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本專門講解防範考試中電子作弊的圖書。
內容簡介
《電子作弊防範技術與實踐》重點介紹考試作弊中使用的電子設備和係統的構成及工作原理,以及在考試作弊中的應用方法,據此藉用電子戰技術探討防範考試作弊的原理、方法及設備。《電子作弊防範技術與實踐》共分6章,第1章是緒論,主要介紹科舉考試的産生,考試與作弊如影相隨“方生方死”,科舉考試作弊中的防範措施,現代考試作弊原因與現狀,以及可能的防範措施;第2章介紹瞭夾帶作弊使用的電子設備和防範措施;第3章介紹瞭考試作弊使用的傳遞作弊設備及其運用;第4章在簡單介紹瞭電子戰概念後,較詳細地介紹瞭傳遞作弊剋星——通信對抗的基本原理和相關技術,及其在當今考場中的運用,按此原理構成的管製設備和它們的基本性能;第5章具體而詳細地介紹瞭考場內聽聲設備的基本原理、構成、使用方法與防範措施;第6章結閤考場條件討論瞭管製設備在不同配置情況下的作用範圍。
《電子作弊防範技術與實踐》的主要讀者對象是國傢、省、市、縣相關部門,如教育、組織、人事、各級學校等,從事考試管理和頻譜管理的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從事電子戰的科研、設備研製和生産的專業人員。《電子作弊防範技術與實踐》也可作為無綫電通信專業及其他相關專業的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硃慶厚,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先後在〔電子〕部屬19、29、36、54所從事通信對抗科研工作達四十多年。參加過該專業多項重大課題研究工作,曾獲國防科學技術一等奬和部科技進步一等奬等奬項。總結工作經驗著書立說,應邀到相關單位講學。獨立撰寫並公開發錶近百篇論文,多篇獲奬。曾獲河北省老教授協會授予“科教興冀”學術成果奬。現為北京中天飛創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研究員、技術總監。
內頁插圖
目錄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
1.1 科舉考試的産生 1
1.1.1 早期選拔人纔的方法 1
1.1.2 考試的齣現 2
1.1.3 科舉考試的産生 2
1.2 科舉考試的實施與作弊的産生 4
1.3 趣話科舉考試作弊 6
1.3.1 作弊第一式:夾帶 6
1.3.2 作弊第二式:槍替 7
1.3.3 作弊第三式:關節 8
1.3.4 作弊第四式:傳遞 9
1.3.5 作弊第五式:泄題 9
1.3.6 作弊第六式:冒籍 10
1.3.7 作弊第七式:權勢 11
1.3.8 作弊第八式:割捲 12
1.4 現代考試作弊現狀 12
1.5 現代考試類型和作弊特點 16
1.5.1 現代考試類型 16
1.5.2 現代考試作弊的特點 17
1.6 考試作弊的防範 18
1.6.1 嚴格的考試製度與嚴厲的懲處是古代防範考試作弊的手段 18
1.6.2 綜閤治理纔是防範考試作弊的最好方法 20
1.6.3 電子戰——社會公平正義的保護神 21
1.6.4 對作弊者的忠告 22
第2章 夾帶作弊與防範 24
2.1 用於夾帶作弊的電子設備 25
2.2 夾帶作弊的防範 30
2.2.1 夾帶作弊防範的基本方法 30
2.2.2 防範夾帶作弊的金屬探測器 30
第3章 傳遞作弊與設備 38
3.1 傳遞作弊的不同方式 38
3.1.1 考場內的傳遞作弊 38
3.1.2 考場內外的非團夥傳遞作弊 39
3.1.3 團夥傳遞作弊 39
3.2 傳遞作弊使用的設備 43
3.2.1 試題獲取使用的設備 44
3.2.2 場外作弊組織者將答案傳給答題“槍手”設備 46
3.2.3 “槍手”迴傳答案設備 46
3.2.4 將答案傳給考生的作弊設備 46
3.2.5 場內考生使用設備 46
3.3 傳遞作弊使用的設備簡介 47
3.3.1 傳遞作弊使用的非無綫電設備 47
3.3.2 傳遞作弊使用的無綫電設備 48
3.4 通信設備(係統)在考試作弊中的運用 49
3.4.1 無綫電對講機 49
3.4.2 集群通信的運用 54
3.4.3 無綫數傳通信係統 57
3.4.4 無綫電尋呼係統 61
3.4.5 小靈通與大靈通 62
3.4.6 蜂窩移動通信設備 63
3.4.7 無繩電話 66
3.4.8 其他係統 67
3.5 傳遞作弊使用的無綫電設備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68
3.5.1 傳遞作弊使用的無綫電設備的通用要求 68
3.5.2 傳遞作弊使用的無綫電設備的特點 68
3.5.3 考試作弊設備的發展趨勢 69
第4章 電子戰——傳遞作弊的剋星 70
4.1 通信對抗與傳遞考試作弊 70
4.2 通信對抗偵察 71
4.2.1 對信號的搜索截獲 72
4.2.2 頻率搜索 75
4.2.3 信號的分選 77
4.2.4 信號參數測量和識彆 80
4.3 通信對抗乾擾 80
4.3.1 通信乾擾要研究的問題 81
4.3.2 接收機(係統)和接收方式不同其受擾性能也不同 84
4.3.3 無綫電乾擾信號應具有的特性 91
4.3.4 通信信號的最佳乾擾樣式 93
4.3.5 提高乾擾效果的方法 95
4.3.6 多信道(頻點)乾擾 97
4.3.7 轉發式乾擾 102
4.3.8 實施警示和冒充注意事項 104
4.4 典型的通信對抗設備 105
4.4.1 典型通信對抗設備構成 105
4.4.2 通信對抗實施的工作流程 106
4.4.3 典型設備性能 107
4.5 通信對抗在傳遞考試作弊中的運用 110
4.6 不同考試作弊設備的對抗方法 111
4.6.1 不依托網絡的作弊設備的對抗 113
4.6.2 集群通信用於考試作弊的防範 114
4.6.3 利用蜂窩移動通信作弊的防範 117
4.6.4 數傳與短信作弊的防範 123
4.6.5 典型無綫電管製設備介紹 123
第5章 考場內聽聲設備的使用與防範 126
5.1 預備知識 126
5.1.1 人類從外界獲取信息的方法 126
5.1.2 人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126
5.2 耳機 129
5.2.1 動圈式耳機構成與工作原理 129
5.2.2 其他耳機工作原理簡介 131
5.2.3 稀土米粒耳機 132
5.2.4 有源電子耳機 134
5.2.5 骨導無綫耳機——骨導聽聲裝置 136
5.3 耳機在考場中的運用 138
5.3.1 集中隱蔽方式的射頻直傳式耳機 138
5.3.2 分散隱蔽方式 139
5.3.3 使用音頻電磁波代替導綫設備的運用 140
5.3.4 小結 142
5.4 考試作弊耳機的防範 143
5.4.1 耳機的防範與音頻電磁波乾擾耳機原理 143
5.4.2 音頻電磁波警示和乾擾設備 144
5.4.3 音頻電磁波警示和乾擾設備的使用 144
5.4.4 音頻電磁波警示和乾擾設備的使用注意事項 145
5.4.5 使用音頻電磁波警示和乾擾設備的優點 146
5.5 音頻耳機探測儀 147
第6章 管製設備的作用範圍概算 148
6.1 兩種作用範圍都與路徑損耗有關 148
6.2 自由空間傳播的路徑損耗 149
6.2.1 符閤自由空間傳播的兩種情況 149
6.2.2 自由空間傳播的路徑損耗的計算公式 150
6.3 天綫低架時錶麵波傳播路徑損耗 151
6.4 天綫高架雙射綫電波傳播模式下路徑損耗 155
6.5 移動通信條件下的電波傳播路徑損耗 161
6.6 考試作弊與防範中的電波傳播 168
6.6.1 考試作弊的電波傳播 168
6.6.2 管製設備至考試作弊接收設備的電波傳播 169
6.7 管製設備輻射電磁波安全的考慮 170
6.7.1 正確認識電磁波 170
6.7.2 充分認識天綫周圍的空間電磁場性質 171
6.7.3 保障管製設備輻射的電磁波能量不對相關人員構成傷害的概算 172
參考文獻 177
前言/序言
《數字時代的隱形戰場:信息安全與對抗策略》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數字世界已滲透至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個人隱私到國傢安全,從商業運營到學術研究,無不與數字信息息息相關。然而,伴隨而來的,是日益復雜和嚴峻的信息安全挑戰。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可能催生新的攻擊手段;每一次數據的流通,都伴隨著潛在的泄露風險。在這個看不見的戰場上,信息不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力量的源泉,也因此成為瞭各方勢力覬覦與爭奪的焦點。 《數字時代的隱形戰場:信息安全與對抗策略》一書,旨在深入剖析當前數字信息領域所麵臨的錯綜復雜的安全威脅,並係統地闡述應對這些威脅的有效策略與前沿技術。本書並非孤立地探討某個單一的安全技術,而是從宏觀視角齣發,將信息安全置於數字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力求勾勒齣信息對抗的完整圖景。 第一部分:數字信息安全概覽與挑戰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首先為讀者構建一個關於數字信息安全的基礎認知框架。這部分內容將涵蓋: 數字信息的本質與價值: 深入探討數字信息在現代社會中的核心地位,分析其如何成為個人、組織乃至國傢的核心資産,以及信息的敏感性、流動性所帶來的固有風險。我們將從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訪問權等多個維度,揭示信息價值的雙重性——既是驅動發展的引擎,也可能成為被攻擊的靶子。 信息安全威脅的演變與分類: 迴顧信息安全威脅的發展曆程,從早期簡單的病毒、木馬,到如今更具迷惑性和破壞性的高級持續性威脅(APT)、勒索軟件、供應鏈攻擊等。本書將對各類威脅進行詳細分類,並解析其背後的技術原理、攻擊模式以及潛在的危害。例如,我們將分析惡意軟件如何通過社會工程學、漏洞利用等手段滲透係統,數據竊取如何影響個人隱私和商業機密,而網絡攻擊又如何威脅關鍵基礎設施的穩定運行。 信息安全風險的評估與管理: 強調風險管理在信息安全中的核心作用。本書將介紹常用的風險評估模型和方法,如何識彆潛在的漏洞和威脅,評估其發生的概率和影響程度,並在此基礎上製定優先級和應對措施。這部分內容將涉及資産識彆、威脅建模、脆弱性分析等關鍵步驟,幫助讀者理解如何係統性地降低安全風險。 信息安全法律法規與倫理考量: 探討信息安全領域日益重要的法律法規體係,如數據保護法、網絡安全法等,以及這些法律如何規範信息的使用和保護。同時,本書也將觸及信息安全領域存在的倫理爭議,如隱私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以及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準則。 第二部分:信息安全防護的核心技術 在理解瞭數字信息安全麵臨的挑戰之後,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構建堅實防禦體係的核心技術。這部分內容將涵蓋: 身份認證與訪問控製: 深入講解如何確保“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訪問“正確的信息”。內容將包括密碼學原理在身份認證中的應用(如公鑰加密、數字簽名),多因素認證(MFA)的實現機製,以及基於角色的訪問控製(RBAC)、基於屬性的訪問控製(ABAC)等精細化授權模型。我們將解析不同認證技術的優缺點,以及在不同場景下的最佳實踐。 網絡安全防護: 詳細介紹保護網絡通信不受侵擾的技術。這包括防火牆(包括下一代防火牆NGFW)、入侵檢測/防禦係統(IDS/IPS)、虛擬專用網絡(VPN)的工作原理和配置要點。本書還將探討網絡流量分析、協議加密(如TLS/SSL)以及網絡隔離等策略,以構建縱深防禦的網絡安全體係。 數據加密與隱私保護: 講解如何通過加密技術保護數據的機密性和完整性。內容將涵蓋對稱加密與非對稱加密的區彆與應用場景,數據在傳輸、存儲和使用過程中的加密策略。同時,也將介紹一些新興的隱私保護技術,如差分隱私、同態加密等,以及它們在數據分析和共享中的應用潛力。 端點安全與惡意軟件防護: 關注終端設備(如電腦、手機)的安全。這部分將深入剖析防病毒軟件、終端檢測與響應(EDR)解決方案的原理和功能,以及它們如何檢測、阻止和響應各種惡意軟件的攻擊。我們將分析惡意軟件的隱藏技術和繞過策略,以及如何通過加固終端係統來提升安全性。 安全審計與監控: 強調對係統行為進行記錄和分析的重要性。本書將介紹安全信息與事件管理(SIEM)係統的作用,如何收集、關聯和分析日誌信息,及時發現異常行為和安全事件。我們將討論日誌的有效收集、存儲和分析方法,以及如何構建有效的威脅情報機製。 第三部分:高級對抗策略與前沿探索 隨著攻擊技術的不斷演進,僅僅依靠傳統的防禦手段已不足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威脅。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著眼於更高級彆的對抗策略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威脅情報與態勢感知: 探討如何利用威脅情報來預判和應對潛在的攻擊。內容將包括威脅情報的來源、收集、分析與應用,以及如何構建主動的態勢感知能力,及時掌握網絡空間的動態,洞察攻擊者的意圖和行動。我們將分析當前主流的威脅情報平颱和共享機製。 安全自動化與響應(SOAR): 介紹如何利用自動化技術來提高安全事件響應的效率和準確性。本書將解析安全編排、自動化與響應(SOAR)平颱的架構和功能,以及如何通過預設的劇本(Playbook)來自動化執行諸如告警分類、事件調查、威脅遏製等任務,從而減輕安全人員的負擔,縮短響應時間。 雲安全與物聯網安全: 針對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帶來的獨特安全挑戰,進行深入探討。我們將分析雲環境下的共享責任模型,如何保障雲數據的安全,以及物聯網設備由於其多樣性、低計算能力等特點而麵臨的特殊安全風險,並提供相應的防護建議。 零信任安全模型: 介紹“永不信任,始終驗證”的零信任安全理念,並闡述其在現代網絡安全架構中的重要性。本書將解析零信任的核心原則,如最小權限原則、微隔離、持續驗證等,以及如何將其落地到實際的網絡和應用設計中,以應對邊界模糊化的安全挑戰。 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在安全領域的應用: 探索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L)如何賦能信息安全。我們將討論AI/ML在惡意軟件檢測、異常行為分析、威脅預測等方麵的應用案例,以及它們在提升安全防禦能力方麵的巨大潛力。同時,也會探討AI被攻擊者利用的可能性,以及未來的攻防博弈。 未來展望與人纔培養: 對信息安全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包括量子計算對密碼學的影響,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應用等。同時,本書也將強調培養閤格信息安全人纔的重要性,以及當前人纔短缺的現狀,並提齣一些關於人纔培養的思考。 《數字時代的隱形戰場:信息安全與對抗策略》一書,力求以嚴謹的理論分析、豐富的實踐案例和前瞻性的技術洞察,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信息安全知識體係。無論您是信息安全領域的專業人士,還是對數字世界安全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本書都將為您揭示信息安全背後的邏輯,賦能您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數字時代,更好地保護自己、組織和數字資産。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份理解數字時代復雜生態的指南,一份應對看不見的威脅的行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