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冰鉴:曾国藩识人用人的十大智慧》是曾国藩谋略中的重要部分。“冰鉴”一词,取其以冰为镜,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意,得出鉴别人的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些鉴人识人的经验之谈,《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冰鉴:曾国藩识人用人的十大智慧》是曾国藩一生识人心得之精华。
目录
第一部 冰鉴七篇
第一章 神骨篇——曾国藩识人总诀
第一节 总论神骨
第二节 神分清浊邪正
第三节 “神”存于心
第四节 观骨察人
第五节 骨之色与质
第二章 刚柔篇——识别人的性情
第一节 总论刚柔
第二节 外刚柔
第三节 内刚柔
第三章 容貌篇——识别人的体格与个性
第一节 总论容貌
第二节 论容
第三节 论貌
第四节 论目鼻口齿
第四章 情态篇——识别人才气
第一节 总论情态
第二节 论恒态
第三节 论时态
第五章 须眉篇——早成与晚熟的标志
第一节 总论须眉
第二节 论眉
第三节 论须
第六章 声音篇——闻声辨人的相术
第一节 总论声音
第二节 论声
第三节 论音
第七章 气色篇——识别综合素质的依据
第一节 总论气色
第二节 气色的类型
第三节 气色与文人的关系
第四节 青色和白色
第二部 曾国藩用人秘诀
第八章 揽才篇
第一节 唯才是举
第二节 识拔贤俊
第三节 储蓄人才
第九章 慎用篇
第一节 选才标准
第二节 量才而用
第三节 注重结果
第四节 无才不取
第五节 赏罚分明
第十章 勤教篇
第一节 因才施教
第二节 勤加磨练
第三节 衡量才绩
第十一章 待贤篇
第一节 虚怀纳言
第二节 看重良才
第三节 不问出处
精彩书摘
《冰鉴》中所言的“骨”,并不是现代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而是专门与“神”相配,能够传“神”的那些头面上数量不多的几块骨。“骨”与“神”的关系也可以从“形”与“神”的关系上来理解,但“骨”与“神”之间,带有让人难以捉摸、难以领会的神秘色彩,一般读者往往难于把握,只有在实践中自己去多加体会。
为比较形象地说明“神”和“骨”,曾国藩用了两个比喻,以便读者能充分地理解“神”和“骨”的奥妙。
稻谷的精华是米,米蕴藏在壳内,碾壳成糠,皮去掉了,精华犹在,也才有用。半边随糠去,因而“神”也不会因“形”(相貌等)有什么消失。“神”与“形”,犹如“米”与“糠”。所以说“脱谷为糠,其髓斯存”。
“骨”外面有皮有肉,如高山之上有土有沙,骨骼是人体框架的根本支柱。骨之于人体,犹山石与泥土。泥土脱落流失,但山石岿然屹立,仍足以见其雄壮;人体相貌即使有什么损伤缺陷,但骨之丰俊神韵不会变化,仍足以判断人的显达。所以说“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人们常用“双目炯炯有神”来描述一个人的精力旺盛、机敏干练,从这儿就会发现“目”与“神”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按中医理论,眼睛与肝和‘肾是相通相连的。一个人肝有病变,从眼神上可以看到一些征兆。如果一个人双目有神,精光暴露,熠熠生辉,表明肾气旺盛,身体状况良好,是健康的标志;反之,精神状态不佳,缺乏活力,难以集中精神工作。
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与人的感情、内心活动等都有联系。血气运行为精,因此透过眼睛可以准确把握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痛等各种感受欲望,都会从眼睛中流露出来。甚至人的智愚忠奸,都能通过眼睛看出一点名堂来。因此,眼睛是观察一个人各种属性能力品质的指明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就是《冰鉴》对上述思想的一种纲领性的总结。
《冰鉴》进一步总结道:“一身骨相,具乎面部。”因为人的体能相貌,是由骨、肉内外连结而成的,骨与骨的连结,肉与肉的板结,骨与肉的内外包合,统一构成了人的外在形貌。由于骨起着框架和支撑作用,因而“骨”相的优劣,成为人的体貌美丑的首要因素。大脑是人的中枢神经,是人的指挥系统,头部骨骼的优劣,又成为整体骨骼优劣的“首长”。传统医学认为,头为群阳会集之府,五行正宗之乡,头骨为整体骨骼的代表,面骨又是头骨的代表,因而面骨之优劣能鉴头骨之优劣,进而可鉴全身骨骼之优劣。正是出于这个理论,《冰鉴》有云:“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冰鉴》作者曾国藩,是清后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学者,史称“学问纯粹,器识宏深”。因曾国藩对读书人的极度推崇,特意将“文人”和其他人员,如工、农、兵、商区别开来,明确提出“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文化人,更恰当的说法,指儒士,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勤学习,爱思考,比他人智邃、细腻、敏锐,也更复杂、神秘、诡奇,这样就有寒酸、邋遢、文诌等多种变化不定的复杂表象,思想行为上也深受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深刻影响。对于他们,“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
《冰鉴:曾国藩识人用人的十大智慧》 一、 鉴之根本:观人之道,洞察人心 曾国藩,这位晚清中兴名臣,以其卓越的识人用人智慧,在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成为一代楷模。他的识人用人法则,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长期实践。本书《冰鉴:曾国藩识人用人的十大智慧》正是撷取了曾国藩在识人用人方面的精髓,以“冰鉴”为喻,意指像冰一样清澈明鉴,穿透表象,直抵人心。 “冰鉴”之名,本身就蕴含了曾国藩识人用人的核心理念——“察人之不明,在于我之不明。” 意即,我们之所以看不清他人,往往是因为自己内心的杂念、偏见或主观臆断蒙蔽了双眼。要真正识人,首先要修炼的是自我。曾国藩强调,一个人要做到“心清如水”,去除私欲、成见,才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审视他人。这种自我修炼,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内省不息,观照自身: 曾国藩认为,识人如鉴物,必先明镜。他每日都会反省自己一日言行,检讨得失。只有不断地审视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明,不被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干扰。这种持续的内省,让他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将自己的好恶投射到别人身上。 戒除私心,不徇私情: 用人,最忌讳的是因私情而任用,或因私怨而排斥。曾国藩深谙此道,在选拔人才时,他始终坚持“贤者任之,不肖者屏之”的原则。即使是亲信,一旦德行有亏,他也会毫不犹豫地罢黜。这种不徇私情的态度,保证了其用人体系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也为他赢得了部下的普遍尊重。 胸怀开阔,容纳异己: 曾国藩的用人,不拘一格,不分党派。他能够包容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有过节的人,只要他们有真才实学,能够为国家效力,他都愿意给予机会。这种胸怀,是识人用人的重要前提。只有心胸开阔,才能摆脱狭隘的视野,发现更多被埋没的优秀人才。 “冰鉴”的清明,也体现在了曾国藩对人性的基本判断上。他认为,人皆有其善恶,善恶皆存,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扬善。他不会简单地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而是深入分析其性格、动机和行为模式,从而做出最恰当的安排。 二、 观言察色,探寻真伪:识人表征 “冰鉴”之形,在于其光滑的表面,能够真实地映照出物体的轮廓。曾国藩识人用人,也善于从表象入手,但并非停留于表面,而是通过表象去推测内在。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神态表情,往往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其真实的性格和意图。 本书将详细解析曾国藩的“观言察色”之术,包括: 听其言,辨其志: 曾国藩高度重视一个人的言谈。他认为,言语是思想的载体,一个人的言语内容、表达方式、逻辑性,都能反映其智力水平、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他会仔细辨别言语中的真实意图,区分是真诚之言,还是虚伪之词;是深思熟虑,还是信口开河。特别强调要听出言语背后隐藏的“心机”和“野心”。 察其行,断其品: 言语可以伪装,但行为却难以掩饰。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日常行为,是其品德的最佳体现。他会观察一个人在工作中的勤勉程度、对待同僚的态度、面对困难时的表现、以及在细节之处的处事方式。例如,一个在小事上斤斤计较的人,很难在大局上有所担当;一个对待下属颐指气使的人,很难赢得真正的忠诚。 观其色,识其心: 神态表情,更是心灵的窗口。曾国藩善于从一个人的眼神、表情、姿态中捕捉微妙的信号。例如,眼神闪烁不定,可能内心有鬼;眉头紧锁,可能心事重重;笑容勉强,可能言不由衷。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能揭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动机。他尤其强调要“喜怒不形于色”,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往往更沉稳,也更容易隐藏真实想法,因此需要更细致的观察。 探其交,知其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朋友圈,也是判断其品性的一面镜子。他会观察一个人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以及在与朋友相处时的态度。经常与品行不端者交往,即使本人表面上有所收敛,长久下去也难免受其影响。 “观言察色”并非简单的揣摩,而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之上。曾国藩深知,人的行为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观察时,会结合多种迹象进行综合判断,避免以偏概全。 三、 识人之器,用人之道:用人智慧 “冰鉴”不仅能照出事物的形态,更能映照出事物的本质。曾国藩的识人用人,最终落脚于“用”。他不仅能识别人才,更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使其为己所用,为国效力。 本书将深入剖析曾国藩的“用人智慧”,涵盖其“十大智慧”的具体内容,例如: 知人善任,扬长避短: 曾国藩认为,用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并将他们安排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他不会强求一个文弱书生去冲锋陷阵,也不会让一个粗鲁武夫去处理精细文书。他善于发现不同人才的独特价值,并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恩威并施,刚柔相济: 曾国藩在用人时,既有严厉的一面,也有宽厚的一面。他对部下要求严格,赏罚分明,不允许有丝毫懈怠和违规。但同时,他也非常关心部下的生活和前途,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和帮助。这种恩威并施的用人策略,既能激发部下的工作热情,又能保持队伍的凝聚力。 知人底线,防患未然: 曾国藩深知人性的复杂,即使再优秀的人,也可能存在弱点。因此,他在用人的同时,也会对他们的“底线”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这并非不信任,而是对事物规律的尊重。他会根据人性的特点,设计一套相互制约的机制,防止个人权力过大,形成威胁。 容人短处,激发潜能: 曾国藩并非完美主义者,他懂得人无完人。他会包容部下的一些小缺点,只要不触及原则,他会将其注意力引向其擅长的领域,从而激发其潜能。例如,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孤傲的文人,他可能不会强求他们融入群体,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独立创作空间。 以情驭人,以理服人: 曾国藩在管理团队时,既注重制度的规范,也注重情感的连接。他会通过关心部下的生活、尊重他们的意见,来赢得他们的心。同时,他也善于用道理去说服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决策是出于公心和长远考虑。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细节,生动展现曾国藩如何运用这些智慧,在湘军的组建与发展、对敌作战、政治博弈等各个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他识人用人的十大智慧,并非僵化的条文,而是灵活的原则,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 四、 冰鉴之悟,修身之镜:人生启迪 《冰鉴:曾国藩识人用人的十大智慧》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人物的传记或职场宝典。曾国藩的识人用人智慧,其根本在于其深厚的修身之道。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准确地判断他人,是因为他首先做到了对自己清晰的认识和严格的约束。 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 如何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己? 曾国藩认为,审视他人,可以映照出自身的不足和优点。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选择,学习他人的长处,避免他人的短处。 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信息爆炸、人际关系复杂的现代社会,如何像“冰鉴”一样,洞察真相,不被假象迷惑?本书将提供宝贵的启示。 如何运用识人用人的智慧,提升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目标? 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识人、用人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为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冰鉴:曾国藩识人用人的十大智慧》,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智慧之书。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识别人、任用人,更是关于如何认识人性、理解人生。曾国藩的智慧,历久弥新,值得每一个渴望在人生道路上有所成就的人,深入品读,用心体会。它将帮助你练就一双“冰鉴”般的慧眼,洞悉人心,把握机遇,从而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走得更远,站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