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七辑)》有两个主题:意识北大汉简《老子》的整理与研究。这里还载的五篇文章,代表了目前研究的最完整成果,并奠定了未来研究的基础。另一个主题是庄子。本辑多有新颖创见,例如历史的寓言化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寻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诠释》、《耶稣画像》及《周易注释与研究》等。
西汉竹书《老子》的文本特徵和学术价值
西汉竹书《老子》与严遵《老子指归》
北大藏汉筒《老子》的某些特徵
“玄之又玄之”和“损之又损之”
——北大简《老子》研究的一个问题
北大汉简《老子》初研
论道家哲学中“游”的概念
庄子与郭象——从《逍遥游》《齐物论》及郭注谈起
小大之辩——从《逍遥游》、《齐物论》、《秋水》到郭象《庄子注》
庄周《齐物论》:生命对逻辑的超越
历史的寓言化——对《庄子》历史论述的一种解读
梦的隐喻:解读《庄子》之梦
释《庄子》文本中的五个梦境
庄子相对主义的意识发生根源
郭象对《庄子》命论的诠释
以“无”为首与以“物”为首——论庄子与慎到之“齐物说”的区别
现代日本对《老子》的受容——以加岛祥造的着作为中心
论阳明心学本体论对道家形上智慧的融摄
素屏:文人、物与庄子思想
评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
评李延仓《道体的失落与重建——从{庄子)、郭(注)到成(疏)》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博学的老者,缓缓向我讲述他毕生所学的智慧。它没有急于求成的浮躁,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做作,而是以一种平和、深沉的姿态,展现着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读。这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深入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对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定位。书中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对古代先贤关于自然哲学的论述,来阐释“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我常常会在阅读这些篇章时,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和谐。它让我意识到,人类并非是孤立于自然之外的,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生共荣。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对环境危机,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而且,书中在论述这些深刻的哲学理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些优美的文学描写,或者是一些充满诗意的语言,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学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虽然封面看起来朴实无华,但翻开扉页,一股厚重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术气息便扑面而来。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深入浅出、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读物。市面上关于道家文化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我难以消化的学术术语,要么过于浅尝辄止,仅仅是泛泛而谈,无法触及核心。而这本《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七辑)》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并没有将自己定位为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也并非纯粹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扇通往道家世界的大门,邀请读者一同探索其中的奥秘。我特别欣赏其中对道家概念的解读,例如“道”的阐释,不同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的从《道德经》的原文出发,层层剖析其哲学内涵;有的则结合了历代道家学者的注疏,展现了“道”概念的演变与发展;还有的通过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对比,更加凸显了道家思想的独特性。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让我对“道”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无为而无不为”,而是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作为宇宙本体、万物本源的深刻意义。同时,书中对道家人物的梳理和评价也十分精彩,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他们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挖掘他们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对道家思想发展的贡献。特别是关于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道家学者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在庄子、老子之后,还有如此多才华横溢、贡献卓著的先贤。他们的思想,虽然不如前两位那样光芒四射,却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共同构成了道家思想的浩瀚星河。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哲学殿堂,与先贤们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了我探索心灵深处的道路。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论证和研究方法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严谨性。每一次阅读,我都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错综复杂的道家思想体系中穿行。它不是那种“一家之言”的书,而是汇集了多位学者、不同研究方向的成果,这种集腋成裘的模式,使得书中呈现的内容更加全面和立体。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文献的运用,绝非简单的引用堆砌,而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辨析和解读。对于一些古籍原文,作者们会给出细致的考证,分析其字词的含义,解释其可能的语境,甚至会追溯其流传的脉络。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观点产生的信任感倍增。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被某个论点所吸引,然后主动去查阅相关的原始文献,惊讶地发现,书中的论证逻辑是如此的扎实,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建立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之上。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巨大的福音,它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那些深奥的哲学命题,而无需经历大量艰苦的文献考证。此外,书中对一些道家概念的“辨误”工作也做得非常出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道家概念的本意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解、曲解,甚至被赋予了与原初思想相悖的含义。而这本书,则不厌其烦地对这些常见的误读进行了梳理和澄清,例如对“清静无为”的重新审视,不再将其视为消极避世,而是阐释其作为一种积极的、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这种拨乱反正的工作,对于真正理解道家思想的精髓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所展现出的研究精神,让我深受触动。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而是充满了研究者们对道家文化的热爱和敬畏。我能够感受到,每一位作者都带着一颗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心,去挖掘道家思想的宝藏。书中对一些古籍的考证和解读,让我惊叹于研究者们的耐心和细致。例如,对于一些散佚的道家经典,或者是一些文本上存在争议的段落,作者们会穷尽各种史料,进行细致的比对和考证,最终得出一个相对可靠的结论。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学术研究充满了敬意。同时,书中也并非一味地固守陈规,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敢于提出新的见解和质疑。有些篇章,会对一些流传已久的观点进行反思和重构,展现出独立思考的精神。这种既传统又创新的研究方法,使得这本书既具有学术的权威性,又充满了思想的活力。我也会从中学到一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将其运用到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学术的深度和学术的广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那种只关注某个狭窄领域的研究,而是将道家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道家哲学史的著作,但很多都过于宏大而缺乏细节,或者过于关注某个流派而忽略了整体。这本书则不同,它在保持宏观视野的同时,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研究点都进行了细致的挖掘。例如,书中对道家宇宙论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解读,还深入到对道家物质观、能量观的探讨,甚至将其与现代科学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有趣的比较。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道家思想的超前性和深刻性。此外,书中对道家与佛教、儒家等其他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也十分精彩。它清晰地阐释了道家思想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与中国其他主流思想的相互影响和融合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比较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道家思想,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文化整体格局的理解。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被书中某个论点所吸引,然后会联想到其他哲学流派的观点,进行一番对比和思考,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的思维更加活跃。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阅读愉悦感,是其他很多学术著作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洗礼。我常常会在阅读完一个篇章后,陷入沉思,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价值观,以及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我也会将书中关于“无为”、“守柔”、“知止”等理念,尝试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并从中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和力量。例如,在面对困难时,我不再一味地强求,而是学会了顺其自然,寻找更合适的解决之道。在与人交往时,我更加注重倾听和理解,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感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和充实。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它指引我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我看到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我也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希望他们也能从中获得同样的启迪。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篇章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联系,虽然每一篇都相对独立,但整体上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道家文化研究图景。我经常会在阅读一个篇章时,联想到另一个篇章中的某个观点,然后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呼应和补充。这种结构上的精巧,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流畅和深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它并非简单地将道家思想切割成不同的时期和流派,而是展现了其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影响。从先秦时期的思想萌芽,到汉代的道教创立,再到后世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这种历史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道家思想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我也会从中学习到如何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条理的整体。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因为其“研究”的属性而变得枯燥乏味,反而在很多地方都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和新颖的视角。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学术著作,应当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仅仅灌输知识。而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它并非简单地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甚至在某些问题上,不同篇章之间会存在一些细微的讨论和碰撞,这反而使得阅读过程更加引人入胜。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道家美学思想的探讨,它不是孤立地谈论道家的艺术观,而是将其与道家的宇宙观、人生观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分析了道家如何看待自然之美,如何理解“大美无言”的意境,以及这种审美观念如何体现在中国古典园林、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中。这种跨领域的融合性研究,让我看到了道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力和生命力。我之前对道家的认识,更多地集中在哲学和养生方面,而通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政治到艺术,从医学到文学,无不打上道家的烙印。这种宏大的视野,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而且,书中在阐释道家理论时,常常会引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或者是一些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这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易于理解和记忆。
评分这本书所传达的学术态度,让我深受感染。它是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们不仅仅是在完成一项学术任务,而是在进行一次灵魂的探索。他们对道家文化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理性的层面,更是融入了情感和体悟。我曾被书中某个关于“道”的讨论所深深打动,作者用了一种非常细腻而又深刻的语言,去描绘“道”的不可言说和无处不在。这种语言的力量,远非枯燥的学术术语所能比拟。它让我感受到,道家思想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理性的认识,更是一种生命体验。而且,书中也并非一味地强调道家思想的神秘性,而是在尊重其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分析。这种既尊重又分析的态度,让我对道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个精美的宝藏盒,每次打开,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惊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道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的探讨。在这个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感到迷失和焦虑。而道家思想,恰恰提供了一种化解这些困境的智慧。书中有些篇章,并不局限于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而是积极地思考道家思想如何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例如,关于“无为而治”的讨论,它不再被视为一种政治理念,而是被引申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一种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智慧。书中也探讨了如何通过道家的养生之道,来应对现代人的亚健康问题,如何利用道家的哲学智慧,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这些探讨,都紧密地联系着当代人的实际生活,充满了现实意义。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比如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寻找内心的宁静。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道家思想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古老哲学,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为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力量。我也会将书中一些关于“顺其自然”、“知足常乐”的理念,尝试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从中感受到了积极的变化。
评分好书
评分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评分秦汉之际,道家不断融合其他思想而为宗教所吸收,逐渐演变成独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教派——道教。
评分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崇尚儒术”,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评分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评分JD加油JD加油JD加油JD加油JD加油
评分本期的最大看点是篇首的北大所藏汉简《老子》的整理和研究报告。汉简《老子》的发现,是继马王堆《老子》、郭店《老子》后古本《老子》的又一重大发现,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本《老子》。该《老子》的发现,在“老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陈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为必读书目。
评分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评分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崇尚贵虚守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