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收藏與賞析

紫砂收藏與賞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長祿 著
圖書標籤:
  • 紫砂
  • 收藏
  • 賞析
  • 工藝
  • 茶具
  • 宜興
  • 紫砂壺
  • 文玩
  • 藝術
  • 陶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泠印社齣版社
ISBN:9787550809451
版次:1
商品編碼:11437705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5
字數:1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這些藏品中,有不少是名師名傢的作品。收藏這些曆代的紫砂明珠,絕非易事,一器一物,餘都視為拱璧。餘以為這些名品佳器,可對紫砂器發展的曆史,進行進一步詮釋。其中的某些作品,也可能是首次麵世,對於紫砂器的拾遺補缺,或能聊盡綿薄之力。有的則屬於技藝精工,但史無所載,可列入待考的有:虛左山房、愛閑老人、鵝洲小隱、黃葉軒主,以及徐恒茂、邵聞祖、陳原聖、蔡福昌、益民、山大、麟瑞等人。

作者簡介

  楊長祿,1945年生,江蘇省淮安市人。1968年畢業於南京商業專科學校。先後任職於財貿機關、政法機關、政府機關、黨委機關。社科副研究員職稱。2005年退休。性恬淡,嗜茗飲,尚自然,愛梅花,少交遊。退休後,日常相伴,唯紫砂與昆麯耳。因自號“紫怡軒主”,自得其樂。人或以為迂,然不改其誌,浸潤其間,樂何如也。

內頁插圖

目錄

作者簡介
前言(代序)
壹 茗壺
1.時大彬款僧帽壺
2.陳用卿直流大圓壺
3.陳用卿弦文金錢如意紋高執壺
4.陳用卿直流書法圓壺
5.陳用卿弦紋青花加彩圓壺
6.陳用卿將軍蓋高執壺
7.陳正明粗砂提梁龍蛋壺
8.陳子畦三友壺
9.陳子畦直流高圓壺
10.虛左山房款鋪砂汲直壺
11.添香居款四係直筒大壺
12.荊溪款四係嵌蓋直筒壺
13.邵元祥大提梁壺(一)
14.邵元祥大提梁壺(二)
15.邵元祥大提梁壺(三)
16.陳鳴遠雙竹提梁壺
17.徐恒茂高執圓壺
18.方曾叁直流宮燈壺
19.華鳳翔點彩山水大漢方壺
20.華鳳祥素身大漢方壺
21.邵旭茂大提梁壺
22.邵旭茂特大圓壺
23.袁鬱龍素身扁壺
24.華奕林金錢鈕弦文如意大圓壺
25.華奕林鋪砂大腹圓壺
26.徐飛龍弦文金錢如意大圓壺
27.徐飛龍如意紋大漢方壺(一)
28.徐飛龍如意紋大漢方壺(二)
29.徐飛龍模印四方開光壺
30.史繼長水仙花瓣大壺
31.史繼長方提圓壺(一)
32.史繼長方提圓壺(二)
33.史繼長小漢方壺(一)
34.史繼長小漢方壺(二)
35.邵聞祖大圓壺
36.乾隆年製款龍頭八卦一捆竹壺
37.陳蔭芊德鍾壺
38.陳蔭芊雙竹特大提梁壺
39.王南林青花點彩巨形蓮子壺
40.王南林龍嘴提梁圓壺
41.澹然齋款巨形如意鼎足蓮子壺
42.澹然齋款扁方尊橋鼎壺
43.澹然齋款金錢鈕高執圓壺
44.蔣良玉高六方壺
45.邵茂林提梁圓壺
46.邵春元橢圓弦紋壺
47.邵春元貼塑六方扁壺
48.邵瑞元六方泥繪扁壺
49.無款泥繪四方壺
50.邵盤珍梅段壺
51.無款青花點彩小六方壺
52.邵大亨德鍾壺
53.邵大亨仿古壺
54.邵大亨蓮子壺
55.邵大亨小蓮子壺
56.邵友蘭井欄壺
57.邵二泉銘貞祥高蛋包壺
58.邵順昌百結美人肩壺
59.邵正來蟠螭鈕美人肩壺
60.邵正來平蓋高執圓壺
61.邵大朋福壽直筒三元套壺
62.陳曼生鄧符生段泥四方壺
63.陳曼生鄧符生紫泥四方壺
64.陳曼生楊彭年葫蘆壺
65.陳曼生楊彭年天雞壺
66.陳曼生楊彭年提梁圓壺
67.硃石梅柱形方壺
68.瞿子冶幽蘭石瓢壺(邵權寅製)
69.邵權寅三獸壺
70.吉安款百果壺
71.錢弘文福壽圓壺
72.邵鼎裕半菊壺
73.集雅款金蟾竹節壺
74.蔣萬泉乳鼎壺
75.王東石七襄波浪壺
76.何心舟段泥匏壺
77.黃玉麟段泥壽桃壺
78.黃玉麟魚化龍壺
79.黃玉麟供春樹癭壺
80.蔣禎祥矮蛋包壺
81.陳光明鉢盂提梁壺
……
貳 文房
叁 雜項
後記
參考文獻
附:作者照片

前言/序言


古韻新知:中國傳統工藝的時代迴響 圖書名稱:《古韻新知:中國傳統工藝的時代迴響》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門類的收藏熱點,而是以宏大的視野,梳理和展現瞭中國傳統工藝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脈絡、技術精髓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命力與傳承挑戰。全書共分六個部分,深入探討瞭陶瓷(不含紫砂)、玉器、漆器、金屬工藝(青銅與金銀)、竹木雕刻以及傳統紡織印染這六大核心領域,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富有曆史縱深的認知框架。 第一部分:陶土的韆年變奏——陶瓷藝術的廣博圖景 本部分將視野從特定的紫砂領域完全抽離,著重考察中國陶瓷藝術的整體發展史。我們追溯新石器時代彩陶的樸拙之美,探究商周時期原始青瓷的溫潤,並詳細分析瞭漢代成熟的釉色技術。 重點章節將放在唐代長沙窯的彩繪創新與越窯青瓷的典雅,以及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的審美高峰。我們不僅分析瞭它們在燒製溫度、釉料配方上的技術差異,更深入解讀瞭不同地域文化如何塑造瞭它們的獨特風格——例如,汝窯的“雨過天青雲破處”所蘊含的士大夫的內斂哲學,與定窯的“淚痕斑斑”所體現的宮廷規製。 隨後,本書將詳述元明清時期景德鎮製瓷業的崛起及其對世界工藝的影響。重點剖析瞭青花、釉裏紅、鬥彩和粉彩等復雜裝飾技法的誕生與成熟過程,並對比瞭官窯與民窯在技術掌握和市場定位上的區彆。每一件器物都成為解讀特定朝代社會風尚、貿易往來乃至宗教信仰的密碼。 第二部分:溫潤與堅毅——玉器的文化承載與雕琢之道 玉器在中國文化中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本書將玉石工藝視為一種關於“時間”與“德行”的詮釋。我們首先界定瞭軟玉(如和田玉)與硬玉(如翡翠)的材質差異,並探討瞭它們在不同曆史階段的使用功能——從新石器時代的禮器到漢代的殮葬用玉,再到唐宋以後文人案頭清玩的發展。 本部分將花費大量篇幅來解析玉器的雕琢技法。古代玉匠如何利用解玉砂、砣具和鑽具,在堅硬的石材上實現鏤空、透雕、陰刻與陽刻的復雜結閤?我們將分析清代“鬼工琢玉”的巔峰,如以山水、人物為主題的復雜擺件,其工藝的精密度已接近於無聲的奇跡。同時,書中還涵蓋瞭對現代玉料鑒彆中可能存在的優化處理技術的基礎性介紹,幫助讀者建立科學的審美標準。 第三部分:流光溢彩的韆年——漆器的精妙與防護哲學 漆器,這種源於木胎的工藝,以其堅固、光潔和豐富的裝飾性,在中國工藝史上獨樹一幟。本書係統梳理瞭從戰國秦漢的髹漆技術,到唐宋對金銀平脫技藝的吸收融閤。 重點探討瞭宋代以後文人對漆器的偏愛,特彆是戧金和描金工藝的成熟。最引人注目的章節是對明清時期“螺鈿”和“脫胎”工藝的深度解構。螺鈿的製作需要將夜明蝶翼或貝殼切割成微小的薄片,鑲嵌於漆麵上,其對精微操作的要求極高;而脫胎工藝,則是通過層層髹漆再去除胎體,形成輕盈卻堅固的器物,這是對材料與技藝之間辯證關係的極緻體現。本書試圖還原這些工藝背後的匠人精神:他們如何忍受刺鼻的氣味,花費數年時間來完成一件作品。 第四部分:熔鑄文明——青銅與金銀的物化史 金屬工藝是古代技術實力的集中體現。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商周青銅器的輝煌,分析瞭範鑄法(失蠟法的前身)在鼎、彝器鑄造中的應用,以及銘文鑄造的技術難題。我們聚焦於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雲雷紋等紋飾的演變,它們是如何從宗教圖騰逐漸演變為世俗裝飾的符號。 隨後,本書轉嚮貴金屬工藝。從漢代對金銀器復雜的鑲嵌、鏨刻技術,到唐代金銀器中受西域風格影響的流暢麯綫,再到明清時期金銀飾品精細到發絲般的打製工藝,如絨花和鏨刻的細節處理。對於金銀器,本書更側重於其作為權力和財富象徵的社會功能,以及工匠如何在限製性的材料上實現最大的藝術張力。 第五部分:指尖上的乾坤——竹木雕刻的自然情趣 竹木雕刻與前述的硬質材料工藝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它強調的是對材料自然紋理的尊重和順應。本書將竹雕與木雕區分開來討論。 竹雕藝術,特彆是在明清時期,文人們對竹子“中空不腐”的特性情有獨鍾。我們詳細介紹瞭留青、刻紋、雙色雕等技法,以及如何利用竹子本身的顔色層次進行創作。木雕部分則涵蓋瞭牙木雕(非象牙製品)的精細度,如何通過深雕、透雕將神話故事或山水景緻“刻”入尋常的傢居用品中,如當時的筆筒、香爐蓋等。本書強調,竹木雕的“意境”往往比其“技法”更為重要,是文人精神滲透入實用器物中的體現。 第六部分:色彩的記憶——傳統紡織印染的活態遺産 作為實用性極強的工藝門類,紡織印染連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本書係統梳理瞭絲綢的紡織技術,從提花機的原理初探到蜀錦、宋錦的織造難度。 在印染方麵,重點分析瞭植物染料的運用和固色技術,如靛藍(藍草)、茜草(紅色)和梔子(黃色)的提取與應用。更具技術含量的是對傳統防染工藝的解析,包括蠟染(如蠟纈)和夾纈(通過雕刻模闆進行染色)。這些技法不僅展現瞭古代化學知識的積纍,更體現瞭勞動人民對色彩的敏銳捕捉和對季節流轉的審美概括。 --- 結語:工藝的當代對話 全書在最後部分總結瞭中國傳統工藝在現代化衝擊下麵臨的挑戰,包括技藝失傳、市場審美轉嚮等問題。但同時也展示瞭當代工藝師們如何通過創新性地結閤當代設計理念與傳統手工技藝,使這些古老的“手藝”重新煥發齣適應現代生活的美學價值。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的、非聚焦於單一品類的工藝知識體係,供愛好者、研究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厚興趣的讀者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老生常談的“入門指南”,充斥著對宜興地理位置的機械羅列和對曆史名傢的簡單介紹。然而,《紫砂收藏與賞析》帶給我的是一場關於審美哲學的深刻對話。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探討紫砂壺的“意境”和“氣韻”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詩意和哲學深度。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將紫砂僅僅視為一種茶具,而是將其提升到瞭藝術品乃至精神載體的層麵。書中對幾款經典造型——例如掇隻、扁壺、筋囊壺——的解析,絕非停留在幾何形態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造型背後所蘊含的東方哲學思想,如“天圓地方”、“剛柔並濟”。特彆有一段論述,將紫砂壺的“嘴、身、把”之間的比例關係,比作人體的骨骼、血肉與精神的統一,這種跨界的聯想極其富有啓發性。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閤上書本,反思自己過去對“美”的理解。它促使我超越瞭對“貴不貴”、“稀不稀有”的淺層關注,轉而尋求作品與自身情感共鳴的那種內在聯係。這種從器物到心性的引導,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鑒藏手冊。

評分

這本《紫砂收藏與賞析》簡直是為我這種初涉紫砂之道的門外漢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紫砂壺那種溫潤的質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心生嚮往,但麵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作品,常常感到無從下手,生怕一不小心就入瞭“坑”。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沒有一上來就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從紫砂泥料的起源和特性入手,循序漸進地帶領我們認識這門古老的手藝。尤其是關於“泥料的脾性”那一章節,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述瞭不同産區泥料在燒製後呈現齣的光澤和手感差異,讀起來就像是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茶人講述他與泥土的故事,讓人茅塞頓開。書中對於如何通過觀察壺的“精、氣、神”來初步判斷其價值,提供瞭許多實用的鑒彆口訣和圖例解析,這些都是我在其他泛泛而談的書籍中從未見過的寶貴經驗。比如,它詳細對比瞭明代、清代以及近現代幾位大師在“流嘴齣水”上的細微差彆,這種對細節的執著,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對紫砂藝術的敬畏之心。看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像是被一位技藝精湛的師傅領進瞭紫砂的門檻,不再是迷茫的旁觀者,而是有瞭一些可以信賴的判斷依據,對未來的收藏之路充滿瞭信心。

評分

我一直覺得,收藏的樂趣不僅在於“擁有”,更在於對“傳承”的敬畏與理解。這本書在曆史脈絡的梳理上做得非常紮實,但它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對“工匠精神”的挖掘和緻敬。它不僅僅羅列瞭顧景舟、蔣蓉等大師的名號,而是深入探究瞭他們創作某一代錶作時的心路曆程和技術瓶頸。書中引用瞭一些罕見的文獻資料和口述曆史,描繪瞭老一輩藝人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如何堅持對藝術純粹性的追求,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讀來令人肅然起敬。作者仿佛是這些老藝人的知己,用平實的語言,還原瞭他們在泥凳前揮灑汗水、精益求精的每一個瞬間。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冰冷的陶土和器物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它教會我,收藏紫砂,實質上是在收藏一段民族記憶和匠人靈魂的寄托。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製造”的深度和廣度有瞭更宏大、更溫情的認識,這種精神層麵的滋養,是任何市場價格錶都無法衡量的。

評分

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缺點”,那可能就是它對中青年壺手的介紹略顯簡略,但從其定位來看,這或許是一種取捨,旨在將重心放在那些已經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經典之上。然而,這本書最讓我感到實用的部分,是它關於“日常養護與茶養”的係統性指導。很多收藏者到瞭後期,往往因為過度緊張或保養不當,反而損傷瞭好壺。這本書提供瞭一套非常科學且富有彈性的養壺方案。它詳細解釋瞭茶垢的形成原理,以及不同泥料(如硃泥、段泥)對“開壺”和“禁忌茶種”的不同要求,甚至提供瞭緊急情況下如何處理輕微磕碰的小竅門。這些內容寫得極為細緻,完全是基於長期實踐的總結,沒有絲毫的理論空談。它仿佛化身為一個隨身的“紫砂管傢”,隨時解答你在泡茶、把玩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實際問題。讀完這部分,我立刻動手,按照書中的建議調整瞭我的泡茶習慣,很快就感受到瞭壺體光澤的積極變化。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完全是可量化、可操作的,真正做到瞭將高雅的藝術鑒賞與煙火氣的日常使用完美結閤。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文配閤達到瞭令人驚嘆的平衡,簡直是一件視覺藝術品。作為一名對器物美學有較高要求的讀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選材和版式設計上的匠心獨明。很多介紹紫砂的書籍,圖片往往失真或者排版雜亂,導緻關鍵細節無法清晰呈現。但《紫砂收藏與賞析》中收錄的每一件器物圖例,無論是泥色的層次過渡,還是錶麵肌理的顆粒感,都通過高清晰度的攝影技術得到瞭完美再現。特彆是那些關於“工具痕跡”和“修壺細節”的放大特寫,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比如,書中展示瞭如何通過觀察壺蓋與壺口吻閤處的細微錯位,來判斷製作者的功力深淺,這種“顯微鏡”式的觀察角度,讓我意識到自己過去看壺時是多麼的走馬觀花。此外,作者對不同時期燒製工藝的窯爐變化,也配有直觀的圖錶來輔助說明,使得原本枯燥的工藝史變得生動而易於理解。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件經過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賞讀的過程也是對視覺享受的極大滿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