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修訂版)

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作人,俞平伯 著,孫玉蓉<編注> 編
圖書標籤:
  • 周作人
  • 俞平伯
  • 近代史
  • 書信集
  • 文化研究
  • 文學史
  • 思想史
  • 民國
  • 學術
  • 往來通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譯文齣版社
ISBN:9787532763054
版次:1
商品編碼:11443582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周作人和俞平伯兩位先生的往來通信,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前後達四十多年。保存下來的書信以1921-1937年間為最多,而這段時期,正是“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提倡新詩、白話文的高潮。周俞二人的通信,記載瞭這段時期文學界眾多相關的人和事,蔡元培、錢玄同、鬍適、葉聖陶等現代文化名人都是在信中常常提到的,是非常有價值的曆史資料。書劄還涉及對一些文學問題的討論,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全書選配近60幅精美的信箋手跡作為插圖,印製精美,宜讀宜藏。

作者簡介

周作人(1885.1.16―1967.5.6),原名?壽,字星杓,自號啓孟、啓明、豈明、知堂等,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散文傢、文學翻譯傢,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代錶人物之一,魯迅先生的二弟。早年就讀於南京江南水師學堂,一九。六年赴日本留學,一九一一年鞦迴國。一九一三年四月開始在紹興浙江省立第五中學任教,長達四年。其間,曾被選為紹興縣教育會會長,主編《紹興縣教育會月刊》(後改為《紹興教育雜誌》)。經由魯迅嚮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推薦,周作人於一九一七年四月到北京,先任北京大學國史編纂處編纂,後在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即後來的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一九二五年八月又改為國立北京女子大學)、孔德學校等校任教,並從事新文學寫作,在《新青年》、《新潮》、《每周評論》、《晨報副刊》等報刊上發錶。一九二。年四月他

參加新潮社,十月被推選為該社社刊《新潮》雜誌的主任編輯。他是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並執筆起草瞭《文學研究會宣言》。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他與錢玄同、孫伏園、李小峰等共同發起成立瞭“語絲社”,創辦瞭《語絲》周刊,並成為該刊實際的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之一。一九三。年五月,《駱駝草》文藝周刊創刊後,他又成為該刊的主要撰稿人。至“七七’’事變前,他齣版的著作有《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澤瀉集》、《談龍集》、《談虎集》(上、下冊)、《永日集》、《藝術與生活》、《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看雲集》、《知堂文集》、《周作人書信》、《苦雨齋序跋文》、《夜讀抄》、《苦茶隨筆》、《苦竹雜記》、《風雨談》、《瓜豆集》等;翻譯的著作有《俠女奴》、《玉蟲緣》、《匈奴奇士錄》、《炭畫》、《點滴》、《陀螺》、《狂言十番》、《黃薔薇》、《兩條血痕》、《空大鼓》、《兒童劇》、《希臘擬麯》等。

目錄

凡例
周作人小傳
俞平伯小傳
1921年
3月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22年
3月2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3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附錄:俞平伯緻周作人(發錶稿)
1923年
8月5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24年
8月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9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1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2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2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925年
1月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月1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2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4月1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5月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5月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5月2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1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3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29日或3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2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2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926年
2月1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6月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6月3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2月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2月2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2月2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927年
1月2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月2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4月1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5月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7月1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7月2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19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2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2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0月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0月2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2月1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2月2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928年
1月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2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月2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3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9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1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1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2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2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1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2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25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2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1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1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4月2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4月2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2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4月3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5月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5月1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5月16日晚周作人緻俞平伯
5月2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5月2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5月2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2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2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7月2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7月2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2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2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3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1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1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2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2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2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2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29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5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1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25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2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2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0月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1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0月2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下旬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2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2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2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25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2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2月1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2月2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2月29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929年
1月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一)
1月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二)
1月3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2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2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2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5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1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1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1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2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2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5月3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6月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2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2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1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2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2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2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29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1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1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2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1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11日夜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1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1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1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2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3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2月2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30年
1月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2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3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1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1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1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1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2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2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4月1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2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1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1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3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一)
7月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二)
7月1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2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3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1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1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9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1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1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2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2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29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1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1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1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1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1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17日夜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2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2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3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1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2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2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一)
11月2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二)
12月9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2月2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2月2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931年
1月9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1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1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2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2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29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1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1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1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17日晚俞平伯緻周作人
4月2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3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5月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5月2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5月2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5月3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9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2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6月2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7月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1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17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2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7月2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7月3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8月1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1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1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15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1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9月1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2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1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0月2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2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2月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2月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2月1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2月2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932年
1月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12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15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月1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1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2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月2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月3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6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1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1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1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2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29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1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1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6月2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7月2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2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0月1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1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13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1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1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1月1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2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下旬末俞平伯緻周作人
12月1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12月2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33年
2月1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2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2月25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4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3月1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18日周作人緻俞平伯
4月1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5月1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6月3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7月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7月1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7月1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34年
1月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1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15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4月1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4月3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6月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1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0月2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35年
1月上旬俞平伯緻周作人
4月2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4月2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5月1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5月25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6月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6月1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2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2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2月1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2月20日周作人緻俞平伯殘信
12月2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2月2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2月3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36年
1月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月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月2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1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2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4月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4月2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5月2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5月2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2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25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0月1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2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37年
1月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1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2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2月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38年
1月2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5月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5月2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6月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6月3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7月2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1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2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23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39年
1月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月1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40年
7月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7月1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2月5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2月2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41年
1月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1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5月2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0月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42年
1月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1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9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43年
1月1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月2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2月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7月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21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9月24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0月1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0月2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2月3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44年
6月2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54年
2月28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3月2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60年
8月22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61年
5月2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63年
3月2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1月17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1964年
6月20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8月16日俞平伯緻周作人
附錄
《周作人俞平伯往來書劄影真》序
周豐一俞潤民
人名索引
主要參考書目
編後記孫玉蓉
修訂版後記孫玉蓉

精彩書摘

  1922年3月31日啓明先生:來信敬悉。《自己的園地》五節,亦在《晨報》上見到。先生在那篇文上所謂“……他說的時候,隻是主觀的叫齣他自己所要說的話,並不是客觀的去觀察瞭大眾的心情,意識的替他們做通事……”我極為同意。我在前文,意思亦復如此;所以說:“詩是人生錶現齣來的一部分,並非另有一物,卻拿來錶現人生的;故我寜說:t詩是人生底錶現。’“又說:“詩不但是人生底錶現,還是自然而然的錶現。”我底大意,以為文學是人生底(oflife),不是為人生底(forlife)。
  文學不該為什麼,一有所為12,便非文學瞭。這層意思,我與先生極錶同情。
  但我卻依然懷疑於純藝術觀底論點。文藝原可以有本身的價值——非社會的——;但我不知道如何能衡量這個?譬如我做瞭一首新詩,自己以為是極好的文學瞭;但給先生看,卻並不能感受,甚而至於一切的讀者們,均不能感受。但同時,我依然自信這是文學。這原依理論上講絕端的自由和分離也未為不可;但實際上,文學和非文學將如何判斷呢?若以作者自己底批評,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天下並無聖賢,而人人自以為聖賢,豈不成為一團糟?若仍須以讀者底地位來做評判底準則,則依然迴到感染性的問題上。
  所以我信文學是在社會中的個人底,不是單獨的個人底,也不是純社會底。批評文學,果然不可采用功利主義,但也不能純用主觀上的標準。我以為批評文學——詩自然在內——有三個標準:(1)程度——感染底深淺(2)範圍——感染底廣狹(3)性質——善惡,或人與非人這三個標準,應該參互地去用,不得有所偏重。
  純藝術觀底論點,似太偏於第一項底應用;像托翁這一派,又太偏重於二、三兩項。我所以讀《藝術論》,而生感佩,因為他底主張,可以補藝術派底流弊,使文藝嚮著往前的途上跑,使文藝之花,遍開於民眾底心田。
  在那文之第二節上,先生以為善底概念也很遊移,我也承認。
  但我卻以為比美,似較清切一點;至少在生物學、人生哲學上,可以給我們一些教訓。即如剋魯泡特金所說,也盡可應用。至於說善容易引起誤會,則美也未嘗不如此。譬如現在詩壇底反流正是因為他們覺得舊體詩比新體詩美些,所以如此。若依我那篇文上判斷,即可以說,你們做的詩,是鼓吹不正當的行為,即不是積極的有害,也總是消極的有害,所以要不得,豈不痛快?若說善可以引起“勸善書”的誤會,那麼,人的文學,何嘗不可以比附到“大人”、“聖人”這類荒謬的觀念呢?總之,名實底淆混,在有幾韆年曆史的言語文學,是不可免的,我們隻有嚴切地解釋規定,這就是我們所應做的,也是我們所能做的。
  在那文第三節,先生以為民眾底賞鑒文藝,偏於音樂一方麵;雖是一種揣想,沒有充足的證據,但我極承認這有很大的可能性。
  即如剋氏所謂“瞭解藝術須有相當的訓練”,在一種解釋底下,我也可以同意。(即是廣義思想底訓練,不是專門做藝術訓練。我不很贊成專門藝術底訓練,因為容易引入歧途,容易製造一種似是而非的文藝作品。我相信文藝不可與生活底努力須臾離,不是一種超越一切可以自存的東西。)但我並不預料詩底平民化,為平民所有,在於現代,或最近之將來。我隻承認這是正當趨勢,是萬人所想望的事,是我們應當努力的事。我並不以為現在的民眾,人人都可以去接近文藝。所以說:“凡詩能以平民生活做題材的,大部分應為平民所瞭解。”並不是說已為平民所瞭解。我也並不是就事實上,否認“平民文學”和“通俗文學”底區彆,不過以為這個區彆須得逐漸去打破,不能認為固定而不可變的。
  ……

前言/序言


《中國文學史》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史》是一部宏大而精深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著作,旨在係統梳理、深入剖析中國文學自遠古萌芽至近現代的漫長曆程。本書不僅是一部知識的匯集,更是思想的探索,力圖呈現中國文學獨特的精神氣質、審美範式及其與社會、文化、政治、哲學等多元因素的相互激化與演變。 本書的敘事綫索清晰,結構嚴謹,以時代為節點,劃分齣不同的文學發展階段,包括先秦時期的詩歌與哲學思辨、漢代賦與史傳文學的興盛、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與駢體文章、唐宋的詩歌與散文高峰、元代的雜劇與戲麯繁榮、明清的白話小說與市民文學勃興,直至近現代文學的轉型與變革。每一個階段的論述都力求做到既有宏觀的把握,又有微觀的細緻分析。 在內容呈現上,《中國文學史》將文學作品置於其誕生的曆史土壤中進行考察。作者深入探討瞭各個時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如政治製度的變遷、思想文化的思潮、經濟的發展、民族的融閤、宗教的影響以及文人的生存狀態等,如何深刻地塑造瞭文學的麵貌,賦予瞭作品獨特的時代烙印。例如,在論述唐詩的輝煌時,本書詳細描繪瞭盛唐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科舉製度對文人地位的提升、以及邊塞戰事與絲綢之路的交流,是如何共同催生瞭李白、杜甫等巨匠的豪邁與沉鬱。 審美範式的演變是中國文學史的核心脈絡之一,本書對此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從《詩經》的賦、比、興,到楚辭的浪漫主義,再到漢賦的鋪陳與藻麗,魏晉的清談與神韻,唐詩的渾厚與雄健,宋詞的婉約與豪放,明清小說的世俗與寫實,乃至近現代文學對西方美學理論的藉鑒與融閤,《中國文學史》都逐一呈現瞭其演變軌跡與內在邏輯。書中對具體作品的鑒賞分析,旨在引導讀者體會中國文學的獨特韻味,如“意境”的營造、“氣韻生動”的追求、以及“詩言誌”、“文以載道”等傳統觀念的傳承與突破。 本書的另一顯著特色在於對文學體裁的係統梳理。從古典的詩、詞、麯、賦、散文、小說、戲劇,到近現代齣現的報告文學、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各種新形式,《中國文學史》都給予瞭充分的關注。對於每一種體裁的起源、發展、演變及其代錶性作傢和作品,本書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和分析。例如,在論述明清小說時,本書不僅介紹瞭《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經典,還對當時的小說創作狀況、類型劃分(如神魔小說、公案小說、人情小說等)以及它們在市民階層中的傳播與接受進行瞭深入探討。 《中國文學史》特彆強調文學史研究的學術性與批判性。作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提齣新的見解與視角,對一些長期存在爭議的問題進行辨析。書中運用瞭豐富的史料,包括曆代文集、史書、筆記、文論等,並對這些史料的可靠性與解讀進行瞭審慎的考量。同時,本書也關注文學史研究方法的發展,如文學社會學、接受美學、符號學等在現代文學史研究中的應用。 在敘述風格上,《中國文學史》力求語言的準確、生動與富有文采,既有學術著作的嚴謹,又不失文學作品的魅力。作者善於將復雜的學術理論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同時通過對經典作品的精彩引述和深入解讀,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與思考。書中對每一位重要作傢,無論是屈原、李白、杜甫、蘇軾、關漢卿、羅貫中,還是魯迅、巴金、老捨,都進行瞭較為全麵的介紹,不僅梳理瞭他們的創作曆程,更探討瞭他們的思想世界、藝術成就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此外,《中國文學史》還關注文學批評的演變。從曆代重要的文學批評傢、批評流派,到文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本書都進行瞭係統的梳理。例如,對六朝時期“詩品”、“文心雕龍”的探討,對宋代“以文為詩”、“以詩為詞”的爭論,對明清文論的“性靈說”、“公安派”的分析,以及近現代文學理論的引進與本土化,都展現瞭中國文學批評的豐富傳統及其與文學創作的互動關係。 本書的另一重要貢獻在於其對文學傳播與接受的研究。在古代,印刷術的普及、說書人的演播、民間歌謠的流傳,都對文學作品的傳播起到瞭重要作用。在近現代,大眾傳媒、教育體係、翻譯文學等則進一步拓展瞭文學的接受空間。《中國文學史》關注瞭不同時代文學作品的讀者群體、傳播方式及其接受效果,揭示瞭文學如何在社會中發揮其獨特的功能。 《中國文學史》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知識的係統性與內容的豐富性,更在於其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關懷與人文精神。本書認為,中國文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通過對中國文學史的深入研究,不僅能夠理解中國的過去,更能洞察當下的文化現象,並對未來的文學發展提供有益的啓示。本書旨在通過對中國文學的精深講解,幫助讀者建立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知與情感認同。 總而言之,《中國文學史》是一部集學術性、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的鴻篇巨製,它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刻、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去認識和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學世界。無論是在校學生、文學研究者,還是對中國文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都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權威參考與精神食糧。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二: 這本《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修訂版)》帶來的,與其說是一次信息獲取,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漫遊。它沒有明確的綫索,沒有固定的主題,就像是無意間翻到彆人泛黃的日記本,窺見瞭其中不經意流露的隻言片語。周作人先生那股特有的、帶著些許玩世不恭的溫厚,以及俞平伯先生嚴謹而溫潤的文風,在這來往信件中交織融閤,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韻味。我常常在閱讀時停下來,想象他們各自的場景:周作人在北平的庭院裏,或是靜坐,或是踱步,將思緒化作文字;俞平伯在蘇州的傢中,或許伴著吳儂軟語,也或許在書齋的燈下,斟酌字句。這種想象,讓原本靜態的文字充滿瞭生命力,也讓我對兩位先生的內心世界有瞭更深切的體悟。信件中偶爾閃爍的關於文學評論、學術探討的片段,更是如同夜空中劃過的流星,雖然短暫,卻足夠引人遐想,讓人不禁去追溯那些未竟的討論,去思考那些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深層意義。

評分

評價三: 《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修訂版)》給我的感受,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對望。翻開書頁,就如同坐上瞭一輛老式火車,緩緩駛入舊日的時光隧道。通信,本身就帶有一種私密性,它承載的是作者最真實的思考和情感,沒有經過刻意的修飾和包裝。周作人先生文字中的那種生活氣息,那種對細微之處的觀察,還有時不時流露齣的對世事的淡然,都讓人感到一種親切。而俞平伯先生在信中展現齣的對學術的執著和對文學的熱愛,也同樣令人動容。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讀書心得、詩詞賞析的片段,它們像是一盞盞小小的燈火,照亮瞭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文學角落。透過這些信件,我仿佛看到瞭兩位先生在各自的領域裏默默耕耘,在時代的風雨中保持著一份知識分子的傲骨和操守。這種精神的傳承,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打動人心。

評分

評價一: 初翻開這本《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修訂版)》,便被一種溫和而疏離的氣息籠罩。這不是那種字字珠璣、句句精闢的學術專著,也不是情節跌宕、引人入勝的文學小說,它更像是一扇被徐徐推開的舊時木門,門後是兩位文人的精神世界,也是一段被時光過濾的往事。信劄的零散與跳躍,恰似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動蕩中保持的精神姿態。我試圖在字裏行間捕捉他們對文學、對生活、對時代變遷的細微感觸,試圖理解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們是如何以筆為槳,在時代的洪流中劃動自己的孤舟。讀信,與其說是獲取知識,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置身於他們曾經的房間,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墨香與思緒的低語。那些未曾抵達的深層情感,那些留白之處的意味,都需要讀者用自己的理解去填補,用自己的心去共鳴。這種閱讀體驗,頗有幾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韻味,也讓每一次翻閱都帶上瞭一層探索的神秘色彩。

評分

評價五: 《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修訂版)》帶來的是一種沉靜而深刻的閱讀體驗。它不是那種一蹴而就的“速食品”,而是需要細細咀嚼,反復玩味的“精神食糧”。周作人先生的信,帶著一種淡淡的閑適,即使談論嚴肅的話題,也總能融入生活的況味。他筆下的文字,如同他本人一樣,溫潤而內斂,卻有著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俞平伯先生的迴信,則更加傾嚮於對文學經典的梳理和考證,他嚴謹的態度和深厚的學養,在信件中得到瞭充分的展現。我尤其欣賞他們之間那種互相尊重、互相啓發式的交流,這種良師益友般的互動,不僅推動瞭他們各自在學術上的進步,也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讀這本集子,就像是走進瞭一間塵封的舊書房,在字裏行間尋覓著過去的痕跡,也從中汲取著力量和啓示。

評分

評價四: 這本《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修訂版)》仿佛是一壇陳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其中的甘醇。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一些新的細節,一些先前被忽略的情感。周作人先生的文字,總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他用平實的語言描繪著生活中的點滴,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俞平伯先生的迴信,則更加側重於學術的探討和對古典文學的解讀,字裏行間流露齣深厚的功底和嚴謹的態度。我常常會在讀到某個片段時,停下來思考,想象他們當時的心境,想象他們之間的交流是如何展開的。這種代入感,讓閱讀的過程充滿瞭趣味。信件中提及的那些往事、那些人物,也如同一幅幅泛黃的老照片,將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文化氛圍生動地呈現在眼前。這不僅僅是兩位文人的通信,更是一份珍貴的曆史見證。

評分

在京東買書很好,是正品,下次還迴來!

評分

幫人買的,包裝很好,他很滿意

評分

這本書很好,放在收藏裏很久瞭,終於拿下。

評分

幫人買的,包裝很好,他很滿意

評分

雙11 幫男朋友訂的 書的價格很閤算 包裝很好 書的品相也很好

評分

那時,我覺得世界是夢,是一位神的詩;是一位感到不滿意的神的眼前漂浮著的彩色煙霧。

評分

疲倦想以一次跳躍,想以一次拼命的跳躍而登峰造極,這是一種可憐而無知的疲倦,它甚至什麼都不想要瞭:這種疲倦創造瞭所有的神和來世。

評分

包裝不錯哦(1) 整體感覺不錯(2) 性價比很高(1

評分

定價較貴,內為彩圖,印刷清晰,一版一印,還是不錯的。收到時有損傷,已申請換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