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遥感导论

微波遥感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伍德豪斯(Woodhouse,I.) 著,董晓龙,徐星欧,徐曦煜 译
图书标签:
  • 微波遥感
  • 遥感
  • 地球物理
  • 电磁波
  • 信号处理
  • 雷达
  • 卫星遥感
  • 环境监测
  • 大气遥感
  • 图像处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989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03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字数:3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微波遥感导论》系统地介绍了微波遥感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微波遥感导论》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讨论了微波的特性和微波遥感的特点;阐述了微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大气与地球表面的被动微波辐射测量、雷达高度计及微波散射计的探测原理;介绍了高分辨率成像雷达的原理,以及干涉测量技术在主动、被动微波遥感中的应用。在附录中还给出了本《微波遥感导论》所使用的数学公式及其详细推导过程。

作者简介

  伊恩·伍德豪斯,于1989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获得物理和自然哲学的理学学士学位,并于l990年在邓迪大学(the University of Dundee)获得遥感的理学硕士学位。此后在马可尼研究中心(the Marconi ResearchCentre)从事雷达系统设计的工作,并在爱丁堡取得了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的大气遥感哲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期间,在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fWageningen AgriculturalUniversity)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从1999年起,伊恩·伍德豪斯作为讲师执教于爱丁堡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并于2013年起担任应用地球观测专业fApplied EarthObservation)教授(Professor),主要研究领域为植被的主动微波遥感,特别是森林遥感。

目录

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序言
作者自序
第1章 为什么使用微波 1
1.1 微波传感器系统概述 1
1.1.1 被动微波成像仪所获信息 2
1.1.2 被动微波探测仪所获信息 3
1.1.3 主动微波传感器所获信息 3
1.1.4 怎样使用这些信息 5
第2章 微波简明史 6
2.1 起源 6
2.2 走出黑暗:麦克斯韦和赫兹 7
2.3 无线电、死亡射线和雷达 13
2.4 “金星统治者”和“小绿人” 18
2.5 成像雷达 20
2.6 航天微波遥感 21
2.7 补充阅读 22
第3章 物理基础 23
3.1 电磁波的物理特性 23
3.1.1 “波”形式的电磁辐射 24
3.1.2 波的复数表示 28
3.2 波的能量和功率 29
3.2.1 极化 31
3.3 波的叠加 33
3.3.1 相干性 35
3.4 本书最重要的章节 37
3.4.1 相位作为(相对)距离的度量 38
3.4.2 二维波的叠加 39
3.4.3 干涉图的定量描述 42
3.4.4 被动遥感的情况 45
3.4.5 多源干涉图 47
3.4.6 波束宽度和角分辨率 48
3.4.7 惠更斯子波 50
3.4.8 相干性的补充说明 51
3.5 微波的传播 52
3.5.1 有耗媒质中的传播 55
3.5.2 移动波源的情况 56
3.6 微波来自何处 57
3.6.1 自然界中微波是如何产生的 57
3.6.2 辐射定律 60
3.6.3 如何人工产生微波 62
3.7 补充阅读 64
第4章 极化测量 65
4.1 极化波的描述 66
4.1.1 线极化基综述 67
4.2 极化波的叠加 68
4.3 极化的表示方法 72
4.3.1 庞加莱球 72
4.3.2 数学描述 73
4.3.3 斯托克斯矢量 74
4.3.4 亮度斯托克斯矢量 76
4.3.5 部分极化波 76
4.3.6 斯托克斯散射矩阵 78
4.3.7 散射矩阵 79
4.3.8 目标矢量 80
4.3.9 协方差矩阵 81
4.4 被动极化测量 82
4.5 雷迭极化测量 82
4.5.1 雷达极化测量仪 82
4.5.2 极化合成和响应曲线 83
4.6 重要的极化特性 86
4.6.1 非极化功率 86
4.6.2 极化度和变化系数 87
4.6.3 极化比 87
4.6.4 相干性的表示参数 88
4.6.5 极化分解 90
4.7 补充阅读 90
第5章 真实世界中的微波 92
5.1 连续媒质和大气 92
5.1.1 辐射传输理论 92
5.1.2 微波亮度温度 94
5.1.3 谱线 96
5.1.4 谱线展宽 98
5.1.5 法拉第旋转 98
5.2 微波与离散目标的相互作用 99
5.2.1 衍射 100
5.2.2 衍射的重要性 101
5.2.3 散射 102
5.2.4 雷达截面 103
5.2.5 散射理论的重要性 105
5.3 体散射和发射 108
5.3.1 透过体散射体的传输 109
5.3.2 发射 110
5.3.3 散射 112
5.4 光滑表面的反射和发射 114
5.4.1 光滑界面的散射 115
5.4.2 光滑边界的发射 118
5.4.3 小结 118
5.5 粗糙表面的散射和发射 119
5.5.1 “粗糙”的定义 119
5.5.2 粗糙度的影响 120
5.5.3 小结 121
5.6 非随机(周期)表面 121
5.7 自然表面的散射和发射 122
5.7.1 海洋和湖泊 123
5.7.2 水汽凝结物 125
5.7.3 冰和雪 126
5.7.4 淡水冰 127
5.7.5 冰川冰 128
5.7.6 海冰 128
5.7.7 裸露的岩石和沙漠 131
5.7.8 土壤 131
5.7.9 植被 134
5.8 特殊散射体 136
5.8.1 角反射器 136
5.8.2 运动目标 137
5.8.3 混合目标 138
5.9 补充阅读 140
第6章 微波的检测 141
6.1 方法概述 141
6.2 微波传感器系统的概念 142
6.2.1 特别提醒 144
6.3 基本微波辐射计系统 144
6.4 天线系统 144
6.4.1 抛物面天线 146
6.4.2 偶极子天线 147
6.4.3 阵列天线 148
6.4.4 天线的性质 149
6.5 接收机 153
6.5.1 检波器 154
6.6 相干系统 154
6.7 主动传感器系统 155
6.8 系统性能 156
6.8.1 噪声和灵敏度 156
6.8.2 决定接收机灵敏度的因素 157
6.8.3 产生不确定性的其他原因 158
6.9 定标 158
6.9.1 天线定标 161
6.9.2 验证与真实性检验 162
6.9.3 定标的种类 162
6.9.4 接收机的定标方法 163
6.10 定标的其他注意事项 165
6.11 补充阅读 165
第7章 大气探测 167
7.1 大气探测 168
7.1.1 测量需求 168
7.1.2 地球的大气 169
7.1.3 水汽和氧 171
7.1.4 云和降水 171
7.1.5 臭氧 171
7.1.6 氯氧化物 172
7.1.7 其他种类的重要观测 172
7.2 测量原理 172
7.3 探测的理论基础 174
7.3.1 正演模型 174
7.3.2 正演模型的简易构成 175
7.3.3 反演模型 177
7.3.4 逆问题的求解 178
7.3.5 影响函数 181
7.4 观测几何 183
7.4.1 天底探测 183
7.4.2 临边探测 184
7.5 被动降水图绘制 186
7.5.1 测量需求 186
7.5.2 测量原理 187
7.5.3 发射理论 187
7.5.4 散射理论 188
7.6 补充阅读 189
第8章 被动成像 190
8.1 测量原理 191
8.1.1 背景知识 191
8.1.2 实际辐射计 191
8.1.3 观测几何 192
8.1.4 一般的正演模型 192
8.2 海洋 194
8.2.1 测量需求 194
8.2.2 测量原理:海洋表面温度(SST) 196
8.2.3 测量原理:海洋盐度 197
8.2.4 测量原理:海洋风场 197
8.3 海冰 198
8.3.1 测量需求 198
8.3.2 海冰密集度 199
8.4 陆地 201
8.4.1 测量需求 201
8.4.2 地上遥感正演问题 202
8.4.3 求解积雪深度的经验模型 204
8.4.4 最后一点:被动模式极化测量 204
8.5 补充阅读 205
第9章 主动微波遥感 206
9.1 测量原理 207
9.1.1 什么是雷达 207
9.1.2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208
9.2 雷达性能的一般方程 209
9.2.1 雷达方程 209
9.2.2 距离分辨率 211
9.3 雷达高度计 214
9.3.1 对高度计测量的需求 215
9.3.2 测高几何 218
9.3.3 测量方法 220
9.3.4 回波分析 220
9.3.5 距离模糊 223
9.3.6 高度反演准确度 225
9.3.7 扫描高度计 227
9.3.8 定标和真实性检验 228
9.4 改善方向性 228
9.4.1 子波束宽度分辨率 229
9.4.2 合成孔径高度计 231
9.5 散射计 231
9.5.1 散射计测量需求 232
9.5.2 一般原理 232
9.5.3 降雨雷达 233
9.5.4 风散射计 234
9.5.5 极化散射计 236
9.6 补充阅读 236
第10章 成像雷达 238
10.1 成像雷达的应用价值 238
10.1.1 海洋 239
10.1.2 海冰 240
10.1.3 陆地表面 240
10.1.4 植被的水云模型 241
10.1.5 雷达成像的其他应用 242
10.2 什么是影像 243
10.3 雷达影像的建立 244
10.4 侧视机载雷达 246
10.4.1 地距分辨率 247
10.4.2 方位向分辨率 248
10.5 合成孔径雷达 248
10.5.1 孔径合成:多普勒解释 249
10.5.2 孔径合成:几何解释 252
10.5.3 几何与多普勒 255
10.5.4 SAR聚焦 256
10.6 SAR的雷达方程 256
10.7 雷达图像的几何畸变 257
10.7.1 叠掩和透视收缩现象 257
10.7.2 雷达阴影 259
10.7.3 运动误差 259
10.7.4 运动目标 259
10.8 使用中的限制 260
10.8.1 模糊 261
10.8.2 覆盖范围和PRF 261
10.9 其他SAR棋式 262
10.9.1 扫描SAR工作原理 262
10.9.2 聚束SAR 262
10.10 SAR影像处理 263
10.10.1 斑点 264
10.10.2 斑点统计特性 267
10.10.3 斑点滤波 270
10.10.4 几何纠正 271
10.10.5 几何纠正的局限性 273
10.11 SAR数据格式 273
10.12 从SAR图像中提取地形数据 275
10.12.1 立体SAR雷达测量 275
10.12.2 SAR坡度测量 276
10.13 补充阅读 276
第11章 干涉测量 278
11.1 干涉测量需求 278
11.2 干涉测量原理 279
11.2.1 相位测量 279
11.2.2 双系统的应用 280
11.2.3 通过干涉测量分辨方向 281
11.3 被动成像干涉技术 282
11.4 雷达干涉测量 284
11.4.1 干涉测高 284
11.4.2 干涉SAR 285
11.4.3 干涉SAR观测几何 286
11.4.4 干涉相干程度 294
11.4.5 去相关 296
11.4.6 去相关小结 298
11.5 实际DEM的产生 300
11.5.1 InSAR数据处理流程 300
11.6 植被高度估计 301
11.6.1 单频情况 302
11.

前言/序言


《遥感科学基础与应用》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遥感科学领域系统而全面的入门知识,涵盖了遥感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数据获取与处理、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本书力求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阐述遥感技术的本质,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并理解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遥感科学基础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遥感技术的核心理论。首先,我们将从电磁波与地球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入手,详细介绍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如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微波等)如何与地表、大气、水体等目标发生反射、吸收、透射、散射和辐射,并阐述这些相互作用的能量变化如何被遥感传感器所捕捉。我们将详细解析辐射度学和亮度学概念,以及其在遥感图像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接着,本书将聚焦于遥感平台与传感器。读者将了解不同类型的遥感平台,包括卫星平台(如极轨卫星、地球同步卫星)、航空平台(如飞机、无人机)以及地面平台,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在传感器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遥感传感器的成像原理,包括扫描型、推扫型、凝视型等成像方式。重点将阐述多光谱、高光谱、全色、雷达等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技术特点、分辨率(空间、光谱、时间、辐射)的定义与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决定了遥感数据的应用潜力。 第二部分: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本部分将引导读者进入遥感数据的实际应用流程。我们将首先介绍遥感数据的获取途径,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如商业卫星数据、科研卫星数据、航空影像等),以及数据订购和下载的基本流程。 随后,我们将详细阐述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技术。这包括对原始遥感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将其转化为具有物理意义的反射率或亮度值,以消除传感器和大气的影响。几何校正技术将得到深入讲解,涵盖不同类型的几何畸变(如平台畸变、地形畸变、传感器畸变等)及其校正方法,包括辐射畸变校正、地形校正、正射校正等,以确保遥感影像的空间准确性。大气校正技术也将是重点,我们将介绍不同的大气校正模型(如辐射传输模型、经验模型等),旨在去除大气散射和吸收对遥感信号的影响,获取真实的地表反射率。 图像增强技术是提升遥感图像视觉效果和信息提取能力的关键。我们将介绍多种增强方法,包括线性拉伸、直方图均衡化、对比度拉伸、空间滤波(如平滑滤波、锐化滤波)以及色彩合成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识别地物特征。 第三部分:遥感图像分析与信息提取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遥感图像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将详细介绍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技术。监督分类将重点讲解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等常用分类算法,并阐述特征选择、训练样本提取以及分类精度评价的重要性。非监督分类将介绍K-means、ISODATA等算法,以及它们在目标地物初步划分中的应用。 特征提取技术也将得到重点介绍,包括纹理分析、形态学分析以及利用光谱特征进行分析的方法。我们将讲解如何利用多光谱或高光谱数据提取植被指数(如NDVI)、水体指数等,以及这些指数在监测地表变化中的作用。 此外,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技术是监测地表动态变化的关键。我们将介绍差值法、图像变换法、监督分类变化检测等常用方法,并阐述其在土地利用变化、城市扩张、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部分:遥感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本部分将展示遥感技术在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而深刻的应用。 自然资源与环境监测: 我们将详细介绍遥感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与监测、森林资源调查与管理、水资源评估与水体监测(包括湖泊、河流、湿地)、土壤类型调查与土壤侵蚀监测、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的应用。 农业遥感: 遥感在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早期预警、产量估算、灌溉管理、精准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将得到重点阐述。 城市规划与管理: 城市扩张监测、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建筑密度评估、基础设施规划、交通流量监测等应用将进行详细介绍。 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 遥感在地震、洪水、滑坡、森林火灾、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监测、评估、灾后恢复以及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将得到突出。 地质与地球物理: 遥感在地质构造分析、地表形变监测(如GPS和InSAR结合)、地下水探测等方面的应用将有所体现。 海洋与水文: 海冰监测、赤潮监测、海洋污染监测、海岸带变化监测等应用将进行介绍。 结论 本书通过对遥感科学基础理论的深入讲解,对数据获取与处理流程的细致阐述,以及对各种图像分析与信息提取方法的介绍,最终展示了遥感技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强大能力。本书旨在培养读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科研和工程实践中,为推动遥感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本书适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测绘工程、地质学、农学、林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误差分析与质量控制”章节,展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细节的关注。在遥感领域,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而这个章节恰恰解决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微波遥感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误差来源,包括仪器误差、大气影响、地表复杂性等,并详细介绍了如何对这些误差进行量化和评估。我尤其欣赏他在“质量评估指标”部分的讲解,他列举了多种常用的评估指标,并解释了这些指标的含义和如何计算。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数据融合”和“模型优化”等技术如何有助于提高遥感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有效的误差分析和质量控制,以确保遥感数据的科学性和可用性。这部分内容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微波遥感或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微波遥感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这一部分,提供了非常详实和具有说服力的内容。作者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与我们日常关心的生态问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详细阐述了微波遥感如何被用于监测“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从而评估森林健康状况,识别土地退化区域。我尤其被他关于“土壤水分监测”的讲解所吸引,他解释了土壤水分如何影响微波信号的反射和发射,以及如何通过反演算法来精确估算土壤水分含量。这对于理解和预测干旱、洪水等水文事件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微波遥感在“冰雪监测”方面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SAR数据监测冰川融化、评估积雪覆盖范围,以及如何利用微波辐射计测量海冰的厚度。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气候变化、预测海平面上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在介绍这些应用时,都引用了大量的实际研究案例和数据,使得论述更加严谨和可信。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部分的探讨。他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当前的技术,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让我对这个领域的前景充满了乐观。他详细分析了未来微波遥感技术在“高分辨率成像”、“多极化测量”、“智能化处理”等方面的可能突破。我特别关注了他对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微波遥感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的预测。他认为,随着算法的不断进步,AI将极大地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精度,从而推动微波遥感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他还提到了“星载微波遥感星座”的发展,这将能够实现对地球更高频次的观测,为实时监测和预警提供可能。此外,作者还展望了微波遥感在“行星探测”等更广阔领域的潜在应用。这些前沿性的讨论,让我对微波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微波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方面的讲解,是其一大亮点。我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实际操作的场景,作者引导着我一步步地了解如何从原始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应用成果。他不仅仅是讲解理论,更是把“如何做”也讲得明明白白。从数据获取的渠道、不同卫星平台的特点,到数据预处理的各种步骤,如几何校正、辐射定标等,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说明。我尤其欣赏他在介绍“数据融合”概念时的讲解,如何将不同传感器、不同时间获取的微波遥感数据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更精确的信息。书中穿插了许多实际的应用案例,例如利用SAR数据监测农作物长势、利用微波辐射计数据进行洪水灾害评估、以及利用多源微波数据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等。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微波遥感技术的强大能力,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作者在处理和分析复杂数据时所展现出的严谨和智慧,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科技感,蓝色的底色搭配着银色的光波图案,仿佛暗示着遥感技术的神奇与奥秘。刚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严谨却不失趣味的文字风格吸引了。序言部分,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微波遥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它如何帮助我们观测地球、理解环境、甚至探索宇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学习之旅充满了期待。接下来的章节,作者从微波的基本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电磁波谱、辐射传输原理等基础知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抽象概念时,能够引用许多实际的例子。比如,在介绍微波的穿透性时,他详细阐述了微波如何穿透云层、雨雾,从而在恶劣天气下也能获得清晰的地球图像,这对于理解微波遥感的独特优势至关重要。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历史故事,讲述了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那些为之奋斗的科学家们的故事,这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深厚的敬意。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开篇部分非常扎实,为读者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不乏引人入胜的叙述,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下去。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之一在于,它将微波遥感技术与我们关心的现实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讨“地表参数反演”的部分,我看到了微波遥感如何成为我们认识地球、守护地球的得力助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反演模型,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这些模型是如何从原始的微波遥感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在介绍植被监测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微波的穿透性和对植被水分的敏感性,来监测植被的生长状况、估算生物量,甚至预警森林火灾。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土壤湿度反演”的章节,作者深入剖析了影响反演精度的各种因素,如土壤类型、地表粗糙度、植被覆盖等,并介绍了多种成熟的反演算法。他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微波遥感在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对地表温度、冰雪覆盖等参数的反演,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和应对。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即使是复杂的反演过程,在他条条是道的叙述下也变得易于理解。

评分

读到关于微波辐射计的章节时,我感觉自己像是潜入了海洋深处,去探测那不为人知的秘密。微波辐射计,这个听起来就充满神秘感的技术,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力量。他首先详细介绍了微波辐射计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利用物体发出的微弱电磁辐射来推断其温度、湿度等物理参数。我特别被作者对于“被动遥感”概念的阐释所打动,这与主动遥感的SAR技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微波遥感技术的广阔图景。书中列举了许多微波辐射计在气象学、海洋学、土壤湿度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例如通过监测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来预测天气变化,或者通过测量海表温度来研究海洋环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还专门辟出了一章来讲解微波辐射计在探测土壤水分方面的应用。他详细解释了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含水量对微波辐射特性的影响,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反演算法来获取高精度的土壤湿度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让我对微波遥感技术能够服务于人类社会产生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微波遥感技术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窗口。在“不同类型微波遥感系统对比”的章节,作者将SAR、微波辐射计、散射计等各种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阐述了它们的原理、特点、优缺点以及各自的应用领域。这种对比性的讲解,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不同技术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图表和数据,直观地展示了各种系统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以及对不同地物类型的敏感性。这种详实的对比,极大地加深了我对微波遥感技术多样性的理解。他还探讨了未来微波遥感系统集成和协同工作的可能性,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本书的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将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优秀著作。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探险。作者在讲解合成孔径雷达(SAR)的部分,简直是将一个复杂的技术拆解得淋漓尽致。从SAR的基本成像原理,到其独特的优势,再到各种模式的介绍,我都仿佛置身于一个先进的实验室,亲手操作着精密仪器。我尤其对作者在解释“干涉SAR”(InSAR)时所下的功夫印象深刻。他不仅详细介绍了InSAR如何通过测量地表微小的形变来监测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还列举了大量成功的应用案例,例如监测城市沉降、冰川融化等。书中的配图也十分精良,各种SAR图像和示意图清晰明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成像原理。例如,当作者讲解SAR的“多普勒效应”如何被用来提高成像分辨率时,一张生动的示意图就将这个复杂的物理现象直观地呈现出来,让我茅塞顿开。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他还深入探讨了SAR数据处理的流程,包括数据获取、预处理、生成地表形变图等关键步骤,这对于想要从事相关研究或应用工作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尽管SAR部分内容相当密集,但作者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

评分

这本书在“微波遥感应用实例”的阐述上,给了我非常直观和深刻的体会。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展示了微波遥感技术是如何实实在在地改变我们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他对“城市化监测”部分的讲解。他描述了如何利用SAR技术来监测城市扩张、建筑密度变化,甚至评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这些信息对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至关重要。接着,他深入探讨了微波遥感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作用,比如利用SAR数据监测地震造成的断层线、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洪涝区域、以及利用SAR数据评估台风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案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微波遥感技术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社会韧性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还介绍了微波遥感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如监测土地退化、荒漠化、以及海洋污染等。读完这些案例,我深刻地体会到,微波遥感技术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更是我们理解和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力量。

评分

内容没有问题了,但是明明写的是精装,商品图片是硬壳的,但是实际是简装版,误导消费者,印刷感觉不如图书馆借的那本精装的,还和精装一个价钱。。。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东西挺好的,比实体店合适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价格较贵

评分

woodhouse的这本书很经典,看到有中文译本立马买了一本,但是翻译的水平有限,例如原版书109页图中的:“azimuth x range bin”,被翻译成“方位向x方向像素”(翻译本106页),我想实际的意思应该是“方位向x距离向 单元”

评分

还不错吧 京东买书方便 是正版

评分

书本的印刷质量还不错,是正版

评分

价格较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