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上册)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名老中医
  • 经验方
  • 中医药
  • 临床医学
  • 传统医学
  • 方剂学
  • 中医养生
  • 疾病治疗
  • 中医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807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40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上)》根据课题计划,对列入课题研究的名老中医的经验用方予以汇编。并按照统一内容和格式,依“方名”、“处方来源”、“组成”、“功能”、“方解”、“主治”、“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验案举要”、“注意事项”及“参考资料”等十项内容进行整理。

目录

第一章 内科经验方
第一节 肺系外感疾病经验方
1.保肺定喘汤(王会仍经验方)
2.保肺片(邵长荣经验方)
3.柴胡解热汤(聂惠民经验方)
4.柴胡清肺饮(邵长荣经验方)
5.川芎平喘合剂(邵长荣经验方)
6.定哮汤(王会仍经验方)
7.风热喉痹汤(邱健行经验方)
8.感冒宁煎剂(原明忠经验方)
9.固表解毒合剂(杜建经验方)
10.化痰消饮方(黄吉赓经验方)
11.加减柴胡陷胸汤(梅国强经验方)
12.加味玉屏风散(林求诚经验方)
13.姜辛五昧止咳汤(高体三经验方)
14.金水交泰汤(李孑L定经验方)
15.平喘定哮方(黄吉赓经验方)
16.屏风知柏地黄汤(黄文政经验方)
17.芩部丹(邵长荣经验方)
18.清肺消炎饮(马智经验方)
19.清气解毒汤(王灿晖经验方)
20.清热化痰益气活血方(林求诚经验方)
21.清热止咳平喘汤(邱健行经验方)
22.清宣止咳方(孔光一经验方)
23.三草汤(邵长荣经验方)
24.三桑肾气汤(邵长荣经验方)
25.三参养肺汤(邵长荣经验方)
26.三脏养肺汤(周炳文经验方)
27.散寒平喘汤(陈景河经验方)
28.暑热宁方(陈宝义经验方)
29.四子养亲汤(曹玉山经验方)
30.王氏清肺化痰汤(王会仍经验方)
31.哮喘基础汤(林求诚经验方)
32.宣肺化痰止咳汤(邱健行经验方)
33.养肺化痰祛瘀汤(孔光一经验方)
34.枳桔二陈汤(柴瑞霭经验方)
35.滋阴润肺止咳汤(马智经验方)
第二节 心系疾病经验方
36.安心律方(陈宝义经验方)
37.补心调律汤(陈景河经验方)
38.柴胡龙牡合欢汤(王翘楚经验方)
39.除痹养心汤(陈景河经验方)
40.大运方(邢月朋经验方)
41.复方苓桂术甘汤(曹玉山经验方)
42.瓜蒌薤白苏梗汤(曹玉山经验方)
43.冠心爽合剂(刘志明经验方)
44.化痰安神汤(李英杰经验方)
45.加减柴胡温胆汤(梅国强经验方)
46.加减归脾汤(马智经验方)
47.加减温胆汤(马智经验方)
48.加味丹参饮(张云鹏经验方)
49.加味金刚丸加减(原明忠经验方)
50.健心利水方(林求诚经验方)
51.解郁养神汤(聂惠民经验方)
52.宽胸保心汤(颜正华经验方)
53.宽胸汤(马智经验方)
54.落花安神合剂(王翘楚经验方)
55.强心复脉方(刘志明经验方)
56.四物汤(胡永盛经验方)
57.人参健心汤(丁书文经验方)
58.天王补心丹加减(周绍华经验方)
59.填精补血化瘀方(颜正华经验方)
60.葶苈生脉五苓散(邢月朋经验方)
61.通脉方(陈宝义经验方)
62.温阳复脉汤(张崇泉经验方)
63.稳心1号(黄永生经验方)
64.稳心2号(黄永生经验方)
65.稳心3号(黄永生经验方)
66.新加升降散(李士懋经验方)
67.血脂络欣(周学文经验方)
68.养肝宁神汤(邱健行经验方)
69.养心定悸汤(邢月朋经验方)
70.养心通络汤(又名冠心通络汤)(张崇泉经验方)
71.益气复脉汤(三参复脉汤)(原明忠经验方)
72.益气活心方(陈景河经验方)
73.益气强心汤(原明忠经验方)
74.益气升降汤(邢月朋经验方)
75.益气通脉汤(原明忠经验方)
76.袁氏复脉静方(袁海波经验方)
77.袁氏苏心醒方(袁海波经验方)
78.袁氏心复康方(袁海波经验方)
79.袁氏养心灵方(袁海波经验方)
80.袁氏镇心痛方(袁海波经验方)
81.滋潜通脉汤(原明忠经验方)
第三节 脾胃疾病经验方
82.复方芪连煎剂(周学文经验方)
83.复方石榴皮煎剂(周学文经验方)
84.葛根清利饮(聂惠民经验方)
85.和胃理脾汤(胡永盛经验方)
86.和胃汤(聂惠民经验方)
87.化瘀消痞汤(王道坤经验方)
88.火凤清肠方(邱健行经验方)
89.藿蔻平胃汤(柴瑞霭经验方)
90.加减柴胡四物汤(梅国强经验方)
91.加味半夏泻心汤(杜建经验方)
92.健脾疏肝益胃汤(邱健行经验方)
93.健脾益胃汤(王灿晖经验方)
94.健脾饮(徐富业经验方)
95.溃结汤(朱秉宜经验方)
96.连苏饮(李士懋经验方)
97.平肝和胃方(王翘楚经验方)
98.清胆和胃汤(高体三经验方)
99.清化和胃汤(谢昌仁经验方)
100.清胃和中汤(马骏经验方)
101.润肠方(邱健行经验方)
102.疏肝和胃汤(王道坤经验方)
103.疏肝清胃汤(邱健行经验方)
104.清胃饮(徐富业经验方)
105.通便汤(周学文经验方)
106.胃肠I号(朱宗元经验方)
107.温胃饮(徐富业经验方)
108.乌梅丸(高体三经验方)
109.香蔻汤(李英杰经验方)
110.醒胃汤(马骏经验方)
111.养胃饮(徐富业经验方)
112.养阴开结汤(朱秉宜经验方)
113.一味白术饮(柴瑞霭经验方)
114.益脾养胃汤(柴瑞霭经验方)
115.胃肠合剂(徐富业经验方)
116.愈溃汤(王道坤经验方)
117.运化汤(周学文经验方)
第四节 肝胆疾病经验方
118.巴蒲饮(徐富业经验方)
119.柴芍六君子汤(张瑞霞经验方)
120.承气驱蛔汤(陈岜山经验方)
121.胆石方(邱健行经验方)
122.扶正逐水方(张云鹏经验方)
123.复肝汤1号方(罗本清经验方)
124.复肝汤2号方(罗本清经验方)
125.肝痹汤(黄保中经验方)
126.肝瘟汤(黄保中经验方)
127.和肝理脾丸(黄保中经验方)
128.和中丸(马骏经验方)
129.护肝汤(胡永盛经验方)
130.化脂复肝颗粒(张瑞霞经验方)
131.急肝二方(罗凌介经验方)
132.加味四逆散(孙同郊经验方)
133.加味茵陈四苓汤(孙同郊经验方)
134.健脾调肝方(邱健行经验方)
135.降脂理肝汤(张云鹏经验方)
136.解毒扶正方(张云鹏经验方)
137.解毒清肝方(邱健行经验方)
138.理气逍遥汤(胡永盛经验方)
139.蒌贝枳桔二陈汤(黄保中经验方)
140.慢迁肝方(罗凌介经验方)
141.芪蒲饮(徐富业经验方)
142.软坚护肝方(张云鹏经验方)
143.乌梅丸新用(李士懋经验方)
144.消化复宁汤(徐经世经验方)
145.一贯车苓饮(徐富业经验方)
146.益气活血利水汤(陈岜山经验方)
147.益气活血汤(孙同郊经验方)
148.茵陈解毒汤(孙同郊经验方)
149.茵蒲退黄饮(徐富业经验方)
150.止眩晕方(黄文政经验方)
第五节 肾系疾病经验方
151.补肾活血汤(张大宁经验方)
152.参芪地黄汤(黄文政经验方)
153.长春膏(胡永盛经验方)
154.二半汤(管竞环经验方)
155.扶肾液Ⅱ号(黄文政经验方)
156.扶肾液I号(黄文政经验方)
157.茯苓行水汤(邵朝弟经验方)
158.复方积雪草方(王永钧经验方)
159.归芍地黄汤(黄文政经验方)
160.黄芪金樱子饮(王永钧经验方)
161.黄芪菟丝子汤(王翘楚经验方)
162.加减参芪地黄汤(邵朝弟经验方)
163.加减当归六黄汤(李学铭经验方)
164.加减防己黄芪汤(王永钧经验方)
165.加减温胆汤(李学铭经验方)
166.加减知柏地黄汤(邵朝弟经验方)
167.加味四君子汤(李学铭经验方)
168.加味四妙勇安汤(黄文政经验方)
169.坚肾合剂(管竞环经验方)
170.芪苡合剂(周炳文经验方)
171.清心莲子饮方(黄文政经验方)
172.肾毒清(赵玉庸经验方)
173.肾高方(赵玉庸经验方)
174.肾络通(赵玉庸经验方)
175.肾衰1号汤(邵朝弟经验方)
176.肾衰汤(张大宁经验方)
177.肾炎I号(朱宗元经验方)
178.肾炎汤(张大宁经验方)
179.肾一方(罗凌介经验方)
180.升降散(张志坚经验方)
181.水肿汤(管竞环经验方)
182.通关散(朱宗元经验方)
183.消瘀泄浊饮(李学铭经验方)
184.宣肺靖水饮(张志坚经验方)
185.宣肺翘银汤(张志坚经验方)
186.阴水关格汤(刘尚义经验方)
方剂索引
中医病证(包括病机)索引
西医病名索引

前言/序言


《岐黄传薪:医家绝学与临证智慧》 医者仁心,道法自然。 本书是一部集结了当代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医理精髓的学术著作,旨在为广大中医药爱好者、从业者提供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本书不以罗列名方为主要目的,而是着重于挖掘和梳理老一辈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辨证论治思路、临证察微之法以及针对不同病症、不同体质的个性化治疗策略。我们深信,真正的中医之道,不仅在于方药,更在于“道”——那份对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对人体机能的精微体悟,以及那份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 一、 辨证思维的传承与升华 中医的灵魂在于辨证论治。本书将系统性地展现当代名老中医是如何在经典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时代特点和临床实际,不断深化和丰富辨证论治体系的。我们不会简单地复述《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辨证条文,而是将重点放在那些经过时间检验、融会贯通的辨证方法上。 察形知神,洞察秋毫: 老中医们往往具备非凡的“望闻问切”功夫,他们能从细微之处捕捉到疾病的蛛丝马迹。本书将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识别病人的神色、舌象、脉象、气息、形态等,从而准确判断其内在的病机。《辨证思维的传承与升华》章节将深入剖析: 望诊的精妙: 不仅包括舌苔、面色、眼睛、指甲等外在表现,更包含神志情志、步态神情等内在精神状态的观察。例如,某位老中医如何通过患者眼角的细微变化,判断其肝脏功能的异常;或如何从病人说话的语速、语调,推断其气机是否顺畅。 闻诊的细腻: 除了声音、气味,还包括呼吸的深浅、节奏、声响等。例如,如何从患者咳嗽的声音辨别其寒热虚实;如何从呼吸的粗细判断肺的盛衰。 问诊的深入: 强调“问其所不欲言,察其所不明言”,引导病人说出关键信息,并从中提炼出重要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例如,如何通过询问饮食、睡眠、情绪等看似与主症无关的问题,找到病根。 切诊的精准: 不仅是寸口脉象,还包括全身各部位的触诊、按压。例如,如何通过触诊腹部,感知脏腑的寒热、积滞;如何通过触摸四肢,判断气血的流通情况。 病机演变,层层剥茧: 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本书将重点介绍老中医们如何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病邪的性质、人体的正气强弱,灵活调整辨证的侧重点,实现从“标”到“本”,从“浅”到“深”的辨证逻辑。我们将探讨: 寒热真假: 如何在假寒真热、假热真寒的复杂局面中,准确辨别病机的本质。 虚实夹杂: 如何在虚实并存的情况下,分清主次缓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阴阳失衡: 聚焦于不同脏腑的阴阳失调,以及它们在全身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气血津液的病变: 深入分析气滞、血瘀、痰湿、水饮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与演变。 体质辨识,因人施治: 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体化辨证。本书将展现老中医们如何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如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以及生活环境、职业特点等因素,进行更精细的辨证。例如,同样是感冒,阳虚体质的人如何表现不同于湿热体质的人,其治疗用药也需有所区别。 二、 临证智慧的妙用与创新 临证经验是老中医们最宝贵的财富。本书将汇集他们丰富的临床实践智慧,尤其关注那些超越书本、体现创新精神的用药和组方技巧。 遣方用药的艺术: 药物配伍的巧思: 不仅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更在于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变化配伍,达到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的目的。例如,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感受,临时调整药物的比例;如何用一味药引出全身气机;如何巧妙运用“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以求得最佳疗效。 剂量潜移: 深入探讨药物剂量的微调是如何影响疗效的。例如,某些药物剂量稍大,则能祛邪;剂量稍小,则能扶正。 中病即止,切勿过剂: 强调“中病即止”的治疗原则,以及如何把握好治疗的度,避免过度治疗。 经验方与单方: 并非简单罗列,而是深入解析这些经验方和单方的出处、主治、配伍机理以及在不同病情下的灵活运用。例如,某位老中医治疗失眠,并非只用安神药,而是会根据患者的肝气郁结、心脾两虚等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处方。 治则治法的灵活运用: 扶正与祛邪的动态平衡: 详细阐述如何在扶助正气与驱除病邪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正气虚衰的情况下,如何谨慎祛邪,避免“闭门留寇”;在邪气亢盛时,如何顾护正气,避免“伐伐伤正”。 治标与治本的辨证施治: 深入分析何时治标,何时治本,以及如何将治标与治本有机结合。例如,对于湿热壅滞的实证,初期可能需要先治标以解除症状,但最终仍需关注脾胃的运化功能,以治本。 顺势而为,因时制宜: 强调顺应人体自然规律和季节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养生和治疗侧重点;根据病人的作息习惯,调整用药时间。 疑难杂症的攻坚克难: 对难治性疾病的独特见解: 汇集老中医们在治疗一些现代医学认为棘手的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顽固性头痛、消化不良、皮肤病等)时的独特经验和思路。 危重症的抢救经验: 重点在于中医在危重症救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辨证施治,挽救生命。例如,在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时,中医如何通过活血化瘀、开窍醒神等方法,发挥其独特作用。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阐述老中医们如何将“治未病”的理念贯穿于日常的养生保健指导之中,通过调理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 医德医风的感召与激励 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播,更是对中医精神的传承。每一位被收录的老中医,都代表着崇高的医德医风。 医者仁心,普济苍生: 展现老中医们对病人的关怀备至,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悬壶济世,医道精诚: 强调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断学习,精益求精。 言传身教,薪火相传: 许多老中医都乐于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本书将通过他们的故事,激励更多的后学者。 本书特色: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既有严谨的理论分析,又有鲜活的临床案例。 强调个性化治疗: 突出“因人施治”的中医特色。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力求让更多读者理解。 图文并茂: 适当配以相关的图表、图片,增强可读性和直观性。 《岐黄传薪:医家绝学与临证智慧》 是一部真正传承中医精髓、彰显中医魅力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走进当代名老中医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力量,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关注健康、热爱中华传统医学的读者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上册)》这本书,我真的只能说,如果各位和我一样,是怀着一种“想要快速获得立竿见影、包治百病”的心态去翻阅它,那恐怕要大失所望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学术研究资料,或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的价值体现在对中医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对经典验方的传承与记录。每一味药,每一个方剂,背后都有医家数十年如一日的临床实践和深刻的感悟。读这本书,需要沉下心来,去体会那些字里行间的医理,去理解古人的智慧是如何与时俱进的。它不是那种告诉你“感冒了吃这个,发烧了吃那个”的简单指南。更多的是在阐述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辨证施治的哲学。我个人觉得,如果你是一个中医爱好者,或者正在从事中医相关行业,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但如果你只是想找个“万能药方”来解决生活中的小病小痛,那可能需要调整一下期望值。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理解,这里的“汇粹”,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而非速效秘籍。

评分

从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呈现来看,它无疑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每一位名老中医的经验方都附带了详细的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案例以及疗效分析。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收录这些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保留了原始的语境和医家的独特风格,这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中医特色非常有帮助。比如,我翻阅到某位医家的经验方时,发现他对于某些疾病的辨证思路和用药习惯,与其他医家有显著区别,这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一人一方”的精髓所在。这本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凝聚了无数中医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它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去从中汲取养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中医院校的教材或者参考书,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并从中学习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果你对中医有着深入的探究欲望,这本书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坦白讲,作为一名对中医领域还算有些了解的读者,我对于《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上册)》的期待值是相当高的。而这本书,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甚至在某些方面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启发。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药方,而是更侧重于展现各位名老中医的临证思维和独特经验。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病症,不同医家的论治思路和处方用药,都有着各自的独到之处,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个体化。尤其是那些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检验的经典验方,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和药物配伍,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剂,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名老中医们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诊断疾病、如何遣方用药的,这对于我们提升自身的临床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上册)》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大杂烩”,里面罗列着各种各样的药方,方便我随时查阅。但真正翻开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医临床智慧的史书,记录着那些在医学道路上孜孜不倦探索的老一辈中医们的宝贵经验。每一则方剂的背后,都蕴含着医家对病症的深刻洞察、对药物药性的精妙运用,以及对人体生命奥秘的独到理解。我特别喜欢里面关于某个疑难杂症的论述,那位老中医的辨证思路层层递进,用药也颇具匠心,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不像市面上那些通俗易懂的养生保健书籍,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中医基础,或者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我感觉,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中医文化的深度体验。它让我更加敬畏中医,也更加坚信中医的生命力。

评分

收到《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上册)》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编辑风格所吸引。这不是一本轻松翻阅的书,更像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我本以为会看到很多直接可以套用的药方,但深入阅读后发现,本书更注重的是经验的提炼和理论的阐述。每一位名老中医的经验方,都附带了详尽的辨证论治过程和用药 rationale,这对于理解中医的思维模式非常有帮助。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某类脾胃病的论述尤为感兴趣,几位医家的用药思路虽然相似,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这让我体会到了中医的精微之处。这本书需要我们主动去思考,去联系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我认为,它更适合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医临床实践,想要学习名家治病思路的读者。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挖掘。

评分

此书为出版社的名老中医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医的临床和一些中医爱好者来说都是不错的啊,特别对于中医的初学者来说更是有这极大的帮助,记住这些中医临床的常用药对是非常方便简洁的,能够提高效率,提高疗效。希望此书能对我的中医学习有较大的帮助,也希望一些中医爱好者能从中有这更大的收货。希望出版社以后能多出精品,给我们这些中医爱好者提供高质量的书籍;

评分

很全面汤药方子很多,希望能有用

评分

书是好书,很实用

评分

同上

评分

书是好书,很实用

评分

内容好看,实用价值特别高

评分

中医经典,值得学习收藏。

评分

此书为出版社的名老中医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医的临床和一些中医爱好者来说都是不错的啊,特别对于中医的初学者来说更是有这极大的帮助,记住这些中医临床的常用药对是非常方便简洁的,能够提高效率,提高疗效。希望此书能对我的中医学习有较大的帮助,也希望一些中医爱好者能从中有这更大的收货。希望出版社以后能多出精品,给我们这些中医爱好者提供高质量的书籍;

评分

很好,就是等的时间久了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