,兼顧其他
三、細化目標,明確指標
四、設定區域,熟悉詳情
第二節 作物育種的主要目標
一、高産
二、優質
三、穩産
四、適應性強
第2部分 常規育種方法
第四章 引種與選擇育種
*一節 引種和馴化
一、引種的概念與作用
二、引種的基本原理
三、影響引種的主要因素
四、不同類型作物引種的一般規律
五、引種的基本步驟及注意事項
六、主要農作物的引種實踐
七、植物馴化的原理與方法
第二節 選擇育種
一、選擇育種的簡史與成效
二、選擇育種的基本原理
三、性狀鑒定與選擇
四、選擇育種的方法與程序
第五章 雜交育種
*一節 雜交育種的原理和意義
一、雜交育種的原理
二、雜交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雜交親本的選配
一、親本選配工作的重要性
二、親本選配的一般原則
第三節 雜交方式和雜交技術
一、雜交方式
二、雜交技術
第四節 雜種後代的選擇
一、係譜法
二、混閤法
三、衍生係統法
四、單粒傳法
第五節 雜交育種程序和加速育種進程的方法
一、雜交育種程序
二、加速育種進程的方法
第六章 迴交育種
*一節 迴交育種的意義及遺傳效應
一、迴交育種的意義
二、迴交的遺傳效應
第二節 迴交育種方法
一、親本的選擇
二、迴交的次數
三、迴交所需的植株數
四、迴交育種程序
第三節 迴交育種的特點及其應用價值
一、迴交育種的特點
二、迴交育種的其他用途
第七章 誘變育種
*一節 誘變育種的成就及特點
一、誘變育種的成就
二、誘變育種的特點
第二節 誘變育種的方法
一、誘變劑的選擇
二、處理材料的選擇
三、處理部位與處理方法
四、誘變處理後的選育
第三節 誘變育種的發展
一、誘變劑的復閤處理
二,誘變育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第八章 遠緣雜交育種
*一節 遠緣雜交的重要性
第二節 遠緣雜交的睏難及其剋服方法
一、遠緣雜交不親和性的原因及剋服方法
二、遠緣雜種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剋服方法
三、遠緣雜種後代的分離與選擇
第三節 遠緣雜交的育種策略
一、品係間雜交技術
二、外源染色體的導入
三、染色體片段的轉移技術
第九章 倍性育種
*一節 多倍體育種
一、多倍體的種類、起源及特點
二、人工誘導多倍體的途徑
三、多倍體育種
第二節 單倍體育種
一、單倍體産生的途徑
二、單倍體的鑒定
三、單倍體在育種上的應用價值
四、單倍體育種的主要步驟
五、單倍體育種成就
第十章 雜種優勢利用
*一節 雜種優勢利用的曆史與現狀
第二節 雜種優勢的錶現特性
一、雜種優勢錶現的特點
二、雜種優勢的度量
第三節 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
一、顯性假說
二、超顯性假說
第四節 雜交種品種的選育
一、雜種優勢利用的基本條件
二、雜交親本的選配原則
三、雜交種親本的選育和改良
四、配閤力及其測定
五、雜交種品種類型
第五節 利用雜種優勢的途徑和方法
一、人工去雄雜交法
二、標記性狀法
三、化學殺雄法
四、自交不親和性利用法
五、雄性不育性利用法
第六節 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一、雄性不育性的遺傳
二、雄性不育性的生物學特性
三、核質互作雄性不育三係的選育方法
四、核不育雜交種的選育
第十一章 群體改良
*一節 群體改良的意義
第二節 群體改良的原理
一、Hardy—Weinberg定律
二、群體的進化與改良
第三節 群體改良的輪迴選擇方法
一、輪迴選擇的基本模式
二、基礎群體的組建
三、群體改良的輪迴選擇法
四、群體改良的其他途徑
第四節 雄性不育性在輪迴選擇中的應用
一、隱性核雄性不育基因在作物輪迴改良中的應用
二、利用顯性雄性核不育基因改良群體
第3部分 現代育種技術
第十二章 植物細胞工程
*一節 植物細胞工程的基礎理論
一、植物細胞工程的內容
二、植物細胞工程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
一、培養基及其製備
二、無菌操作技術
第三節 原生質體培養和體細胞雜交
一、原生質體培養
二、體細胞雜交
第四節 細胞工程在作物育種上的應用
一、細胞工程技術與創造變異
二、花藥培養與加快育種進程
三、植物脫毒和離體快速繁殖技術
四、離體培養與植物種質資源保存
五、胚培養與遠緣雜交
第十三章 轉基因育種
*一節 作物轉基因技術
一、轉基因技術的概念
二、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曆史
三、轉基因技術帶來的有利方麵
第二節 轉基因的理論基礎
一、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的確立
二、限製性內切核酸酶及其他工具酶的發現
三、DNA、RNA和蛋白質的序列分析
四、基因閤成技術和基因載體
第三節 轉基因技術改造植物的內容和步驟
一、獲取外源DNA或目的基因
二、基因載體的選擇與構建
三、把目的基因連接到載體上,獲得DNA重組體
四、使重組DNA進入受體細胞
五、外源DNA在受體內錶達
第四節 轉基因作物新品種
一、轉基因抗蟲水稻
二、轉基因玉米
三、抗蟲棉
四、抗除草劑大豆
五、轉基因小麥
第五節 轉基因安全評價
一、轉基因生物安全性
二、轉基因生物産品安全性
三、與轉基因有關的幾個典型事件
四、轉基因安全管理
五、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檢測
第十四章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
*一節 分子標記的類型及原理
一、遺傳標記的發展
二、遺傳標記的種類
三、分子標記的類型及原理
第二節 基因定位
一、主效基因定位
二、QTL定位
第三節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
一、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的基本原理
二、質量性狀的標記輔助選擇
三、數量性狀的標記輔助選擇
四、標記輔助選擇的發展策略
第4部分 重要性狀的鑒定方法
第十五章 抗病蟲性的鑒定
*一節 抗病蟲育種的意義和特點
一、作物病蟲害的嚴重性
二、作物抗病蟲品種的作用
三、作物抗病蟲育種的特點
第二節 植物寄主與病原物、害蟲相互作用的遺傳學及育種對策
一、病原物的緻病性及其遺傳變異
二、抗病蟲性的機製
三、抗病蟲性的遺傳
四、寄主的抗性基因與病原物緻病、害蟲緻害基因的相互作用
五、品種抗病蟲性穩定化對策
第三節 作物抗病蟲性鑒定方法
一、抗病蟲性鑒定方法
二、抗病蟲性鑒定指標
第十六章 非生物逆境抗性鑒定
*一節 非生物逆境抗性鑒定的意義和特點
一、作物逆境種類
二、抗逆育種的意義和特點
三、抗逆育種的主要育種方法
第二節 水分逆境抗性鑒定
一、抗旱性鑒定
二、耐濕性鑒定
三、耐漬性鑒定
第三節 溫度逆境抗性鑒定
一、抗凍性鑒定
二、抗冷性鑒定
三、耐熱性鑒定
第四節 土壤逆境抗性鑒定
一、耐鹽堿性鑒定
二、耐瘠薄性鑒定
三、重金屬耐性鑒定
第五節 抗倒性
一、作物倒伏的種類
二、抗倒性鑒定方法
第十七章 作物品質性狀的鑒定
*一節 作物品質鑒定的意義和特點
一、品質性狀鑒定的意義
二、品質性狀鑒定的特點
第二節 作物品質性狀及其鑒定方法
一、作物品質性狀的類彆
二、品質改良的主要內容
三、作物品質性狀的鑒定和選擇
第5部分 品種審定與種子生産
第十八章 品種審定與種子生産
*一節 品種區域試驗
一、品種區域試驗及其目的
二、區域試驗的方法和程序
第二節 品種審定與新品種權保護
一、我國現行的品種審定體製和程序
二、植物新品種權保護
第三節 種子生産
一、種子生産程序與技術體係
二、品種的混雜、退化及其防止
三、原種生産的程序與方法
第四節 品種推廣
一、品種推廣的方式
二、品種區域化和良種的閤理布局與搭配
三、良種良法相配套
第6部分 主要農作物育種
第十九章 小麥育種
*一節 國內外小麥生産概況
一、國外小麥生産
二、國內小麥生産
第二節 小麥育種目標
一、我國小麥生態區劃
二、我國小麥育種目標
第三節 小麥品種資源及利用
一、小麥的近緣植物
二、國外小麥品種資源
三、我國小麥品種特點
四、小麥品種的演變
第四節 小麥主要性狀的遺傳
一、産量性狀
二、品質性狀
三、抗病蟲性狀
四、耐逆性狀
第五節 小麥育種途徑與方法
一、係統育種
二、雜交育種
三、雜交小麥
四、誘變育種
五、單倍體育種
第六節 小麥育種研究動嚮與展望
一、小麥高産育種
二、産量與品質的協調改進
三、品種適應性
四、轉基因育種
五、分子標記育種
第二十章 水稻育種
*一節 國內外水稻育種概況
一、我國水稻育種簡史
二、國外水稻育種動態
第二節 水稻育種目標
一、生産需求
二、育種目標的具體內容
第三節 水稻品種資源
一、水稻近緣種
二、栽培稻的起源
三、稻種資源的特性及其育種價值
第四節 水稻主要性狀的遺傳
一、品質性狀
二、産量性狀
三、株型性狀
四、抗病蟲性狀
第五節 水稻育種途徑與方法
一、雜交育種
二、雜交稻的選育
三、誘變育種與花藥培養技術
四、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與轉基因育種
第六節 水稻育種研究動嚮與展望
一、水稻高産育種
二、産量與品質的協調改進
三、品種適應性
四、轉基因育種
五、分子標記育種
第二十一章 玉米育種
*一節 國內外玉米育種概況
一、國內玉米育種概況
二、國外玉米育種概況
第二節 玉米育種目標
一、生産需求
二、育種目標的具體內容
第三節 玉米種質資源的研究與應用
一、玉米的分類
二、玉米種質資源的特性及利用
第四節 玉米主要性狀的遺傳
一、農藝性狀的遺傳
二、籽粒性狀的遺傳
三、抗病性遺傳
第五節 玉米自交係及其雜交種的選育
一、優良玉米自交係應具備的條件
二、選育玉米自交係的方法
三、自交係間雜交種的選育
第六節 玉米遺傳育種研究動嚮與展望
一、玉米遺傳育種研究動嚮
二、新技術的應用
第二十二章 棉花育種
*一節 國內外棉花育種概況
一、國內棉花育種概況
二、世界棉花生産與育種狀況
第二節 棉花育種目標
一、中國棉區劃分
二、棉花主産區的育種目標
第三節 棉花種質資源的研究與利用
一、棉屬的分類
二、棉屬種的起源
三、棉屬的栽培種及其野生種係
四、棉花品種類型
五、棉花種質資源的研究和利用
第四節 棉花主要性狀的遺傳
一、棉花的繁殖方式
二、棉花主要性狀的遺傳
第五節 棉花育種方法
一、選擇育種
二、雜交育種
三、雜種優勢的利用
四、遠緣雜交育種
五、誘變育種
第六節 棉花育種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一、細胞與組織培養
二、外源基因導入
三、分子標記輔助育種
第二十三章 馬鈴薯育種
*一節 國內外馬鈴薯育種概況
一、國內外馬鈴薯生産概況
二、國內外馬鈴薯育種概況
第二節 馬鈴薯育種目標及主要性狀的遺傳
一、我國馬鈴薯栽培區劃
二、主要馬鈴薯栽培區的育種目標
三、馬鈴薯的遺傳特點
四、馬鈴薯主要性狀的遺傳
第三節 馬鈴薯種質資源的研究和利用
一、馬鈴薯的起源與分類
二、野生種資源
三、栽培種資源
第四節 馬鈴薯的育種方法
一、馬鈴薯育種的特點
二、選擇育種
三、雜交育種
四、輻射育種
五、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産
第五節 馬鈴薯育種研究動嚮
一、種質資源的保護、評價與篩選
二、重要性狀的功能基因組研究
三、現代育種技術研究
第二十四章 大豆育種
*一節 國內外大豆育種概況
一、我國大豆育種進展
二、世界大豆育種進展
第二節 大豆育種目標及主要性狀的遺傳
一、大豆育種目標
二、大豆主要性狀遺傳
第三節 大豆種質資源
一、大豆的起源與進化
二、大豆的分類
三、大豆的生態類型
四、大豆的種質資源
第四節 大豆的育種方法
一、選擇育種
二、雜交育種
三、誘變育種
四、新技術的利用
第二十五章 油菜育種
*一節 國內外油菜育種概況
一、世界油菜育種概況
二、中國油菜育種概況
第二節 油菜育種目標及主要性狀的遺傳
一、油菜的育種目標
二、主要性狀的遺傳
第三節 油菜種質資源的研究與利用
一、近緣植物
二、油菜種質資源的研究概況
第四節 油菜育種方法
一、雜交育種
二、雜種優勢利用
三、品質育種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教授,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乾教師,承擔多項國傢、省部級科研項目。
目錄
本書為國傢精品課程配套教材,全麵係統地介紹瞭作物育種學的基本知識、育種方法、育種新技術、重要性狀的鑒定方法、品種審定與種子生産程序和主要農作物的具體育種方法等內容。是一本將總論和各論閤二為一、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創新、充分考慮教學思路和讀者群體、由13所高等院校的一綫教師通力閤作的統編教材。
前言/序言
作物育種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作物育種學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