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送光緒二十四年辜鴻銘譯《論語》英文原版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國混戰,找不到齣路,辜鴻銘此時提齣歐洲各國應嚮中國傳統文化吸取精華,於是寫瞭《中國人的精神》,並開始把《論語》《中庸》《大學》翻譯成英文版。辜鴻銘認為,歐美的傳教士和漢學傢歪麯瞭儒傢經典的原義,糟蹋瞭中國文化,並導緻西方人對中國人和中國文明産生種種偏見,因此決定親自為歐美人講解《論語》,這就是《辜鴻銘講論語》的由來。
★《辜鴻銘講論語》不但語言精練,詞意精達,而且在講解的過程當中縱貫中西,援引歌德、卡萊爾、阿諾德、莎士比亞等西方著名作傢和思想傢的話來注釋某些經文,將注釋中將書中齣現的中國人物、中國朝代與西方曆史上具有相似特點的人物和時間段作橫嚮比較,幫助那些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傢經典的內容。
★《辜鴻銘講<論語>》較之以前西方傳教士和漢學傢的儒經譯本有瞭質的飛躍,可以說是近代講解《論語》的的一個裏程碑。
辜鴻銘(1857-1928年),名湯生,號立誠,中國近代知名學者。他學貫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等9種語言,號稱“清末怪傑”。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中國人的精神》等著作,翻譯瞭“四書”中的《論語》、《中庸》和《大學》,在西方形成瞭“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的說法。
★他是具備一流纔智的人,而且重要的是他有見識和深度,不是這時代中的人能有的。
——林語堂
★辜氏久居外國,深痛中國國弱民貧,見侮於外人,又鑒於東鄰日本維新富強之壯跡,於是國傢之觀念深,愛中國之心熾,而闡明國粹,錶彰中國道德禮教之責任心,乃愈牢固不拔,行之終身,無縮無倦。
——吳宓
★我想,如果說這位怪人還有些貢獻,他的較大貢獻就在於,在舉世都奔嚮力和利的時候,他肯站在旁邊喊:危險!危險!
——張中行
學而第一 1
為政第二 17
八佾第三 37
裏仁第四 57
公冶長第五 71
雍也第六 87
述而第七 105
泰伯第八 127
子罕第九 141
鄉黨第十 159
先進第十一 169
顔淵第十二 185
子路第十三 203
憲問第十四 219
衛靈公第十五 241
季氏第十六 263
陽貨第十七 277
微子第十八 297
子張第十九 307
堯曰第二十 317
附錄 辜鴻銘小傳 324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辜譯】
孔子說:“不斷地學習知識,並時常溫習,把這些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實在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誌同道閤的朋友因為仰慕你,而從很遠的地方來看望你,則是件更快樂的事。但是,一個人即使不能被人稱道,卻仍然不怨恨、不惱怒,而是泰然處之,不也是有德行的君子嗎?”
【辜解】
子曰:“學而時習之。”硃子注謂:“學之為言效也。”餘竊謂,學之義甚廣,不當作“效”字解,使後之為學者隻求其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所謂依樣畫葫蘆者是也。猶憶中國乾嘉間,初弛海禁,有一西人身服之衣敝,當時又無西人為衣匠者。無已,招華成衣至,問:“汝能製西式衣否?”成衣曰:“有樣式即可以代辦。”西人檢舊衣付之,成衣領去。越數日,將新製衣送來,西人展視,剪製一切均無差,惟衣背後剪去一塊,復又補綴一塊。西人駭然問故,成衣答曰:“我是照你的樣式做耳。”今中國銳意圖新,事事效法西人,不求其所以然,而但行其所當然,與此西人所剪之成衣又何以異與,噫!
■辜解譯文
孔子說:“不斷地學習,已經學過的東西要經常復習、實踐,並把這些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硃熹注釋說:“學的意思,就是效仿。”但我個人卻認為,“學”的含義很廣,不應該狹隘地解釋為“效仿”,否則隻會讓後來的學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俗話所說的“照葫蘆畫瓢”。我還記得在清朝的乾隆、嘉慶年間,當時海禁還是剛剛開放,有一個來華的歐洲人,他身上的西裝很破舊,可是當地又沒有歐洲裁縫。沒奈何,他隻好找到一個做裁縫的中國人,問他:“你能做西裝嗎?”中國裁縫迴答說:“隻要有樣式,我就能仿照做齣來。”於是歐洲人就拿齣一件舊衣服給中國裁縫,中國裁縫帶著衣服離開瞭。過瞭幾天,中國裁縫送來瞭新做好的西裝。歐洲人打開新西裝檢查,發現尺寸、樣式等都沒有分毫差異,惟獨新西裝的後背被剪掉瞭一塊,然後又縫上瞭一個補丁。歐洲人非常驚訝,問中國裁縫為什麼這麼做,中國裁縫迴答說:“我是完全按照你給我的樣式做的呀!”現在中國正在銳意維新,凡事都效仿西方人,卻不去追問為什麼這麼做,隻知道照搬照做——這和中國裁縫根據破西裝做西服,然後又打補丁的笑話有什麼區彆呢?唉!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辜譯】
孔子的學生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子有的外貌酷似孔子,被尊稱為“有子”)說:“一個人作為孝子和良民,絕不會以下犯上;不會以下犯上的人,也絕不會破壞國傢的和平與社會秩序。君子會把精力放在根本的事務上,根本建立瞭,就有瞭治國做人的原則智慧。那麼,做一個孝子和良民——這些難道不是構成道德高尚生活的基礎嗎?”
【辜解】
儒學是一種宗教,就像天主教和佛教是宗教一樣。但是,儒學不是歐洲意義上的宗教。那麼儒學和歐洲意義上的宗教有什麼區彆?區彆就是:一個具有超自然力量的起源和因素,另外一個則沒有。但是除瞭這種超自然與非超自然的區彆之外,在儒學和歐洲意義上的宗教——諸如天主教和佛教之間,還有彆的區彆。它就是:歐洲意義上的宗教教導人要成為一個好人,但是儒學卻比這個要做得更多:儒學教導人要成為一個好的公民。天主教義問答集中問:“人的終極目的是什麼?”而儒學教義問答集會問:“公民的終極目的是什麼?”作為公民的人,並不指他個體的生命,而是指他與同胞和國傢的關係。基督教問答集的答案是:“人的終極目的是讓上帝榮耀。”儒學的答案則是:“人的終極目的是作為一個孝子和一個良民而生活。”在《論語》中,孔子的學生有若曾引述孔子的話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簡單地說,在歐洲意義上的宗教中,人要通過自身努力,轉化為一個完美無缺的理想化的人,或者說轉化為一位聖人、一位佛、一位天使,以此來實現宗教的目的。而儒學僅限於使人成為一個良民,作為一個孝子和良民那樣生活。換句話說,歐洲意義上的宗教這樣說:“如果你想有宗教,你必須要成為一位聖人、一位佛、一位天使。”相反,儒學這樣說:“如果你作為一個孝子和良民而生活,你就會有信仰。”
事實上,儒學和歐洲意義上的宗教——例如基督教和佛教——之間的真正區彆是,一個是個人的宗教,我們可以稱之為教會宗教;另一個是社會的宗教,我們可以稱之為國傢宗教。我曾說孔子為中華民族所做的最大貢獻就是他給瞭中國人關於國傢的真正理念。在提供這種國傢的真正理念的同時,孔子使其成為一種宗教。在歐洲,政治是科學;但是在中國,自打孔子時代開始,政治就是宗教。簡而言之,孔子為中華民族所做的最大貢獻是,他給瞭他們一種社會或者國傢的宗教。孔子晚年寫瞭一本書,他傳授的國傢宗教就在這本書裏。這本書他取名為《春鞦》。孔子之所以為這本書取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統治的興衰提供真正的道德根源——“春”和“鞦”被用來指代一個國傢統治的興起與衰落。這本書也可以被稱作《近世編年史》,就像卡萊爾①的《近世編年手冊》。在這本書裏,孔子為處於錯亂和衰敗狀態的社會和文明列瞭一份曆史年錶,在這一過程中,他追溯瞭社會和文明中的錯亂和衰敗狀態所帶來的苦難和慘劇,直至它的真正源頭——那就是人們沒有一個有關國傢的真正理念,沒有關於責任的真正本質的正確概念,這種責任包括個人對於國傢的責任,也包括個人對國傢首腦、統治者和君主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孔子在這本書中教導的是君權神授。卡萊爾有一句名言:“君王統治我們的權力,或者是神授的權力,或者是一個殘忍的錯誤。”現在,在君王的神聖權力這一話題上,請記住卡萊爾的話並加以深思。
孟子曾說:“孔子作《春鞦》,而亂臣賦子懼。”漢語中的“亂臣”,和卡萊爾所說的“不遵守法律而作亂的人”的意思是一樣的,指的是違反法律、以下犯上的傢臣或官員。這種人之所以犯上作亂,不一定是齣於惡意,而是因為他們內心世界那種現代的“走狗人生觀”和“坦誠的虛僞”相互作用所導緻的。這種內心的矛盾,促使他們背離瞭人的本善,最終背叛瞭自己的人民、國傢和君主。而且,這種背離並不能帶來秩序、和平與友善;相反,它隻能導緻一個完全沒有秩序、沒有和平、沒有友善的世界。漢語中的“賊子”,指的是舉止粗俗、不遵紀守法的壞蛋,有時候也指盜賊及其後代,這些人的共同特徵是行為殘忍、喜歡摧毀一切。
羅斯金②曾說過:“和上帝的相對抗的東西或者力量,是名為‘錢財’的‘大敵’。我們可以輕鬆地把不聽上帝教導的這個惡魔做個簡單的分析:他們有些人具有超凡的欺騙能力;另外一些人帶來的隻能是災難。”很顯然,中國文化中的“亂臣”“賊子”就是西方所指的這兩種魔鬼。
■注釋
①卡萊爾(Thomas Carlyle,1795-1881年):蘇格蘭散文傢和曆史學傢,英國19世紀著名史學傢、文壇怪傑。曾任教於愛丁堡大學。辜鴻銘的碩士學位就是在他的指導下取得的。
②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年):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評論傢,主張藝術應是美的和具有教育意義,應來源於生活。羅斯金在英國被稱為“美的使者”。他一生為“美”而戰鬥。他的作品文字優美,色彩絢麗,音調鏗鏘。《現代畫傢》和《往昔》,都是散文中的佳作。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辜譯】
孔子說:“滿嘴花言巧語,卻裝齣和顔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絕不是德高望重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辜譯】
孔子的學生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孔子的得意門生,以繼承和傳播孔子的孝道思想而聞名,被後世儒傢尊奉為“宗聖”)說:“我每天從三個方麵進行自我反省:第一,為彆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瞭?第二,與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瞭?第三,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瞭?”
……
英譯《論語》序
自從理雅各博士開始發錶關於“中國經典”翻譯的最初部分,迄今已40年瞭。現在,任何人,哪怕是對中國語言一竅不通的人,隻要反復耐心地翻閱理雅各博士的譯文,都將禁不住感到它多麼令人不滿意。因為理雅各博士開始從事這項工作的時候,他的文學訓練還很不足,完全缺乏評判能力和文學感知力。他自始至終都錶明他隻不過是個大漢學傢,也就是說,隻是一個對中國經書具有死知識的博學的權威而已。我們遺憾地得知這位大漢學傢最近剛剛去世,但為瞭公正地紀念他,必須指齣,盡管他的工作盡瞭力所能及的努力,是完全嚴謹的,但他卻沒能剋服其極其僵硬和狹隘的頭腦之限製,這是他的性情氣質造成的結果。
對於一個能夠以哲學和文學的敏銳去研究像理雅各博士所譯的“中國經典”這樣的巨帙的篤實學生來說,無疑會對那種道德文化,或者稱之為中國人文明的東西有所洞察,透見其真相。但對於絕大多數英國讀者而言,我們卻不能不認為,理雅各博士在其譯著中所展示的中國人之智識和道德的裝備,正如同在普通英國人眼中中國人的穿著和外錶一樣,必定會使其産生稀奇古怪的感覺。
有鑒於此,我們決定翻譯這本小書。我們相信,在所有用中文寫成的著作中,正是這本書給瞭中國人一般英國人可以理解的智識和道德的裝備。因此,我們努力按照一個受過教育的英國人錶達同樣思想的方式,來翻譯孔子和他弟子的談話。此外,為瞭盡可能地消除英國讀者的陌生和古怪感,隻要可行,我們都盡量去掉所有那些中國的專有名稱。最後,為瞭使讀者能徹底到傢地理解文本內容,我們還加瞭一些注釋,引用瞭非常著名的歐洲作傢的話。通過徵召這些歐洲讀者熟悉的思想係列,對於他們或許會有所幫助。
藉此機會,我們還想錶達對一個英國人阿查立爵士的崇敬和懷念之情。他在不同時期曾發錶過關於本書許多部分的老練的譯文。十年以前在廣東的時候,我們曾慫恿他去認真從事中國經書的翻譯工作。因為我們都不滿意於理雅各博士的譯著。但是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說他對於中國經書和文學的知識太為有限,此外也不是一個“文人”。因此,他挨個地勸我們去從事這項事業。現在,十年過去瞭,正當我們聽從他的勸告完成這第一步的時候,卻傳來瞭令人感傷的消息,他,這個對我們的小書會有些興趣的人,已經離開瞭人世。
我們認為,正是這本蘊涵著孔子及其弟子一貫之道的言論集——阿諾德將稱之為“生活評論”的一個非常小的圈子之內的饋贈——是一本給予瞭中國人智識和道德裝備的書。在此,我們並不打算對這一裝備的性質和價值發錶評論,我們隻是想藉此錶達這樣一個願望:即受過教育的有頭腦的英國人,但願在耐心地讀過我們這本譯書後,能引起對中國人現有成見的反思,不僅修正謬見,而且改變對於中國無論是個人、還是國際交往的態度。
辜鴻銘
於武昌湖廣總督衙門
1898年8月1日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對《論語》本身的解讀,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曆史信息和文化意義。辜鴻銘先生,這位生於變革時代,卻始終堅守傳統文化根基的知識分子,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分量的文化符號。他以現代的視角,迴顧並闡釋古老的經典,這本身就是一種對曆史的對話,對傳統的傳承。我期待他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展現齣他對中國文化深沉的熱愛和堅定的信念。他可能會在解讀《論語》的同時,穿插他對當時中國社會狀況的觀察和反思,甚至是對西方文明的比較。他那“預流而不流”的文化姿態,定會為我們理解《論語》的時代背景,以及孔子思想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演變,提供一個獨特而深刻的視角。這本書,或許會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以及一位堅守文化理想的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光緒二十四年辜鴻銘譯《論語》英文原版”這一部分的濃厚興趣。這不僅僅是翻譯,更像是兩種文明的交匯點。想象一下,在那個動蕩的時代,一位中國人,帶著他對儒傢思想的理解,試圖用英文嚮世界解釋孔子的智慧。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意義的舉動。他的翻譯,會保留多少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韻味?在轉換語言的過程中,又會不可避免地産生哪些細微的差異和新的闡釋?這本英文原版,或許能為我們揭示一個不一樣的《論語》,一個在西方視角下被理解和解讀的《論語》。我很好奇,他在翻譯時,是否會為一些中國文化特有的概念,比如“仁”、“禮”,尋找恰當的英文對應詞,又或者,他會選擇保留其原文的意境,並在注釋中加以解釋?這種跨文化的嘗試,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研究價值,它不僅關乎語言的轉換,更關乎文化的傳播與理解。
評分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解鎖一個塵封已久的寶藏。辜鴻銘先生,這位在東西方文化之間遊走的奇纔,他身上自帶的神秘感和傳奇色彩,讓他的任何解讀都顯得尤為引人注目。我設想,他的解讀方式,一定不會是枯燥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瞭個人情感和人生體悟。他可能會結閤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用生動鮮活的例子,來闡釋《論語》中的道理。比如,當他講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他或許會分享自己在某個睏境中,通過學習和實踐某種知識而獲得豁然開朗的喜悅。又或者,在解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他會講述自己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是如何運用這一原則來化解矛盾、增進理解的。這種將經典融入個人生活的解讀,無疑會使《論語》中的智慧變得更加觸手可及,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讓那些古老的格言,在今天依然閃耀著生命的光芒。
評分對於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探尋。辜鴻銘先生,這位學養深厚、富有思想的先賢,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我們帶迴孔子思想的核心。我設想,他的講解,不會是那種乾癟的說教,而更像是一種心靈的啓迪。他可能會用他那特有的、充滿智慧的語言,引導我們去思考那些關於人生、關於社會、關於修養的根本問題。比如,在談論“仁”的時候,他可能會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情感的連接,從同理心齣發,層層剝繭,讓我們感受到“仁”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彌漫於日常生活的真切體驗。又或者,當他講解“君子”的品德時,他會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們看到一個理想人格是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塑造而成。這本書,對我而言,將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對人生智慧的重拾,一次與聖賢對話的難得機會。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如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將一位生於晚清、學貫中西的奇纔,與兩韆多年前至聖先師的思想,進行瞭深度連接。單是想象一下,辜鴻銘先生以他那獨具慧眼和深厚學養,對《論語》這部中華文明的基石進行解讀,就足以讓人心生嚮往。他的人生經曆本身就充滿傳奇色彩,在西方接受教育,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無比堅定的信仰,這種“遊刃有餘”於中西文化之間的獨特視角,無疑為我們理解《論語》提供瞭全新的維度。我尤其期待他如何解讀那些看似樸實無華,實則蘊含深刻哲理的語句。是會側重於其政治倫理的實踐意義,還是會挖掘其在個人修養、人生智慧方麵的價值?又或者,他會像解剖一把古老的鑰匙一樣,細緻入微地展現其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生成邏輯和時代印記?他的解讀,定然不會是照本宣科,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思想的碰撞,仿佛能聽到他那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在耳邊娓娓道來,讓我們在感悟孔子智慧的同時,也領略到辜鴻銘先生這位文化巨擘的獨特魅力。
評分經典著作,質量不錯,送貨快!
評分辜鴻銘的作品值得品讀。對於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很有意義。
評分不錯,買來上收藏的。
評分非常喜歡這套書,已經是第三次購買瞭,送給朋友。好書要送給能品味她的人。
評分還不錯吧,非常好
評分東東真的很好啊東東真的很好啊
評分和小孩子一起學國學,補上這一課,開捲有益啊
評分這次書的質量真不錯,好評。
評分書質量很好,物流非常快快遞員很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