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國勘察設計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給水排水專業考試標準規範匯編(2011年版)》可以作為從事給水排水工程設計的技術人員的參考書,本匯編的材料也可作為從事工程建設、管理部門的業務骨乾和大專院校師剩參考、學習手冊。
內頁插圖
目錄
室外給水設計規範GB 50013--2006
室外排水設計規範GB 50014--2006
建築給水排水設計規範GB 50015--2003(2009年版)
建築設計防火規範GB 50016--2006
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範GB 50045--95(2005年版)
自動噴水滅火係統設計規範GB 50084--2001(2005年版)
建築中水設計規範GB 50336--2002
遊泳池給水排水工程技術規程CJJ 122--2008
泵站設計規範GB 50265--2010
工業循環水冷卻設計規範GB/T50102--2003
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設計規範GB 50050--2007
工業用水軟化除鹽設計規範GB/T50109--2006
水噴霧滅火係統設計規範GB 50219--95
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範GB 50067--97
建築滅火器配置設計規範CB 50140--2005
住宅設計規範GB 50096--1999(2003年版)
住宅建築規範GB 50368--2005
氣體滅火係統設計規範G13 50370--2005
二氧化碳滅火係統設計規範GB 50193--93(2010年版)
管道直飲水係統技術規程CU 110--2006
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3020-93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
飲用淨水水質標準CJ 94-2005
地錶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
汙水綜閤排放標準GB 8978--1996
汙水排人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CJ 343—2010
城市汙水再生利用 分類CB/T 18919—2002
城市汙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CB/T 18920—2002
城市汙水再生利用 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 1892l—2002
汙水再生利用工程設計規範GB 50335—2002
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
建築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範GB 50400—2006
規範用詞說明
精彩書摘
1 總則
1.0.1 為使我國的排水工程設計貫徹科學發展觀,符閤國傢的法律法規,達到防治水汙染,改善和保擴環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保障安全的要求,製定本規範。
1.0.2 本規範適用於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城鎮、工業區和居住區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設計。
1.0.3 排水工程設計應以批準的城鎮的總體規劃和排水工程專業規劃為主要依據,從全局齣發,根據規劃年限、工程規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正確處理城鎮中工業與農業、城鎮化與非城鎮化地區、近期與遠期、集中與分散、排放與利用的關係。通過全麵論證,做到確能保護環境、節約土地、技術先進、經濟閤理、安全可靠,適閤當地實際情況。
1.0.4 排水製度(分流製或閤流製)的選擇,應根據城鎮的總體規劃,結閤當地的地形特點、水文條件、水體狀況、氣候特徵、原有排水設施、汙水處理程度和處理後齣水利用等綜閤考慮後確定。同一城鎮的不同地區可采用不同的排水製度。新建地區的排水係統宜采用分流製。閤流製排水係統應設置汙水截流設施。對水體保護要求高的地區.可對初期雨水進行截流、調蓄和處理。在缺水地區,宜對雨水進行收集、處理和綜閤利用。
1.0.5 排水係統設計應綜閤考慮下列因素:
1 汙水的再生利用,汙泥的閤理處置。
2 與鄰近區域內的汙水和汙泥的處理和處置係統相協調。
3 與鄰近區域及區域內給水係統和洪水的排除係統相協調。
4 接納工業廢水並進行集中處理和處置的可能性。
5 適當改造原有排水工程設施,充分發揮其工程效能。
1.0.6 工業廢水接入城鎮排水係統的水質應按有關標準執行,不應影響城鎮排水管渠和汙水處理廠等的正常運行;不應對養護管理人員造成危害;不應影響處理後齣水的再生利用和安全排放,不應影響汙泥的處理和處置。
1.0.7 排水工程設計應在不斷總結科研和生産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采用經過鑒定的、行之有效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
1.0.8 排水工程宜采用機械化和自動化設備,對操作繁重、影響安全、危害健康的,應采用機械化和自動化設備。
1.0.9 排水工程的設計,除應按本規範執行外,尚應符閤國傢現行的有關標準和規範的規定.
1.0.10 在地震、濕陷性黃土、膨脹土、多年凍土以及其他特殊地區設計排水工程時,尚應符閤國傢現行的有關專門規範的規定。
……
前言/序言
根據人事部、建設部2003年發布《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執業資格製度暫行規定》(人發〔2003〕24號)的精神,全國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公用設備專業管理委員會秘書處於2008年對公用設備專業執業資格考試的專業考試大綱作瞭調整。根據考試大綱內容的要求,提齣考生應該熟悉和掌握的專業規範、規程、標準(分給水排水、動力、暖通空調三個專業),有助於配閤考試復習教材更好地理解和解答各種疑難問題,為處理好實際工程案例提供依據。
為方便考生應試時攜帶大綱所規定的標準、規範、規程進入考場,特編製瞭新版《全國勘察設計注冊公用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專業考試標準規範匯編(2011年版)》一書,作為參加執業資格考試的考生必備工具,便於考生解題時查閱。
原版本匯編編於2004年,其中大部分規範、規程、標準都已被新規範、規程、標準所淘汰、取代。本書為滿足廣大讀者要求,按新考試大綱對執業注冊工程師的要求所列齣的規範、規程和標準進行匯編。
按照考試大綱要求,“執業資格考試適用的規範、規程及標準按時間劃分原則:考試年度的試題中所采用的規範、規程及標準均以前一年度十月一日前實施生效的規範、規程及標準為準。”今後,規範、標準更新時,考生可按上述要求添補。
工程設計和工程建設的各種相關技術業務是注冊工程師的執業範圍,對各種規範、規程、標準的全麵理解和掌握,是注冊工程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本匯編可以作為從事給水排水工程設計和工程建設管理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本匯編材料也可作為從事工程建設、管理部門的從業人員和大專院校師生參考、學習手冊。
全國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公用設備專業管理委員會
2011年4月
《中國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發展史》 一、 引言:溯源與演進 本書追溯中國給水排水工程技術自古至今的發展曆程,旨在係統梳理這一關乎國計民生、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鍵領域的技術革新、理論突破、工程實踐以及管理理念的演變。從古代樸素的水利智慧,到近代西方技術的引入與本土化,再到新中國成立後自主研發與飛速發展,直至當下科技驅動的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本書力求呈現一幅全麵、深刻、富有曆史縱深的圖景。我們不局限於單純的技術介紹,更關注技術發展背後的社會背景、經濟需求、政策導嚮以及人纔培養等多元因素,從而揭示技術進步的內在邏輯與時代印記。 二、 古代智慧與早期實踐 中國古代的給水排水智慧,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已然顯露齣令人驚嘆的科學性與前瞻性。從早期聚落的選址智慧,對水源的珍視與保護,到早期灌溉體係的建設,如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都體現瞭對水資源閤理利用的初步探索。在城市給水方麵,雖然缺乏現代意義上的集中供水係統,但通過打井、挖掘蓄水池、利用自然水源以及簡易的管道輸水等方式,滿足瞭部分居民的基本用水需求。排水方麵,古代城市規劃中往往會考慮到排水溝渠的設置,以應對雨季的洪澇,保護城市安全。如秦漢時期的長安城,就已具備一定規模的排水係統。春鞦戰國時期《周禮》中對“司邦”“司寇”等職能的記載,也暗示瞭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早期認知。南北朝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關於人工挖渠、引水灌溉的論述,也反映瞭農業用水的管理。唐宋時期,城市人口激增,對給水排水提齣瞭更高要求,齣現瞭如“井戶”製度、以及一些公共的蓄水設施。明清時期,雖然技術發展相對緩慢,但依然有地方性的經驗總結,例如一些官府對水利設施的維護和管理。這些古代的實踐,雖然簡陋,卻為後世的工程發展奠定瞭基礎,蘊含著寶貴的經驗和值得藉鑒的樸素的工程倫理。 三、 近代曙光與技術啓濛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湧入和中國社會的劇變,給水排水工程技術也迎來瞭新的發展契機,盡管初始階段充滿瞭被動與模仿。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租界和少數開放城市,開始齣現一些西方式的給水係統,如上海、天津等地的自來水廠,標誌著現代供水技術的初步引入。這些係統往往伴隨著抽水機、過濾池、輸水管道等基本構件。同時,排水工程也開始受到關注,一些城市的下水道建設也逐步展開。然而,這些技術大多依賴進口設備和技術,本土的研發能力相對薄弱。 這一時期,中國本土的工程師開始接觸和學習西方先進的工程理論與技術。一些留洋歸來的學者和工程師,如茅以升(雖然主要以橋梁聞名,但對水利工程亦有貢獻)、童第周(水産科學,與水環境息息相關)等,為中國工程技術的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相關的教育機構,如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南洋公學(今天上海交通大學)等,也開始設立工程類專業,培養本土的工程師人纔。 在此階段,一些關於給水排水的專業書籍和翻譯著作也開始齣現,雖然數量有限,但為當時的工程師提供瞭重要的技術參考。例如,一些關於水力學、水處理工藝的書籍,開始在中國工程界流傳。這一時期的技術發展,雖然規模不大,但開啓瞭中國給水排水工程技術走嚮現代化的進程,為後來的大發展奠定瞭初步的基礎。 四、 新中國成立後的自主發展與體係構建 新中國成立後,給水排水工程作為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瞭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傢大力投入,引進蘇聯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和自主研發,逐步建立起瞭一套完整的給水排水工程技術體係。 供水工程: 從最初的簡易自來水廠,發展到大型水庫、調水工程,再到現代化的高效過濾、消毒技術,城市供水能力得到極大提升。湧現瞭如“人民勝利渠”“紅旗渠”(雖然主要為農田水利,但其組織動員能力和工程規模對其他水利建設有示範意義)等大規模水利工程的建設經驗。在城市供水方麵,水廠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水質監測和控製技術不斷進步。 排水工程: 城市汙水處理廠的數量和處理能力迅速增長,汙水處理工藝從最初的簡單沉澱,發展到生物處理、深度處理,乃至再生利用。在早期,很多城市采取“雨汙閤流”的排水體製,隨著環境意識的提高,逐漸嚮“雨汙分流”過渡。 理論與規範: 一批批本土的科學傢和工程師,通過大量的科研和工程實踐,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給水排水理論。在此基礎上,國傢開始製定一係列的行業標準、設計規範和技術規程,為工程設計、施工和運行提供瞭科學的依據。例如,早期的《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等,成為瞭工程界的案頭必備。 人纔培養: 高等院校的給水排水專業不斷發展壯大,培養瞭大批專業技術人纔。科研院所也承擔瞭大量關鍵技術的研究任務。 這一時期,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的發展呈現齣“追趕型”的特徵,在技術引進、消化吸收、集成創新方麵取得瞭巨大成就,技術水平和工程規模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五、 世紀之交與技術革新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給水排水工程麵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對給水排水工程的科技含量、效率和環保性提齣瞭更高的要求。 水汙染防治的深化: 城市汙水處理率大幅提高,處理標準日益嚴格。先進的汙水處理技術,如MBR(膜生物反應器)、A²/O工藝、臭氧氧化、高級氧化等被廣泛應用,並不斷優化。研究重點也從單一的去除BOD、COD,轉嚮氮、磷等富營養物質的深度去除,以及新興汙染物(如抗生素、微塑料等)的控製。 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非常規水源(如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的利用受到重視。再生水迴用技術取得顯著進展,在工業冷卻、景觀綠化、市政雜用等領域得到推廣。海水淡化技術也隨著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在沿海地區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海綿城市與低影響開發: “海綿城市”理念的提齣,促使給水排水工程從傳統的“末端治理”轉嚮“源頭控製”和“過程管理”。低影響開發(LID)技術,如綠色屋頂、透水鋪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被集成到城市規劃和建設中,以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滲透和淨化,減少城市內澇,改善水生態環境。 智能化與數字化轉型: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水排水工程的智能化、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智慧水務平颱的建設,實現瞭對供水管網漏損的智能監測、對水廠運行的遠程監控與優化、對水質的實時預警等。 標準化與國際化: 在深入總結中國工程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國傢不斷完善和更新給水排水的各項技術標準和規範。同時,中國給水排水技術也日益走嚮國際舞颱,參與國際閤作項目,並輸齣技術和標準。 六、 未來展望:綠色、智慧與韌性 展望未來,中國給水排水工程技術將朝著更加綠色、智慧和韌性的方嚮發展。 綠色化: 進一步推廣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工藝技術,加強汙泥資源化利用,實現工程建設和運行過程的生態友好。 智慧化: 深度融閤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管理體係,實現工程係統的自主優化和智能決策。 韌性: 提高工程係統應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確保城市供水安全和水環境穩定。 全流域協同管理: 更加注重跨區域、跨部門的協同,實現從城市供排水到區域水資源管理的聯動。 公眾參與與教育: 加強公眾對節約用水、保護水環境的意識教育,鼓勵公眾參與到給水排水工程的監督和改進中。 本書的編寫,旨在為關注中國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發展曆程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的參考。我們相信,通過對曆史的迴顧與反思,能夠更好地理解當前的技術現狀,並為未來的創新與發展提供有益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