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腦卒中後遺癥傢庭康復指南》共分七個部分,即腦卒中基礎知識、康復治療技術、傢庭康復、並發癥的康復治療、傢庭康復護理及腦卒中的預防和飲食調養。內容科學實用,可操作性強,適閤腦血管疾病患者及其傢庭成員閱讀,也可供鄉村醫生和社區醫務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一、基礎知識
(一)概述
(二)大腦的解剖
(三)腦卒中的病理與誘因
(四)腦卒中的主要臨床錶現
(五)腦卒中的診斷與鑒彆診斷
(六)腦卒中患者的現場處理
(七)腦卒中的急性期治療
二、腦卒中康復治療技術
(一)神經發育療法
(二)關節功能訓練
(三)作業療法
(四)使用康復輔助用具的訓練和指導
(五)物理療法
(六)針灸療法
(七)按摩療法
(八)中草藥透熱療法
(九)自然療法
(十)運動療法
三、腦卒中的傢庭康復訓練
(一)康復概述
(二)運動功能的康復
(三)共濟失調的康復
(四)感覺障礙的康復
(五)吞咽功能障礙的康復
(六)失語性語言障礙的康復
(七)構音障礙性語言障礙的康復
(八)膀胱功能障礙的康復
(九)心理障礙的康復
四、腦卒中並發癥的康復治療
(一)肩關節半脫位
(二)肩痛
(三)肩手綜閤徵
(四)失用性肌萎縮
(五)直立性低血壓
(六)肢體腫脹
(七)痙攣
(八)誤用綜閤徵
(九)關節攣縮
(十)壓瘡
……
五、腦卒中的傢庭康復護理
六、腦卒中的預防
七、腦卒中的飲食調養
精彩書摘
以上穴位選擇都是在痙攣肌相拮抗的肌肉上進行,采用電針治療,30~40赫茲的弱電刺激。
(2)按摩治療:針對攣縮的關節,采用按、揉、掐、搓等方法,將關節周圍的肌肉、腱揉開,逐漸將關節伸直位,反復操作5~10次,每日5~8次。
(3)中藥熱敷治療:對攣縮的關節采用中藥熱敷。
(4)其他:自然療法、運動療法,見本書前文。
(十)壓瘡
壓瘡亦稱褥瘡。是指在施加於皮膚及皮下組織一定強度的、持續一定時間的壓力、摩擦力、剪切力單獨或聯閤作用下,由於皮膚血管與淋巴係統受損所緻以細胞和組織壞死為特徵的破潰性損傷。各種導緻運動與感覺障礙的疾病均可閤並此癥。
壓瘡可發生於身體受壓的任何部位,通常情況下多發生於機體的骨性突起部位錶麵的皮膚,如坐骨結節、骶尾部、後枕部等。以坐骨結節、骶部、股骨大轉子及足跟最為常見。
壓瘡經久難愈,可發生多種並發癥,包括骨髓炎、菌血癥、進行性蜂窩織炎、心內膜炎、腦膜炎、膿毒性關節炎、竇道或膿腫形成、異位骨化等。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與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積極預防和有效治療壓瘡,具有重要意義。
1.發生原因
(1)壓力:長時間持續的機械壓力由身體錶麵傳送至骨麵,壓力呈錐形分布,錐底為受壓的身體錶麵,而骨上的組織承受最大的壓力。因此,最重的損傷常見於肌層而非皮膚。
(2)剪切力:當皮膚保持不動而其下的組織移動時會發生剪切情況。剪切力與骶部壓瘡發生率高有關。若床頭抬高,則骶骨後部組織壓力比床平放時更大,盡管骶尾皮膚與床麵附著在一起,但身體卻滑嚮床尾,這就會使從下麵的肌肉供應給皮膚的動脈受壓,使皮膚缺血而引起基底麵積廣泛的剪切性潰瘍。剪切常見的原因包括痙攣、坐姿不良、臥姿不良、轉移時滑動而不是抬起等。
(3)摩擦力:若皮膚在其承重麵上移動則會産生摩擦力。最輕的摩擦引起皮膚撕裂,但破損限於錶皮和真皮層。在閤並有壓力和剪切力時,摩擦力會進一步加重損害。
(4)控製身體姿勢能力的喪失或減弱:這是壓瘡最常見的危險因素。引起運動能力減弱的主要疾病有中風、關節炎、多發性硬化、脊髓損傷、無力和精神錯亂,應協助患者達到和保持盡可能高的運動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身體運動。
(5)進食不良:人血白蛋白降低可成為形成壓瘡的病因。
(6)潮濕:是壓瘡形成的一個重要促進因素,若不能控製會使皮膚軟化。隨著錶皮組織的軟化,受壓及給予摩擦力極易破損。過度潮濕由齣汗、傷口引流及二便失禁引起。
……
開啓新生之路:科學與人文關懷並重的居傢康復實踐 前言: 每一次生命的意外,都可能是一次對現有生活方式的嚴峻考驗。而腦卒中,作為一種突發性腦血管疾病,其後遺癥給患者及傢庭帶來的挑戰更是深遠而復雜。疾病的陰影之下,是漫長而艱辛的康復之路。這條路,並非僅憑醫療技術的介入便可順利抵達終點,它更需要一種融閤瞭科學循證、人文關懷與傢庭智慧的綜閤性實踐。本書,並非旨在羅列枯燥的醫學術語或提供機械式的康復步驟,而是緻力於成為您在腦卒中後遺癥居傢康復旅程中,最貼心、最實用、最值得信賴的夥伴。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在傢中營造一個支持性的康復環境,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各類功能訓練,如何應對隨之而來的心理與情緒波動,以及如何重塑傢庭關係,共同迎接新生的曙光。 第一部分:理解腦卒中後遺癥,為康復奠定堅實基礎 腦卒中,因其對大腦的損傷,常常伴隨著多樣化的後遺癥,這些後遺癥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涉及運動、感覺、認知、言語、吞咽等多個方麵。理解這些後遺癥的本質,是有效康復的第一步。 運動功能障礙的挑戰與突破: 腦卒中後常見的運動障礙包括一側肢體癱瘓(偏癱)、肌力減退、肌張力異常(過高或過低)、共濟失調(動作不協調)、平衡能力下降等。這些障礙直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行走、進食、穿衣等。本書將詳細解析不同類型運動障礙的生理機製,並在此基礎上,提供一係列循證的居傢運動訓練方法。我們將區分主動運動、被動運動、輔助運動的適用時域和技巧,強調動作的準確性、重復性和循序漸進性。例如,針對偏癱上肢,我們會介紹肩關節的保護性體位、手指精細動作訓練、日常生活活動的代償性訓練等。對於下肢,將重點關注步態訓練的原理與方法,包括坐到站、站到走、平衡訓練、轉移技巧等,並會提供不同輔助工具(如手杖、助行器)的選擇與使用指導。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引入一些創新的居傢訓練理念,例如利用日常物品進行功能性訓練,將康復融入生活場景,使訓練過程不再枯燥,而是充滿趣味性和實用性。 感覺係統失調的細微影響: 感覺障礙,如觸覺減退、本體感覺喪失、感覺異常(刺痛、麻木感)等,雖然不如運動障礙那樣顯眼,但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不容忽視。本體感覺的減退會嚴重影響動作的協調性和精確性,甚至導緻意外損傷。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釋感覺係統的運作,並提供居傢感覺訓練的方法。我們將教授如何通過觸覺刺激、冷熱覺對比、本體感覺反饋訓練等方式,幫助患者重新感知身體。例如,通過不同材質的觸摸闆、溫度不同的水、甚至輕柔的按摩,來喚醒沉睡的感覺神經。我們將強調在訓練中,患者自身的主觀感受與客觀反饋的結閤,鼓勵患者積極主動地去感知和辨彆。 認知與言語障礙的溝通橋梁: 腦卒中可能影響大腦的語言中樞,導緻失語癥(理解或錶達睏難)、構音障礙(發音不清)。同時,也可能影響記憶力、注意力、執行功能等認知能力。這些障礙是傢庭溝通的巨大挑戰。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實用的傢庭溝通策略和認知訓練方法。針對失語癥,我們會指導傢屬如何使用更簡單的語言、非語言溝通(手勢、圖片)來輔助交流,並介紹一些基礎的言語康復練習,如復述、命名、句子練習等。對於構音障礙,我們將提供發聲練習、口部肌肉的訓練方法,幫助患者提高言語的清晰度。在認知方麵,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遊戲、記憶卡片、任務分解等方式,逐步提高患者的注意力、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強調創造一個輕鬆、無壓力的溝通環境,鼓勵患者勇敢嘗試,不怕錯誤。 吞咽睏難的營養與安全保障: 吞咽障礙(吞咽睏難)是腦卒中後常見且危險的並發癥,可能導緻誤吸,引發吸入性肺炎,嚴重威脅生命。本書將詳細講解吞咽功能的評估方法,指導傢屬如何觀察患者的吞咽情況,識彆危險信號。我們將提供詳細的食物性狀調整建議,如食物稠化、改變進食體位、使用輔助進食工具等,以確保患者安全進食,獲取充足營養。我們還會介紹一些簡單的吞咽肌肉訓練,以及在傢庭環境中如何安全地喂食,如何應對突發情況的急救措施。 第二部分:科學循證的居傢康復訓練體係 康復訓練的有效性,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指導和係統的方法。本書將摒棄過時或無效的訓練模式,聚焦於已被廣泛證實有效的循證康復技術。 運動訓練的個性化設計與執行: 我們深知每個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恢復進度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本書將提供一套靈活的運動訓練設計框架,幫助傢屬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製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我們將強調“量身定製”的原則,從患者能夠進行的最低強度、最小幅度開始,逐步增加難度和強度。書中會詳細介紹: 早期介入的重要性: 即使在急性期過後,早期、恰當的運動乾預也能顯著改善預後。我們將指導傢屬如何在傢中安全地進行體位擺放、被動運動,以預防並發癥。 肌力與耐力訓練: 針對性地訓練受損肢體的肌群,恢復力量和耐力。我們將介紹各種阻力訓練的方法,包括徒手訓練、使用彈力帶、小啞鈴等,並強調訓練的頻率、組數和強度控製。 平衡與協調性訓練: 提高患者的本體感覺、視覺和前庭係統的整閤能力,改善站立、行走時的平衡感。我們會提供一係列從坐位平衡到站位平衡,再到動態平衡的訓練方案。 步行訓練的進階: 從扶持行走、獨立行走,到模擬日常生活場景的行走訓練(如上下樓梯、跨越障礙物),我們將提供循序漸進的指導。 日常生活活動(ADL)的模仿訓練: 將康復訓練與生活場景緊密結閤,例如,在進食訓練中結閤筷子或勺子的使用,在穿衣訓練中結閤抓握和套袖的動作。 神經促通技術在傢中的巧妙運用: 藉鑒職業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技術,本書將介紹一些簡單易學、效果顯著的神經促通技術,讓傢屬也能在日常互動中幫助患者促進神經係統的重塑。例如: 引導式運動: 通過輕柔的觸碰和引導,幫助患者感知運動的方嚮和幅度,激活受損的運動通路。 重復性動作練習: 大量、高質量的重復練習是促進神經可塑性的關鍵。我們將指導如何設計高效率的重復練習。 任務導嚮型訓練: 將患者的目標(如獨立完成洗臉、刷牙)分解為一係列可操作的步驟,讓患者通過完成具體任務來驅動康復。 輔助器具的科學選擇與使用: 輔助器具是居傢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幫助患者提高獨立性、保障安全。本書將詳細介紹各類輔助器具的選擇原則和使用方法,包括: 行走輔助器具: 手杖、四腳拐杖、助行器等的選擇與調整,以及正確的使用技巧,重心轉移的指導。 日常生活輔助器具: 進食輔助工具(加重勺、防滑墊)、穿衣輔助工具(長柄鞋拔、衣鈎)、如廁輔助器具(馬桶增高器、扶手)等的介紹與使用。 居傢改造建議: 如何對傢居環境進行適度的改造,如安裝扶手、調整傢具布局、改善照明等,以創造一個更安全、更便捷的康復環境。 第三部分:人文關懷與心理支持:康復之路上的溫暖同行 腦卒中後遺癥的康復,絕不僅僅是肢體的恢復,更是一場心靈的旅程。患者在經曆身體的巨變後,常常伴隨焦慮、抑鬱、失落、易怒等情緒。傢庭的支持和心理的疏導,對於康復的成功至關重要。 理解與接納:傢庭成員的角色扮演: 本書將深入探討傢庭成員在康復過程中的重要性。我們鼓勵傢屬放下過度的自責或焦慮,以理解、耐心和積極的態度陪伴患者。我們將提供實用的溝通技巧,教導傢屬如何傾聽患者的需求,如何給予鼓勵,如何在患者情緒低落時提供支持。我們將強調“共同麵對”的理念,讓患者感受到自己並非孤軍奮戰。 情緒管理與心理調適: 針對患者常見的心理睏擾,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心理調適的策略。我們將介紹一些簡單易行的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漸進式肌肉放鬆等,幫助患者緩解焦慮和緊張。同時,我們將鼓勵傢屬關注患者的積極情緒,發現和肯定患者的每一次進步,哪怕微小,也能極大地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對於情緒波動較大的情況,我們將指導傢屬如何識彆,以及在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心理谘詢幫助。 重建生活意義與社會參與: 疾病的發生,往往會打亂患者原有的生活節奏和社交圈。本書將幫助患者和傢庭探索如何在新的生活狀態下,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和樂趣。我們將提供一些建議,例如: 興趣愛好重拾與發展: 鼓勵患者在能力範圍內,重新投入到曾經的興趣愛好中,或者發掘新的愛好,如閱讀、繪畫、園藝、簡單的手工等。 參與傢庭活動: 鼓勵患者參與力所能及的傢庭活動,如一起做飯、看電視、聊天等,增強傢庭的凝聚力。 社交網絡的維係與拓展: 鼓勵患者與朋友、老同事保持聯係,參與社區活動(如果條件允許),避免社會孤立。 傢庭關係的調適與平衡: 腦卒中的發生,不僅影響患者,也對整個傢庭關係帶來瞭衝擊。本書將指導傢庭成員如何在康復過程中,重新調整和平衡傢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我們將強調: 傢屬的自我關懷: 康復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傢屬也需要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體狀況,避免因過度付齣而導緻 burnout。 成員間的責任分擔: 閤理分配傢庭成員在照護和康復中的責任,避免壓力過度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上。 積極的傢庭溝通: 鼓勵傢庭成員之間開誠布公地交流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共同麵對挑戰。 第四部分:預防復發與長期管理:邁嚮更健康的生活 腦卒中的康復並非終點,而是邁嚮更健康生活的新起點。本書將提供關於腦卒中復發預防和長期管理的實用建議。 生活方式的全麵調整: 詳細闡述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煙限酒、充足睡眠等對預防腦卒中復發的重要性。我們將提供具體的飲食建議,如低鹽、低脂、富含膳食縴維的食譜,以及適閤不同體能狀況的運動方案。 危險因素的監測與控製: 指導傢屬如何監測和管理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房顫等腦卒中危險因素,並強調遵醫囑按時服藥、定期復查的重要性。 康復效果的持續鞏固: 鼓勵患者將居傢康復的習慣融入日常生活,即使在感覺恢復良好後,也要堅持適當的運動和功能訓練,以鞏固康復效果,維持身體機能。 社會支持與資源利用: 介紹如何利用社區資源、康復中心、病友互助組織等,為患者提供持續的支持和幫助。 結語: 腦卒中後遺癥的居傢康復之路,充滿挑戰,但也孕育著無限的希望。本書所提供的,是科學的指導、實用的方法、溫暖的關懷,以及對生命堅韌不拔的信念。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賦能患者和他們的傢庭,讓他們掌握開啓新生之路的鑰匙,以科學的知識武裝頭腦,以堅韌的意誌付諸實踐,以人文的關懷溫暖彼此。願每一個腦卒中患者,都能在這條康復之路上,重拾尊嚴,找迴生活的色彩,迎接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