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 入选2014中国好书

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 入选2014中国好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著,熊姣 译
图书标签:
  • 自然笔记
  • 博物观察
  • 森林
  • 生态
  • 环境
  • 散文
  • 游记
  • 科普
  • 文学
  • 中国好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46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905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自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联合推荐2014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第一批)人文社科类
  入选中国好书榜·新知类(百道网)2014年5月
  一位生物学教授的生态学课程,一册观测翔实的物候记,一部流动生机的纪录片,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
  展示自然界之深邃的一次盛大旅程,从一米见方的土地揭示生命的波澜壮阔。
  介于“科学和诗歌之间”,是“一部真正的博物学家宣言”。这是一本堪称近年来博物学经典类的书之一。入围2013年的普利策奖。此书是以一系列对古老森林的一小部分进行观察发现的形式展开的。每天的叙述记录了发生于每一次寻访中的事件。作者清晰地解释了这些事件以及他们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作者带我们领略了被大家所忽视的自然现象。书中,作者着重介绍了低级生物间的相互联系,比如真菌和土生节肢动物的联系。读罢此书,会产生亲近大自然的迫切愿望。
  

内容简介

  

  《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很小的微生物和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作者简介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南方大学生物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美国南部大学联盟环保研究员。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涉及生物进化和动物保护,尤其是对栖息于森林里的鸟类和无脊椎动物的保护。除了发表许多科研文章外,他还发表了数篇关于科学与自然的随笔和诗歌。2009年被任命为该年度的卡内基科学教育学院教授,该奖项只授予获得国家荣誉或对大学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教授。“牛津美国”将他列入2011年美国南部颇具创意的老师。
  
  熊姣,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哈斯凯尔带领读者进入一种介于科学与诗歌之间的新的自然文学流派。在这种风格下,不可见之物显露原形,微小事物变成宏大的事物,生命的复杂与美得到了更清晰的展现。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戴维·哈斯凯尔在坎伯兰高原上一米见方的小天地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在此过程中,他如同以往任何作家一样,清晰地看到了整个富有生机的地球。文中的每个章节,都会教给你新的东西!
  ——比尔·麦吉本(Bill McKibben),著有《即将到来的地球末日》
  
  ★在这些篇章中,戴维·哈斯凯尔以利奥波德、约翰·缪尔和梭罗的笔法,刻画出演化过程中的美与复杂。对那些希望多到野外去找灵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非常理想的随身读物。哈斯凯尔非常了解森林以及林中的生灵。他渊博的知识给野外探险者提供了指南。散文的写作风格,与自然研究中所觅得的诗意宁静相得益彰。这部著作堪称一部真正的博物学家宣言。
  ——格雷格·格拉芬(Greg Graffin),著有《无政府状态的演变:无神世界中的信仰、科学和坏宗教》

目录


1月1日 伙伴关系
1月17日 开普勒的礼物
1月21日 实验
1月30日 冬季植物
2月2日 脚印
2月6日 苔藓
2月28日 蝾螈
3月13日 獐耳细辛
3月13日 蜗牛
3月25日 春生短命植物
4月2日 电锯
4月2日 花朵
4月8日 木质部
4月14日 飞蛾
4月16日 日出的鸟
4月22日 行走的种子
4月29日 地震
5月7日 风
5月18日 植食性昆虫
5月25日 波纹
6月2日 探求
6月10日 蕨类
6月20日 混乱
7月2日 真菌
7月13日 萤火虫
7月27日 太阳光斑
8月1日 水蜥和郊狼
8月8日 地星
8月26日 蝈蝈
9月21日 医药
9月23日 毛虫
9月23日 秃鹫
9月26日 迁徙的鸟
10月5日 预警波浪
10月14日 翼果
10月29日 面容
11月5日 光线
11月15日 条纹鹰
11月21日 嫩枝
12月3日 落叶堆
12月6日 地下动物世界
12月26日 树梢
12月31日 观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直到不久前,关于那位“神秘传播者”的种种猜测似乎都相当薄弱。是反常的大风暴将獐耳细辛的种子带到了加拿大吗?不可能。是迁徙鸟类脚趾下的泥土,抑或鸟类腹中携带的种子传播过去的吗?这倒有可能,但是大多数迁徙鸟类在短命植物结出种子之前已经飞越了南部森林。蟾影延龄草很晚才产生种子,那时迁徙鸟类已经开始踏上归程,很可能会将种子带到错误的地方。那么是依靠啮齿动物或者其他食草动物吞进肚子里的种子传播吗?我们马上就能排除这种可能性:这类动物在嘴巴里将种子磨碎了,随后又在消化过程中摧毁了种子。
  生态学家将短命植物的快速扩张与其看似拙劣的传播能力之间存在的矛盾戏称为“里德悖论”。里德是19世纪的一名植物学家,他在研究后冰川期英国各处橡树的扩散时遇到一个类似的问题。哲学家和神学家热爱悖论,视之为通往重要真理的珍贵路标。科学家的观念更灰暗一些,他们从经验中得知,“悖论”只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实际情况是我们遗漏了某些明显的事实。悖论的解决很可能会表明,我们以为“自明”的假定之一犯了令人尴尬的错误。这与哲学上的悖论或许相去不远。差别在于错误假定的深浅程度:科学中的假定相对浅显,易于推翻;哲学中的假定影响深远,根深蒂固。
  里德悖论背后的错误假定可能根本没有被掩埋,而是显露在大陆各地众多坛城的落叶堆上。我们先前曾假定,鹿的排泄物像啮齿动物的粪便一样,其中不会含有存活的春生短命植物种子。但是,鹿的排泄物将会成为悖论的答案。解答过程完全符合科学上解决经典悖论的标准:做一个简单的实验,问一问“为什么以前就没人想到”,然后做出回答。实验的第一步,是从森林里收集鹿的排泄物;第二步,从排泄物中搜寻种子;第三步,将种子播种下去,观看种子的生长,得出结论:称之为“蚂蚁传播类”的种子是不正确的。更准确的描述,或许是“蚂蚁推拉”,再加上“鹿的投掷”,因为只有鹿才能将种子传播到数千里之外。蚂蚁只能搬动几厘米。那么,我们先前认为不可能传播种子的其他食草类哺乳动物又怎样呢?没人为了寻找答案而去跟在它们后面哈着腰捡粪便。我们面前有一大堆粪便需要筛查。
  无论最终筛查出什么,现在都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将很多春生短命植物归为“蚂蚁传播类”,甚至给两者间的关系贴上一个重量级的标签——蚁媒传播,这实在过于草率。种子传播过程中的真相比我们预想的更复杂,而且似乎取决于尺度的大小。在小的尺度上,蚂蚁确实是主要的传播者。它们擅长收集种子,将种子种植在最佳生长地点。鹿群是更为漫不经心的园艺家。从一粒种子的角度来看,最美好的命运莫过于被一只蚂蚁挑中。然而在更大的尺度上,哺乳动物发挥的作用远比蚂蚁更为重要。偶尔有一颗种子被鹿群成功带到远方,就能在那里建立新的种群,让这一物种打人一片先前无人开拓的森林。从整个物种的角度来看,足迹散漫的鹿群比注重细节、步步小心的蚂蚁更重要。如果没有鹿群,短命植物将会局限于墨西哥海湾沿岸一小片狭长的森林带。而现在呢,它们搭上便车,横渡了整片大陆。
  鹿在种子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新发现使油质体的作用受到了质疑。我们曾假定,这种油性的附属物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目的就是吸引蚂蚁,帮助种子找到适宜的沃土。
  ……
寂静的低语:穿行于岁月的密林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隐藏着一片不为人知的古老森林。它并非以参天古木或奇异花卉著称,而是以其沉默的智慧和细腻的生命律动,悄然诉说着自然的伟大。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游记,也不是一册枯燥的植物图鉴,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对话,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灵魂的低语与回响。 作者,一位热衷于探索自然深层奥秘的观察者,将自己置身于这片被遗忘的林地之中。他没有携带 GPS 定位器,也没有预设任何探险目标,他只是带着一颗全然敞开的心,和一双善于捕捉细节的眼睛,开始了他的林中漫步。他深知,最动人的故事,往往藏匿于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最深刻的真理,常常流淌在最寻常的溪流中。 拂晓时分,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浓密的树冠,在潮湿的空气中投下斑驳的光影,作者便已悄然起身。他并非为了追逐壮丽的日出,而是为了倾听黎明前那片刻的宁静,感受生命从沉睡中苏醒的细微脉动。他会注意到,那些隐藏在落叶下的昆虫,如何在晨露中开始它们的忙碌;他会发现,那些悄然绽放的野花,如何在无声中释放出迷人的芬芳。每一片叶子的脉络,每一粒尘埃的舞蹈,都可能成为他笔下的故事。 这片森林,没有震撼人心的奇观,却充满了触动心灵的细节。作者的目光,穿透了表面的静谧,深入到生命最根本的层面。他会观察到,一只微不足道的甲虫,如何凭借顽强的毅力,在粗糙的树皮上攀爬;他会记录下,一只纤细的蜘蛛,如何用其精巧的丝线,编织出令人惊叹的捕食陷阱。这些微小的生命,在各自的轨道上,遵循着古老而严谨的法则,构筑着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却用生命本身,诠释着坚持、适应与共生。 作者笔下的森林,是一个充满了“时间”的维度。他不是匆忙的过客,而是耐心的聆听者。他会观察到,一棵老树的年轮,记录着漫长岁月的沧桑,每一圈都仿佛是它对过往风雨的低语;他会发现,一片落叶的腐朽,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孕育新生命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他捕捉到的不仅仅是自然的形态,更是时间流转的痕迹,生命的生生不息。他从一棵枯死的树干上,看到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他从一场雨季的泥泞,体会到万物赖以生存的滋养。 这片森林,也是一个由无数“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作者并非孤立地看待每一个生命,而是细致地描绘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会观察到,一种真菌如何寄生在一棵树上,既是索取,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树的生长;他会发现,鸟儿与昆虫之间,既是猎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也可能在传播花粉、维持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微妙的相互依存,构成了森林生命最真实的肌理。他从中体悟到,个体生命的独立与脆弱,以及群体生命的力量与和谐。 在作者的文字中,你听不到激昂的赞歌,也看不到过于煽情的描述。他用一种近乎朴素的语言,描绘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然而,正是这种朴素,反而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他仿佛一位古老的智者,用他的观察和思考,引导读者去重新认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他提醒我们,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智慧;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恰恰是生命最动人的篇章。 例如,当他描述一条蜿蜒的小溪时,他不会仅仅停留在其潺潺的水声。他会去观察水流如何雕刻岩石,如何在季节更替中改变着它的容貌;他会注意到,水中的鱼儿如何巧妙地躲避着水流的冲击,如何在礁石的缝隙中寻找生机;他甚至会思考,这条小溪最终的去向,它又将与其他河流、最终流入何方,这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生命旅程。 再比如,他对一片苔藓的描绘,也绝非简单地将其归类为“绿色的植物”。他会细致地观察苔藓如何依附在湿润的石块上,如何在阴暗的环境中汲取养分;他会思考,苔藓的存在,对于维持土壤的湿度、防止水土流失,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从这渺小的苔藓身上,看到了顽强的生命力,看到了沉默的奉献,看到了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逃离”现代社会的乌托邦,而在于提供一种“回归”的方式。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与智慧。它不是要我们抛弃现代文明,而是要我们重新与自然建立联系,从中汲取力量与慰藉。 作者的笔触,如同林间的微风,轻柔地拂过读者的心田。他没有刻意去制造悬念或冲突,他的叙事是平缓而流畅的,但其中蕴含的力量却足以震撼人心。他让我们明白,伟大的生命,并不一定需要轰轰烈烈,它同样可以存在于微小的细节之中,存在于无声的坚持里,存在于彼此的依存中。 或许,你曾以为森林只是树木的集合,是动物的居所。但通过这本书,你将发现,它是一个由无数故事编织而成的生命传奇,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哲思的巨大图书馆。每一片树叶,每一颗露珠,每一个虫鸣,都在用它们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关于生存、关于适应、关于共生的故事。 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寂静世界的大门。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大地的呼吸,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可以触摸到岁月的痕迹。它邀请你,放下浮躁,走进这片“看不见”的森林,去聆听那些古老而沉默的低语,去发现生命最深层的秘密。当你走出这片森林,你或许会发现,你所看见的世界,已经悄然改变。那些曾经平凡的景象,都将染上新的色彩,那些曾经熟悉的生命,都将拥有新的灵魂。这是一场关于发现的旅程,也是一场关于重塑的洗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赞叹的特质,或许在于其深刻的“去人类中心化”视角。作者在记录林中万物时,几乎抹去了人类的审视和评判,他只是一个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将森林视为一个自洽的、拥有自身规则和道德体系的王国。他描写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较量,不是出于猎奇,而是将其视为能量流动的必然环节;他描述植物之间的空间竞争,也充满了对生存策略的尊重。这种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智慧”和“秩序”的理解。它挑战了我们习惯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好与坏、美与丑、有用与无用。在森林的逻辑里,腐朽是滋养,阴影是庇护,短暂的生命与悠长的时光是相互支撑的。通过这种纯粹的自然视角,这本书不动声色地提供了一种强大的伦理参照:学会尊重生命体的自主性,理解万物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不是在说教,而是通过展示一个更宏大、更平等的生命网络,潜移默化地重塑读者的世界观,让人重新找回在自然秩序中的谦卑位置。

评分

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去驯化”过程。现代生活将我们与自然的联系切断得太彻底了,我们用混凝土和屏幕替代了泥土和阳光,以至于对自然的敬畏感逐渐褪色。然而,作者的文字却有着一种近乎原始的魔力,它们像古老的咒语,能唤醒我们基因深处对野性的渴望。他的语言风格是那样克制而精准,绝不滥用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选词都像是经过了无数次推敲,带有岩石般的坚实感和露水般的清澈。比如,他对“腐烂”的描写,不是终结,而是新生前奏的赞歌,充满了对分解者和循环力量的由衷敬意。这种对生命终极环节的坦然接受,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心灵慰藉。在这个充斥着“快速成功”和“即时满足”的时代,这本书像一剂清凉的药方,教导我们接受缓慢、接受衰败、接受那些不被人类意志所控制的自然节奏。读完它,你会发现,你对“效率”的定义可能需要被彻底改写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森林本身的生长逻辑,看似随意松散,实则内在有着一套严密的、相互依存的脉络。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宏大叙事或戏剧性冲突,主角就是那片森林本身,而时间则是最主要的驱动力。作者的时间观是极其缓慢而宏大的,他能毫不费力地在描绘一棵古树的年轮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真菌网络如何在地下进行物质交换,以及这些微观活动如何支撑了上方参天大树的勃勃生机。这种跨尺度的叙事能力令人惊叹。它不是线性阅读,而更像是体验一次生态循环,你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里,一个微小的生态事件正在悄然发生,并牵动着全局。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被那种深邃的关联性所震撼。它揭示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看不见的合作”——没有哪个物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共享资源、彼此依赖,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命共同体。这种对“共生”哲学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生物学范畴,它触及到了存在本身的意义:真正的力量,往往隐藏在最不显眼、最相互连接的地方。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感觉”的捕捉上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许多自然写作常常陷入“客观记录”与“主观抒情”的摇摆,但这本《看不见的森林》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的客观性基于极度敏锐的观察,而其主观性则源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共情。作者对气味、声音和触感的描写,尤其令人难忘。他不仅仅是“看到”了下雨,而是“听见”了第一滴雨水砸在阔叶上的沉闷声,能“闻到”雨后泥土释放出的大地气息(Geosmin),甚至能“感知”到空气湿度瞬间的攀升。这种全方位的感官调动,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二维的文字呈现,而是构建了一个可供读者沉浸的、立体的微观世界。我仿佛能感觉到脚下松软的泥炭层在鞋底下的微妙形变。这种对感官细节的执着,展现了一种近乎学徒般的谦卑——只有真正愿意将自己沉浸其中,与环境融为一体,才能捕捉到这些稍纵即逝的自然语言。对于那些渴望通过阅读获得“在场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首选。

评分

翻开这本《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牵引,瞬间从都市的喧嚣中抽离,跌入了一片寂静而深邃的林地。这本书最令人称奇的,是它如何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自然细节,用如此细腻、近乎执着的笔触描摹出来。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科普读物,冰冷地罗列着植物的拉丁名和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它更像是一场与智者在林间漫步的私密对话。作者仿佛拥有某种“林语者”的天赋,能捕捉到树木间沉默的交流,能辨识出苔藓层次中蕴含的千年时光。我尤其沉醉于他对光影变化的捕捉,那种穿过茂密枝叶缝隙,落在腐殖质地表的斑驳光点,在他的描述下,不再仅仅是物理现象,而成了生命力流动的可视化证据。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深呼吸,让肺叶充满松针与湿土混合的独特气息。它让人重新审视“看”这个动作的本质——我们真的看到了我们周围的世界吗?还是仅仅用眼睛扫过了表象?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副全新的、能穿透表层、直抵生命核心的透镜。它教会了我如何放慢速度,如何聆听寂静,如何在看似单一的绿色之中,发现无穷无尽的色彩与纹理。读完后,即便是走在公园的小径上,我的脚步也变得更加轻盈而虔诚。

评分

纸张厚实,印刷精美,文字清晰,价格优惠,下次还来。。。。。

评分

一直非常非常信赖京东的东西

评分

挺好看的一本书,写的也很好,送货很快,靠谱

评分

很好!现在买书都在京东啦!正版又快速!多看书!

评分

京东神力,活动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当当网的套路多,经常在这两家买书,发现还是京东最大气,以后一直光顾京东,开会员还送爱奇艺会员,赞赞赞?

评分

京东很快,己收货 ,书质量很好,慢慢读

评分

关注许久,活动价入手,谢谢。

评分

作者的翻译还是比较精准的,但对庄子的翻译不太准确

评分

书质量很好,快递小哥态度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