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华香学第1人周嘉胄,二十余年,呕心沥血,终成此书,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凡香之品名、故实以及修合赏鉴诸法,无不博引,一一具有始末,而编次亦颇有条理。
读香事者固莫详备于斯矣!”——《四库全书提要》;
★首次整理为简体版问世,实为当代重兴香学的开山奠基之作;
★博采历代诸香谱之长,系统整理数千个传世香方;
内容简介
《香乘》一书是明末淮海(今江苏扬州)著名学者、香学家周嘉胄穷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学著作,也是中国香文化集大成的经典之作。
周嘉胄此书囊括了各种香材的辨析、产地、特性等香学知识;搜集整理了大量与中国香文化有关的典故趣事,可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是了解中国香文化的必选之作。
更弥足珍贵的是,在《香乘》还博采宋代以来诸香谱之长,整理了很多传世香方,这些香方在今天不仅具有香学上的史料价值,也是香道爱好者可以不断发掘实践的宝库和源泉。
作者简介
周嘉胄,字江左,明代末期淮海(今江苏扬州)人,著名收藏家,著有《香乘》一书,是中国香学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李维桢为之序。此外,周嘉胄擅长装裱等工艺,著有《装潢志》。
目录
第一卷 香品 随品附事实
第二卷 香品 随品附事实
第三卷 香品 随品附事实
第四卷 香品 随品附事实
第五卷 香品 随品附事实
第六卷 佛藏诸香
第七卷 宫掖诸香
第八卷 香异
第九卷 香事分类
第十卷 香事分类
十一卷 香事别录
十二卷 香事别录
十三卷 香绪余
十四卷 法和众妙香
十五卷 法和众妙香
十六卷 法和众妙香
十七卷 法和众妙香
十八卷 凝合花香
十九卷 熏佩之香 涂傅之香
二十卷 香属
二十一卷 印香方
二十二卷 印香图
二十三卷 晦斋香谱
二十四卷 墨娥小录香谱
二十五卷 猎香新谱
二十六卷 香炉类
二十七卷 香诗汇
二十八卷 香文汇
精彩书摘
关于《香乘》一书
《香乘》一书是明末淮海(今江苏扬州)著名学者,香学家周嘉胄穷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学著作。也是中国香文化集大成的经典之作。周嘉胄此书囊括了各种香材的辨析、产地、特性等香学知识;搜集整理了大量与中国香文化有关的典故趣事,可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是了解中国香文化的首选之作。更弥足珍贵的是,在《香乘》还博采宋代以来诸香谱之长,整理了很多传世香方,这些香方在今天不仅具有香学上的史料价值,也是香道爱好者可以不断发掘实践的宝库和源泉。《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香学方面的书详备莫过于此书,得此书,可得香学大概了。故此书是学习中国传统香道,重兴中国香文化的首选之书。
《香乘》一书除了《四库全书》收录的版本外,尚有其他民间流传的版本,各有特色又各有错讹之处。今用三种版本互校,一些典故和诗文查对所引的原典来校对,再加以必要的注释,成为比较准确,又易于为大众阅读的香学经典。现在出版此书实为当代重兴香学的开山奠基之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香乘》的读音,乘应读作sheng(音胜)。乘有两种读音,一曰cheng(成),一曰sheng(胜)。《香乘》之乘应读胜,是香的历史的意思。
校对和注释说明
作为我国香学的集大成之作,《香乘》一书自明末清初问世以来受到香学爱好者和藏书家的重视,在乾隆年间被四库全书的编者收录并给予极高评价,认为是香学最为详备的参考书。
考察目前流通较多的版本。网络上有从四库全书扫描而成的文本,由于软件识别的局限,错讹很多,在加之断句和分段不明,几乎不能阅读。作为印刷品流通的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四四册,虽能基本保存原书之貌,但仍有一定的缺憾:无断句和注释,对于缺少古文阅读训练的人来说理解颇为困难;很多典故需要对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定了解才能会意;而据一个版本成书则未免失之偏颇。故今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参考日本早稻田大学所藏无碍庵本《香乘》校订。无碍庵是藏家今泉雄作(1868-1926,日本美术史家)之号,图书馆的信息显示刻于明崇祯十四年,正是《香乘》成书之年,但据其避康熙讳(玄字作元)来看,应该是康熙之后的刻本。从内容考察,此书仍不失其参考价值,在很多方面可补订四库本的失误。《香乘》中所引用的典故和诗文则尽量找到原典原文加以订正,务求文字来源可靠和准确。
在注释方面,主要针对几个方面:一是对四库本、无碍庵本和引文所出原书的不同加以注明;二是对所引书籍、作者、引文原文的说明和介绍;三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的介绍;四是对香学相关术语和名词的说明;五是对一些现在已不常用的古文词语意思的说明。目的是希望经过校订和注释使得普通的香文化爱好者都可以直接阅读并理解。由于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较多,注释也只能是大概,更多的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近一步去相关资料中了解。
注释中有重复出现的人物或著作,基本都在第一次出现时给出注释,后面则不再重复注释。对于从中间或后面开始阅读的读者,如果在文中没有看到某个词语或人物或书籍的注释,可以到书后的索引中寻找其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大概都能找到相关的内容。由于文中出现的植物和中药甚多,仅仅描述性的注释或者画图无大裨益,反而易生误会。除非个别需要说明的,不再一一给予注释,想要实践香方的读者可以到中药店和香道店查找和了解。
由于校订注释者学力识见十分有限,挂漏之处难免,抛砖引玉,还望就正于诸方家。
在明末,周嘉胄穷二十多年的力量搜集历代香谱香方和香文化典故方成此书,而今天我们借助网络和图书馆可以方便的获取信息,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此书的校订注释工作,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变迁带来的方便。但是如果我们缺少对文化的尊重和细腻的体悟,终究只能算是传递知识而非传承文化。香文化在经魏晋名士的铺垫,隋唐对外交流的积累,在宋代达到了高峰,明清虽然谈不到中断,却也况味大减,这其中原委并非偶然。中国文化由重内在体悟和文人雅趣的宋代到明清渐渐流于表面和细节,某种层面可视为“进步”,但是从文化精神的内涵来说却渐行渐远,需要心性上更深刻体悟的香文化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香篆炉烟的美妙意境也定格在宋词的绝世之美中。而今的时代,给予我们太多的机遇去了解和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香文化,在商业社会中的传播方式如何抉择,如何印契中国文化的真精神,而非徒增奢靡之风、套现短视之利,是每个爱香之人需要思考的课题。
庚寅新秋乙卯
日月洲于莲生居
卷一 香品 随品附事实
香最多品类,出交广崖州1及海南诸国.然秦汉已前无闻,惟称兰蕙椒桂而已。至汉武奢靡2,尚书郎奏事者始有含鸡舌香,及诸夷献香种种征异。晋武时外国亦贡异香。迨炀帝除夜火山烧沉香甲煎3不计数,海南诸香毕至矣。唐明皇君臣多有用沉檀脑麝为亭阁,何侈4也!后周显德间昆明国5人又献蔷薇水矣,昔所未有,今皆有焉。然香一也,或生于草,或出于木,或花、或实、或节、或叶、或皮、或液、或又假人力煎和而成,有供焚者,有可佩者,又有充入药者,详列如左。
[注]:
1 交广崖州:指交州、广州、崖州一代。历代不同,而且区域互有重复,大体上,交州包括广东和广西的一部分及越南一代;广州,主要包括广东和广西;崖州,主要指海南。
2 奢广:无碍庵本作“奢靡”。
3 甲煎:香料名。以甲香和沉麝诸药花物制成,可作口脂及焚爇,也可入药。
4 侈:四库本作“多”。
5 昆明国:唐末五代之昆明位于今云南东部。
沉水香 考证一十九则
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南越志》6言:“交州人称为蜜香,谓其气如蜜脾7也,梵书名阿迦嚧香。”
香之等凡三:曰沉、曰栈、曰黄熟是也。沉香入水即沉,其品凡四。曰熟结,乃膏脉凝结自朽出者;曰生结,乃刀斧伐仆膏脉结聚者;曰脱落,乃因木朽而结者;曰虫漏,乃因蠹隙而结者。生结为上,熟脱次之。坚黑为上,黄色次之。角沉黑润,黄沉黄润,蜡沉柔韧,革沉纹横,皆上品也。海岛所出,有如石杵,如肘如拳,如凤、雀、龟、蛇、云气、人物,及海南马蹄、牛头,燕口、茧栗、竹叶、芝菌、核子、附子等香,皆因形命名耳。其栈香入水半浮半沉,即沉香之半结连木者,或作煎香,番名婆菜香,亦曰弄水香,甚类猬刺。鸡骨香、叶子香皆因形而名。有大如笠者,为蓬莱香;有如山石枯槎者,为光香;入药皆次于沉水。其黄熟香,即香之轻虚者,俗讹为速香是矣。有生速斫伐而取者,有熟速腐朽而取者,其大而可雕刻者,谓之水盘头,并不可入药,但可焚爇。(《本草纲目》)
水沉岭南诸郡悉有,傍海处尤多,交干连枝,冈岭相接,千里不绝。叶如冬青,大者数抱,木性虚柔,山民以构茅庐,或为桥梁为饭甑,有香者百无一二,盖木得水方结。多有折枝枯干,中或为沉、或为栈、或为黄熟、自枯死者谓之水盘香。南、息、高、窦等州惟产生结香。盖山民入山,以刀斫曲干斜枝成坎,经年得雨水浸渍,遂结成香。乃锯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结为斑点,名鹧鸪斑,燔之极清烈。香之良者,惟在琼、崖等州,俗谓之角沉黄沉,乃枯木得者,宜入药用。依木皮而结者,谓之青桂,气尤清。在土中岁久,不待剜剔而成薄片者,谓之龙鳞。削之自卷,咀之柔韧者,谓之黄蜡沉,尤难得也。(同上)
诸品之外又有龙鳞、麻叶、竹叶之类,不止一二十品。要之入药,惟取中实沉水者。或沉水而有中心空者,则是鸡骨,谓中有朽路如鸡骨血眼也。(同上)
沉香所出非一,真腊9者为上,占城10次之,渤泥11最下。真腊之香又分三品:绿洋极佳,三泺次之,勃罗间差弱。而香之大概生结者为上,熟脱者次之。坚黑为上,黄者次之。然诸沉之形多异,而名不一。有状如犀角者,有如燕口者、如附子者、如梭子者是皆因形而名。其坚致而有横纹者谓之横隔沉,大抵以所产气色为高下,非以形体12定优劣也。绿洋、三泺、勃罗间皆真腊属国(叶廷珪《南番香录》13)
蜜香、沉香、鸡骨香、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鸡舌香,按此八香同出于一树也。交趾有蜜香树,干似榉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欲取香伐之,经年其根干枝节各有别色,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为沉香,与水面平者为鸡骨香,其根为黄熟香,其干为栈香,细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香,其根节轻而大者为马蹄香,其花不香,成实乃香为鸡舌香,珍异之木14也。(陆佃《埤雅广要》15)
太学同官有曾官广中者云:沉香杂木也,朽蠹浸沙水岁久得之。如儋16崖海道居民桥梁皆香材,如海桂、橘、柚之木沉于水多年得之为沉水香,本草谓为似橘是已。然生采之则不香也。(《续博物志》17)
琼崖四州在海岛上,中有黎戎国,其俗18散处,无酋长,多沉香药货。(《孙升谈圃》19)
水沉出南海,凡数种,外为断白,次为栈,中为沉,今岭南岩峻处亦有之,但不及海南者清婉耳。诸夷以香树为槽,以饲鸡犬,故郑文宝诗云:“沉檀香植在天涯,贱等荆衡水面槎,未必为槽饲鸡犬,不如煨烬向豪家。”(《陈谱》20)
沉香,生在土最久不待剜剔而得者。(《孔平仲谈苑》21)
香出占城者不若真腊,真腊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万安21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一片万钱。海北高、化22诸州者,皆栈香耳。(《蔡絛丛谈》24)
上品出海南黎峒25,一名土沉香,少有大块。其次如茧栗角、如附子、如芝菌、如茅竹叶者佳,至轻薄如纸者入水亦沉。香之节因久蛰土中,滋液下流结而为香,采时香面悉在下,其背带木性者乃出土上。环岛四郡界皆有之,悉冠诸番,所出又以出万安者为最胜。说者谓万安山在岛正东,钟朝阳之气,香尤酝藉丰美。大抵海南香气皆清淑如莲花、梅英、鹅梨、蜜脾之类,焚博山,投少许,氛翳弥室,翻之四面悉香,至煤烬气不焦。此海南之辩也,北人多不甚识。盖海上亦自难得,省民以牛博之于黎,一牛博香一担,归自择选,得沉水十不一二。中州人士但用广州舶上占城、真腊等香,近来又贵登流眉26来者,余试之,乃不及海南中下品。舶香往往腥烈,不甚腥者气味又短,带木性尾烟必焦。其出海北者生交趾27,及交人得之海外番舶而聚于钦州28,谓之钦香,质重实多,大块气尤酷烈,不复风韵29,惟可入药,南人贱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30)
琼州崖万琼山定海31临高皆产沉香,又出黄速等香。(《大明一统志》32)
香木所断日久朽烂,心节独在,投水则沉。(同上)
环岛四郡以万安军所采为绝品,丰郁蕴藉,四面悉皆翻爇,烬余而气不尽,所产处价与银等。(《稗史汇编》33)
大率沉水万安东洞为第一品,在海外则登流眉片沉可与黎峒之香相伯仲。登流眉有绝品,乃千年枯木所结,如石杵,如拳、如肘、如凤、如孔雀、如龟蛇、如云气、如神仙人物,焚一片则盈室香雾,越三日不散,彼人自谓无价宝。多归两广帅府及大贵势之家。(同上)
香木,初一种也,膏脉贯溢则沉实,此为沉水香。有曰熟结,其间自然凝实者。脱落,因木朽而自解者。生结,人以刀斧伤之而复膏脉聚焉。虫漏,因虫伤蠹而后膏脉亦聚焉。自然脱落为上,以其气和,生结虫漏则气烈,斯为下矣。沉水香过四者外,则有半结半不结为弄水香,番言为婆菜34,因其半结则实而色重,半不结则不大实而色褐,好事者谓之鹧鸪斑婆菜。中则复有名水盘头,结实厚者亦近沉水。凡香木被伐,其根盘结处必有膏脉涌溢,故亦结,但数为雨淫,其气颇腥烈,故婆菜中水盘头为下,余虽有香气不大凝实。又一品号为栈香,大凡沉水、婆菜、栈香尝出于一种,而自有高下。三者其产占城不若真腊国,真腊不若海南诸黎峒,海南诸黎峒又不若万安、吉阳两军之间黎母山,至是为冠绝天下之香,无能及之矣。又海北则有高、化二郡亦产香,然无是三者之别第,为一种,类栈之上者。海北香若沉水地号龙龟者,高凉地号浪滩者,官中时时择其高胜,试爇一炷,其香味虽浅薄,乃更作花气百和旖旎。(同上)
南方火行,其气炎上,药物所赋皆味辛而嗅香,如沉栈之属,世专谓之香者,又美之所钟也。世皆云二广出香,然广东香乃自舶上来,广右香产海北者亦凡品,惟海南最胜,人士未尝落南者未必尽知,故着其说。(《桂海志》35)
高、容、雷36、化山间亦有香,但白如木,不禁火力,气味极短,亦无膏乳,土人货卖不论钱也。(《稗史汇编》)
泉南香不及广香之为妙,都城市肆有詹家香,颇类广香,今日多用,全类辛辣之气,无复有清芬韵度也。又有官香,而香味亦浅薄,非旧香之比。
[注]:
6 《南越志》:南朝宋沈怀远撰,为作者在广州时所作,记录岭南风物。
7 蜜脾:蜜蜂营造的酿蜜的房。其形如脾,如称。
8 琼、崖:今海南琼山,崖城等地。
9 真腊:指七至十七世纪存在于柬埔寨的吉蔑王国。
10 占城:古国名。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中国古籍亦称象林邑,简称林邑。
11 渤泥:东南亚古代小国,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即今日文莱达鲁萨兰国,又称“勃泥”或“浡尼”
12 四库本作“为高,形体非以”,今依无碍庵本。
13 叶廷珪《南番香录》:叶廷珪(一作庭珪),字嗣忠,号翠岩,瓯宁(今福建建瓯)人。北宋徽宗朝进士,南宋高宗时任泉州军州,当时泉州海外贸易频繁,故有条件收集整理资料,编纂《南番香录》,是历史上重要的香学著作。
14 四库本作“珍异之本”
15 陆佃《埤雅广要》:《埤雅》是宋代陆佃(1042—1102)作的一部解释《尔雅》动植物名词的训诂类书。明代牛衷增补成《增修埤雅广要》。
16 儋州:今海南儋州。
17 《续博物志》:宋代李石著,
18 四库本作“其族散处”
19《孙升谈圃》:亦作《孙公谈圃》,孙公即孙升,书籍为孙升述,刘延世集录,记录北宋人物故闻。
20《陈谱》:指《陈氏香谱》,宋代陈敬与其子陈浩卿编,集中了宋代的诸多香方,是中国香学的重要著作。
21《孔平仲谈苑》:又称《孔氏谈苑》,宋孔平仲撰(亦有人认为是后人集孔平仲他书而成)。是一部以记载北宋及前朝政事典章、人物轶闻为主的史料笔记,同时间涉社会风俗和动植物知识。
22 万安:今海南万宁
23 高、州:高州、化州,高州位于今广东阳江西,化州位于今广东化县。
24《蔡絛丛谈》:指《铁围山丛谈》,宋蔡絛著,笔记体史料书籍,书中具体记载了北宋至南宋初,尤其是北宋后期的典章制度、掌故等,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25 黎峒:黎族之先民,“峒”,亦作“洞”,是我国古代对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称呼。唐宋时期演变成这一地区羁縻州县以下的行政单位。现在的侗族沿用了这种他称。
26登流眉: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洛坤附近。亦称“丹流眉”、“丹马令”、“单马令”。
27 交趾:汉代交趾范围广大,宋之后指越南北部地区。
28 钦州: 今钦州市,现在属广西。
29 蕴藉:无碍庵本作风韵。
30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桂海虞衡志》,宋范成大撰,记述广南西路(今广西一代)风土民俗的著作。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
31 定海:明代定海为今宁波镇海。
32 《大明一统志》: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李贤、彭时等纂修。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因参与人员芜杂,纂修仓促,多有错误,为后代学者所批评。
33《稗史汇编》:此处的《稗史汇编》为明代王圻编纂,王圻,字元翰,诸翟人,嘉靖朝进士,一生编纂整理了很多文献。
34 无碍庵本作“婆莱”。
35《桂海志》:即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36容、雷:容州、雷州。容州,今广西容县;雷州,今广东雷州。
前言/序言
《镜花水月:清代文人日常生活与风雅指南》 内容概要: 本书深度挖掘了清代中晚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生活图景、精神世界以及他们所构建的独特风雅品味。全书分为“居”、“行”、“食”、“饮”、“娱”、“修”六个部分,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描摹,重现了一个逝去时代的精致与雅致。 第一部分:居——一方天地的营造与情趣 本章聚焦于清代文人在居所的选择、布局与装饰上所体现的审美情趣。我们不再将园林视为单纯的地产,而是考察其作为“心物合一”的载体。从江南私家园林的叠山理水,到京城四合院的规制与格调,书中详细考证了文人如何通过空间的划分来实现与自然的对话。 重点阐述了“书房”在文人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书房不仅是藏书之所,更是精神隐修之所。我们考察了不同地域文人书房的陈设差异,如徽州文人的朴素与精致并存,苏州文人的精雕细琢。从“香具”的摆放、古董的陈列、到“案上清供”的选择,无不体现着主人的学养与气度。通过对“斋号”的研究,我们发现文人对居所的命名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期许与身份的象征,例如“听雨轩”、“得闲居”等,它们承载了主人对隐逸、雅集的向往。此外,本书还细致分析了室内光影的运用,如纱窗、漏窗的构造,如何巧妙地引入自然光,营造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 第二部分:行——城市漫步与山水远游 “行”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更是精神的游历与交际的拓宽。本章探讨了清代文人出行的几种主要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内部的出行方面,书中描绘了士人“访友论艺”的日常轨迹。通过考证当时的日记、书信,还原了文人之间拜访的礼仪、携带的“伴手礼”——通常是新印的字帖、新制的茶饼或雅致的小件文玩。我们着重分析了城市中特定场所对文人群体的吸引力,如古玩店、茶馆、以及特定时令的庙会,这些都是信息交流与艺术品鉴的重要场域。 对于山水游历,本书超越了对名胜的简单罗列,转而关注游历的过程与体验。清代文人更注重“体悟”而非“打卡”。书中选取了数个典型的游记文本,分析其叙事结构中对“险”、“幽”、“奇”的偏好。特别指出,游历的装备也成为风雅的一部分,如特制的“行囊”、“游屦”,以及随身携带的文房用具,它们必须轻便、得体,且能适应户外环境而不失文人风范。例如,对苏杭地区“舫船”的考证,展现了水上雅集的精细筹备。 第三部分:食——烟火气中的精致原则 饮食之学,清代文人将其提升至美学层面。本章深入剖析了文人对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技艺,以及宴饮场合的氛围营造。 “不时不食”是基本原则,但文人的追求远不止于此。书中详述了文人在家宴中对“奇珍”与“时令”的平衡。例如,对莼羹、蟹酿橙等时令名菜的考证,不仅关注其做法,更关注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意味——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在日常饮食方面,书中描绘了“早茶”的讲究,文人如何在家中备置精巧的茶具,搭配各式雅点,以求一日之始的清醒与平和。 宴饮的社交功能在本书中得到了重点体现。不同于官场上的奢靡宴会,文人雅集更重“情”与“趣”。我们研究了宴席上的“点菜文化”,即菜品名称与主题的契合度,以及如何通过菜单的设计来体现主人的学识。书中也探讨了文人对素食的推崇,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追求食材的本味与身体的轻盈。 第四部分:饮——茶与酒的哲学对话 茶与酒,是清代文人精神生活的两大支柱。本章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它们在文人情绪调节与社交互动中的功能差异。 关于“茶”,本书重点考察了“饮茶之风”的地域差异。福建、徽州、以及北方文人对茶的偏好和冲泡方式各有不同。我们详细描摹了文人对“水”的执着,对不同泉水的辨识与取用,认为水是茶的“骨”。对茶具的考究更是深入到材质、形制、以及使用痕迹带来的“古意”。文中梳理了文人在品茗时所进行的“清谈”内容,这种低声交流往往比公开辩论更具启发性。 关于“酒”,清代文人的饮酒态度趋向内敛和文雅。酒不再是助兴的粗放之物,而是激发灵感的媒介。书中分析了文人饮酒的场合,多为雅集或独酌,且极少借酒失态。重点研究了“佐酒之物”,即文学创作或音乐演奏,酒是烘托气氛的道具而非主角。我们考察了文人自酿的“家酒”,它们往往带着独特的配方和隐秘的意义,是文人圈内私密的符号。 第五部分:娱——审美的消遣与时间的留白 文人如何打发闲暇时光,体现了其生命质量的高下。本章探讨了清代文人所热衷的“雅玩”与“清赏”。 书画收藏与鉴赏是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关注的不是赝品与真品的鉴定技巧,而是文人如何通过“题跋”与“过眼”来与古人对话。每一件藏品都被赋予了文人的生命体验。此外,园林艺术的延伸——“盆景”的培养,被视为“缩地成寸”的哲学实践,文人通过对微观世界的精细打理来反观宏大宇宙。 乐器方面,古琴和箫笛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分析了文人演奏的场合,多为私密或极小范围的聚会,目的是“自娱”而非“炫技”。演奏的境界在于“不鸣之音”,即听者对乐音之外的意境的体悟。消遣还包括对花卉的欣赏,特别是对梅兰竹菊的偏好,以及围绕这些植物展开的诗词酬唱和插花艺术的精致化。 第六部分:修——身体、心性与知识的磨砺 此部分着重于文人对自身精神与肉体的持续性修养。 在“身体修持”方面,本书探讨了文人对传统养生术的兴趣,如导引、吐纳,这并非等同于后世的武术,而是一种平和的、内向的气功实践。他们对医药的了解往往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体认,而非功利性的治病救人。 “心性修持”是修养的精髓。我们详细分析了文人通过抄写经典、静坐沉思来达到“心斋”的状态。抄书被视为一种身体力行的禅修,笔墨的每一次提按都与心境的沉淀相关联。 最后,本书关注了“知识的更新与传播”。在印刷技术进步的背景下,文人如何进行学术研究,整理家学,以及向下一代传授“风雅之道”。他们对传统的整理与创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结: 《镜花水月》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清代文人生活立体模型。它不是一本关于“香事”的专著,而是通过对食饮、居所、行游、娱乐和修养的全面考察,展现出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如何以一种极其内敛、高度审美化的方式,来应对世俗生活的喧嚣与变迁,最终将“生活”本身,艺术化地锻造成一篇篇精致的“小品文”。全书旨在还原一种被时间过滤后的美学秩序,以及文人个体在秩序中寻求的自由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