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杜拉斯百年诞辰作品系列:广岛之恋》是杜拉斯为同名电影的拍摄而创作的电影脚本,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讲述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二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十八岁后回法国定居。她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剧情
前言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附录
静夜阐释
内韦尔
日本人的肖像
法国女人的肖像
精彩书摘
影片开始时,比基尼核试验基地上臭名昭著的“蘑菇”云在翻滚升腾。
应该让观众既有初次看到,又有再度看到这股“蘑菇”云的感觉。
“蘑菇”云应该非常雄浑、硕大,成长得十分缓慢并由乔万尼·菲斯哥的乐曲的开头几个节拍伴奏,烘托出它的翻滚升腾。
随着这股“蘑菇”云在银幕上升腾而起,烟云下面〕,渐渐呈现出两个赤露的肩膀。
观众只看见这两个肩膀,是被齐头齐腰截去的部分躯体。
这两个肩膀紧紧搂着,上面沾满了灰烬、雨水、露珠或汗水,任人随意想象。
关键在于让人感到这露水或汗水是由〔比基尼核试验基地上的〕“蘑菇”云在斗腾飘逝的过程中洒下的。
这一画面势必造成一种非常强烈、非常矛盾的感觉,既感到清新,又陡生欲念。
两个紧搂的肩膀肤色各异,一深一浅。
菲斯哥的音乐伴随着这一几乎令人反感的紧搂动作。
两只不同的手的差异应该十分明显。
菲斯哥的音乐由强到弱,渐渐隐去,一只〔经特写镜头而显得很大的〕女人的手放在黄皮肤肩膀上,不再动弹,所谓“放”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抓”似乎更确切些。
一个沉浊而又平静的男人的嗓音诵读般地响起:他你在广岛什么也不曾看见。一无所见。
这句话可以随意运用。
一个十分沙哑,也很沉浊的女人的嗓音,似背诵那样没有抑扬顿挫地回答:她她我都看见了。毫无遗漏。
菲斯哥的音乐重又响起,此时,女人白皙的手正好又在肩膀上捏紧,松开,爱抚着,并在这黄色肩膀上留下了几个指甲印。
仿佛这指甲的印痕能暗示出,它是对“不,你在广岛什么也不曾看见”这句话的一种惩罚。
然后,女人的声音重又响起,这声音依然平静,毫无生气,像背诵似的:她我连医院也看到了。对此,我确信无疑。广岛有医院。我怎么能对此避而不见呢?医院、走廊、楼梯、病人,在摄影机无情的拍摄下逐一展现在画面上。(观众在银幕上始终看不到正在观看这一切的她。)现在镜头又回到那只在黄色肩膀上不停地抓掐的手。
他你在广岛并没有看到过医院。你在广岛什么也不曾看见。
然后女人的声音变得更加客观。(含义深奥地)强调每一个字。
此时,博物馆的画面一一展现。光线刺眼而令人讨厌,同打在医院上的灯光一样。
资料解说牌接连闪出。
原子弹轰炸的种种物证。
支离破碎的各式模型。
一根根扭曲的钢筋。
一张张蜡制的被烧焦的人皮,一堆堆烤糊的头发。
等等。
她我曾四次去博物馆……他广岛的哪个博物馆?她在广岛,我曾四次去博物馆。我看见一些人在那里徘徊。因为没有别的东西,人们若有所思地在一幅幅照片和一件件复制品之间徘徊;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只能在一幅幅照片、一幅幅照片和一件件复制品之间徘徊;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只能在解说牌之间徘徊。
在广岛,我曾四次去博物馆。
我瞧见了游人。我自己也思绪万千地观看了钢筋。经战火焚烧的钢筋。被炸断了的钢筋,变得像肉体那样不堪一击的钢筋。我见到了成束的胞膜:谁会往这方面想昵?那是一张张飘飘荡荡、残存的人皮,还带着清晰的蒙难的痕迹。我看见了一些石块。被烈火烧焦的石块。被炸裂的石块。还有一些不知是谁的一缕缕发丝,那是广岛的妇女们清晨醒来时发现已全部掉落下来的头发。
我在和平广场感到酷热难当。和平广场上热得足有一万度。这我知道。这就是和平广场上太阳的温度。对此,怎能一无所知呢?……至于草儿,那就不消说了……他你在广岛什么也不曾看见,一无所见。
博物馆的画面始终在一一展现。
然后,镜头从一幅被烧焦了的头盖骨照片闪到和平广场(广场与这个头盖骨的画面重叠)。
博物馆的展品连同被烧焦的人物模型。
一组有关(回顾)广岛的日本影片的镜头。
蓬头散发的男人。
一名妇女从混乱中冲出,等等。
她复制品做得尽可能逼真。
影片拍摄得尽可能逼真。
那幻景,显而易见的,是那样逼真,以至游客都潸然泪下。
人们依然会满不在乎,然而,面对此情此景,一个游客除了哭泣,还能做什么呢?她〔……仅仅是哭泣而已,以便忍受所见所闻中的这番惨景。还有,伤心够了走出博物馆,却还不至于丧失理智。〕她〔游客在那里驻足沉思。我们想必可以说,凡能发人深思的种种机会总是精心炮制的,这么说并无丝毫讽刺的意思。然而,那些纪念性建筑,尽管人们有时会对它们一笑了之,却是这些机会的最好借口……〕她〔在这些发人深思的机会……通常,用这种豪华的排场把发人深思的机会提供给你们时,你们倒反而什么也不想了……这是千真万确的。尽管如此,假设别人正在沉思默想的这一景象还是挺鼓舞人的。〕她我始终在为广岛的命运而哭泣。始终在哭泣。
银幕上映出一张根据一幅照片拍摄而成的广岛全景。这幅照片系广岛经过原子弹浩劫后所摄,那是一片不同于地球上其他沙漠的“新型荒漠”。
他不。
你竟会为此而伤心流泪?闪现出和平广场的画面。在夺目的阳光下,广场上空空荡荡,这炎日使人回想起炫目的原子弹火球。
然而,在这片空寂处,再一次响起了男人的声音。
有人(在午后一点钟?)在这空空荡荡的广场上游荡。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以后摄制的新闻记录片进入画面。
蚂蚁、蚯蚓纷纷钻出地面。
继续交替映出两个肩膀的画面。女人的声音重又响起,这声音变得惊慌失常,与此同时,一幅幅画面也变得凌乱、快速,异常疯狂。
她我看了新闻记录片。
第二天,这是史料记载,并非我胡编乱造,从第二天起,一些有名有目的动物重又从地底下和灰烬深处钻了出来。
一些狗被照了相。
从此要流芳百世了。
我都看到了。
我看了新闻记录片。
我看过这些影片。
第一天的影片。
第二天的影片。
第三天的影片。
他(打断她的话)你什么也没有看见。一无所见。
一条断肢残体的狗。
人群、儿童。
伤口。
被烧得哇哇叫的儿童。
她……还有第十五天的影片。
广岛重又遍地鲜花。到处是矢车菊和菖兰,还有牵牛花和三色旋花,这些花以花卉中迄今未见的非凡活力从灰烬中复活。
她我丝毫没有胡编乱造。
他这一切,全是你胡编乱造。
她丝毫没有。
如同这种在爱情中的幻觉,这种使人永远不会忘怀的幻觉还存在那样,在广岛面前,我同样也产生了我将永远忘怀不了的幻觉。
如同在爱情中那样。
外科手术钳接近一只眼睛,要把它挖出来。
新闻记录片在继续播放。
她我也见到了广岛的一些死里逃生的人和当时还在娘胎里的婴儿。
一个俊美的男孩朝我们转过脸来。我们看到的却是个独眼童。
一个皮肤烧伤的少女在对镜自怜。
另一个双手扭曲的盲女在弹奏齐特拉琴。
一位妇女在奄奄一息的儿女们身旁祈祷。
一个男人因若干年来无法入睡而备感痛苦。(别人每周一次,领他的孩子来探望他。)
……
前言/序言
跨越时空的爱与记忆:广岛之恋的永恒回响 玛格丽特·杜拉斯,一个在二十世纪文学星空中闪耀的名字,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深刻的情感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精准捕捉而闻名于世。在杜拉斯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得以重温她那些穿越时光、触动灵魂的经典之作。而“广岛之恋”,作为她最具代表性、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无疑是这个系列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然而,“广岛之恋”并非仅仅是一部电影剧本,或者一部小说。它是一个多维度、跨媒介的艺术结晶,是导演阿兰·雷乃与作家杜拉斯共同锻造的,关于记忆、创伤、殖民与爱的复杂叙事。它既是一次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也是一次对个体情感纠葛的细腻描摹。 “广岛之恋”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短暂而又充满张力的邂逅中。在战后百废待兴的广岛,一位年轻的法国女演员(埃曼努尔·丽娃饰)来此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电影。在这里,她遇见了一位日本建筑师(冈田英次饰)。在战争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以及各自生命中挥之不去的记忆的交织下,他们之间产生了一段炽烈而又短暂的恋情。 这段恋情,并非简单浪漫的都市爱情。它的发生,被时代背景深深地烙印。广岛,这个因原子弹爆炸而成为人类悲剧象征的城市,本身就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记忆。女演员的到来,既是扮演一个角色,也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更是一种在战争创伤面前,对生命和爱的重新审视。而日本建筑师,作为这座城市的主人,他的生活本身就与广岛的过去紧密相连。 女演员的法国故乡,同样是二战中饱受蹂躏的土地。她在这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爱与失去的记忆——一段与一位德国士兵的禁忌之恋,以及最终的生离死别。这段经历,如同她内心的伤疤,始终伴随着她。当她在广岛遇到日本建筑师时,她无意识地将自己对逝去爱情的思念,投射到了这位陌生人身上。而建筑师,也从女演员的身上,看到了战后欧洲的某种共鸣,以及对过往战争创伤的回应。 影片(或剧本)中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对“记忆”的呈现方式。杜拉斯的叙事,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逻辑。她将过去与现在,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现实与虚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广岛的毁灭场景,与女演员在法国经历的战争创伤,以一种碎片化、诗意化的方式交织展现。雷乃的导演手法,更是将这种非线性叙事推向了极致。他运用大量的闪回、蒙太奇和象征性的影像,构建了一个充满暗示和象征意味的观影体验。 “广岛之恋”的核心,是对“爱”与“忘却”的辩证思考。在经历了巨大的创伤之后,人们是否能够,或者说应该,继续向前,重新去爱?当爱情发生在充满伤痕的土地上,它是否会成为一种对过去的逃避,还是一种对生命的救赎?杜拉斯和雷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些问题抛给观众,引发深刻的思考。 女演员在广岛的经历,是对她内心伤痛的一种重新激活。她试图在与日本建筑师的短暂情爱中,找到一种慰藉,一种忘却伤痛的可能性。然而,记忆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如同幽灵一般,缠绕着她,也缠绕着他们之间刚刚萌芽的感情。他们明知这段感情注定短暂,却又无法抗拒彼此的吸引。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色彩,正是“广岛之恋”引人入胜之处。 影片(或剧本)的语言,同样是杜拉斯独树一帜的风格。她的台词简洁、内敛,却又充满力量。大量的独白和内心独白,将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内心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运用重复和留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让观众在细细品味中,体悟其中的深意。 “广岛之恋”不仅是对战争反思的杰作,更是对人类情感困境的深刻洞察。它探讨了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所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在面对巨大创伤时,人类情感的脆弱与坚韧。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关系,既是对殖民历史背景下,跨越文化与国界的爱恋的描绘,也是对人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痛苦中追寻慰藉的普遍写照。 杜拉斯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她对人性深处的洞察力。她描绘的女性形象,独立、复杂,充满矛盾。女演员既有着对爱情的渴望,又被过去的阴影所困扰,她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挣扎,在现实与记忆之间摇摆。这种复杂性,使得这个角色丰满而真实, resonates deeply with the audience. “广岛之恋”的出现,在当时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它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挑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雷乃的先锋导演手法,结合杜拉斯充满诗意和哲学深度的剧本,共同创造了一部在艺术上极具创新性的作品。它对后世电影,尤其是对关注战争创伤、个体记忆以及非线性叙事的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回望“广岛之恋”,我们不仅仅是在回顾一部电影或一部文学作品。我们是在重温一段历史,是在体悟一段情感,是在思考人性。杜拉斯用她独特的文字,雷乃用他精湛的影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艺术空间,让我们得以在其中,审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与历史的关系,审视我们在爱与失落中,如何前行。 “杜拉斯百年诞辰作品系列:广岛之恋”,正是为了让我们重拾这份经典,感受杜拉斯文字的力量,以及“广岛之恋”所蕴含的,跨越时空的爱与记忆的永恒回响。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依然能够渴望爱,追寻希望,并在记忆与现实的交织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更是一曲关于生存、关于记忆、关于爱与宽恕的宏大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