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精编本) 入选2014中国好书

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精编本) 入选2014中国好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玛雅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道路自信
  • 中国梦
  • 社会发展
  • 政治理论
  • 改革开放
  • 文化自信
  • 国家发展
  • 理论著作
  • 好书推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502286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37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5位中国当代具影响力战略思想家为鼎盛中国集体发声,震爆发言精编本全新面世
  ·前沿、具启示性的“中国道路”阐释
  ·三个自信依据所在,登顶思维与大国方略
  ·国家优秀图书、百万畅销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主题延伸
  ·《参考消息》、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大版面报道推荐

内容简介

  

  15位具影响力战略思想家强力发声
  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触角,他们的视野与建言影响中国的走向
  “中国走到今天,已经下了世界上精彩的一盘棋。但是我们很多人还是不自信,这是非常遗憾的。我们需要自信,中国到了建立一种话语体系的时候了。”(张维为)
  这是一部中国趋势形势正能量分析的书稿,是一部客观、提气的作品。15位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战略思想家,他们从各自的视角、专业对“中国道路”进行了分析解读,总结了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分析中国在今天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将为世界所作贡献。从事实和理论层面阐述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依据所在。
  中国模式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能否实现?如何完善中国模式,建立“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话语体系?这成为中国严肃思想者们的理想与追求。书中思想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也有助于启迪心智,培养家国情怀。
  《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精编本)》是《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精编本,内容精选但不空泛,吸收15位专家思想精华,逻辑更完整,思想更全面,全新精美印刷,便于携带学习。
  

作者简介

  玛雅,主编,生于南京,长于北京,籍贯湖南。当过兵,当过国家公务员。1990年赴澳大利亚学习英文,1992年转赴美国留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2002年10月加盟香港凤凰集团,任《凤凰周刊》副主编、执行主编,现为凤凰出版中心主笔。著有《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当代中国思想界国是访谈录》(海外版)《亲历美利坚》,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美国的逻辑,中国可否复制?》(海外版),在美国出版英文论著《中国民主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s Democratic Transition, Routledge, New York)。

精彩书评

  

  ★ 中国在向世界全面开放的过程中,在深深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在大规模影响世界的过程中,需要中国自觉、中国自信和中国标准。
    ——胡鞍钢


  ★ 中国的知识分子必须摆脱一味去“西天取经”的思维定式。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才能领社会思潮,掌握发展机会,克服改革问题,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大业。
  ——林毅夫


  ★ 国家利益是什么?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一个统一的主权独立国家,没有一个在国家内部能够形成的统一市场,就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工业发展,中国今天的所有成果、老百姓的好日子,就可能付之一炬。
  ——高梁


  ★ 中国今天还没有这样一个敌人,说灭掉我们就能灭掉我们。钓鱼岛问题除了打仗,别无选择吗?打一仗的结果就是,中日关系打坏后,日本更加靠拢美国。这无形中加重了中美之间未来竞争中美国一方的筹码,加大了美国的力量,因为你多了一个敌人。当中国与更强大的对手之间博弈竞争日渐临近,这个对手正想尽一切办法激怒我们,逼我们打错牌、出昏招时,我们能仅凭民族情绪这一根筋,来作为决策的动力和依据吗?
  ——乔良


  ★ 《满江红·钓鱼岛》:怒火冲天,凭栏眺,惊涛飞泻。舒望眼,倚天拔剑,宇崩石裂。万里海疆孤岛咽,铜墙铁壁谁能越。待号令,收复旧河山,奏军乐。
  甲午耻,终将雪;失土恨,今朝灭。驾长风横扫,帝国残月。壮士岂容完璧碎,男儿拼洒一腔血。剑指向,虎啸大风扬,旌旗猎。
    ——罗援


  ★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中国走到今天,已经下了世界上精彩的一盘棋。但是我们很多人还是不自信,这是非常遗憾的。我们需要话语自信,中国到了建立一种话语体系的时候了。
  ——张维为


  ★ 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国内问题,只要共产党能坚持以民为本,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思想,制止腐败,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就战无不胜,百年复兴之梦就一定能实现。
    ——潘维


  ★ 国家可以放权,但放权必须有度;超过一定的度,就存在很大的危险,即国家基本能力被削弱。中国也有这个情况。
  ——王绍光


  ★ 我们曾经与那些伟人同时代,我们今天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我们必须让后人也能站上我们的肩膀。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不息奋斗,实现多少代人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金一南

目录

序我们为什么唱响中国
玛雅
发展篇
胡鞍钢
中国之路:人民共和国的现代化之路
毛泽东、邓小平是中国之路的倡导者和开创者/004
社会主义因素是实现现代化追赶的“加速器”/006
影响世界需要中国自觉、中国自信和中国标准/009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真正的主流/012
符合“挑战-应战”模式的螺旋式上升之路/015
林毅夫
一个“客观主义者”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解读
中国处理危机的成绩单令人满意/021
邓小平的政治智慧与30年超额实现/022
“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024
华盛顿共识与发展中国家“遗失的20年”/027
政府做好政府的事,市场做好市场的事/031
解读中国经济必须有新的模式/034
高梁
挺起中国工业的脊梁
经济全球化中突出、独特的中国因素/040
新中国的前30年功不可没/043
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必须由国家统一组织/045
没有核心产业成长,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国/048
国家产业进步和经济安全是大道理/050
让骨骼增强,脑子变聪明/054
向文波
中国的强国梦只能靠我们自己来实现
让中国人了解,什么是美国倡导的“全球化”/059
别说贱卖,徐工再贵我们也不能卖/062
产业安全是实现“中国创造”的基础/065
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067
国家应给民营企业公平的竞争地位/069
李玲
中国医疗改革世纪大突破
SARS灾难是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073
世界医疗体制的进步,源于社会主义的宝贵实践/076
资本主义说到底,是把一切变成商品/079
中国医改要吸取美国医改一波三折的教训/081
安徽医改的成功“救了”中国医改/084
基层医改是社会领域改革的伟大实践/086
中国医改:一个从上到下边学边干的模式/089
战略篇
章百家
经天纬地大文章:新中国60年外交的战略考量
中国人认定的历史使命和目标/096
美国为什么不肯承认新中国/098
“一边倒”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101
“反两霸”立场的两面效应/104
是毛泽东开启了中国与世界接轨进程/105
“全方位”外交的建立与发展/107
中国外交战略的回顾与展望/110
乔良
21世纪中国战略大视野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呈现出全球收缩态势/115
美国是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搅局者/118
中国如何应对两极化亚洲的态势/119
要把我们手里的钱当政治牌来打/122
跟中国打仗,美国想都不要想/125
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要有信心/128
罗援
世纪岛争中的中国海洋战略
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朝向海洋/134
美国是东海、南海争端的幕后推手/136
把中国作为假想敌是美国的战略误判/139
突显主权归我的“六个存在”/141
结成维护二战胜利果实的统一战线/145
制度篇
张维为
中国崛起的规模效应和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总体的成功毋庸置疑/152
一个“文明型国家”不会亦步亦趋/154
“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话语体系/158
中国崛起背后的理念及其世界意义/161
中国应当成为国际标准竞争的领导者/163
中国模式超越西方,贡献世界/166
潘维
中国模式与中国未来30年
是时候总结中国模式了/172
子模式一:“社稷”社会模式/174
子模式二:“民本”政治模式/177
子模式三:“国民”经济模式/181
中国模式的成败取决于中国共产党/183
苏联教训:败在意识形态之争/186
未来30年中国的挑战与愿景/189
朱云汉
中国大陆兴起背后的制度优势
国际大情境下两岸不同的政治道路/195
中国模式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发展经验/199
这样一种史无前例的兴起如何成为可能/201
中共一党执政体制的基础是“民享”/205
中国大陆的兴起将带动全球秩序的重建/209
史天健
民本主义:中国人的民主观实证研究报告
80%多的中国人认为民主比专制好/213
中国老百姓要的民主是民本主义/216
美国人对中国的民主发展感到悲观/221
推进民主要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224
思想篇
王绍光
中国的治国理念与政道思维传统
二百年治国的三个阶段和理念/232
党国体制解决了治国能力问题/235
前30年打基础,后30年起飞/236
国家治理与国家能力/238
中国体制的四个优势/241
西方政体思维与中国政道思维/243
共产党讲的民主是政道层面上的/246
摒弃政体决定论思维方式/248
曹锦清
百年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时代叙事与历史使命
中国革命史观与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253
天下不是你的,你是代天下守天下/257
西方政党是代表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259
共产党“天命”还在,对中华民族仍负有责任/262
中国复兴,百年的民族主义与现代化叙事/264
一个贯穿百年的诉求,一个典型的中国梦/269
金一南
中国梦: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
中国发展是奇迹,中国革命也是奇迹/273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中国改变了马克思主义/275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机缘和运气吗?/279
没有伟人就没有伟业,没有真人就没有真理/281
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天和自己的地/284
这个党这个军队的力量,今天仍在延续/287




























精彩书摘

  玛 雅: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两极化亚洲的态势——经济走向一体化的“经济亚洲”和安全与政治矛盾日益尖锐的“安全亚洲”。对于这样一种态势,中国该如何应对?
  乔 良:这无疑给中国的发展构成了一个战略困境。怎样走出这个困境?中国人首先要弄清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中国人今天反日情绪高涨,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中国人越去烧日本车、抵制日货,日本国民对中国就越反感,安倍政权修改和平宪法、让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的法案,在国会的通过率就越大。中国人这样做,不是正中美国下怀,也正中日本右翼势力下怀吗?
  中国今天还没有这样一个敌人,说灭掉我们就能灭掉我们。钓鱼岛问题除了打仗,别无选择吗?打一仗的结果就是,中日关系打坏后,日本更加靠拢美国。这无形中加重了中美之间未来竞争中美国一方的筹码,加大了美国的力量,因为你多了一个敌人。当中国与更强大的对手之间博弈竞争日渐临近,这个对手正想尽一切办法激怒我们,逼我们打错牌、出昏招时,我们能仅凭民族情绪这一根筋,来作为决策的动力和依据吗?

  玛 雅:
  2011年南海局势紧张的时候,对于如何解决南海问题,你也表达了这样的立场。
  乔 良:2011年南海局势紧张时,越南、菲律宾很嚣张。当时打仗不失为一个选项,以中国现有军力,不怕打这一仗,可是为什么没打?有些人说是胆小懦弱,这么说是无知。今天中国大多数人的日子可以说是丰衣足食了,这个富庶的日子不是关起门来过的,是你敞开大门,把产品送出去,把全世界的资源、能源拿回来,变成你的产品再送出去。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资源和能源进口国之一,要是为了南海打一仗,跟周边国家一下子变成战争状态,结果会怎么样?美国和西方正虎视眈眈地等着你出错呢。他们即使武力阻止不了我们,却能联起手来在其他方向掐住我们的脖子,那中国人光靠南海石油能不能活下去?这不是现代化早几年或晚几年实现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失去民族复兴的千年战略机遇的问题。
  搞国际政治一定要能掂量出轻重。中国从全世界获得的资源支持着40多万亿人民币的GDP和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我们从南沙能得到多少?没有人做过计算,但不妨看看越南。据当时的报道,越南在那里打井6年,一共打出约600亿美元的石油,越南人自己获利200亿。200亿美元和3万亿美元相比是什么概念?和40多万亿人民币相比,又是什么概念?

  玛 雅:
  越南现在整个经济还不如一个深圳大。

  乔 良:对呀。200亿美元对越南来讲是巨量财富,对中国是九牛一毛。虽说九牛一毛损失了也让人心疼,何况我们的领土还被别人占了,更让人气愤。但挽回损失的办法是不是只有正式开战一途?可以动用军队的办法很多,为什么不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上动动脑子?美国人“误炸”中国使馆,以色列人从恩德培机场解救人质,都动用了军队,却都不算战争行动,我们为什么就只有一根筋?
  中国现在除了要有战略智慧,还要有足够的战略耐心。战略的实现需要耐心,一个大国,没有战略耐心怎么能成大器?所谓中国智慧,很大一部分就是战略耐心。领土问题的解决是要看时机的,如果眼下是最好时机,当然要果断出手,尽快拿下。如果不是,那就等待最好时机出现。但等待不是眼睁睁无所作为,要始终对对手保持军事和外交(最好还有经济)压力,甚至采用某些特殊的举措才行,使那些觊觎我们岛礁领土的国家不能在与我们有争议的区域为所欲为。给麻烦制造者制造麻烦,是解决你的麻烦的有效办法,否则,一切麻烦都是你的。
  ……

前言/序言


  序我们为什么唱响中国
  玛雅
  一百年后,当后人打开今天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人类社会剧变的壮观场面——苏联东欧在20世纪末的轰然坍塌和中国在21世纪初的震撼崛起。不久,始于美国的金融海啸又席卷全球,裹挟着整个世界经济一泻千里……风雨飘摇中,有一个身影趔趄了一下,却依然站立。这就是曾经被西方打倒在地,却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中国。
  一百年后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会发现,苏东的坍塌和中国的崛起,是二战结束半个世纪后世界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两大事件。两个事件共同改写了历史,改变了世界——前者宣告了一条道路的失败,令“历史终结论”者们欢呼不已;后者证明了另一条道路的成功,打碎了“历史终结论”者的梦幻。两条道路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血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能不能与时俱进,能不能从具体约束条件出发,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通向理想境界之路。
  正如中国领导人一再强调的,自1949年以来的中国发展历史不可割裂。中国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中国,既与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的改革开放道路有关,也与毛泽东那代领导人建构的国家制度框架有关。毋庸讳言,60多年来,在意识形态的浅层、在国家工作重心和目标上、在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等方面,中国上演过数次左右“变脸”。然而,中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底色”始终没有变,那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人间正道”。直到今天,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在这条路上,6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经历过一次次挫折、震荡和损失。但不论怎样跌宕起伏,都未构成对方向本身的否定,而只是告诉世人:一种理想和理念,要从经典作家的书本走到现实,绝不可能是一条直线,其间必然经历曲折和反复,需要在不断试错中校正偏差,掌握进度,走向成功。
  从1949年到今天,人民共和国走过了一甲子时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积贫积弱的穷国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国。建国头30年,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为后来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不仅创造了持续30多年接近二位数高速增长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没有发生战争,没有对外扩张掠夺,内部保持了稳定。这在人类现代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精彩一幕。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唱响中国,是为了以事实和分析告诉自己的人民,6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坚定我们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激发和增强追求中国梦的正能量。我们之所以要唱响中国,也是向世界表明,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方式,从另外的起点和路径,同样走近了世界文明的制高点。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道路,对应着不同的历史轨迹、文化脉络和现实国情。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正如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所言,各国唯有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有希望、有未来,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二
  当今世界,中国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中国的崛起,世界已大不相同。美国人一向认为,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仍将是美国的世纪。的确,过去半个多世纪美国强大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扶持并成就了一个发达的西方;有能力“输出富裕”,这是它软实力最坚实的根基所在。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这种能力在衰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部分取代了美国的这种角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在国际关系领域意味着,谁能够创造财富,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谁就能拥有话语权,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力。按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本来还不足以担当这种分量的角色,但由于中国人多体大,由于共产党有上下动员的能力,由于举国体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长,中国可以提前参与到划分全球蛋糕的游戏中。这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制度优势所在,是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影响世界、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根本所在。当然,前提是,中国能够保持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具备与所希望拥有的话语权相对称的自我保护能力——经济上的、军事上的、思想上的。
  而今,中西方思想界都在检讨现有的制度模式,探索新的制度模式。在这当中,中国模式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对非西方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具有吸引力。而另一方面,中国模式尚存在许多不足,有些方面还很脆弱,正面临国内国际各种严峻的挑战。我们国内的问题很多,困难重重。诸如思想上对道路、制度和方向认识不一致,经济上进入了结构调整的困难阶段,社会建设也遇到大的阻碍,尤其是,腐败正严重侵蚀着执政党的肌体,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国际上需要我们与其他国家相互适应,寻求建立新型国家关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创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在这个时候,终结了“历史终结论”的中国模式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能否实现,成为中国严肃的思想者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完善中国模式,建立“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话语体系,也成为中国严肃的思想者们的理想与追求。
  这就是本书产生的背景和所要表达的立场。笔者采访了15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思想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总结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分析中国在今天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将为世界所作贡献。全书分为发展篇、战略篇、制度篇、思想篇四个部分,从事实和理论层面阐述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依据所在。
  选择与这些学者对话,是因为,他们是以“中国立场”在思考,在探究,在求真,他们的思想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也有助于启迪心智,培养家国情怀。出版这本访谈录,就是要为这样的中国思想的表达、积累和传播做一件有益之事。
  在此,笔者衷心感谢参与本书的每一位专家学者。感谢他们与广大读者分享其思想成果,并成就了笔者作为一个新闻人和政治学人的心愿与追求——为建立“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话语体系尽绵薄之力。
  同时,笔者衷心感谢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先生。感谢他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他积极、善意、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启发,使笔者得以在一个浮躁喧嚣、充满诱惑的社会里,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坚持做一个有自觉、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闻人。
  历史没有终结,未来对世界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存在挑战。每个国家的战略重心,都应该是办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1954年在第一届人大开幕词中,毛泽东指出:“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在经历了60多年的努力奋斗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成功而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样的成功和独特告诉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没有理由被唱衰的国家,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没有理由对自己国家的未来感到悲观的。恰恰相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百年复兴的伟大目标,“两个一百年”的使命将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完成。
  2014年5月于北京

《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精编本)》——解码中国崛起之路的深刻洞察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浪潮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日益浮现:中国,为何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期盼、国际社会的瞩目,以及无数智识精英的探索。《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精编本)》并非简单罗列成就,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深刻的逻辑、独特的优势与强大的驱动力,为理解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辉煌成就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一幅宏大而精密的画卷。本书的问世,恰逢2014年中国好书的荣耀,标志着其在理论深度、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上的突出贡献,成为一部引领时代思考的力作。 本书的核心在于“道路自信”。它清晰地阐释了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一条独立自主、符合自身国情、并被历史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中国道路”。这条道路,不是对西方模式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僵化的教条主义,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是历经艰辛探索、不断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观的视野,层层剥离,将“中国道路”的内涵、特征、优势及其历史渊源,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 一、历史的回响与经验的积淀:中国道路的历史根基 理解中国道路的起点,在于回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近现代的伟大革命。本书并非沉溺于历史细节,而是从中提炼出塑造中国独特政治哲学和发展理念的基因。中华文明强调的“天人合一”、“民本思想”、“天下大同”等,为中国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塑造了中国人集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牺牲,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每一次探索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历史经验,尤其是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对国家主权的珍视、以及对人民力量的充分认识,都深刻地内化到中国道路的基因之中。 二、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升华:中国道路的核心内涵 “中国道路”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本书着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从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走向独立,到邓小平理论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直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一脉理论的创新,都为中国道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 这是中国道路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本书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党的坚强领导,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国家发展方向不偏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道路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创造历史。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式民主的特点,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是中国道路能够持续推进的强大动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得益于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本书详细阐述了中国如何打破传统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通过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能。 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寻求霸权。本书强调,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挑战谁,而是为了改善自身人民的生活,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这种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以发展为主题,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道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在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与成效。 三、独特的优势与强大的动能:中国道路的支撑体系 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非仅仅依靠理论和历史经验,更在于其内在拥有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的发展动能。 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政府能够有效地集中和调动全国资源,应对重大挑战,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执行力,是西方国家难以比拟的。 庞大的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中国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消费潜力: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也使得中国经济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改革开放的决心: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推动产业升级。这种开放的态度和持续的改革意愿,是保持中国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凝聚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不仅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也为中国道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四、面向未来:挑战与展望 《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精编本)》并没有止步于对过去的总结和对现状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展望。书中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环境污染的压力、科技创新的瓶颈、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的复杂性等等。 然而,正是在对这些挑战的清醒认识中,本书更加凸显了“道路自信”的价值。这种自信,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中国道路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中国发展潜力的充分信心,以及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充分信任。本书认为,中国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语 《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精编本)》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宏大的历史视野、扎实的理论分析和鲜活的现实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崛起奥秘的权威视角。它不仅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有力证明,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清晰指引。这本书的入选2014中国好书,是对其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充分肯定,它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实践,坚定不移地走好属于中国自己的伟大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不懈奋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直击人心,“道路自信”,这四个字蕴含着一股力量,一种对中国发展方向坚定的信念。当我看到它入选2014中国好书的时候,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观点纷呈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是多么重要。这本书似乎就是来回答那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为什么能?”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历史积淀,太多的现实努力。它不仅仅是关于成就的罗列,更关乎那个成就背后的逻辑,那个支撑我们前行的精神内核。我期待着它能带我深入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鲜为人知的中国特色,那些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根源。那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基于对自身实力、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地解读这份“能”的力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走出的这条道路,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并且充满着活力和潜力。

评分

“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精编本)”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近些年国家在国际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突破。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跳出狭隘的视角,去审视其历史脉络、文化基因和制度优势。这本书能够入选“中国好书”,本身就说明了它在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价值。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道路自信”这一概念具象化,并通过详实的论据来支撑“中国为什么能”的论断。是关于改革开放的深邃解读?是关于制度创新的精妙分析?还是关于中国人民精神力量的赞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以及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从更宏观的层面,认识到中国发展所具备的韧性和潜力,从而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评分

“中国为什么能”——这五个字,是无数中国人心中共同的疑问,也是一种强烈的期盼。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核心,而“道路自信”则提供了答案的基石。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而又复杂的问题,以一种“精编本”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它会不会深入探讨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如何打破常规,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我期望从中能够看到关于中国制度优势的详细阐述,关于经济改革的深刻反思,以及关于科技创新如何成为驱动力的论证。同时,我也想了解,这种“道路自信”是建立在怎样的历史文化根基之上?它又是如何体现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中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认知,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发展的逻辑,并从中获得一种对未来的信心。它不应仅仅是一本书,更应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次对中国力量源泉的探寻。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吸引的是其沉甸甸的“精编本”三个字,这暗示着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总是抱有十二分的关注,但又常常感到信息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更是一本引导思考的书。我相信,在探讨“中国为什么能”这个问题时,必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从经济体制的创新,到科技进步的驱动,再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定位。每一个角度都值得深入挖掘,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隐藏着我们 bisher 未曾完全理解的奥秘。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议题一一呈现,让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养分,形成自己对中国发展的独立判断。这种“自信”,或许就源于对这些深层原因的透彻理解,而非停留在表面。

评分

对于“道路自信”这个主题,我一直保持着一种既好奇又期待的态度。尤其当这本书被冠以“2014中国好书”的荣誉时,更是激起了我深入了解的欲望。我所期待的,并非是简单的赞美词句,而是能够触及中国发展本质的深刻洞察。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背后必然有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驱动因素。这本书是否会剖析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性的思维和实践来克服它们?它是否会探讨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这种体制如何为发展提供了保障?我更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奋斗精神的描绘,因为正是这些,构成了中国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于中国发展模式和未来走向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为什么能”的答案,并非单一,而是多维度的、动态的。

评分

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

评分

正版图书,发货速度快。热卖图书,非常不错很喜欢看。

评分

可口可乐了了了

评分

评分

砸了我一个月的时间还没有发货,然后转了很多部门都没有给出解决方案,最后告诉我取消订单,所以很不满意这样的态度!光是协调咨询都打了不下十个电话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党报推荐的读物,党务工作购书

评分

还可以,就是等到货等太久

评分

封面做的很精致 内容写的很丰富! 买来送给朋友的 希望她喜欢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