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插图本)

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插图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波 著
图书标签:
  • 悖论
  • 哲学
  • 数学
  • 思维
  • 逻辑
  • 推理
  • 益智
  • 科普
  • 趣味科学
  • 脑力训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19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60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沙发图书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法律、政治、思维训练、口才训练的从业者、爱好者、高中生以上群体
  

  100多个经典悖论带你前往奇诡的逻辑迷城 20所大学巡讲,万名学生翘首期待 国内热销的逻辑学作者十年厚积之作,呈现高端的思维游戏 逻辑学彩蛋,够聪明就来拿!
  
  海报:
  
  

内容简介

  悖论是英语词paradox的中译,指的是与公认的信念相左的“道理”,或是让人陷入两难、无所适从的命题。它虽然看似荒谬,违反常理,但却似乎论证缜密、无从反驳。悖论起源很早,如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中国的“白马非马”之说。历史上,众多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对悖论进行了奇妙而艰苦的探索,带给他们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苦痛,并且不断推进了人类智慧的进展,引发哲学和数学的革命。本书是国内第1本全面系统地介绍悖论问题的著作,作者将从古至今五花八门的悖论分成十二类,详细介绍每一类悖论的历史原型、各种变体、逻辑学家的解决方案、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等。作为国内著名的逻辑学家,作者大匠运斤、游刃有余,又能深入浅出、别开生面。悖论是有趣的,也是恼人的,它的难与美都是它永不褪色的魔力。由于人类思维中固有的矛盾和裂隙,我们或许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悖论;但徜徉于智慧的迷宫,看奇峰竞出不也是美好的体验吗?

作者简介

  陈波,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主要著作有:《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逻辑哲学导论》《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哲学》《逻辑学十五讲》等,先后获金岳霖学术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优秀教材奖等学术奖励。

目录

序言:理智的突围
第一章 形形色色的悖论
一、悖论是什么?不是什么?
二、悖论有哪些类型?
三、如何合理地解决悖论?
四、悖论研究有哪些意义?



第二章 扰人的二难困境
一、苏格拉底的诘问法
二、师徒官司:半费之讼
三、鳄鱼悖论及其变体


第三章 有关上帝的悖论
一、伊壁鸠鲁悖论
二、全能悖论
三、全知悖论
四、恶和苦难问题
五、帕斯卡赌
六、克尔凯郭尔的神悖论


第四章 模糊性:连锁悖论
一、什么是模糊性?
二、连锁悖论举要
三、模糊性理论概观


第五章 芝诺悖论和超级任务
一、芝诺悖论和归于不可能的证明
二、超级任务——芝诺悖论的现代变体
三、无穷倒退和无穷嵌套悖论


第六章 数学中的无穷和关于无穷的数学
一、数学中的无穷“悖论”
二、关于无穷的数学:康托尔的贡献


第七章 语形悖论
一、语形悖论举要
二、罗素的类型论


第八章 语义悖论
一、语义悖论举要
二、塔斯基的语义学


第九章 休谟问题和归纳悖论
一、休谟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二、归纳悖论和反归纳主义


第十章 概率统计悖论
一、蒙提?霍尔问题
二、睡美人疑难
三、小世界悖论
四、奇怪的遗嘱


第十一章 认知悖论
一、美诺悖论——古希腊的认知悖论
二、意外考试悖论及其变体
三、其他常见的认知悖论
四、普特南的“缸中之脑论证”
五、一些认知逻辑的趣题


第十二章 决策和合理行动的悖论
一、囚徒困境及其分析
二、纽康姆悖论及其分析
三、其他决策和合理行动悖论


第十三章 一些道德悖论
一、关于道德原理的思考
二、道德悖论举要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中的怪论与悖论
一、邓析的“两可之说”
二、惠施的“历物之意”
三、“二十一事”
四、公孙龙的“白马非马”
五、庄子的“吊诡”之辞
六、韩非的“矛盾”之说


结 语
哥德尔:图片和引语
正文:究竟什么是悖论?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扰人的二难困境
  一、苏格拉底的诘问法
  苏格拉底堪称哲学家的典范,他曾把自己比作将人们从精神的慵懒、怠惰和自欺中刺醒的“牛虻”。他把“认识你自己”这句格言变成了他的终身践履。据说,德尔斐神庙的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为了验证神谕,苏格拉底向他在公共场合遇到的任何人提问,特别是那些自诩有智慧的人,例如政治家、诗人和手工艺匠人。他主要关心伦理问题,例如什么是德行,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并且开始提问时总是很谦谨:“请教一下……”。
  当他的对手给出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个概括性说明和总体性定义后,他会进一步问更多的问题,或举出有关的反例。在他的诘难之下,与他讨论的人通常会放弃其开始给出的定义而提出一个新定义,而这个新定义接着又会受到他的质询,最后这个谈话对象会被弄得一脸茫然、满腹狐疑。由此,苏格拉底不仅证明了他人的无知,而且也证明了他自己除了知道自己无知外,其实也一无所知,这也就是他比其他人更有智慧的地方。他把这套方法比作“精神助产术”,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问题的讨论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步深入,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走向某种确定的知识。它包括以下环节:
  (1)反驳:举出该论断的一些反例;
  (2)演绎:从对方论断中引出矛盾;
  (3)归纳:从个别例证中概括出一般;
  (4)诱导:提出对方不得不接受的真理;
  (5)定义:对一般做出概要性解释。
  因此,亚里士多德说:“有两件事情公正地归之于苏格拉底,归纳
  推理和普遍定义,这两者都与科学的始点相关。”
  苏格拉底悖论
  苏格拉底断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这就是我比其他人更有智慧的地方。”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如果苏格拉底真的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则他至少在这一点上有所知,故他不再是一无所知,因而他说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就是假的。矛盾!
  类似地,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不知道这句话本身算不算一个“绝对真理”?彻底的怀疑论者说:“我什么也不相信,我怀疑一切!”不知道他们是否相信这句话?他们是否怀疑“我怀疑一切”这句话?还有这样一条规则:“所有规则都有例外,除了本规则。”不知道这条规则是否还会有其他的例外?
  不过,经过仔细思考,我同意这样的论断:把苏格拉底上面的话视为自相矛盾,甚至视为一个悖论,是对柏拉图关于苏格拉底的记述的误读。泰勒(C. C. W. Taylor)指出:虽然苏格拉底经常说他不知道怎么回答辩论所涉及的问题,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他什么都不知道。事实上,他有几次强调过,他有一定的知识,这在《申辩篇》里最为明显。在这篇对话中他有两次声明,他知道放弃自己的神圣的使命是错误和可耻的行为(29b,37b)。他所要否认的是他拥有智慧,继而否认他在教导民众。显然他明白,教育就是授人以智慧和学识(19d-20c)。考虑到他在《申辩篇》里的宣称,只有神才拥有真正的智慧,人的智慧与这种智慧相比(23a-b)
  根本不值一提,那么,他否认有智慧可以理解为是对人的局限性的承认,拥有一种能够洞察万物的智慧,那是神所独有的特权。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奢望这种智慧,苏格拉底否认自己有这种智慧,其实是在坚决抵制人类普遍存在的那种亵渎神灵的傲慢。
  ……苏格拉底的确承认有一种自己无法达到的理想的知识范式,但他说过自己懂得某些特殊的知识。这相当于说,只有满足这种范式才能称作知识,而苏格拉底自己的知识状态不能满足这种范式的要求,因此只能称作意见。只要把专家的知识称作完整的知识,把普通人的知识称作零散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区分满足范式要求的知识和不满足范式要求的知识,这样也就用不着否认后者也可以冠以知识的头衔(……)。
  苏格拉底所注重的是道德知识,他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德性即知识”。但是,他不承认在道德问题上有任何专家,至少不承认人类在此问题上有任何权威。因此,没有人(包括他自己在内)有权声称拥有道德真理,做这种声称的人要么是出于无知,要么是有意骗人。
  欧绪弗洛困境:对不一致的无知
  欧绪弗洛(Euthyphro)的父亲有一个奴隶,在酒后争吵中杀死了另一个奴隶。为了阻止他造成进一步伤害,欧氏的父亲把他绑起来,堵上嘴巴,并投入沟中;与此同时,派人到雅典请教神巫如何处置此人。
  在等待消息的过程中,那个奴隶死于沟内。因为这个缘故,欧绪弗洛控告他的父亲谋杀他人。苏格拉底对欧氏的做法表示怀疑,要求他必须想清楚控告自己父亲的行为是否正当,以免触怒诸神。为了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欧绪弗洛在论辩中表明他相信下面4个命题:
  (1)起诉我的父亲是神圣的。
  (2)诸神都同意欧绪弗洛控告他父亲这件事情是神圣的。
  (3)奥林匹斯诸神之间彼此争斗,互相欺骗,相互为敌。
  (4)关于何种行为是公义或不公义、神圣或不神圣等问题,诸神之间存在分歧。
  从欧绪弗洛所持有的信念(3)和(4)出发,苏格拉底推出如下信念:
  (5)关于欧绪弗洛起诉自己的父亲谋杀这件事情,诸神之间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因此,欧绪弗洛必须相信,某些神灵并不认为他起诉自己的父亲这件事情是公义或神圣的。这与他的信念(2)不一致。
  苏格拉底认为,欧绪弗洛没有分辨开下面两个问题:一项行为是神圣的是因为诸神喜悦它,还是诸神喜悦一项行为是因为它是神圣的?苏氏和欧氏都同意诸神喜悦一项行为是因为它是神圣的,而这表明,欧氏确实相信:神圣的本性不依赖诸神对它的喜悦!因此,欧氏本人的观点中隐藏着逻辑的不一致。可以把这种无知称为“对不一致的无知”。当苏格拉底通过从对方的信念中推出逻辑矛盾来反驳对方时,他必定已经认识到了矛盾律的作用:理性思维中不能允许逻辑矛盾,尽管他对矛盾律尚没有给予清楚而明确的表述。
  拉刻斯:对定义的无知
  关于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其大致步骤是:在对话过程中,先提出问题,使对方对某一道德问题提出最初的定义;其次引进一些事例,从而暴露出这些最初的定义或者太宽泛,或者太狭隘,因而是不合适的,对方必须放弃原定义而提出新定义,这样继续下去,直到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能够揭示某一道德行为的本质特征的定义为止。
  下面以《拉刻斯篇》中关于“勇敢”的讨论为例。
  拉刻斯本人是一位著名的勇士,自认为对勇敢的行为很了解。苏格拉底问他,在所有被称为“勇敢”的行为中有什么共同特征?拉刻斯回答说:“一个能坚守岗位、与敌拼搏而不逃跑的人,你就可以说他是勇敢的。”苏格拉底随即找出了一些并不在战场上发生的勇敢的例子,例如,有人在大海上、在疾病中、在贫困中、在政治活动等中表现勇敢的,而这些例子是拉刻斯的定义所没有涉及的,因而其定义过于狭隘,是错误的。拉刻斯接受这种看法,并将其定义修改为:“勇敢是灵魂的忍耐。”苏格拉底接着指出,勇敢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而忍耐却有愚蠢的、邪恶的、有害的忍耐,因此拉刻斯的定义过于宽泛,是错误的。拉刻斯又承认了这一点,并为此深感苦恼:“在思想中我确实明白什么是勇敢。但不知怎么的,它马上就溜走了,以至我不能在语言中把握它,说出它是什么。”苏格拉底鼓励他不要放弃:“亲爱的朋友,优秀的猎手必定紧随猎犬不轻易放弃追逐。”拉刻斯回答说,“确实如此。”拉刻斯在这里显露出“对定义的无知”。
  “对不一致的无知”和“对定义的无知”,是一般“无知”的两种表现形态。前者显示了苏氏对矛盾律的洞察,后者显示了他对普遍性知识的追求。苏格拉底知道这两类“无知”,并且还知道自己“无知”,这就是他比其他人“有智慧”的地方。
  关于结婚的二难推理
  据说,苏格拉底曾劝男人们都要结婚,他的规劝是这样进行的:
  你或者娶到一位好老婆,或者娶到一位坏老婆,
  如果你娶到一位好老婆,你会获得人生的幸福;
  如果你娶到一位坏老婆,你会成为一位哲学家;
  所以,你或者会获得人生的幸福,或者会成为一位哲学家。
  这两个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你应该结婚。
  在苏格拉底看来,即使成为一位哲学家,也不是一件太坏的事情。
  他本人就是一位哲学家。尽管不能由此推出他的老婆就一定坏,但据说他的老婆确实也不太好,经常对他作河东狮吼。恐怕也难怪他的妻子,因为苏格拉底作为一位哲学家是杰出的,但他作为一名丈夫甚至可能是不合格的。据说他长相丑陋,没有什么财产,整天又热衷于与人辩论,由此证明别人的无知,并证明他自己除了知道自己无知外其实也一无所知。当这样的丈夫的妻子也实在是不容易。
  苏格拉底在规劝时使用了如下的推理形式:
  或者P或者R,
  如果P则Q;
  如果R则S;
  所以,或者Q或者S。
  Q和S都是可接受的,
  所以,P。
  从逻辑上说,苏格拉底的规劝是不成立的:他从结婚的两种可能后果都是可接受的,推出男人们应该结婚的结论。他使用的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肯定后件式推理:如果P则Q;Q,所以,P。这是一种无效的推理形式。举个反例:如果某人感冒,则某人发烧;某人发烧了,所以,某人感冒了。即使此推理的前提都真,其结论也不一定真,因为感冒固然能引起发烧,别的原因——如某个脏器的炎症——也能引起发烧。所以,从“某人发烧”不能必然地推出“某人感冒”,最多只能推出“某人可能感冒了”。
  顺便指出,古希腊的斯多亚派构造了另一个推理,旨在劝男人们不要结婚:
  或者你与一位漂亮的女人结婚,或者你与一位丑陋的女人结婚,
  如果她是漂亮的,你将与人分享她;
  如果她是丑陋的,你将面对一个惩罚;
  但这两者都不是你所想要的,
  所以,你不要结婚。
  斯多亚派所使用的推理形式是:
  或者P或者R,
  如果P则Q;
  如果R则S;
  所以,或者Q或者S。
  Q和S都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非P。
  这个推理形式在逻辑上是有效的,但结论却是不可接受的。这只有一种可能:该推理至少有一个前提不成立。我认为,这个推理的两个假言前提都有问题,不成立。如果与一位美人结婚,她今后就一定红杏出墙吗?不一定吧。假如你各方面的条件足够优秀,假如她的道德意识足够稳固,即使她面对众多诱惑,也不一定会红杏出墙、给你戴上绿帽子吧?再说,美与丑没有公认的客观的标准,情人眼里出西施,你爱一位女子,那就有爱她的理由,你至少可以接受她吧?即便别人认为丑,对你来说怎么会是成天面对一个惩罚呢?既然该推理的两个前提都不成立,该推理的结论也不成立。青年男女们,别听斯多亚派的,还是结婚吧,俩人携手相伴,同走人生的旅程,一起经历酸甜苦辣,这样的人生丰富而充实。丰富而充实的人生比贫乏而枯寂的人生不止好一千倍!
  二、师徒官司:半费之讼
  在雅典民主制时期,人们在议论时政、法庭辩护、发表演说、相互辩论时,都需要相应的技巧或才能。于是,传授文法、修辞、演说、论辩知识的所谓“智者”(Sophists)应运而生,他们靠收徒讲学为生,其活动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他们重在培养学生在演说和辩论方面的技艺,以便在政治和诉讼活动中取胜;而知识、真理、满足理智的好奇心,并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
  ……

前言/序言

  理智的突围(序)
  非技术地说,“悖论”意味着“理智的困境”,“消解悖论”则近似于“理智的突围”。从这个角度看,“悖论”对于人类理智来说,既具有“消极”意义,又具有“积极”意义。人类理智与“悖论”的缠斗有悠久的历史。在古希腊早期,就发现了很多悖论,如“说谎者”、“秃头”、“谷堆”、“鳄鱼”等。其中,说谎者悖论的原初形式“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还被载入《圣经?新约》的《提多书》中,在西方世俗社会和学术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古希腊时期,据说有个叫做“斐勒塔”的人潜心研究说谎者悖论,结果把身体也弄坏了,瘦骨嶙峋,为了防止被风刮跑,不得不在身上带上铁球和石块,但最后还是因积劳成疾而一命呜呼。为了提醒后人免蹈覆辙,他的墓碑上写道:“科斯的斐勒塔是我/使我致死的是说谎者/无数个不眠之夜造成了这个结果。”在欧洲中世纪和近现代,对悖论的研究绵延不绝,一度还占据中心位置,例如悖论与第二次和第三次数学危机。在中国古代,庄子提出“吊诡”一说,意指巨大且艰深的理智难题,与“悖论”庶几近之;墨家提出“悖”概念,并探讨了与说谎者悖论相近的东西:“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 悖论对于人类理智的“消极”意义在于,它们促使我们注意到:我们思维的最基本的概念出了问题,我们思维的最基本的原则隐藏着风险,我们得到广泛证实且被普遍应用的理论甚至能导出矛盾、荒谬和悖论!在此之前,我们通常认为,它们是如此明显正确,确定无疑,理所当然,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发现对于严肃的科学家来说是一种折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双重折磨。在物理学的“两朵乌云”所带来的新发现(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面前,有的科学家手足无措,在几年前死去”;面对以非技术地说,“悖论”意味着“理智的困境”,“消解悖论”则近似于“理智的突围”。从这个角度看,“悖论”对于人类理智来说,既具有“消极”意义,又具有“积极”意义。 人类理智与“悖论”的缠斗有悠久的历史。在古希腊早期,就发现了很多悖论,如“说谎者”、“秃头”、“谷堆”、“鳄鱼”等。其中,说谎者悖论的原初形式“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还被载入《圣经?新约》的《提多书》中,在西方世俗社会和学术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古希腊时期,据说有个叫做“斐勒塔”的人潜心研究说谎者悖论,结果把身体也弄坏了,瘦骨嶙峋,为了防止被风刮跑,不得不在身上带上铁球和石块,但最后还是因积劳成疾而一命呜呼。为了提醒后人免蹈覆辙,他的墓碑上写道:“科斯的斐勒塔是我/使我致死的是说谎者
  /无数个不眠之夜造成了这个结果。”在欧洲中世纪和近现代,对悖论的研究绵延不绝,一度还占据中心位置,例如悖论与第二次和第三次数学危机。在中国古代,庄子提出“吊诡”一说,意指巨大且艰深的理智难题,与“悖论”庶几近之;墨家提出“悖”概念,并探讨了与说谎者悖论相近的东西:“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  悖论对于人类理智的“消极”意义在于,它们促使我们注意到:我们思维的最基本的概念出了问题,我们思维的最基本的原则隐藏着风险,我们得到广泛证实且被普遍应用的理论甚至能导出矛盾、荒谬和悖论!在此之前,我们通常认为,它们是如此明显正确,确定无疑,理所当然,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发现对于严肃的科学家来说是一种折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双重折磨。在物理学的“两朵乌云”所带来的新发现(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面前,有的科学家手足无措,在几年前死去”;面对以罗素悖论为代表的各种集合论悖论,有的科学家以近乎悲凉的心情说出了这样的反讽式句子:“数学和集合论不再是无用的了,它们可以导出悖论!”但是,甚至悖论所带来的这种影响也不完全是消极的:它们提醒我们去限制人类理智的狂妄,倡导人类理智的谦卑,促使我们注意到:还有很多未知的理智陷阱隐藏在前进的途中,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摆在人类理智面前! 悖论对于人类理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们以触目惊心的形式向我们揭示了问题,发出了挑战。人类理智不得不正面迎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矛盾和悖论是如何导出的?我们思维中的哪些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常识、公理等等隐含问题?如何改善和修正它们?有多少种办法和途径去改善和修正?如何构造出更好的免除了矛盾和悖论的科学理论?如此等等。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科学理论的更新和发展,人类理智对外部世界认知的深化,以及人类理智对自身认知能力的自我认知的深化……因此,“悖论”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维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里面有很多“暗道机关”,有许多“曲径通幽”,也有很多“死胡同”,有难以计数的“可能性”,智者、能者在这里可以找到腾挪滚打、尽情折腾、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有时会面临“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有时则会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悦!在这方面,“悖论”是多么地像“魔方”啊:一个小小的魔方,置于你的手中把玩,它对你来说意味着:困难,诱惑,挑战,神奇,舞台,空间,思考,尝试,失败,成功,沮丧,喜悦,几乎是“一切的一切”! 这就是本书书名——《思维魔方》的由来。读者诸君,这本《思维魔方》已经摆在你的面前,准备迎接挑战吧!
  是为序。
  陈 波
  2014年3月20日于日本东京



思维魔方:那些让最聪明头脑也为之抓狂的悖论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曲折和断裂,它们如同幽灵般潜伏在逻辑的边界,挑战着我们对现实、真理和存在的理解。这些挑战,便是我们称之为“悖论”的奇妙事物。它们并非简单的错误或逻辑上的死胡同,而是深入肌理、引人入胜的思维谜题,它们曾让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夜不能寐,也令现代数学家们深思熟虑。 《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插图本)》并非要为你揭示这些悖论的最终答案,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恰恰是因为缺乏明确答案而显得如此迷人。本书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一次对人类思维极限的挑战之旅。我们将在书中深入探讨那些最著名、最令人费解的悖论,从古老的芝诺悖论到令人头晕目眩的罗素悖论,从关于真理的克里特悖论到与无限纠缠不清的希尔伯特旅馆悖论。 穿越时空的悖论之旅 我们的旅程将从古希腊拉开序幕。那里,伟大的哲学家芝诺以其精巧的论证,让人们开始质疑运动的真实性。他的“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的故事,看似简单,却揭示了我们对于无限分割和连续性的理解的深层困境。我们试图分解空间和时间,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尽的循环。这些悖论不仅仅是抽象的思维游戏,它们触及了我们对物理世界最基本的感知。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语言和逻辑的迷宫。克里特悖论(“我说的都是谎话”)以其简洁而危险的力量,直接攻击了真理的概念本身。当一个陈述指向自身,并断言其为假时,我们该如何判断真伪?这种自我指涉的陷阱,不仅困扰着哲学家,也为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真理”的定义,以及语言表达的可能性边界。 进入近现代,数学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悖论。伯特兰·罗素发现的“理发师悖论”,以一个看似无害的场景,揭示了集合论中一个惊人的矛盾。如果有一个理发师,他为所有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他自己是否该为自己刮胡子?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摧毁了当时被视为坚实基础的朴素集合论,引发了逻辑学和数学基础的深刻危机。 无限的深渊与有限的思维 悖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与“无限”的概念纠缠不清。希尔伯特旅馆悖论,描绘了一个住满了客人的旅馆,却还能为新来的客人提供房间,甚至可以为无穷多位新客人提供房间。这似乎违背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有限资源的常识,但却在数学上有着严格的逻辑推演。这个悖论不仅仅是关于数学的概念,它还引人思考:我们的直觉是否总能适应无穷的领域? 书中还将探讨那些涉及概率、选择和因果关系的悖论。例如,生日悖论,它以惊人的概率揭示了在一个小群体中,找到两个生日相同的人的可能性有多大,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直觉。又如,蒙提霍尔问题,这个关于概率的经典难题,曾经让无数人为之争论不休,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不确定性面前,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为何这些悖论如此迷人? 《思维魔方》不仅仅是罗列这些悖论,更重要的是,它将带领你一起探索这些悖论的由来、它们的影响以及数学家和哲学家们如何试图解决它们。我们将会看到,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比如哥德尔、图灵,他们对这些悖论的研究,最终发展出了影响深远的理论,比如不完备定理和计算理论。 本书的插图设计,将是这场智力冒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理解,抽象的逻辑概念有时是难以捉摸的,因此,我们精心挑选和创作了一系列富有想象力、寓意深刻的插图。这些图像将不仅仅是装饰,它们将是视觉化的思维工具,帮助你更直观地理解悖论的逻辑结构,更深入地体会其中蕴含的哲学意涵。例如,芝诺悖论的图示,可能会用不断缩小的箭头来展现运动的不可达性;而集合论的悖论,则可能会用复杂的嵌套图形来暗示其中存在的逻辑循环。每一幅插图都力求在艺术性和概念性之间达到精妙的平衡,让你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 挑战你的思维极限 阅读《思维魔方》,你将会: 认识到逻辑的边界: 悖论的存在,让我们看到逻辑并非万能,总有一些领域,我们的语言和推理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深化对现实的理解: 很多悖论,并非脱离现实的空谈,它们触及了我们对时间、空间、无限、真理和自由意志等基本概念的认知。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面对悖论,你需要放下固有的思维模式,用更严谨、更开放的态度去分析问题,去追寻逻辑的深层结构。 体验智力探索的乐趣: 悖论的解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乐趣,它能够激发你的好奇心,点燃你探索未知的热情。 理解思想史的脉络: 许多悖论的出现,都标志着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理解它们,也是理解人类思想演进的重要窗口。 《思维魔方》这本书,献给所有对逻辑、数学、哲学以及人类思维的奥秘充满好奇的读者。它适合那些愿意挑战自己思维极限,渴望在智力探索中获得深度体验的人。无论你是资深的逻辑爱好者,还是初次接触这些奇妙概念的学生,亦或是对“为什么”充满追问的任何一个人,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 我们并非要你成为一个逻辑学家或哲学家,而是希望在你阅读完本书后,能够用一种更敏锐、更深刻的眼光去审视周遭的世界。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觉得理所当然的观念,在悖论的光芒下,显露出了意想不到的复杂性。你会开始质疑,开始思考,开始享受那种在思维的迷宫中不断探索的乐趣。 在这本书中,你不会找到简单的答案,但你会找到无数引人入胜的问题。你会发现,人类的智慧,如同一个精巧的魔方,每一次的旋转,都可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新面貌,也可能暴露出隐藏在深处的矛盾。 准备好迎接这场思维的洗礼了吗?翻开《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插图本)》,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挑战想象、颠覆认知的智力冒险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思辨乐趣的殿堂。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不同时代思想家处理同一类问题的视角差异的梳理,这种历史性的纵深感让悖论不再是孤立的难题,而是人类认知发展长河中的一个个里程碑。作者的文笔成熟老练,行文间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风趣,使得那些关于集合论、逻辑基础甚至本体论的讨论,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思想的火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判断,它们在更深层次的逻辑面前是多么的脆弱。这本书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就是谦逊——承认我们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并享受在不确定性中探索真理的过程。对于那些喜欢深究事物本质,不满足于表面解释的读者,这本书简直是宝藏。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甚至比读很多通俗小说还要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将那些横跨数千年的思想交锋,浓缩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图示,这些视觉辅助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无限集合的讨论,通过几个巧妙的比喻,瞬间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这可比大学里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推导有效多了。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参与一场高智商的智力游戏。每次读完一个悖论的介绍和各方的观点,我都会忍不住在脑海里构建自己的反驳或支持论点,这种主动参与感是很多严肃学术著作难以提供的体验。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对“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可知”的理解边界。

评分

坦白说,我本来对这类涉及严密逻辑和抽象概念的书籍有些畏惧,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有着令人惊叹的清晰度,即使是最令人困惑的悖论,作者也能用直观的方式将其解构,仿佛手里拿着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将复杂的结构层层剖开,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每一个齿轮是如何咬合,又是如何因为某个微小的失误而引发整个系统的崩溃。这种清晰度并非以牺牲深度为代价,恰恰相反,它让更深层次的哲学意涵得以彰显。我感觉自己好像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体操训练,读完后感觉大脑的运转速度都加快了。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处理信息、构建论证的底层逻辑,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逻辑和推理的书,更像是一次深入人类思维边界的探险。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那些听起来晦涩难懂的哲学和数学悖论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这个平时觉得这些领域很遥远的人,也能从中找到乐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论证过程,试图找出其中微妙的逻辑漏洞或者出人意料的推导。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对话感和启发性,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耐心地引导我去思考那些看似无解的问题。那种“啊,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贯穿了整本书,让人欲罢不能。它挑战了我对确定性和绝对真理的传统认知,让我开始以更审慎、更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日常的推理。对于任何渴望提升思维敏锐度和深度思考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绝对值得花时间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从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日常逻辑冲突,逐步深入到更宏大、更具颠覆性的数学基础和哲学难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互相矛盾的观点的态度,他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细致地展示了每一种观点的内在合理性和其带来的后续困境。这种“两难”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迫使我们必须在不同的逻辑框架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不再轻易地用非黑即白的方式去判断事物。它成功地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们领略到逻辑世界的丰富与复杂。这本书对于提升个人的辩证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

评分

感谢京东.感谢送货师傅 赞 赞 赞

评分

有趣的书,看着挺好玩!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价格实惠送货快,质量不错

评分

太薄了。看了半天就考完了。

评分

买了送给朋友的,朋友很喜欢。

评分

对形成辩证思维有帮助,去感知大师的思维世界

评分

推荐的书 买一本来看看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买来学习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