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众科学》专栏作家新作品,2011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疯狂科学+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彩色典藏版套装共2册)》出版一年连获8项大奖
入选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入选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
入选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入选2011国际化学年“读书知化学”重点推荐图书
《疯狂科学(彩色典藏版)》:
《疯狂科学(彩色典藏版)》作者通过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甚至很危险的实验,为我们展示了看似简单但却奥妙无穷的科学原理。很多实验甚至跨越了你的常识,让你大吃一惊。本书作者将告诉你怎样用饼干发射火箭模型,怎样从玻璃杯中变出尼龙丝,怎样制造漂亮的电池,甚至包括如何用液氮快速制作美味的冰激凌,如何用火柴点燃钢铁,如何用水银制作原始的电动机……
《疯狂科学(彩色典藏版)》的每一个实验都是作者亲自操刀完成的,所有的实验都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彩色照片,对实验的安全操作事项都作了重点提示。这些疯狂的实验并不建议每个人都去尝试,但我们却可以从本书的叙述和精彩的照片中体会到这些实验所带来的兴奋和紧张的快感。
《疯狂科学(彩色典藏版)》不仅仅是一本科学实验的操作指南,它甚至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作者以其特有的博学和幽默为读者带来了很多关于科学的奇闻轶事,那的确是非常好笑和鲜为人知的。对任何喜欢科学、喜欢冒险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图书。
《疯狂科学(彩色典藏版)》为《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一书的姊妹篇,读者可以将这两本书对照阅读,相互印证,一定会感到乐趣无穷。
《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彩色典藏版)》:
不论你是否学过化学,本书一定会成为你难忘的一堂化学课。它将用有史以来华丽的视觉盛宴带你踏上美丽的化学之旅。
为《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彩色典藏版)》的写作,作者共花费7年时间。他把化学元素的样貌全部拍成美丽的照片,让你一睹化学元素的真容,让你永远记住这些生活中一定会遇到的化学知识:
闪耀的星光是氢气变成氦气的过程;手机、笔记本电脑中的电池为什么用锂来制造,绿宝石里头有铍,高尔夫球杆里头也有铍;氮化硼居然比钻石还硬;碳化硅和钻石一样美,但为什么钻石特别贵;氧是地球中丰富的元素,它竟然占地球总质量的一半;氟气可以让所有物品烧成火焰,但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特性制作不粘锅;探月火箭的燃料居然是“煤油”。
这里共有118个元素的故事!爱因斯坦、居里、伦琴、费米……这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家的名字居然隐藏在元素的名称中。
本书出版以来备受推崇,英文版已销售20余万册,更被翻译成15种语言在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波兰等十多个国家出版。本书也是苹果公司CEO乔布斯的喜爱,在iPad上市的第一天就推出了它的电子版。
西奥多·格雷(Theodore Gray),是一位化学家,更是一位疯狂的元素收藏家。他多年来费尽心血收集了2000多件与元素有关的标本和物品,其收藏可以与任何一个专业的博物馆媲美。他是一位热心的科普作家,著名的科普杂志《大众科学》(PopularScience)上有他开辟的专栏,他还是探索频道(DiscoveryChannel)节目的嘉宾。他设计了众多独树一帜的图标式元素周期表,它们被广泛张贴在美国的学校和博物馆中。他发明的元素周期表桌子是如此标新立异,甚至获得了2002年度搞笑诺贝尔奖,并因此闻名于世。
西奥多·格雷的著作均非常畅销,他所著的《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一书已用近20种文字在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出版,其中英文版已销售20多万册,日文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销售了8万多册。令人欣喜的是,《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简体中文版也已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元素的神奇与美丽。
另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本专注于中世纪炼金术历史的著作。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将炼金术仅仅视为“失败的化学史前史”,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哲学、宗教和经济背景下进行深度剖析。我原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如何“点石成金”的荒谬记载,但没想到,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介绍那些实践者的精神追求——他们对“完美物质”的渴望,以及这种追求如何催生了早期的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书中详尽地描述了早期的蒸馏器、坩埚的演变过程,以及那些神秘的符号和隐喻背后所蕴含的化学反应的初步观察。最引人入胜的是那些关于炼金术士的轶事,他们如何在宫廷中周旋,如何与早期的化学家如罗杰·培根等人发生思想上的碰撞与继承。这本书的论证严密,引用的史料丰富,让我对科学与伪科学的边界有了更复杂的认识,明白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在看似“迷信”的土壤中萌芽起来的。
评分最近阅读的一本书籍是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体解剖学革命”的史论。这本书的焦点在于解剖学从禁忌转向科学实证的艰难历程。它详细记录了解剖学大师维萨里等人在面对教会禁令、遗体稀缺等重重困难下,如何坚持亲自解剖和精确绘图。书中的重点不在于解剖学的具体发现本身(尽管也有详尽描述),而在于那种“眼见为实”的科学精神是如何战胜传统权威的。作者引用了大量当时解剖图谱的复刻版,那些手绘的人体结构图,既是科学记录,也是那个时代艺术与科学交融的典范。阅读这些文字,我能深切体会到,每一次对人体的切开,都不仅仅是生理学上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既有世界观的挑战。这种突破传统束缚、追求真实观察的勇气,是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启示,比任何宏大的哲学思辨都更具力量。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宇宙起源的科普读物,那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时间与空间理解的全新大门。作者用非常生动甚至有点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宇宙大爆炸那一瞬间的景象,不是干巴巴的物理公式堆砌,而是让你仿佛能“看”到那些能量和物质如何从一个奇点迸发出来,充满了画面感。特别是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讨,虽然依旧是前沿的猜想,但书中提供的那些类比和模型构建得相当巧妙,即便是对粒子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大致把握住核心的困境与魅力。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感知的这个现实世界,到底只是冰山一角,那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如何主宰着星系的演化轨迹。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讲究,大量的精美插图和图表,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刻板,而是艺术品级别的呈现,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星空、对时间的长河,有了一种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我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海洋深处生物多样性的摄影集与考察报告合集。那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彻底颠覆了我对地球生命力的想象。我们总以为阳光充足的海面是生命的舞台,但这本书揭示了黑暗、高压、极寒的深渊世界,那里存在着完全不同于陆地生态的生存法则。大量的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照片令人震撼,那些依靠化学能而非光合作用生存的奇特生物,形态怪诞却又精致入微。书中的文字部分则侧重于记录考察过程中的艰辛与突破,那些对新型潜水器的描述,以及如何设计能够承受数千米水压的采样工具,都充满了工程学的智慧。每一次对新物种的发现,都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精神,比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发光的水母和巨大的乌贼本身更具感染力。它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我们对自己的星球了解得实在太少了。
评分我手边有一本关于语言学史和文字起源的权威论著,这本书的内容极其扎实,但叙述方式却出人意料地具有人文关怀。它不只是罗列文字系统的演变,而是深入探讨了“符号”是如何在人类的认知结构中扎根并发挥作用的。从早期的象形符号到后来的表音文字,作者像侦探一样追踪着每一个符号的迁移和意义的固化过程。特别是对楔形文字和古埃及圣书体的分析部分,不仅展示了刻在泥板或莎草纸上的纹理细节,还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管理和祭祀需求来解释这些符号的诞生逻辑。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意识到,每一个字母、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重量和人类集体思维的演变。读起来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聆听人类文明最早的低语,节奏感把握得极好,长句和短句的交替使用,使得复杂的理论阐述也变得富有韵律感。
评分很棒的书
评分——英国脑神经学家、科普作家 奥立弗•萨克斯(Oliver Sacks)
评分恩……有点像自我独白,废话太多,正题不够。而且结尾对于下一页的元素的衔接有些生硬。
评分给儿子买的,他非常喜欢
评分本书的最大特色是直观、形象。它是艺术与化学的完美结合。本书不仅能唤起每一位读者对化学以及其他科学的兴趣,更让我们体会到化学原来是可以从视觉上欣赏的。它让我们认识到了科学的和谐与美妙。
评分给儿子买的,他非常喜欢
评分——美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罗尔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
评分铜版纸很容易反光,自己眼睛有点散光,看起来挺吃力的。
评分帮别人买的,非常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