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眼看台湾:宝岛佛教六十日参学记

僧眼看台湾:宝岛佛教六十日参学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体恒法师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佛教
  • 佛教文化
  • 参学记
  • 旅行文学
  • 民俗风情
  • 宗教游记
  • 宝岛台湾
  • 僧侣视角
  • 文化观察
  • 佛教体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33311
商品编码:11435139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僧眼看台湾:宝岛佛教六十日参学记

原价:25.00元

作者:体恒法师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01233311

字数:100000

页码:1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位大陆青年佛子的台湾游学笔记,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台湾的一切。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他对台湾佛教教育、慈善、建筑、历史……的记录,它们最大程度地向我们展示了台湾佛教在净化人心、培养人才、慈善救助等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内容充满个人的思考,有极强的现场感。
相信,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其他宗教徒;无论是寻求心灵慰籍者,还是探索事业发展者;无论是文化热爱者,还是关注两岸和平者,都可以于其中有所发现,而且,更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莫大的借鉴作用。
走进本书,一定会给你一个想不到的台湾形象!

目录


初来乍到
校长与校长的课
大气又细致的法鼓山
念院训的早课
拜见圣严长老
岂能不奋起直追?
德国老师的佛学课
准军事化生活
不与凡同的老先生
我们同病相怜
大仙寺里“回娘家”
特立独行的和尚
一片神奇的山水
阿里山上《神木颂》
冰心玉壶净良老
雨中法鼓赋
不练不知道
受戒归来时
要进禅堂了
此非人间地
干净地难扫
八式动禅
非常地羡慕你们
台湾的素餐馆
一样的陋习
我的同学们
鹫山朝礼
华梵大学不简单
放生新形式
遭遇国际化的困窘
佛学与世学
不只是一本书
有容乃大
诚信的佛具店
他们不容易
我们很轻松
海会云来集
如是佛事
台湾朋友看大陆
我们的地球兄弟
不一样的收获
传说中的昭慧法师
海上的雾
法鼓山的威仪
感冒不感冒
中港大排(溪)奠亡魂
无聊的民粹主义
可爱的“胡人”
率直的黄绎勋老师
恶鬼罗刹
台湾书店的大陆书
不朽的典范,玄奘大学
高雄不眠夜
隋唐风度
两岸教育的困境
“拜谒”印顺长老
护法干城
小寺院的大历史
大道无形
别盛那么多
雷音寻幽
佛寺里的各路神仙
学历不能太低
本来面目
殷切叮咛
法鼓山的水陆法会
特殊弘法
买票的娃娃
台湾农村扫描
感恩与寄望
从环保看改革
法鼓山的路
“傻傻”的李志夫先生
别了,法鼓山
黑水湾
不再畏惧
颜色形成之谜
天下慈济
最佳寺院“扩建”法
佛光掠影
台湾佛教的几个基本特征
僧眼看两岸

作者介绍


体恒法师,河南南阳人。1995年出家于河南洛阳白马寺。1999年8月考入中国佛学院本科班,2005年9月就读本院硕士研究生班,2006年6月毕业。现担任中国佛学院本科班中观三论学教师。于《法音》、《法源》、《妙林》、《空林佛教》、中国南海禅寺网等期刊网站发表论文、随笔、

文摘


序言



僧眼看台湾:宝岛佛教六十日参学记 尘缘未了,寻声而来;六十载光阴,一朝踏遍宝岛。 本书并非简单的游记,也非刻板的佛教理论宣讲。它是一双穿越红尘的僧眼,以六十个日夜的虔诚参访,静静地审视着这片孕育了丰富佛教文化的台湾土地。作者,一位心怀慈悲、追求真理的僧人,放下寺院的清净,踏上了一段寻访古刹、聆听佛法、体悟人心的旅程。这趟旅程,既是对台湾佛教传承的深度考察,更是对自身修行境界的涤荡与升华。 第一章:初窥宝岛,晨钟暮鼓中的初遇 飞机掠过太平洋,将作者带到了这片被誉为“福尔摩沙”的土地。踏上台湾的土壤,一股不同于彼岸的熟悉与陌生感油然而生。机场熙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现代化都市的脉搏与古老寺庙的宁静,在这一刻交织。第一站,选择了台北市区的几座著名寺庙,如龙山寺、法华寺等。作者并非以游客的身份,而是以一位求法者的姿态,融入晨钟暮鼓,观察信众的虔诚,倾听法师的开示。 在龙山寺,香烟缭绕中,作者感受到了民间信仰的强大生命力,以及佛教如何与台湾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这里不只是宗教场所,更是社区的中心,人们在这里祈福、休憩、交流。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寺庙的建筑风格,从庄严的佛像到精美的壁画,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他倾听了寺内法师的日常讲经,从简单的偈语中,体悟到佛法化繁为简、贴近生活的智慧。 接着,作者参访了坐落于市郊的几座历史悠久的寺庙。这些寺庙往往依山而建,环境清幽,更显出禅意。在这些地方,作者与常住的僧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维持丛林的清规,如何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他们分享的修行心得,关于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烦恼,如何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平静,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章:南部寻踪,古刹禅风中的回响 行程继续南下,作者深入南部,探访了许多更具历史底蕴的古刹。台南,这座承载着台湾近四百年历史的古都,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里,作者参访了开山寺、赤嵌楼附近的寺庙,以及一些隐匿于乡间的小庵。 在南部,佛教的传承似乎更加古老和淳朴。这里的寺庙,虽然规模可能不及北部,但其历史的厚重感和宗教的纯粹性却更加明显。作者花了不少时间,与老一辈的法师对话。他们讲述了寺庙的兴衰,讲述了佛教在台湾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变迁,以及如何在一代代人的手中得以延续。这些故事,如同古老的经卷,在作者心中荡漾开来。 在南部的田野间,作者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修行团体,他们以一种更为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方式修行。他们可能没有宏伟的寺庙,没有繁复的仪式,但他们的修行却更加扎实,更加注重内心的体悟。作者观察了他们的生活起居,参与了他们的共修活动,从中学习到不同的修行法门和心得。 第三章:东岸秘境,山海之间的禅音 离开热闹的西部,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台湾的东海岸。这里,太平洋的壮阔海景与连绵的山峦交织,孕育了另一番别样的佛教风景。东部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与原住民文化、海洋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面貌。 作者参访了花莲、台东的一些寺庙。这些寺庙很多都建在海岸边,或是依傍着雄伟的山脉。海浪拍打着礁石的声音,与寺庙的钟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浑然天成的禅音。在这些地方,作者感受到了佛法与自然的契合,以及大自然的力量如何启迪人的心灵。 在东部,作者还接触到一些致力于社会服务和教育的佛教团体。他们不仅仅是弘扬佛法,更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帮助弱势群体,推广环保理念。这些实践,让作者看到了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积极的另一面,也为他的修行之路带来了新的启示。 第四章:中部山林,高僧大德的智慧光辉 行程的重点,也逐渐转向了中部山区。这里,孕育了许多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大德,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了无数求道者。作者有机会参访了南投、台中等地的一些著名寺院,例如中台禅寺。 在中部,作者深入了解了不同宗派的修行理念和实践。他与一些高僧大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聆听他们对佛法的精辟阐释,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洞察。这些交流,如甘露涤净心灵,让作者在佛法的海洋中,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体悟。 作者也观察到,台湾的佛教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积极拥抱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一些寺庙利用网络弘法,开展线上共修,吸引了更广泛的信众。这种创新,让作者看到了佛教在当下社会的活力与生命力。 第五章:修行体悟,回归内心的静谧 六十天的旅程,在匆匆的脚步与静谧的思考中缓缓落下帷幕。作者并非带着一堆照片和游记回返,而是带着一颗更为澄澈、更为圆满的心。 在这段旅程中,作者见证了台湾佛教的多样性:有都市的繁华与寺庙的庄严,有乡间的淳朴与古刹的沧桑,有海边的辽阔与山林的幽深。他看到了佛教如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以不同的形式传承与发展。 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与众生结缘,通过聆听法师的教诲,通过体悟自然的和谐,完成了对自身修行的一次深度检验。他学会了如何更细致地观察世间万象,如何更慈悲地对待每一个生命,如何在纷扰中找到内心的那份静谧。 《僧眼看台湾:宝岛佛教六十日参学记》,是一本关于行走的书,关于倾听的书,关于体悟的书。它记录了一双僧眼对宝岛佛教的虔诚注视,也展现了一颗向道之心在红尘中的不懈求索。读罢此书,读者或许能从中看到台湾佛教的缩影,更能感受到佛法在当下社会中的另一种可能,以及修行者在生活中那份难能可贵的智慧与安宁。这六十日,是作者的参学,也是对所有寻求心灵平静者的一场无声的邀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非常舒服的书。翻开书页,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台湾的青山绿水之间,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深入探索宝岛的佛教文化。作者以“僧眼”为视角,用一种超然物外、又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了他在台湾六十天的参学经历。这种视角非常独特,既有出家人的清净与智慧,又不失凡人的好奇与体悟。 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寺庙的庄严与古朴,更是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故事、人文情怀以及信仰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各地寺庙的细致描写,从建筑的风格、雕塑的精美,到僧侣的日常生活、信徒的虔诚祈愿,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仿佛作者就站在我身边,为我一一讲述。他笔下的台湾,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台湾,更是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一个可以安顿身心、追寻真理的所在。 我尤其被作者在参学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深刻思考所吸引。他不仅仅是记录所见所闻,更是在探究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出的问题,触及了信仰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的种种碰撞,引人深思。阅读这本书,我仿佛也跟随作者一同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远足,洗涤了尘世的浮躁,找回了内心的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佛教,更是关于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却又朴实无华,将台湾的佛教文化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从未去过台湾,对台湾的佛教也知之甚少,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那些古老寺庙的飞檐斗拱,听到了梵音阵阵,感受到了僧侣们超然物外的宁静。 书中的故事非常生动,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许多细节,比如某个老和尚慈祥的笑容,某个年轻僧侣坚定的眼神,又或者是一场法会庄严而又感人的场面。这些细节让整个故事鲜活起来,让我对台湾的佛教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记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尊重与包容,他对不同寺庙、不同宗派的僧侣都给予了真诚的关注和理解。 这本书让我对佛教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佛教是遥远而神秘的,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佛教其实离我们生活很近,它是一种智慧,一种生活态度。作者在书中分享的许多感悟,都非常有启发性,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参学记录,更是一次关于心灵成长的探索之旅,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

翻开这本书,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宝岛台湾佛教世界的门。作者以其独特的“僧眼”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又充满智慧的画面。我最欣赏的是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没有一丝的造作,只有真诚的分享。仿佛作者就坐在我身边,用温和的语调,讲述着他在台湾的所见所闻所感。 书中对各地寺庙的描绘,不仅仅是建筑上的赏析,更是对其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作者会讲述寺庙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高僧大德的传说,那些流传千古的教诲。这些故事让冰冷的建筑瞬间有了温度,充满了人文的关怀。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僧侣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那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却折射出他们超然物外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佛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看到了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看到了信仰如何支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哲思,他将佛教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观察之中,引人深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这是一本能够触动心灵、涤荡灵魂的好书。

评分

这是一本带有温度的书,读来让人心生温暖。作者以一个旁观者又亲历者的身份,将自己六十天的台湾佛教参学之旅娓娓道来。书中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枯燥的理论,只有真挚的观察和细腻的体悟。我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穿越了台湾的城市乡村,探访了无数座充满灵性的寺庙。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与寺庙之间关系的描绘。他不仅仅关注寺庙的建筑和历史,更关注生活在其中的人,那些为佛教事业默默奉献的僧侣,那些虔诚信仰的信徒。他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现了佛教文化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台湾佛教。它不再是我想象中的刻板印象,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他用简洁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关于智慧的探索。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论调,却以一种极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我的心。作者用六十天的台湾参学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而又充满智慧的宝岛佛教世界。我被作者那种宁静致远的笔触深深吸引,仿佛整个世界的喧嚣都被隔绝在外,只剩下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书中对于各地寺庙的描写,充满了艺术感。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下建筑的外观,更是捕捉到了寺庙的气韵,那种庄严、肃穆,又带着一丝人间烟火的气息。他笔下的僧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佛”,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修行者。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智慧法语,都深深地感染了我。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佛教精神的理解和表达。他不是在宣扬某种教义,而是在分享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面对世界的智慧。书中的许多段落,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说出了我心中一直想说的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充实,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热爱。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与智慧的对话,一次心灵的净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