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揚州 文化遺産叢書·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

世界的揚州 文化遺産叢書·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江 著,鼕冰 編
圖書標籤:
  • 揚州
  • 海上絲綢之路
  • 文化遺産
  • 曆史
  • 地方誌
  • 中國曆史
  • 貿易
  • 風俗
  • 文物
  • 考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149581
版次:1
商品編碼:1148490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的揚州 文化遺産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世界的揚州 文化遺産叢書·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主要探討如下內容:1.揚州城市曆史變遷概述;2.揚州自然地理概況;3.簡明揚州海交史;4.海上絲綢之路之路揚州遺跡解讀。《世界的揚州 文化遺産叢書·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立足於文化遺産的角度,輔以考古學、曆史學、文獻學、建築學等視角,對海上絲綢之路揚州遺跡進行解讀,是近二十年來首次深層剖析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現存遺跡的密切關聯,與同類書相比,具有一定的開創性。《世界的揚州 文化遺産叢書·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可供文化遺産和人文曆史類學科人員閱讀,也可供城市文化管理、城市建設管理人員、研究人員及高等院校文化社科類師生學習參考。

目錄

前言
序篇:揚州的自然條件和曆史沿革
一、揚州名稱的由來及其沿革
二、揚州城池的曆史
三、揚州的自然地理
四、長江水道的變遷
1.麯江觀濤時期
2.揚子江津時期
3.夜泊瓜洲時期
五、揚州的運河
1.春鞦時代的邗溝
2.西漢以來的運鹽河
3.隋代的淮南運河
4.唐代的官河
六、揚州曆代風俗考略
1.揚州的古風
2.揚州的鄉風

正篇:揚州的海外交通
一、東晉時期的海外交通
二、唐朝時期的海外交通
1.和朝鮮半島的交通
2.和日本列島的交通
3.航海技術的發展
4.揚州的造船業
5.鑒真大師東渡
6.一則東渡的神話
7.和西域的交通
8.和波斯的交通
9.和大食的交通
lO.阿曼蘇哈爾行記
11.鬍爾達德比赫的《道裏與諸國誌》
12.伊斯蘭教的東傳
13.唐代揚州的市街
14.揚州的市舶司與館驛
三、兩宋時期的海外交通
1.和高麗的交通
2.和日本幕府的交通
3.和阿拉伯的交通
四、元朝時期的海外交通
1.《馬可·波羅行記》
2.伊利翁尼傢族
3.基督教的東漸
4.也裏可溫在揚州
5.阿伯爾肥達筆下的揚州
6.阿拉伯穆斯林的墓碑
7.無花果的由來
五、明朝時期的海外交通
1.阿拉伯傳教士米裏哈隻的行跡
2.猶太人在揚州的蹤跡
3.道彝和尚奉使日本
4.日本的遣明使節
5.陸伯瞻兩使朝鮮
六、清朝時期的海外交通
1.琉球國使的經路
2.汪舟次奉使琉球
3.揚州使臣行跡
4.基督教再傳揚州
5.陳重慶與朝鮮使節

附篇:揚州的名勝古跡
一、揚州的古跡
1.邗溝故道
2.漢廣陵王墓
3.隋煬帝陵
4.唐代牙城遺址
5.古大明寺
6.摘星颱舊址
7.天寜禪寺
8.青龍泉
9.講經墩
10.古木蘭院與石塔
11.仙鶴寺
12.普哈丁墓
13.擋軍樓
14.龍頭關
15.文峰塔
16.文昌閣
17.武當行宮
18.鹽運司衙
19.金鼕心居址
20.羅兩峰故居
21.縣學四望亭
22.禪智寺舊址
23.桃花泉
24.天主堂
25.耶穌堂
二、揚州的名勝
1.寄嘯山莊
2.萃園
3.小鬆隱閣
4.金粟山房
5.壺園
6.青溪舊屋
7.賀氏東園
8.瘦西湖
後語
後記

前言/序言


書籍簡介:大唐氣象與揚州之興 書名: 大唐氣象與揚州之興 作者: [此處可填寫虛構的作者名,例如:李文濤、張曉梅]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虛構的齣版社名,例如:華夏文史齣版社、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ISBN: [此處可填寫虛構的ISBN號] --- 內容概述 《大唐氣象與揚州之興》是一部深入剖析唐代社會、經濟、文化格局,並著重聚焦於揚州作為盛唐核心都會的崛起、繁榮及其曆史意義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政治史敘事,從宏觀的“大唐氣象”——即唐代社會整體的開放性、多元化與創新精神——這一時代背景齣發,細緻描摹揚州城在這一曆史洪流中的獨特地位與貢獻。 本書並非關注海上貿易的細節,而是立足於唐代國內的政治權力結構、漕運體係、區域經濟互動以及文化風尚的形成,探討揚州如何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熟的商業機製和兼容並蓄的文化環境,一躍成為與長安、洛陽並峙的“天下之都會”。 核心章節與研究視角 本書的結構圍繞唐代揚州的興盛脈絡展開,分為四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隋唐大運河體係下的揚州定位 本部分著重探討隋唐大運河的修建對區域格局的重塑。運河的開鑿,尤其是邗溝的貫通,徹底改變瞭中國南北物資與人員流動的格局。 1. 運河的戰略意義與揚州的樞紐地位: 詳細分析運河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功能,闡釋揚州如何成為漕糧轉運、官府物資調配的咽喉之地。重點剖析揚州府在漕運係統中的具體管理職能,以及它如何通過掌控“江淮之命脈”積纍起雄厚的經濟基礎。 2. 關河與洛陽的三角關係: 探討以長安(政治中心)、洛陽(陪都與物資集散地)和揚州(經濟重心與財富之源)構成的權力與財富三角關係。揚州的繁榮是中央政府穩定統治的物質保障,其繁榮程度直接反映瞭唐代經濟體製的運作效率。 第二部分:盛唐經濟:揚州商業的內在驅動力 本部分深入研究支撐揚州經濟繁榮的內部機製,強調其商業活動超越瞭單純的轉運職能。 1. 鹽鐵專營與地方財政: 考察唐代鹽政對揚州地方經濟的深遠影響。揚州作為重要的食鹽産地和集散地,其鹽稅收入在地方財政中占據的比例,以及地方豪強與官僚在鹽鐵貿易中的角色和權力結構。 2. 城市手工業的精細化發展: 細緻考察揚州在絲織業、冶金業、造船業(內河航運相關)等領域的專業化發展。分析揚州工匠的組織形式、技術傳承,以及這些高附加值産品的流嚮。例如,對揚州齣産的特定精美器物在內陸市場的傳播路徑進行考證。 3. 貨幣流通與金融雛形: 探討唐代中晚期,揚州作為重要的商品交換中心,其貨幣使用情況、信用票據(如飛錢)在商業活動中的初步應用,以及地方富商大賈的財富積纍方式與社會影響力。 第三部分:都會風貌與文化輻射力 揚州在唐代的地位不僅是經濟上的,更是文化與生活方式上的典範。本部分聚焦於“揚州模式”對唐代社會的輻射效應。 1. 士庶交融的生活圖景: 描繪唐代揚州城市居民的構成,包括官僚、士人、商賈、工匠及大量流民。分析不同階層在城市空間中的分布、消費習慣的差異,以及社會階層流動性的特點。重點分析揚州園林藝術的興起與其市民階層財富的關聯。 2. 文學與藝術的“揚州風尚”: 考察揚州在唐詩、書法、音樂、舞蹈等領域的獨特貢獻。揚州獨特的風土人情如何催生瞭特定的藝術風格,例如對“艷麗”、“富貴”審美趣味的推崇。分析揚州與江淮地區文人集團的互動關係。 3. 宗教兼容與外來影響的消化: 探討唐代揚州作為重要都會,所接納的佛教、景教、祆教等外來宗教的傳播與本土化過程,分析其在城市管理和市民信仰體係中的地位。 第四部分:唐代區域權力結構中的揚州話語權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迴歸政治分析,探討揚州對中央決策的影響力,以及區域間的權力製衡。 1. 淮南節度使的設置與地方軍政: 深入分析淮南節度使的職能範圍,以及揚州作為其治所所擁有的實際權力。考察藩鎮勢力在經濟腹地崛起對中央集權的挑戰與互動。 2. 江淮士族的再度興盛: 研究唐代門閥製度的衰落與地方士族在新興商業環境下的重新定位。揚州本地士族如何通過科舉、漕運和商業投資,維持並擴大其在政治經濟上的發言權。 3. 曆史評價與敘事重塑: 總結揚州在唐代曆史中的關鍵作用,糾正傳統史學中對揚州可能存在的片麵偏見(如過度強調其奢靡),構建一個基於內陸經濟結構、漕運網絡和政治權力分配的全麵曆史圖景。 學術價值與貢獻 《大唐氣象與揚州之興》跳脫齣“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單一維度,而是將揚州置於隋唐大一統王朝的內部經濟脈絡和權力製衡體係中進行審視。本書通過對運河係統、漕運財政和城市經濟結構的精細化考察,為理解唐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早期階段提供瞭堅實的學術支撐。它旨在展現一個以漕運和內陸貿易為基礎,支撐起盛唐帝國宏大敘事的“揚州範本”。本書適閤曆史學、經濟史學、城市史研究者,以及對唐代社會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部讓人沉醉其中的曆史畫捲,它不僅僅是對一個城市的記錄,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將那些早已消逝的輝煌和人情冷暖娓娓道來。我仿佛能聞到當年碼頭上貨物裝卸時彌漫的香料氣息,聽到船工們嘹亮的號子聲。閱讀過程中,那些塵封的文獻和口述曆史被重新賦予瞭生命,讓古老的揚州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有溫度的生命體。尤其是對特定曆史時期社會風貌的描摹,那種深入骨髓的對生活細節的捕捉,令人拍案叫絕。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腳下的土地,原來平凡的生活中也蘊含著如此宏大的曆史敘事。那種跨越瞭數百年依然能觸動人心的力量,正是優秀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

評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嚴肅到令人打瞌睡的學術專著,但事實遠超我的預期。作者的文字風格充滿瞭詩意和人文關懷,他似乎對曆史中的“人”懷有深切的同情與理解。他沒有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展示瞭他們的掙紮、夢想與局限。書中描繪的那些古代商賈、工匠、文人的心路曆程,與現代人在麵對時代變遷時的彷徨,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種超越時空的共鳴感,讓閱讀體驗變得異常豐富和深刻。它不僅是曆史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性在特定曆史舞颱上如何展現的哲學小冊子。讀完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思考良多。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史寫法,而是通過一係列主題鮮明的章節,將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清晰有力。每一章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展覽,既有宏觀的曆史背景介紹,又有微觀的、聚焦於特定人物或事件的深度挖掘。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那種嚴謹與灑脫的平衡,既有紮實的考據支撐,又不失文學上的流暢和雅緻。讀起來完全沒有枯燥感,反而讓人有一種不斷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個知識的階梯,讓即便是對該領域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攀登,領略曆史的深度與廣度。這種敘事上的功力,實在是高超的體現。

評分

這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它沒有將“揚州”局限在一個地理坐標上,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廣闊的國際交流網絡之中進行考察。這種全球化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傳統區域史研究的認知邊界。它清晰地揭示瞭地方性知識如何與世界性的商業、文化潮流相互作用、共同演進的復雜過程。通過這種多維度的審視,我們不僅瞭解瞭揚州自身的興衰榮辱,更理解瞭在全球化早期階段,類似揚州這樣的樞紐城市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動態的曆史觀,打破瞭固有的地域中心論的束縛,讓人茅塞頓開,獲益匪淺。

評分

這本書的版式設計和插圖運用也值得稱贊。精美的地圖、清晰的文物照片以及恰到好處的版麵留白,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圖片不再是簡單的配角,而是與文字內容形成瞭有機的對話,常常能提供文字無法言喻的信息量。尤其是那些罕見的古代版畫和航海圖的復刻,簡直是視覺上的盛宴。對於一個追求全方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種對細節的關注無疑是加分的項。它體現瞭齣版方對文化傳承的敬畏之心,使得這本書本身也具有瞭收藏的價值。翻閱時,就像是在觸摸一件精心打磨的古董,每一個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