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优秀建筑师的工作动力是什么?通过与16位重量级建筑师的对话,包括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格雷戈·林恩、沃尔夫·狄·普瑞克斯等,本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让读者能轻易把握这些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人物们的造型体验、创作流程及创作动机。通过雅艾尔·莱斯纳的亲身访谈和弗雷尔·沃森的整理写作,本书捕捉到了建筑师们的观点、思想及个性特征。书中的洞见如此罕见和私密,阅读起来常常像参加一场由对话本身构成的派对,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这些创意头脑之间的距离,让我们领略到他们五花八门的立场和观点。关于美学,每位建筑师都给出了自己迥异的看法,有人认为美学是建筑中不可分割的元素,有人则认为美学的地位无关紧要。《建筑与美》为我们逐一描绘了每位建筑师和他们作品的样貌,最重要的是,书中针对美、美学及自我表达在建筑先锋们设计流程和心智中所占的位置,提出了一些十分尖锐的问题。
雅艾尔·莱斯纳(Yael Reisner),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获得建筑学学位,之前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获得生物学学位。她出生于特拉维夫,如今工作和生活在伦敦,并拥有自己的事务所。莱斯纳在世界各地拥有教职,近期在澳大利亚的RMIT完成了博士学业,博士论文的主题是当代建筑中的感性美与体验。此前,她曾在UCL巴特莱特建筑学院执教9年。近期,莱斯纳在伦敦的设计博物馆和阿兰姆画廊策划了盖塔诺·佩西作品的两个平行展。
弗雷尔·沃森(Fleur Watson),是一位设计记者和策展人,曾是澳大利亚建筑杂志《纪念碑》(Monument)2001到2007年间的主编。她在科廷大学获得设计学学士学位,在伦敦的设计博物馆和金斯顿大学获得新闻学副学士学位和当代设计策展专业的研究生学位。弗雷尔现在是一家跨学科工作室something together的总监,该工作室涉及从建筑展览到建筑出版等各类活动,也是澳大利亚国家设计节中文化项目的主要策展方。
致谢 7
一项棘手关系的由来9
弗兰克?O?盖里 29
泽维?赫克 43
彼得?库克 57
尤哈尼?帕拉斯马 75
利布斯?伍兹 87
盖塔诺?佩西 103
沃尔夫?狄?普瑞克斯 115
汤姆?梅恩 131
埃里克?欧文?莫斯 147
威尔?阿尔索普 161
扎哈?哈迪德 175
奥蒂勒?戴克 191
马克?古索丕 205
格雷戈?林恩 217
苏兰?科勒登 & 威廉?麦克唐纳 231
赫尔南?迪亚兹?阿隆索 243
延伸阅读 257
图片版权 258
一项棘手关系的由来
雅艾尔·莱斯纳
什么是艺术家的社会职责,这一点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中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从17世纪伦勃朗和维梅尔为荷兰贵族们画下纵容式的肖像画,到20世纪初达达和杜尚开始挑战何为艺术这一根本性问题。抛开立场问题不谈,艺术家对于“艺术美”的拥抱或抵制态度,往往烙印在他们作品的核心处。近代以来,艺术家往往面临作品正确与否的压力,被迫要展现出作品对于社会的贡献。由此引发的评述常会回到对美学问题的质疑之上。例如,2007年,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作品“上帝之爱(For the Love of God)”(一只镶嵌钻石的头骨,价值5000万英镑)便掀起了这样一场争议,人们直接将钻石的美丽和价值与它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和内容相提并论。尽管这场热络的争论尚未落幕,但基本可以认定,这是艺术家有意为之的诡计。
视觉艺术家们或许认为自己肩负着一种职责,要尽可能清晰地传达出作品意图,要通过注解来为作品加入定性的价值,给出关键解释。不管是亲自为之还是经由他人之手,不管是在展览册页上,在艺术杂志上,还是通过大众媒体,总之要将作品构建在其文化历史语境之下。作曲家面对的则是另一种情况,他们可能将录音、表演等市场曝光方式视为定量的促进作品增值的途径,以此来强化人们对于其音乐品质的接受度。建筑行业也有许多类似考量,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建筑师所面临的)需要通过理性评估和理论支撑来量化作品的压力是上下波动的。而在过去70年里,由于现代主义价值观的广为传播,许多先驱建筑师在创作建筑时,总是有意忽视建筑外观的重要性。1实际上,当下的建筑论述照顾到建筑流程的方方面面,独缺美学2,该现象将建筑师的设计意图推向神秘的一端,日益与公众的理解脱节。
本书命题源自我对一项“棘手关系”的长期观照。即建筑师与建筑内容之间,以及建筑师与建筑形式及美学之间的关系。3人们评判建筑,主要依据它带来的美学体验的好坏,因此,当许多外行人了解到,建筑设计并未受到美学议题或视觉思维的引领,也并非经由此类流程而打造出来时,他们总是会大吃一惊。这项关系本身的确是麻烦重重的,是十分复杂的,从本书受访者五花八门的回应中便可看出。在多位建筑师看来,“美”的概念在建筑中毫无价值,另一些建筑师则通过一种新的定义框架,重新确立了美的重要性和时代性。举例来说,弗兰克·盖里将“美”视为一种“美好轻柔”之物,和建筑没有关联;汤姆·梅恩(Thom Mayne)认为“美”这个条目本身就十分艰深,他认为“美”被迫指向了某种特定的建筑类型。在盖塔诺·佩西(Gaetano Pesce)看来,美即完美,因此美的观念已经过时,不符合永远会犯错的凡人本质。反过来,在另一些建筑师眼中,美也可以是建筑存在的根本理由:芬兰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马(Juhani Pallasmaa)认为,美给出了一个更好的人类世界的愿景;奥蒂勒·戴克(Odile Decq)认为否认美的重要性,就是否认一项基本人权。在本书最后一篇采访中,年轻的阿根廷建筑师赫尔南·迪亚兹·阿隆索(Hernan Diaz Alonso)给出了一个赤裸裸的现代性视角:“美”融合在他对于怪诞和惊悚的探索之中。
这一尖锐问题同样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的经典讨论中,体现在当代建筑师对该原则的理解和感知之上。尤哈尼·帕拉斯马在访谈中做出了精彩表述:“建筑学科是‘不纯粹的’,它混合了功用与诗性、功能与图像、理性与形而上、技术与艺术,以及经济性与象征性。建筑是一个涵盖各种矛盾事物与类别的熔炉。”4如此,更理性5和更务实6的需求在建筑学科7中被强调时,似乎常常会牺牲其中的文化和艺术面向,从而突出了这项鲜少彼此对峙的“棘手关系”。
建筑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历史性纷争(尤其在20世纪下半叶),让我产生了一种非常私人层面的共鸣,这种纷争也让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对于美在建筑中所发挥的作用,抱持了因时而异的立场。年轻时,我就一直钟爱美丽之物,钟爱新鲜事物的样貌。我相信自己生就一双敏锐的眼睛,这双眼睛在少年和青春期8的成长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培养,虽然我生长的外省城市特拉维夫,在60年代有一种社会主义9和现代主义的都会文化氛围。以色列人对于时代和场所感的集体性身份认同,带来了一种理想化的现代性和简洁性。在这里,意识形态的争论非常普遍,美学的“放纵”则整体缺席,后者被视为欧洲资产阶级老旧习性的同类项,而饱受白眼和蹙眉。我推测,特拉维夫民众的现代主义和社会主义态度,是导致这座城市新生的美10遭到稀释和恶劣对待的主要原因。人们更看重“内容”部分,特拉维夫人常说:“品位和趣味不予争论。”11
不过,我对于事物外表的重视和坚持,主要是受到父亲12的刺激,他几乎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每每调笑女儿13这种简单的外貌主义。父亲说我热衷于空洞外壳,而忽视了学理行为所打造出的“内容”,在他看来,后者才值得大书特书。我们父女的纷争日益加剧,每天总有一句希伯来谚语等着我——别看罐子,看里边盛的东西。英语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话,虽然不完全对应——不可以封面判别书的好坏。
……
对于那些长期在行业内打滚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出舱视角”。它没有停留在我们日常工作中那些琐碎的规范和预算的限制上,而是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初心——我们最初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书中的几段关于“尺度与人的尺度”的讨论,尤其击中了我。它提醒我们,建筑的最终目的,永远是为人服务,而非为展示技术或满足自我表达欲。那些对都市文脉和历史痕迹的尊重,被提升到了近乎神圣的高度。这种回归本源的姿态,对于久经风霜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重新点燃了对创造真正有意义、有温度的空间的渴望。全书散发着一种老派的、对技艺近乎偏执的尊重。
评分这部作品犹如一场深入骨髓的探险,它没有用那些陈词滥调来描绘建筑的宏伟,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准,剖析了光影、材料与空间之间那些微妙而又深刻的互动。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令人心惊,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混凝土的粗粝和玻璃的冰凉。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场所精神”的探讨,它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建筑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模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些关于比例和尺度的论述,它们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像是一种哲学思辨,关乎人与环境的共存之道。那种将冰冷的结构赋予生命力的过程,被描绘得如此引人入胜,让人对那些矗立的钢筋水泥,生出一种全新的敬畏感。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也极具匠心,那种对视觉语言的尊重,本身就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表达。
评分坦率地说,我抱着极大的怀疑态度翻开了这本书,因为“棘手关系”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戏剧性,我担心它会沦为故作高深的艺术评论。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展现出一种近乎冷酷的诚实,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设计过程中那些痛苦的挣扎、不断的妥协,以及理想与现实碰撞时产生的火花。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画出完美立面的手册,而更像是一份关于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深度访谈录。那些关于项目决策背后的博弈、与客户的微妙拉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这种对“不完美”的坦诚,反而构筑了一种更坚实、更具人性的美学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有幸偷窥到了伟大作品诞生前夜的“幕后花絮”,那种真实感,比任何精美的效果图都更具震撼力。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那便是“洗礼”。这本书的图文处理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色彩的运用不是为了单纯的装饰,而是为了强调光线的动态变化和材质的内在纹理。它教会了我如何“看”建筑,如何透过表象去理解设计师在那个特定时刻所做的取舍。书中关于“可持续性”的讨论,也完全避开了空泛的口号,而是深入到材料的生命周期和被动式设计的精妙之处。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审美阈值被不断拉高,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整体和谐的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是一部让人看完后,会忍不住想立刻拿起画笔,重新审视自己手中正在进行的项目,并渴望做得更好的作品。它不仅是关于建筑,更是关于如何以一种更负责任、更有洞察力的方式,介入我们共同的生活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精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或主题分类,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松散却又暗藏逻辑的对话串联起来,营造出一种层层递进的沉浸感。每一次转折都恰到好处,总能在你以为要抵达终点时,又被引向更深远的思考领域。我喜欢它那种跳跃性的思维方式,一会儿讨论材料的耐久性,下一刻就转向了对时间流逝的哲学反思。这种跨越学科边界的自由驰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那些关于结构效率和形式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被解读得清晰有力,没有冗余的术语堆砌,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探讨,包装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思维漫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建筑智慧。
评分还算不错。应该还可以了。
评分好
评分可以速度看,也可以细细看的书,很美的
评分非常不错,专业强,适合学习。
评分好
评分东西很好,送货很快,字有点小!
评分想到是这么精彩的一本书。我花了两天来读,真让人手不释卷。看到梵高自尽,酸楚的泪水也汨汨而出。尽管我非常爱他,但是我依然不知道,他是那么的纯洁,伟大。世人对他的误解至深,伤害至深。而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出身于那样的阶层,可以说他是另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如果沿着他既有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他未尝不可以像他的弟弟一样,做一个体面的画商。 他生来便是要做艺术家的。他的生活里容不下虚伪,无情。他是那么的炽热,坦白,他爱的那样赤诚,毫无保留。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画,因此,当他不能再创作,他的生命便也没有了太大的意义。像大多数天才一样,他奉献给世界的,是不分阶层的博爱和用生命画出的瑰宝;而世界回应他的,却是无尽的挫折,饥饿,疾病,困顿,误解,侮辱,伤害。。。 我几乎可以说,他是属于“人民”的。他始终关怀着世上受着疾苦的大众,他从来没有等级的观念。他描绘农民,工人,最普通的劳动者,“吃土豆的人”。他的播种者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有力,大步的在璀璨的麦田里迈步。 而且,他也是非常“精神”的。他的生活里有京东,但是他并不是和别的画家一样,纯粹到京东那里找乐子,满足肉欲。他尊重她们,甚至愿意娶一个年老色衰的京东为妻。讽刺的是,他有那么多的爱,却无法得到世人的回应,给了他些许温情的,竟然是那个被世人同样唾弃的女子。他的有些举动,的确是神圣的,悲悯的,难怪他被矿山上的人称为“基督在世”。在那里,人们不会觉得他疯狂,因为他们知道他爱他们,他为了能让他们好过一点,已经奉献了几乎所有能够奉献的。 让人感动的,是他和提奥之前的兄弟之情。没有提奥的资助和理解,也就不可能有他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兄弟两人就是一体的。没有提奥在背景里默默做着根系,就不可能有他盛放的艺术之花。提奥无条件的支持他,几乎从来没有拒绝过他的请求,总在关键时刻赶到他的身边,为他偿还负债,把他从贫病之中拯救回来。他们之间频繁的通信,已经让这两个灵魂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提奥虽然在巴黎过着体面的画商的生活,却无时不刻的关注着他的进展和动态。他在心灵上所有的跌宕起伏,都通过书信让提奥感同身受。是提奥早早看出他身上埋藏的巨大潜力,是提奥细心珍藏了那700多封通信,是提奥把他的习作和画作按时间小心的编排好。所以后人得以完整的追溯梵高的心路历程,能够离这个伟大的灵魂更近一些。生前,只卖出了一副画,价值四百法郎。但我不能说他是不幸的。比起世上的大多数人来说,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到了极致。即使他后来长寿,能看到自己的画作价钱越来越高,我想,他也会是漠不关心的。他从未因为市场的口味而作画,他也从未为那些脑满肠肥的人作画。虽然,卖画这件事一直在困扰着他,但他的祈求也不过是卖出的画,能够让他自立,不必依赖提奥的资助而生活。对他来说,创造是最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能说,那么他宁肯沉默。如果不能够再创作,那么他宁肯死亡。 我之前不知道的是,他的父母两家都有不少出众的亲戚,他的姓氏在当时荷兰的艺术界鼎鼎有名。可以说他父母这一支是相对比较平淡的。然而,今日只有文森特让梵高这个名字不朽。就像书中说的,他活着,他的爱,他的才华,透过那些灿然的画活着。不管这些画今天值多少钱,它们终究不是某个人的私藏,而能被我这样的普罗大众看到。他的精神,他的爱,他的热望透过那些画震撼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他淋漓尽致的来过这个世界,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熊熊燃烧过。他终于成就了自己,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评分质量好!值得阅读!正版!
评分看上去还不错了,学学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