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手册(2014新版)》根据的国家及行业标准编写而成,特别注重补充五金领域的新材料、新产品,应用性强、易于查找。
《五金手册(2014新版)》内容包括基础资料,金属材料,通用零配件,焊接材料和设备,润滑器、密封件、起重器材附件及机床附件,工具和量具,泵、阀、管及管路附件,消防器材,建筑五金等。
王克,高级工程师,有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深厚的理论功底。
第一章 基础资料
1.1常用字母及符号
1.2国内外标准的代号
1.3常用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1.4钢铁强度及硬度换算
第二章 金属材料
2.1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
2.2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
2.3金属材料的尺寸及质量
第三章 通用零件及配件
3.1紧固件
3.2传动件
第四章 焊接材料与设备
4.1焊接基础
4.2焊接材料
4.3焊接设备
第五章 润滑器、密封件、起重器材附件及机床附件
5.1润滑器
5.2密封件
5.3千斤顶
5.4起重器材附件
5.5机床附件
第六章 工具和量具
6.1土木工具
6.2常用手工具
6.3钳工工具
6.4切削工具
6.5量具
6.6电动工具
6.7气动工具
第七章 泵、阀、管及管路附件
7.1泵
7.2管道元件的公称尺寸
7.3管路附件
7.4水暖工具
第八章 消防器材
8.1灭火器
8.2其他消防器材
第九章 建筑五金
9.1金属网、窗纱及玻璃
9.2门窗及家具配件
9.3实腹钢门窗五金配件
《五金手册》2006年再版以来,满足了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筑装修、机械电器等行业对五金产品有着更多的需求,新材料、新工艺促使五金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经营品种日趋多样化,更加先进、新颖、实用。
原版《五金手册》所介绍的内容以及所引用的标准已落后于形势,为此,在原版《五金手册》的基础上,遵循新颖、全面、适用的原则,对内容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特别注重补充五金领域的新材料、新产品,并对原书所采用的标准做了更新,尽量采用最新的各级各类标准。
在河南省工业情报标准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参加编写人员的努力,《新版五金手册》不仅具有新、准、全的特点,并且通俗易懂、应用性强、易于查找。
由于编写经验有限,书中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总而言之,这份《五金手册(2014新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本定位模糊、内容陈旧、排版粗糙的“占位符”书籍。它厚重的篇幅并不能等同于知识的深度或广度。它的存在,似乎更多是为了满足某个机构在“出版物数量”上的硬性指标,而不是真正为了服务于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质量。我花钱买它,是希望得到一个可靠的、现代化的参考工具箱,结果收到的却是一个布满灰尘、工具生锈的旧箱子,里面的物件大多需要重新校准甚至报废。对于一个追求效率和精度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帮手,不如说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去甄别、去修正的“信息负担”。我最终的决定是,把它放在书架的角落里,只留作一个“行业发展史”的旁证,真正的工作参考资料,我还是得去寻找那些持续更新、紧跟技术迭代的在线数据库和专业期刊。这本书,远没有达到一本“手册”应有的水准和价值。
评分哎呀,这本号称“新版”的《五金手册》,我真是满怀期待地抱回家的,结果打开一看,心里那个落差啊,简直就像是盼着山珍海味,结果上来一盘凉拌白开水。首先得说,这排版和装帧设计,怎么说呢,很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种工业手册的复古感,当然,我不是说复古就不好,但问题是,内容跟不上这个“复古”的调性。我本来以为2014年的新版,至少会在材料科学前沿、新型合金应用,或者至少是现代精密加工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和更新。结果呢,里面大量篇幅还在详细描述那些用惯了的传统螺纹标准、简单的扳手尺寸对照表,这些信息,说实话,我用手机搜一下,可能半分钟就能找到最新、最准确的国际标准,而且还是彩色的、带三维模型的。翻到关于工具维护保养的部分,感觉就像是在看我爷爷留下的旧工具箱里的说明书,关于数控机床的进给速度计算,那套公式简直是几十年前的老黄历了,对于现在动辄高精度、高速切削的现代车间来说,参考价值实在有限。要不是因为它的名字听起来太权威了,我真怀疑这是不是哪家工厂积压了二十年的库存,随便换了个封面就拿出来卖了。我需要的是跟上时代、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新材料、新工艺难题的参考书,而不是一本厚厚的、充满年代感的图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让人抓狂,逻辑线索混乱得像一团打结的毛线球。当你试图查找某个特定零件的公差要求时,你会发现相关内容分散在好几个毫不相关的章节里。比如,你要查垫圈的规格,可能得先在“标准件基础知识”里翻一遍,然后发现重要的弹性系数参数却被埋在了“紧固件应力分析”的附录里,而这些内容本该放在一起集中阐述,方便工程师快速比对和选用。更要命的是,许多重要的技术图示,清晰度低得令人发指,有些爆炸图看起来就像是用低分辨率的扫描仪从影印件上翻印出来的,很多关键的标注线都模糊不清,根本无法辨认那些细小的数字和符号。我尝试用它来设计一个涉及复杂配合的机构,结果光是核对这些模糊的图纸和参数,就花费了我额外好几个小时,效率反而被拖慢了。一本工具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检索性和准确性,而这本手册在这一点上完全是零分。我感觉作者(或者说编纂团队)可能只是把过去不同年份的资料简单地堆砌在一起,根本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优化和现代化修订,这对于需要高度精确数据的工程领域来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评分作为一本号称面向“新版”读者的手册,它在“新”字上做得尤为敷衍。我最期待的几个领域,比如增材制造(3D打印)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案例、现代表面处理技术,或者新型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数据,里面几乎是空白或者只有几句泛泛而谈的介绍,连像样的公式或参考图例都没有。这让我不得不怀疑,编纂者是否真正了解当前五金和机械制造行业正在发生哪些变革。如今的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工业4.0的时代,大量的仿真软件和虚拟装配已经成为常态,我们需要的是能与这些数字工具相辅相成的参考数据,比如材料在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或者针对特定CAD/CAE软件的参数化接口说明。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完全脱节的,它似乎停留在上一个世纪末的技术水平上,对行业前沿的动态毫无捕捉。如果我需要这些老旧的、基础的知识,我完全可以直接去图书馆借阅几十年前的经典教材,至少那些教材的深度和严谨性可能还要更高一些。
评分这本书的专业术语解释部分,也暴露出明显的质量问题,简直可以说是误导性强于指导性。有些常用的工程术语,比如“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虽然定义正确,但提供的参考数值范围却极其狭窄,几乎只针对某一种特定、单一的钢材类型,完全忽略了不同合金系列之间的巨大差异。如果一个初学者拿着这本书去进行材料选型,很可能会因为采用了过于简化的数据而导致设计缺陷,轻则产品报废,重则引发安全隐患。更让我不满的是,一些国际公认的术语缩写,在这本书里被使用了非标准的、甚至是错误的本地化翻译,这在需要跨国合作或阅读国际标准时,会造成巨大的沟通障碍和理解偏差。一本严肃的工具书,其语言的标准化和准确性是基石,这本书显然没有达到这个基本要求。它更像是一份内部培训资料的草稿,而不是可以公开发行、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依赖的“手册”。
评分不错
评分很好!内容写得很仔细
评分书好看,配合工作,方便
评分内容很齐全…好
评分还没有看
评分内容很齐全…好
评分五金方面介绍的很详细,相关书籍不多,这算一个
评分书收到了谢谢京东
评分买来上班用,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