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學與技術:染料敏化太陽電池

納米科學與技術:染料敏化太陽電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戴鬆元,劉偉慶,閆金定 著
圖書標籤:
  • 納米科學
  •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 光伏技術
  • 新能源
  • 材料科學
  • 納米材料
  • 太陽能
  • 綠色能源
  • 化學
  • 物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08143
版次:1
商品編碼:1149436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納米科學與技術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可供光伏電池、光電轉換器件以及相關技術領域的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參閱,也可供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和教師參考使用。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可供光伏電池、光電轉換器件以及相關技術領域的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參閱,也可供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和教師參考使用。

內容簡介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從可再生能源及光伏太陽電池應用的角度齣發,闡述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研發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介紹太陽電池中光電轉換的基本原理和物理化學過程。基於染料敏化太陽電池近二十年來的研究和發展現狀,詳細介紹與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有關的各方麵內容;具體涉及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結構、工作原理、納米半導體材料研究、電荷傳輸、電池製作、電池模擬計算、電池標準測試及其相關的技術。《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最重要且不同於已有同類書籍的內容,主要是詳細闡述染料敏化太陽電池中存在的多處界麵光電化學過程和電荷傳輸與復閤動力學,以及相關技術研究手段在電子傳輸機理上的作用和輸齣特性。從電荷傳輸和復閤動力學過程、關鍵材料研究以及電池結構優化設計等方麵,闡釋高效染料敏化太陽電池製作的方法和技術途徑。最後對大麵積高效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研發和規模化應用進行介紹與展望。

作者簡介

  戴鬆元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973”計劃首席科學傢(2006~2010年,2011~2015年),華北電力大學可再生能源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新型薄膜太陽電池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委員會委員,國際光化學轉換與太陽能存儲大會(IPS)國際委員會委員(2012~2016年),亞太地區DSC&OPV;國際委員會委員。榮獲2005年度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奬,2007年度第八屆安徽青年科技奬,2012年度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科學技術奬二等奬和2013年度“中國光伏成就奬”。是國際上較早從事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基礎研究和實用化研究的學者,,就材料微觀結構與電池性能影響的關聯機製展開係統性研究,創造性地開展實用化電池組件光、電和熱性能研究,基本解決瞭電池老化和性能衰減難題。建立國內第1條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實驗生産綫及首座500W示範電站係統。2012年成功開發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套製備工藝技術和設備,完成0.5MW中試生産綫建設,建立5kW示範係統,為國內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産業化奠定堅實基礎。發錶學術論文200餘篇,已授權國傢發明專利近20項。

目錄

《納米科學與技術》叢書序PREFACE序序言前言第1章導論11.1太陽電池發展概況11.1.1太陽電池發展簡史11.1.2太陽電池發展現狀31.1.3太陽電池應用概況31.2太陽電池分類及其應用簡介61.2.1太陽電池分類61.2.2太陽電池組件分類及其應用71.2.3矽基太陽電池81.2.4CdTe太陽電池111.2.5CIGS太陽電池141.2.6染料敏化太陽電池161.2.7聚閤物太陽電池191.2.8量子點太陽電池211.2.9其他類新型太陽電池211.3染料敏化太陽電池221.3.1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發展曆程221.3.2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研究現狀251.3.3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技術特點291.3.4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應用前景30參考文獻31第2章納米半導體材料352.1納米半導體材料在DSC中的應用352.1.1納米半導體多孔薄膜的作用352.1.2納米半導體多孔薄膜的製備方法372.2DSC中常用的納米半導體材料402.2.1二氧化鈦402.2.2氧化鋅442.2.3氧化锡462.2.4其他半導體材料462.3新型納米結構材料在電池上的應用472.3.1一維納米材料472.3.2三維納米TiO2多孔薄膜592.4TiO2薄膜的能級結構612.4.1半導體電極的平帶電勢612.4.2半導體電極平帶電勢的測量方法632.4.3測試條件對平帶電勢的影響672.4.4不同微結構薄膜電極的能級結構722.5納米半導體電極修飾862.5.1錶麵物理化學修飾862.5.2元素摻雜882.5.3其他摻雜修飾922.6電極結構優化設計922.6.1小顆粒緻密層的引入922.6.2納米TiO2多孔薄膜層的作用952.6.3大顆粒TiO2薄膜層的光散射效應962.6.4大麵積納米多孔薄膜電極的微結構設計992.7p型光陰極敏化染料太陽電池1032.7.1p型光陰極敏化染料太陽電池原理1032.7.2p型半導體1042.7.3其他p型半導體106參考文獻106第3章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用染料敏化劑1153.1導論1153.1.1染料敏化劑的作用1153.1.2染料敏化劑的分類1163.1.3染料敏化劑的結構及分子設計1173.1.4染料敏化劑相關量化計算1173.2陽極敏化電池用染料敏化劑1193.2.1無機染料敏化劑1193.2.2多吡啶染料閤成及性質1383.2.3羧酸多吡啶釕染料的性質1403.2.4染料分子結構對染料性能的影響1433.2.5羧酸多吡啶釕染料與納晶半導體薄膜的結閤方式1503.2.6有機染料敏化劑1523.3多染料協同敏化1633.4陰極敏化電池用染料敏化劑1643.4.1陰極敏化電池敏化劑的結構特性1643.4.2陰極敏化電池敏化劑研究進展165參考文獻166第4章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用電解質1764.1電解質的分類1764.1.1有機溶劑電解質1774.1.2離子液體電解質1784.1.3準固態電解質1904.1.4全固態電解質1964.2電解質中的氧化還原電對2024.2.1I-/I-3電對2024.2.2非碘氧化還原電對2064.3電解質中的添加劑2084.3.1添加劑的作用原理2094.3.2添加劑的分類2114.3.3添加劑的研究進展214參考文獻218第5章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對電極2305.1對電極及製備方法2305.1.1Pt對電極2305.1.2碳對電極2325.1.3其他對電極材料2345.1.4柔性DSC的對電極2385.2對電極錶麵的氧化還原反應2385.2.1對電極氧化還原反應原理2395.2.2對電極反應的錶徵方法240參考文獻248第6章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界麵光電化學2536.1固/固接觸界麵2536.1.1固/固接觸界麵性質2536.1.2DSC中固/固接觸界麵構成2586.1.3DSC中固/固接觸界麵性質2586.2固/液接觸界麵2606.2.1固/液接觸界麵性質2606.2.2DSC中固/液接觸界麵構成2636.2.3DSC中固/液接觸界麵性質2636.3頻率域內接觸界麵動力學過程2656.3.1時間域與頻率域過程2656.3.2接觸界麵動力學過程測量方法2656.3.3調製電壓下接觸界麵動力學過程2686.3.4調製光作用下接觸界麵動力學過程2896.3.5阻抗譜與IMPS區彆3056.4界麵電子注入過程3106.4.1TiO2能帶形成及與染料的耦閤3106.4.2光生電子的産生與注入動力學3126.5光生電子的傳輸動力學3146.6光生電子的收集動力學3166.7光生電子的復閤動力學3176.7.1I-3/I-氧化還原對的動力學特性3176.7.2光生電子復閤位置3176.7.3光生電子復閤機理3186.7.4局域態對復閤過程的影響3196.8光生電子傳輸與復閤過程的相互限製3206.9TiO2導帶邊移動與錶麵鈍化3226.10接觸界麵特性對動力學的影響3226.10.1兩相接觸界麵電學特性對動力學的影響3226.10.2三相接觸界麵電學特性對動力學的影響3286.10.3不同電解質環境中染料�睺iO2/EL界麵修飾對動力學的影響3376.11接觸界麵光學特性對動力學的影響3446.12不同染料分布條件對動力學的影響346參考文獻350第7章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結構設計與模擬3647.1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工作原理3647.2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性能參數3657.2.1短路電流3657.2.2開路電壓3667.2.3填充因子3667.2.4光電轉換效率3667.3大麵積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結構設計3677.4大麵積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性能模擬3697.4.1光吸收及電子傳輸3697.4.2DSC電荷傳輸379參考文獻394第8章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性能測試及組件應用3978.1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光伏性能測試3978.1.1大氣質量與太陽光譜3978.1.2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測試參數3988.1.3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測試原理4008.1.4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測試標準4028.1.5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光伏性能的多通道實時監測4038.1.6測試環境對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光伏性能的影響4058.2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組件的應用4088.2.1獨立光伏陣列的應用與技術4088.2.2建築一體化的應用與設計4148.2.3光伏農業一體化的應用416參考文獻417附錄縮略語419索引421第5章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對電極2305.1對電極及製備方法2305.1.1Pt對電極2305.1.2碳對電極2325.1.3其他對電極材料2345.1.4柔性DSC的對電極2385.2對電極錶麵的氧化還原反應2385.2.1對電極氧化還原反應原理2395.2.2對電極反應的錶徵方法240參考文獻248第6章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界麵光電化學2536.1固/固接觸界麵2536.2.1固/固接觸界麵性質2536.2.2DSC中固/固接觸界麵構成2586.1.3DSC中固/固接觸界麵性質2596.2固/液接觸界麵2606.2.1固/液接觸界麵性質2606.2.2DSC中固/液接觸界麵構成2636.2.3DSC中固/液接觸界麵性質2636.3頻率域內接觸界麵動力學過程2656.3.1時間域與頻率域過程2656.3.2接觸界麵動力學過程測量方法2656.3.3調製電壓下接觸界麵動力學過程2686.3.4調製光作用下接觸界麵動力學過程2896.3.5阻抗譜與IMPS區彆3056.4界麵電子注入過程3096.4.1TiO2能帶形成及與染料的耦閤3096.4.2光生電子的産生與注入動力學3126.5光生電子的傳輸動力學3146.6光生電子的收集動力學3166.7光生電子的復閤動力學3166.7.1I-3/I-氧化還原對的動力學特性3166.7.2光生電子復閤位置3176.7.3光生電子復閤機理3176.7.4局域態對復閤過程影響3186.8光生電子傳輸與復閤過程的相互限製3206.9TiO2導帶邊移動與錶麵鈍化3216.10接觸界麵特性對動力學的影響3226.10.1兩相接觸界麵電學特性對動力學的影響3226.10.2三相接觸界麵電學特性對動力學的影響3286.10.3不同電解質環境中染料�睺iO2/EL界麵修飾對動力學的影響3376.11接觸界麵光學特性對動力學的影響3446.12不同染料分布條件對動力學的影響346參考文獻350第7章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結構設計與模擬3647.1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工作原理3647.2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性能參數3657.2.1短路電流3657.2.2開路電壓3667.2.3填充因子3667.2.4光電轉換效率3667.3大麵積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結構設計3677.4大麵積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性能模擬3697.4.1光吸收及電子傳輸3697.4.2DSC電荷傳輸379參考文獻394第8章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性能測試及組件應用3978.1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光伏性能測試3978.1.1大氣質量與太陽光譜3978.1.2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測試參數3988.1.3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測試原理4008.1.4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測試標準4028.1.5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光伏性能的多通道實時監測4038.1.6測試環境對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光伏性能的影響4058.2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組件的應用4088.2.1獨立光伏陣列的應用與技術4088.2.2建築一體化的應用與設計4148.2.3光伏農業一體化的應用416參考文獻417

精彩書摘

  第1章導論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隨著化石能源的日趨枯竭和全球對溫室效應的關注,開發利用清潔可再生能源正成為現在和未來世界能源科技發展的主鏇律。  整個化石燃料開采峰值將在21世紀中葉前到來,人類能源結構在21世紀前半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化石燃料開采峰值距今隻有二十幾年,常規能源(煤電或水電)發電成本逐年升高,人類能源麵臨著非常緊迫的替代形勢。  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發展前景明確、技術爭議較少。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既是解決當前能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可節約和替代部分化石能源,促進能源結構的調整,減輕環境壓力;也是實現未來能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傢能源與環境安全,發展低碳經濟,促進我國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戰略選擇。  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使“節能減排”和“低碳”等概念深入人心,使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嚮和導航標轉嚮瞭低碳經濟。光伏發電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是未來低碳社會的理想能源之一,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  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應用領域,太陽能光伏發電在過去10年中得到瞭快速的發展,並且太陽能光伏作為未來世界能源的主要來源,要堅定不移地發展下去。為瞭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齣瞭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滿足一次能源消費15%的目標,以及碳排放強度降低40%~50%的約束性指標,而發展可再生能源、走低碳經濟之路,是實現這一遠大目標的必然途徑。我國接收到的太陽能總輻照量數量驚人,除部分區域日照時數較低外,多數地方可以發展光伏發電。  1.1太陽電池發展概況  太陽電池是一種利用太陽光直接發電,能實現光電轉換的裝置或器件。隻要有光照到電池上,電池就可輸齣電壓及電流,在物理學上稱為太陽能光伏,簡稱光伏[photovoltaics,是由photo(光)和voltaics(伏打)兩個單詞組閤而成的,縮寫為PV]。  1.1.1太陽電池發展簡史  太陽電池發展曆史可以追溯到1839年,當時的法國物理學傢Alexandre-Edmond Becquerel發現瞭光生伏打效應(photovoltaic effect),從此人們開始瞭對“光生伏打效應(簡稱光伏效應)”的研究。  1883年,美國Fritts在一個金屬襯底上製作齣瞭第一個大麵積(30 cm2)太陽電池。  19世紀後期,維也納大學的Moster第一次報道瞭染料敏化的光電效應。  1930年,肖特基(Schottky)首次提齣瞭Cu2O勢壘的光伏效應理論。同年,朗格(Longer)首次提齣可以利用光伏效應製造太陽電池,使太陽能變為電能。  1954年,第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單晶矽pn結太陽電池研製成功,幾個月後此類電池的效率提高到6%。此後不久,商業矽電池便被用於航天領域。  1959年,美國Hoffman公司推齣瞭效率為10%的商業化矽電池。  1960年,首次實現矽太陽電池並網發電。  20世紀60年代,CdTe薄膜電池獲得6%的光電轉換效率。  1967年,第一塊GaAs電池製備成功,效率達到9%。  1974年,非晶矽太陽電池研製成功。  1980年,第一個效率大於10%的CuInSe電池在美國製成;RCA公司的Carlson研製齣瞭效率達8%的非晶矽太陽電池。  1981年,在沙特阿拉伯建立瞭350 kW的聚光電池矩陣。  198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安裝瞭第一個1 MW的實用光伏電站。  1990年,德國提齣瞭“2000個光伏屋頂計劃”,這標誌著太陽電池並網發電技術日趨成熟。  1991年,瑞士洛桑的Gr�|tzel教授提齣瞭納米多孔薄膜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其效率達到7.1%,使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研究獲得瞭突破性的進展。  1993年,納米多孔薄膜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效率達到10%。  1997年,美國“剋林頓總統百萬屋頂計劃”、日本“新陽光計劃”、荷蘭政府“荷蘭百萬屋頂計劃”相繼啓動。同年,光伏電池産能達100 MW。  1999年,全球纍計建立光伏電站達1 GW。  2002年,澳大利亞STA公司建立瞭世界上首個麵積為200 m2的染料敏化太陽電池顯示屋頂,充分體現瞭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未來的工業化前景。  2002年,全球纍計光伏裝機容量達2 GW。  2012年底,全球纍計光伏裝機容量達到瞭95 GW。  2013年,全球纍計光伏裝機容量102.16 GW。  從1954年光伏電池首次齣現到全球纍計建立光伏電站達1 GW,共用瞭45年的時間,而從1 GW到第二個1 GW,僅用瞭3年的時間;  2013年,全球新增裝機容量達到37 GW,纍計裝機容量達到137 GW。2013年,中國新增裝機容量為11 GW,位居全球第一位,纍計裝機約18 GW,位居全球第二位;德國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容量已達到約36 GW,為全球光伏發電發展起到瞭重要的示範作用。許多國際機構研究認為,太陽能將是未來能源供應的主體,預計到21世紀末,太陽能將占到全部能源消費的50%以上。  1.1.2太陽電池發展現狀  自1954年第一塊具有實用意義的太陽電池被研製齣來後,經過近大半個世紀的研究和攻關,各種太陽電池都取得瞭長足的進步,電池效率得到瞭顯著的提高。同時,電池組件效率也大幅提高,部分電池已實現瞭實用化,或正在進行實用化研究與攻關。錶1.1為各類太陽電池截至2013年7月取得的經過第三方認證的電池效率一覽錶。  1.1.3太陽電池應用概況  太陽能光伏發電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一是資源豐富且不會枯竭,是可再生清潔能源。特彆是光伏發電過程不耗水,因此光伏電站建設不受水資源製約,可以在空閑土地上,特彆是可以在沙漠上建設光伏電站。二是光伏電池安裝建設簡單、裝機規模靈活、運行管理方便,既可以利用空曠場地進行建設,也可以與建築結閤建設,幾乎不需要進行運行維護,開發利用的潛力很大。三是光伏發電的輸齣特性與用電負荷特性相吻閤,即光伏發電在太陽光照最強的中午時段輸齣最大,而此時也正是用電的高峰時段,可有效減輕電力係統的調峰壓力,利於優化電力係統運行,節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資源,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2010年全球光伏産業急劇增加。大批新增産能的投入,極大地擴充瞭光伏市場的供應量。2011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為29.6 GW,與2010年的16.8 GW相比增長76.2%。從全球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生産廠商來看,截至2010年底,全球光伏電池産量排名前五位的廠商分彆為河北晶澳公司、美國First Solar公司、無锡尚德公司、保定英利公司和常州天閤公司,産能分彆為1500 MW、1300 MW、1200 MW、1000 MW和930 MW。可以說,從2010年開始,世界太陽能光伏企業的競爭正式升級至吉瓦(GW)級。圖1.1為我國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情況。  近幾年來,麵對時代機遇,世界各國紛紛製訂光伏産業發展計劃。目前光伏電池産業在全球呈現高速增長,多元化需求局麵已經齣現。並網發電依然占市場需求主體,光伏與建築一體化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2010~2020年,預計全球光伏産業年增長率將達34%,年安裝量將達到11.34 GW。據相關預測,203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占世界總電力供應比例將達到10%以上;到21世紀末,太陽能光伏發電所占比例將更高,預計會突破60%。中國《新能源産業振興和發展規劃》明確提齣: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在2020年達到20 GW。但在2012年國際太陽能市場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國傢能源局實時調整太陽能發展計劃,國傢能源局發布的《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指齣:到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5 GW以上。這些數字足以描繪齣太陽能光伏産業未來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明確國傢新能源發展的路綫圖,構建新能源經濟政策體係,加強新能源産業的布局和監管等對未來光伏健康發展至關重要[2]。  1.2太陽電池分類及其應用簡介  1.2.1太陽電池分類  太陽電池是光伏發電係統的核心。從技術的發展程度來區分,太陽電池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代太陽電池,晶體矽電池;第二代太陽電池,包括非晶矽薄膜太陽電池(a-Si)、碲化鎘太陽電池(CdTe)、銅銦鎵硒太陽電池(CIGS)、砷化鎵太陽電池(GaAs)、染料敏化太陽電池(DSC)等;第三代太陽電池,各種疊層太陽電池、熱光伏電池(TPV)、量子阱及量子點超晶格太陽電池、中間帶太陽電池、上轉換太陽電池、下轉換太陽電池、熱載流子太陽電池和碰撞離化太陽電池等新概念太陽電池。  按電池結構劃分,太陽電池可分為晶體矽太陽電池和薄膜太陽電池。  按照使用的基本材料不同,太陽電池可分為矽太陽電池、化閤物太陽電池、染料敏化電池和有機薄膜電池等幾種。  (1) 矽太陽電池。  矽太陽電池依據矽的結晶形態又可分為單晶矽太陽電池、多晶矽太陽電池和非晶矽太陽電池三種。單晶矽太陽電池轉換效率較高,技術也最為成熟。多晶矽太陽電池與單晶矽比較,成本低廉,並且效率高於非晶矽太陽電池。非晶矽薄膜太陽電池成本低、質量輕,便於大規模生産,有較大的潛力。  (2) 砷化鎵太陽電池。  單結砷化鎵Ⅲ-Ⅴ族太陽電池的轉換效率可達28%,抗輻照能力強,但價格不菲,基本僅限於太空等特殊使用。  ……

前言/序言


《納米材料科學與技術:精細化製備與應用》 本書深入探討納米材料的精細化製備技術及其在各個前沿領域的廣闊應用前景。我們從納米尺度的物質特性齣發,係統梳理瞭當前主流的納米材料製備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化學閤成法(如溶膠-凝膠法、水熱/溶劑熱法、微乳液法)、物理法(如氣相沉積、機械研磨)以及生物誘導法。重點關注如何通過精確控製反應參數、晶體生長動力學和後處理工藝,實現對納米材料的尺寸、形貌、晶體結構、錶麵性質以及組分進行精細調控,從而賦予材料特定的功能。 在納米材料的錶徵方麵,本書詳細介紹瞭各類先進的錶徵手段,如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原子力顯微鏡(AFM)在納米結構成像和形貌分析中的應用;X射綫衍射(XRD)和拉曼光譜用於晶體結構和化學鍵的分析;X射綫光電子能譜(XPS)和傅裏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在錶麵成分和化學狀態的鑒定;以及比錶麵積和孔隙率測定(BET)等。這些錶徵技術是理解納米材料結構-性能關係、優化製備工藝的關鍵。 本書的亮點在於其對納米材料在能源轉換與儲存、生物醫藥、催化、環境修復以及傳感器等領域的交叉應用進行瞭深度剖析。 在能源領域,本書將聚焦於高效納米光催化劑的設計與製備,闡述如何通過構建異質結、摻雜、形貌調控等策略,提升其在水分解製氫、二氧化碳還原以及有機汙染物降解等過程中的光催化活性和穩定性。同時,也將探討用於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以及超級電容器的新型納米電極材料,包括納米金屬氧化物、納米碳材料、納米復閤材料等,分析其在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環壽命方麵的潛力。 在生物醫藥領域,本書將深入研究納米材料在藥物遞送、生物成像、疾病診斷和治療方麵的創新應用。我們將討論如何設計具有特定尺寸、錶麵電荷和生物相容性的納米載體,以實現靶嚮藥物釋放、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降低毒副作用。此外,納米探針在熒光成像、磁共振成像(MRI)、計算機斷層掃描(CT)等成像技術中的應用,以及納米材料在光動力療法(PDT)、光熱療法(PTT)等癌癥治療策略中的作用也將得到詳細闡述。 在催化領域,本書將重點關注納米催化劑在均相和多相催化反應中的性能提升。我們將探討納米顆粒的高比錶麵積和特殊的錶麵活性位如何顯著提高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並以有機閤成、環境汙染物催化轉化、以及能源相關催化反應(如燃料電池催化)為例進行說明。 在環境修復領域,本書將介紹納米材料在吸附、催化降解和過濾等方麵的應用,用於去除水體和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有機汙染物以及病原體。例如,納米零價鐵、納米氧化物和活性炭等材料在吸附重金屬方麵的效率,以及納米催化劑在催化氧化分解有機汙染物中的應用。 在傳感器領域,本書將探討基於納米材料的各類高性能傳感器,包括氣體傳感器、生物傳感器和化學傳感器。我們將分析納米材料的電學、光學或聲學性質如何隨外界環境(如氣體濃度、生物分子結閤、化學物質存在)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從而實現高靈敏度、高選擇性和快速響應的檢測。 本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通過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幫助讀者理解納米材料的獨特性能是如何通過精細化製備實現的,以及這些材料如何解決現實世界中的挑戰。本書不僅適閤從事納米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員,也為材料科學、化學、物理、生物醫學、環境工程等相關領域的學生和工程師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將能深入體會到納米尺度控製帶來的巨大潛力,並激發更多創新性的研究思路。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沉浸在這本書的文字中時,我仿佛化身為一個微觀世界的探索者,親身感受著納米尺度下的能量流動與轉化。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識和卓越的錶達能力,將“染料敏化太陽電池”這一復雜的技術,變得生動而引人入勝。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染料”的精妙描述。它不是簡單的顔料,而是整個太陽能收集係統的“心髒”。我被作者對不同染料分子設計思路的講解所深深吸引,例如如何調整分子的電子結構以優化光吸收範圍,如何提高電子注入半導體材料的效率,以及如何確保染料在長期工作中的穩定性。書中對“半導體氧化物”這一基底材料的深入分析,也讓我對整個電池的性能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仿佛能夠“看到”TiO2納米晶體如何構建起一個高效的電子傳輸通道,以及如何與染料分子形成完美的“接口”。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種技術的介紹,更是一種對科學精神的詮釋,它鼓勵我去思考,如何通過對微觀世界的精巧設計,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更有效利用。我從書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未來能源的憧憬,以及一種積極參與科學探索的動力。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中仿佛描繪齣一幅幅精美的微觀圖景,充滿瞭能量與色彩。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將納米科學的理論精髓與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工程實踐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染料敏化”這一核心概念的闡釋。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染色”,而是一種精妙的光電耦閤機製,通過染料分子吸收光子,激發電子,再將電子注入到半導體骨架中,從而實現光能嚮電能的轉化。書中對不同類型染料(如金屬配閤物、有機染料、量子點)的詳細介紹,讓我看到瞭這個領域豐富的多樣性和不斷創新的活力。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介紹,而是深入剖析瞭影響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性能的關鍵因素,例如染料的閤成方法、吸附在TiO2錶麵的取嚮、電荷的注入和傳輸效率,以及電荷的復閤等。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釋“染料分子與TiO2界麵的電子轉移”這一復雜過程時,所使用的直觀的比喻和清晰的邏輯。它讓我仿佛能夠“看到”電子如何在微觀尺度上完成“跳躍”和“傳遞”的舞蹈。這本書讓我對“納米”這一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並非一個抽象的尺度,而是蘊藏著無限可能性的微觀世界,而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正是這一世界中一個充滿潛力的能源解決方案。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微觀世界能源奧秘的奇妙旅行。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染料敏化太陽電池”這一前沿技術,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染料”這一核心元素的深入解讀。它並非隻是簡單的顔色,而是光能捕捉與轉化的“魔法師”。作者詳細闡述瞭不同染料分子的化學結構如何影響其光吸收能力,以及如何與半導體基底材料(如TiO2)進行高效的電子耦閤。我被書中關於“電子注入”和“電荷分離”的機製分析所深深吸引,它讓我仿佛能夠“看到”光子如何激活染料,並將電子“注入”到半導體材料的導帶中,從而産生電荷。書中對“染料敏化太陽電池”不同組件的詳細介紹,包括電解質、對電極等,也讓我對整個係統的運作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欣賞作者在解釋復雜物理化學原理時,能夠運用恰當的比喻和生動的圖示,化繁為簡,讓即使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領略到其中的精妙之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扇讓我窺探未來清潔能源發展方嚮的窗口,它激發瞭我對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並讓我對接下來的技術突破充滿期待。

評分

這本書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未來能源世界的大門,讓我得以一窺納米科學在其中的奇妙應用。作者以一種兼具科學嚴謹性和人文關懷的筆觸,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工作原理。我被書中關於“染料”這一核心角色的描述深深吸引。它並非簡單的顔色添加劑,而是整個能量轉換鏈條上的關鍵驅動力。作者詳細解釋瞭染料分子如何吸收太陽光,激發電子,並將這些能量“傳遞”給半導體材料。我尤其著迷於書中關於不同染料結構與吸收光譜之間關係的探討。從金屬配閤物染料的穩定性和高效性,到有機染料的低成本和可設計性,再到量子點染料的寬光譜吸收能力,作者為我展現瞭一個充滿創新和競爭的技術圖景。書中對於“電荷分離”和“電子傳輸”過程的詳細講解,也讓我對能量轉換的效率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仿佛能夠“看到”電子在納米尺度上如何被引導、被加速,最終匯聚成電流。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技術介紹,更是一種對科學智慧的贊頌,它讓我感受到,通過對微觀世界的精確控製,我們可以實現宏大的能源夢想。我對接下來的研究和應用充滿期待,並希望能夠在這個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

評分

翻開這本書,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微觀世界能量轉換奇跡的大門。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造底蘊和非凡的敘事能力,將“染料敏化太陽電池”這一前沿技術,以一種令人著迷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被書中對“染料”的精準描繪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為電池“染色”,更是整個能量收集和轉換過程的“靈魂”。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染料分子的設計理念,如何通過精巧的化學結構調整,使其能夠高效地吸收不同波長的太陽光。我被書中對“電子注入”和“電荷分離”機製的深入剖析所深深打動,它讓我仿佛能夠“看到”光子如何激發染料分子,然後將電子“泵送”到半導體材料的導電帶中,從而産生可用的電流。書中對“納米結構”的廣泛應用,特彆是TiO2納米晶體的使用,也讓我深刻理解瞭材料形貌控製在提升電池性能中的關鍵作用。我欣賞作者在解釋抽象的物理化學原理時,能夠運用恰當的比喻和生動的圖示,化繁為簡,使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其中的奧妙。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指南,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通過微觀世界的精巧設計,實現可持續能源夢想的史詩,它讓我對接下來的科學探索充滿瞭無限的憧憬。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扉頁,便被一種強烈的科學探索精神所感染。作者以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獨到的見解,將納米科學的宏大圖景與染料敏化太陽電池這一具體應用領域緊密結閤,勾勒齣瞭一幅令人心馳神往的能源未來藍圖。書中對於光電轉換過程的詳細闡述,讓我深刻理解瞭從光子吸收、電子注入到電荷分離的每一個關鍵環節。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染料敏化劑與半導體氧化物(如TiO2)之間界麵電子轉移動力學的精闢分析,這種對於微觀界麵行為的深入剖析,直接揭示瞭影響太陽電池效率的核心因素。我被那些描述電子在納米尺度上“跳躍”和“流動”的文字所吸引,仿佛能親眼目睹能量在其中高效傳遞的奇妙景象。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各種類型的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包括傳統的基於釕的染料敏化電池,以及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有機染料敏化電池和量子點敏化電池,並對其各自的優缺點進行瞭詳盡的比較。這種全麵的視角讓我對整個技術的發展曆程和不同技術路綫的演進有瞭清晰的認知。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釋復雜的物理化學原理時,能夠運用恰到好處的類比和圖示,化繁為簡,使我這樣一個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其中的精妙之處。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引導我去思考如何從本質上理解問題,並從中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我在這本書中獲得的不僅僅是技術知識,更是一種對科學研究嚴謹態度和創新精神的體悟。

評分

這本書就像是一本微觀世界的奇妙百科全書,為我揭開瞭“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神秘麵紗。作者以其卓越的寫作功底,將復雜的納米科學理論,轉化為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敘述。我被書中對“染料”這一核心角色的生動刻畫所深深吸引。它不再是簡單的著色劑,而是太陽能轉換的“引爆者”。作者深入剖析瞭染料分子的結構如何決定其光吸收的範圍和效率,以及如何有效地將吸收的光能轉化為電子激發。我尤其著迷於書中關於“染料敏化”過程的詳細描述,從光子吸收、電子激發,到電子注入到半導體材料,再到電荷的分離與傳輸,每一個環節都充滿著精密的科學設計。書中對“TiO2納米晶體”作為電子傳輸骨架的闡述,也讓我對材料科學在能源領域的重要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仿佛能夠“看到”無數微小的TiO2顆粒如何構成一個多孔的網絡,為電子的快速傳輸提供瞭通道。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一種對自然智慧的藉鑒和對未來能源的展望。它讓我對接下來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充滿好奇,並激發瞭我對可持續能源發展的熱切追求。

評分

這本書仿佛是一場引人入勝的科學冒險,帶領我深入探索瞭納米尺度下能量轉換的奧秘。作者以其卓越的敘事能力,將“染料敏化太陽電池”這一略顯晦澀的技術概念,變得生動而富有吸引力。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染料”這一核心角色的深入刻畫。它不再是簡單的著色劑,而是集光能捕獲、電子激發和能量傳遞於一身的“多麵手”。作者通過詳細介紹不同染料分子的設計原理和結構-性能關係,讓我認識到,一個成功的染料分子,需要兼顧廣泛的光譜吸收能力、高效的電子注入效率以及穩定的化學性質。我被書中對有機染料閤成策略的探討深深吸引,它揭示瞭科學傢們如何通過精巧的化學閤成手段,創造齣能夠更有效地捕捉太陽光譜的“人造葉綠素”。同時,我也被書中關於TiO2納米晶體作為電子傳輸介質的討論所打動。作者詳細闡述瞭TiO2納米結構的形貌、孔隙率以及其與染料的界麵性質如何影響電子傳輸的效率和復閤速率。這種對材料微觀結構的精細調控,直接關係到太陽電池的整體性能,讓我體會到納米材料在能源領域的巨大潛力。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利用自然法則,通過微觀世界的精巧設計,實現可持續能源夢想的精彩篇章。它讓我對接下來的科學研究充滿瞭好奇,並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究這個領域的濃厚興趣。

評分

這本書如同一位睿智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索瞭納米科學在清潔能源領域——特彆是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非凡應用。作者以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獨特的視角,將復雜的技術原理娓娓道來。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染料”這一核心元素的細緻解讀。它不再是簡單的著色劑,而是整個光電轉換過程中的“能量捕手”。我被作者對不同染料分子設計思路的闡述所深深吸引,例如如何通過改變分子結構來優化光譜吸收範圍,以及如何提高電子從染料注入到半導體材料的效率。書中關於“電荷分離”和“電荷傳輸”機製的詳盡分析,讓我仿佛能夠“看到”電子在納米尺度上如何被有效地引導和加速,從而匯聚成電流。我欣賞作者在解釋復雜物理化學原理時,能夠運用恰當的比喻和生動的圖示,化繁為簡,使得我對“納米”這一概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並理解瞭它在能量轉換中的重要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太陽能電池的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利用自然法則,通過微觀世界的精巧設計,實現可持續能源未來的精彩篇章,它激發瞭我對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並讓我對接下來的技術突破充滿期待。

評分

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微觀世界奇妙景觀的窗戶,讓我得以一窺那些肉眼無法企及的精妙結構和令人驚嘆的能量轉換機製。 從一開始,作者就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納米尺度的尺度下,物質所展現齣的全新特性,而這種特性的核心,便是那些被稱為“染料”的分子。 它們如同微型的太陽能捕獲器,能夠吸收陽光中的能量,並將之轉化為電能。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染料分子結構與光吸收效率之間關係的深入探討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通過大量的實驗案例和理論解釋,層層剝開染料分子設計的奧秘。 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分子設計實驗室,跟著研究人員一起,思考如何調整分子中的基團,如何優化電子傳輸路徑,以期在有限的窗口內捕獲盡可能多的光子。 這種將化學、物理和工程學巧妙融閤的描述,讓我在理解復雜概念的同時,也感受到瞭科學探索的魅力。 書中對於不同類型染料的比較分析,也讓我對這一領域的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從早期的釕配閤物到如今更環保、更高效的有機染料,每一步的進步都凝聚著無數科學傢的智慧和汗水。 我常常會在閱讀時陷入沉思,想象著這些微小的分子在陽光下是如何工作的,它們與半導體材料之間的協同作用又是如何實現的。 這本書的語言雖然嚴謹,但並不枯燥,它總能在關鍵之處用恰當的比喻和生動的描述,幫助讀者理解抽象的概念。 對於我這樣一位對新能源技術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入門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接觸到前沿的科學研究成果。 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像是一部關於微觀世界能源革命的史詩,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和對未來的憧憬。 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更多關於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在實際應用中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它們在可持續能源發展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評分

很實用的一本書,到貨非常快

評分

還不錯,學習使用的,是原版書

評分

印刷質量好,圖書內容豐富

評分

好書,愉快購物經曆

評分

很專業很係統,值得一看

評分

印刷質量好,圖書內容豐富

評分

好書,愉快購物經曆

評分

………………

評分

還不錯,學習使用的,是原版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