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从这一序列之中,建构出了一个关于文学史和文化史的习惯性叙事:诗歌在一开始的时候简单、直接、来自“民间”——这也就是西汉或者东汉早期的无名乐府;紧接其后的,是东汉晚期由不知名的文人所创作的更规整的作品,即“古诗”;在此基础之上,建安诗人建构起了一座更具文学色彩然而同样充满活力的诗歌大厦。这一现代的标准叙事就很多方面而言是对齐梁批评家们的重新表述,也就是说,诗一开始很单纯质朴,后来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华美。
《宇文所安作品系列: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展现了文学研究不那么可爱的一个方面:研究诗歌的内在运作机制,以及它的断片是如何被挑出来,组合为一个美丽的整体。……“西方”学者和东亚学者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也即将文本当作其创作时刻的本来状态对待。但在理解早期诗歌中没有比这更加误导的观念了:早期诗歌是一个存在于复制状态中并通过复制而为我们所接受的诗歌系统。知道和传播诗歌的人、表演诗歌的乐师以及后代的抄写者和文学选集的编者都会对它们进行复制。而在复制的时候,所有这些人都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动文本。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改动的痕迹常常十分明显,诗歌的扩张和缩短都有较大的自由度。
宇文所安,一名斯蒂芬·欧文。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于美国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英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其中《初唐诗》、《盛唐诗》、《追忆》等已被译为中文),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耳。
第一章 “汉诗”与六朝
第二章 早期诗歌的“语法”
第三章 游仙
第四章 死亡与宴会
第五章 作者和叙述者(代)
第六章 拟作
附录
一 作为体裁名称的“乐府”
二 音乐传统
三 选集和五言诗
四 “晋乐所奏”
五 话题的例子:“人生苦短”
六 “古诗”中的《诗经》:一个个案
七 模拟、重述和改写
对这一后来的时代,我们知道得更多--尽管仍然存在着很多无法确定之处。五世纪末和六世纪初的文人们孜孜不倦地进行着修订和保存文本、确定文本作者归属(这使得对于作者特征进行描述成为可能)以及追源溯流、描述文学史变化的工作。这一研究和批评活动是建立文化叙事的基础,南朝文人正是用这些文化叙事来界定自身所处的时代。这也就是说,我们对早期古典诗歌直到三世纪晚期的理解,是经由两个世纪之后一个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时代的中介而得到的。
手抄文本
无论是有关重大文化或文学变迁的重要论断,还是有关诗人在特定作品中显示出来的写作基调的局部性质的评说,都建立在脆弱的手抄文本的连续性这一基础上。对早期中古文学史的反思促使我们回过头去想一想,我们对当时文本流传的情况到底知道多少。学者们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似乎假定文本流传的过程是透明的;当人们在十二三世纪之交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第一次见到一首假定为汉代的诗歌文本时,大多不会去追究从汉到宋的一千多年间,这一文本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十一世纪发展起来的文学研究显示出对文本来源和文本精确度的浓厚兴趣;由于这种兴趣在后来已成为一般的学术准则并一直延续到今日,现代学者们往往会把这一兴趣引申推广到更早期的编者和抄写者身上。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从抄本文化时代(通过印本的中介)留存下来的文本上时,却看到当时的人们对文本的精确复制并不那么在意(已经成为经典的《文选》是例外)。大致而言,一个文本的资料来源越多,异文也就越多。比如,被视为西汉李延年所作的那首歌(“北方有佳人”)在多种材料中得到引用,尽管《汉书》中保存着一个稳定的“原”本,其结尾却存在着九种之多的不同版本。在这一具体例子里,数种异文所表达的意思都基本相同;但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文本流动性的证据,最早出现在公元五世纪末,在这个时候我们这篇论文所讨论的材料--五言和杂言体的“通俗”诗歌--已经成为受到高度重视的文体。我们完全有理由追问,这些材料在经历了公元317年的巨大变乱以及辗转抄写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各种随意性之后,在五世纪末期到达建康时,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文本状态?
《宋书·乐志》体现出数代学者在歌诗文本保存方面的细心;其所保存下来的文本,自五世纪末以来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无名”与“群体性”的重视。它没有沉迷于对某位天才诗人丰采的描摹,而是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早期诗歌风貌的集体无意识和非个人化的文化驱动力。作者通过对文献流传过程中某些片段的重构和对口头传统的假设性考察,构建了一种关于“诗歌是如何被共同创造出来”的全新叙事。这种方法论上的创新,使得传统的“英雄史观”在面对这一时期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时显得苍白无力。书中对特定地域风俗与文人交往圈层如何内化为诗歌语言规范的论述,非常扎实有力,充满了田野考察般的细致。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交流、模仿、反叛中构建彼此认同的集体努力,这远比单篇作品的解读要深刻得多,它让我们看到,艺术的诞生往往是一场群体性的、隐秘的协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惴惴不安,因为它探讨的议题的跨度之大,几乎涉及到了文化史、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多个截面,任何一个点深挖下去都可能成为一本专著。然而,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广袤的学术丛林中为我们指引清晰的路径。它巧妙地避开了将早期诗歌简单地视为“成熟”的序曲,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变异和实验的熔炉。书中对早期文人群体内部的代际差异、地域影响的细致比较,展现了极高的史料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尤其是关于文体边界的模糊性这一论述,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于“诗”的固有认知——那些散文中的韵律、辞赋中的抒情,在当时的语境下,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尚处于萌芽期的抒情传统。阅读过程如同进行一次精密的考古发掘,每一次的触摸都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那些沉睡的肌理。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陷入传统研究中对作品本身进行孤立的文本分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宏大而又微妙的“生成”机制。我特别欣赏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梳理出魏晋玄学思潮与早期诗歌表达之间的复杂张力。比如,书中对“言不尽意”这一美学命题的探讨,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具体诗人的创作实践,展示了这种形而上学思考是如何具体渗透到句法结构和意象选择中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引用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进行“盖棺定论”,而是通过考察那些被历史边缘化的文本和论辩,构建了一个更为立体的思想图景。读完后我感到,我们过去阅读的那些经典,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和哲学基石,似乎都被一层薄雾般地揭开了,露出了更为坚实但也更为迷离的底色。这种对“过程”而非“结果”的关注,让整本书充满了动态的张力,让人忍不住想回溯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成熟的早期作品群。
评分这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学术著作,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具备基础的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更要对先秦至魏晋的思想脉络有清晰的把握。作者以一种近乎于人类学家的细致,去考察早期诗歌在功能上的“去中心化”趋势。它似乎在暗示,在那个时代,诗歌的功能远大于其审美价值,它可能是祭祀的文本、宴饮的辞令、政治论辩的修辞载体,甚至是个人灵魂寻求安顿的“代码”。书中对某些早期诗歌作品的引用极为精炼,且引用的目的不是为了阐释该作品本身,而是为了说明某种“尚未被定型”的文化倾向。这种宏观的、结构性的分析,彻底改变了我对“古典”这一概念的理解。它并非一个静止的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不断被重塑的动态场域,这本书就是对这个场域生成机制的深刻摹写。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于散文化的思辨美感,使得原本应该非常艰深的学术议题变得可亲近,却又不失其学理的峻峭。作者很少使用那种教科书式的、斩钉截铁的断语,而是倾向于使用富有暗示性的提问和多重解释的可能性来引导读者思考。我尤其赞赏其在讨论媒介变迁时所展现的洞察力——早期诗歌是如何在抄录、口诵和碑刻这些不同物质载体之间,不断被重新定义和激活的。书中对于“韵律”作为一种社会共识而非纯粹技术规范的分析,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早期的诗歌不仅是记录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标记和群体间的润滑剂。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关于文学起源的沙龙辩论,让人回味无穷,不断产生新的联想。
评分我还是希望我能够静下心来,专心地做一些实在而有效率的事,共勉。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诗歌本来就是日常语言一种形式上的变异,粗鄙简陋的生活用语被有意识地筛选、过滤,只有那些文雅的、精致的词语才被糅合组装在一起,用一种艺术化的形式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词语就成为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内涵“诗意”的物质外壳,往往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所以极易被随意拼接。因此,宇文所安认为任何一个特定的文本都可以被视作被众人共享的“诗歌材料”(poetic material)的重新组装,他将此称作为“片段创作”,也就是将形式上迥异的片段组合为一个较长的,崭新的文本。
评分一个老外对中国诗文能有如此见地,令人佩服
评分之前看过宇文所安的其他书,觉得这个外国人写起中国的诗歌,尤其是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思路相当清奇,蛮有意思的。希望这本书也能给我带来这样的感受。
评分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前合作的成果,1959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简称“中华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出版,1962年又重印过一次。因为历史原因,当时刊行的校点本上并没有蒋、章二师的署名,仅在“出版说明”里简略地提及“采用蒋天枢先生校本,加以勘正”。
评分相当不错的一本书,研究阅读总相宜,装帧也十分精美可玩,延续了《初唐诗》、《盛唐诗》系列一贯的风格,然而在内容与方法上却与后者大相径庭——这本著作处理的是汉魏时代的古典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最困境重重的领域之一。如果说唐诗以及唐代以后的诗歌,尽管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作者混乱和年代失考,但大体上已经被纳入明确的定位体系中,我们可以借助一般的研究方法,通过时代、作者、作品这些基本元素去解读作品,梳理源流;那么对于唐代以前的诗歌——从汉到南北朝,越是时代往前,这个问题就越是严重——我们就不得不面对着复杂不可解的重重谜团。有许多的作品,我们无法确定它们的产生年代和作者,甚至对于很多过去已有归属的作品,近现代学者还要予以推翻(如本书序言一开头提到的班婕妤《扇诗》)。而现代学者所考证的那些结论,事实上也常常只是基于某些“可能”迹象而做出的“合理”推论,远不如白纸黑字看起来的那么稳当。依照传统学术研究方法,我们已经给出了许多答案并构建起一个汉魏文学体系,然而面对其中依然无法消除的,如此之多的不可解现象,我们真的有信心认为这个体系就是稳固可靠的吗?尽管对于外国学者不切实际的溢美已经开始成为学界的一个不正常音,但我还是不免要将高度的赞美赠与这部著作。在我看来,本书的价值甚至高于作者赖以成名的唐诗研究,因为无论从理论反思的彻底(这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本身有着广大的方法论反思空间有着很大关系),还是研究范式开拓的新颖(这与唐代文学研究的成熟度较高也有很大关系)上,这本著作都要比后者要突出得多,而这些要素正是国内六朝文学界所最最缺乏的。可以毫不过言地说,本书中对汉魏文学研究方法的思索,是至今为止最有颠覆性力量,也最有整体启发意义的。宇文所安的最新力作,研究对象从唐代诗歌上溯到汉魏诗歌,对传统的汉魏诗研究提出了挑战。作者以一种双重的进路研究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末至公元3世纪之间的诗歌。首先,他共时性地探讨了这个时期现存的文本资料,而不是如前人所为,无条件地接受这些诗歌的时间线索和作者认定。宇文所安认为,我们可以撇开对诗歌作者和体裁的不同推定,而把它们看成是“一首诗”,来自于共同的社会文化实践和共享的诗歌总集;其次,要认识到,对早期古典诗歌的标准叙述,来自于5世纪末和6世纪初的学者对这些诗歌文献的选择、塑形和创造。作者进而认为,汉魏诗是经过了后人的一再创造才呈现了今天的面貌。
评分很久很久以前,在古阿拉伯的萨桑王国,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每天夜里给国王山努亚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在这“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流传了差不多一千零一年后(也许实际年头比一千零一长很多),一个印度穆斯林家庭出身的年轻人
评分宇文所安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该系有一位中国来的女诗人、女作家,名叫田晓菲。谈起他们的恋爱故事,田晓菲曾认真地说,“我和宇文所安是严格的师生关系。一直到我毕业离开学校后,才开始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谈论各种话题,尤其是和文学有关的问题。”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历程之后,宇文所安与田晓菲终于结为百年之好。作为宇文所安的现任妻子,田晓菲讲,“我们都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我们唯一不同的是,他喜欢唐朝,我喜欢南朝,不过都很喜欢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