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材》力图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和新观念,充分反映学前儿童心理的主体性、客观性和规律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材》力图阐明儿童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除着重阐述认知、情感、社会化三条心理发展主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趋势外,还努力反映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各类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特点,贴近学前儿童的主观世界。此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材》在介绍有关知识的同时,注重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的宣传,力图让学习者树立应有的科学精神。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
[本章提要]
第一节 心理现象与心理学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发展中的学前儿童心理
[学习目标]
[本章提要]
第一节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交往中的学前儿童心理
[学习目标]
[本章提要]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
[学习目标]
[本章提要]
第一节 音乐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 美术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三节 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结语——学前儿童在发展中
[学习目标]
[本章提要]
第一节 正确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 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思考与练习]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儿童在识别颜色的过程中,一般先认识颜色,然后才学会标志颜色的词。将标志颜色的词与相应的颜色联系起来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大约4岁起,儿童能将基本颜色与其名称联系起来。5~7岁的儿童能正确地命名常见的颜色。有研究认为,5岁是儿童颜色命名和再认能力发展的转折点。
儿童的颜色视觉有个别差异,也有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孩的颜色辨别能力比男孩强。儿童的颜色视觉能力通过适当的学习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色盲有许多种类,最常见的是红绿色盲,患者不能辨别红色和绿色。色盲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一般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色盲患者占总人口的3%~4%。(二)听觉新近的研究表明,不仅新生儿有听觉,连胎儿都有听觉。研究发现,孕妇子宫内有一种低周波动,这种波动与孕妇的脉搏一致。孕妇说话时,她的声音也传人子宫内。孕妇身体周围500~1000赫兹的声波能完好地传人子宫,影响胎儿。但高强度和高频率的噪声对胎儿有危害,轻则影响身心发展,尤其是导致听力损伤,重则可能导致胎儿流产或死亡。媒体上已经有此类报道,劣质胎教音带导致胎儿耳聋。妊娠20周的胎儿已经具备听觉能力。25周的胎儿对声音刺激能做出身体运动的反应,并伴随生理指标的变化。28周的胎儿对声音刺激表现出惊跳反射,紧紧地闭起眼睑。研究者发现,胎儿的这些反应还具有预测性。凡不能做出这类反应的胎儿出生后往往有听觉问题。研究还进一步发现,新生儿的心理与行为与胎儿期的心理与行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有实验对5个月的胎儿进行听觉刺激,将90分贝的声音通过母腹上的扬声器连续发音5秒,发现胎儿心律突然加快。随着成长,胎儿对音响的反应越来越明显。胎儿出生后,用同样的音响作用于新生儿,发现这个新生儿心律的反应与胎儿期的反应十分类似。
1.听觉敏度
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听觉阈限在最好的情况下比成人高10~20分贝,最差时要比成人高40~50分贝。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听觉阈限逐步下降。4~7岁的儿童对纯音的听觉敏度不同于成人的听觉敏度。相比之下,在不同的频率上,儿童的听觉阈限比成人高2~7分贝。13岁以下儿童的听觉敏度在所有频率上都很低,在低频范围里更低一些。4~13岁儿童听觉阈限的变化,在低频区域内是6~7分贝,在高频区域内是2~5分贝。儿童对纯音的最低听觉阈限出现在14~19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儿童的听力最好。
听觉除了要求“听见”声音,还要求能辨别声音的差异。差异包括声音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等。婴儿对这些差异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最典型的反应是低频声音对婴儿的安抚作用。这种现象早在胎儿8个月时就表现出来了。胎儿对父亲的声音比对母亲的声音更容易接受。当然,婴儿的辨别不如成人精细,但其辨别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儿童对语言的听觉敏度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其速率在不同年龄阶段各不相同。4~9.5岁期间发展较慢,以后发展相对加快。例如,4~9.5岁期间,儿童的听觉阈限下降3~4分贝,而9.5~12.5岁期间,下降6~7分贝。
2.听觉定位
婴儿的听觉定位表现出令人费解的U形发展。新生儿出生后5分钟就表现出听觉定位的能力。但2~3个月时,这一能力却消失殆尽,直到4——5个月时才再次出现。有可能早期的定位是一种皮质下的原始反射,而后来重新出现的定位能力是来自皮质相对成熟的反应,具有更多的认识功能。
……
前言/序言
《婴幼儿心理行为透视:从感知到认知的早期轨迹》 本书深入探索婴幼儿时期(0-3岁)身心发展的奥秘,以科学的视角和生动的案例,为家长、幼教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儿童早期成长的人们提供一份详实的研究指南。我们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框架,而是融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呈现一个全面、动态的婴幼儿发展图景。 第一章:初生之光——感知世界的基石 本章重点解析新生儿的原始能力,以及这些能力如何成为他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起点。我们将详细阐述: 感官系统的觉醒与发展: 婴儿并非一张白纸。从出生那一刻起,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系统便已开始运作,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将探讨视觉的空间感知、物体识别的早期迹象,听觉对语音的敏感性,以及触觉在情感连接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婴儿如何从模糊的图像中辨认出母亲的面孔?为什么他们对高频的、带有韵律的声音特别着迷?触觉的刺激又如何影响他们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 原始反射与运动发展的初步探索: 抓握反射、吸吮反射、 Moro反射等原始反射,虽然是本能的反应,却为婴儿提供了与外界互动的初步方式,并为日后更复杂的精细和粗大运动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本章将剖析这些反射的生理机制,以及它们如何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逐渐消失或转化为有意识的运动。我们会观察婴儿如何从最初的无意识肢体挥动,逐步发展到能够自主抬头、翻身、坐起,并为爬行做准备。 早期情绪体验的萌芽: 即使在咿呀学语之前,婴儿也已经拥有丰富的情绪体验。本章将介绍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如愉悦、烦恼、恐惧和愤怒。我们将探讨这些情绪的生理基础,以及它们如何通过面部表情、哭声和身体姿态来表达。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关注父母或其他主要看护者如何回应这些早期情绪信号,以及这种回应如何影响婴儿的情感调节能力和亲子依恋的形成。 第二章:探索的脚步——运动与认知发展的互动 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完善,婴儿开始主动探索周围的环境,这一过程极大地推动了他们的认知发展。本章将聚焦于运动能力与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粗大运动的发展与空间认知的深化: 从爬行到行走,每一次粗大运动能力的提升,都为婴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探索空间。我们将分析爬行如何帮助婴儿建立空间表征,理解物体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关系。行走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方向感、平衡感和对三维空间的感知。本章还将探讨不同爬行和行走方式对婴儿认知发展的影响。 精细运动的精进与操作性智能的崛起: 抓握、捏取、投掷、堆叠……精细运动的发展不仅是手部肌肉的训练,更是手眼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体现。我们将详细介绍从最初的“巴掌抓握”到“三指捏取”的发展过程,以及这些精细动作如何为婴儿理解物体的属性(如大小、形状、材质)提供直接的经验。同时,我们将讨论婴儿如何通过对物体进行反复的操作,逐步建立起对因果关系、物体守恒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感知运动阶段的标志性成就: 这一时期,婴儿的思维与行动紧密结合。本章将深入分析他们如何通过“看”和“做”来学习。例如,婴儿如何学会通过观察大人如何使用工具来模仿?他们如何通过反复试验来掌握如何打开一个盒子?我们将引用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并结合当代神经科学的研究,来解释婴儿大脑在这一过程中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和学习的。 第三章:沟通的桥梁——语言与社会性发展的黎明 语言是人类最强大的沟通工具,而社会性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本章将探讨婴幼儿在语言和早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关键里程碑: 语言的孕育:从咿呀学语到词汇爆发: 语言学习并非一蹴而就。本章将梳理从前言语阶段(哭声、咕咕声)到言语阶段(单音节词、双音节词、简单词组)的整个过程。我们将分析听觉的敏锐性、发声器官的发育,以及与成人互动在语言习得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词汇爆发”现象,即婴儿在某一时期词汇量突然激增的原因,并介绍积极引导婴儿语言发展的有效方法。 非语言沟通的丰富性:手势、眼神与模仿: 在学会说话之前,婴儿已经掌握了多种非语言沟通方式。本章将强调手势(如挥手告别、指点)在早期交流中的重要性,以及眼神交流如何建立情感连接。模仿是婴儿学习的关键途径,我们将分析婴儿模仿父母行为、表情甚至声音的机制,以及这种模仿如何促进他们的社会认知和技能习得。 社会性微笑与依恋关系的建立: 社会性微笑是婴儿与世界互动的第一个重要信号,标志着他们开始能够有意识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本章将分析社会性微笑的出现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它在亲子互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依恋理论,分析早期安全依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对婴儿未来情感发展、人际关系和人格形成的长远影响。我们将探讨“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的出现,以及它们与依恋形成的关系。 第四章:认知世界的初探——符号、记忆与早期理解 随着感官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婴儿的大脑也在快速构建对世界的认知模型。本章将揭示婴儿早期认知发展的核心要素: 物体守恒的萌芽:看不见,但存在: 婴儿如何理解当一个物体被遮挡后,它并没有消失?本章将介绍物体守恒概念的早期发展迹象,以及它如何随着婴儿对空间和时间理解的加深而逐渐成熟。我们将探讨“A-not-B”错误等经典实验,以说明婴儿在理解物体持久性方面的挑战和进步。 早期记忆的发展:从短暂到持久: 婴儿并非没有记忆。本章将区分婴儿的习惯化(对重复刺激的反应减弱)和去习惯化(对新刺激的反应增强),以及这些现象所揭示的早期学习和记忆机制。我们将介绍婴儿如何发展出对熟悉的人、地点和事件的记忆,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情绪。 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我做了,所以……: 婴儿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学习因果关系。本章将分析婴儿如何通过反复尝试来理解“推一下,它就动了”这样的简单因果链。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从被动体验因果关系,逐步发展到主动寻求因果关系,例如故意进行某些行为以观察其结果。 早期符号思维的迹象:想象的开端: 即使在语言和象征性游戏出现之前,婴儿也已经显露出早期符号思维的迹象。本章将探讨婴儿如何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如假装喂奶),以及他们如何使用一个物体代表另一个物体。这些迹象预示着他们即将进入更高级的象征性发展阶段。 第五章:情绪的导航——情绪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形成 情绪是婴儿内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对个体的整体福祉至关重要。本章将深入探讨婴儿情绪的发展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联: 情绪的识别与表达: 我们将更细致地分析婴儿不同情绪状态的生理指标和行为表现。例如,如何区分婴儿是因为饥饿、疲倦还是不适而哭泣?如何识别婴儿表达出的满足、好奇、惊讶等情绪? 情绪的调节:从依赖到自主: 婴儿早期情绪调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看护者的帮助。本章将描述婴儿如何从最初需要外部安抚,逐渐发展出自我安抚的能力。我们将关注“安抚奶嘴”的替代作用,以及看护者通过积极回应、提供安全感来帮助婴儿建立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性。 自我意识的萌芽:我是谁?: 自我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核心。本章将探讨婴儿如何从最初对自身身体的感知,逐步发展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于他人的个体。我们将介绍“镜子测试”等经典实验,以及面部识别、名字反应等行为迹象,来揭示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早期阶段。 同理心的初步发展:感知他人的情绪: 即使是最早期的婴儿,也已经表现出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本章将探讨婴儿如何通过模仿他人的表情和反应,以及对他人哭声的反应,来展现出同理心的雏形。我们将讨论这种早期同理心如何为日后更复杂的社会互动奠定基础。 第六章:环境的塑造——家庭、文化与发展 儿童的发展并非孤立的进程,而是深刻地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本章将探讨家庭、文化等宏观因素在婴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环境的影响:安全感与探索欲的平衡: 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互动质量、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对婴幼儿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章将分析不同教养模式(如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对儿童情绪、行为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并强调营造一个安全、支持性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 文化背景的差异化塑造: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育儿方式和价值观念存在显著差异。本章将介绍一些跨文化的研究,探讨这些差异如何体现在儿童的游戏方式、社交习惯、语言发展以及早期规则的习得等方面。我们将强调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在育儿和教育中的意义。 早期教育的契机:玩耍的魔力: 玩耍是婴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本章将深入探讨玩耍在促进儿童感知、认知、语言、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玩耍(如探索性玩耍、象征性玩耍、建构性玩耍)及其对儿童成长的益处。我们将提供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如何创设适宜的玩耍环境,以及如何通过引导来丰富玩耍体验的建议。 结语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奠基时期。本书记载了这段充满奇迹与挑战的旅程,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婴幼儿的发展规律,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支持。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潜能,而理解他们的早期轨迹,是释放这份潜能的关键。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丰富的实例,呈现一个生动而深刻的婴幼儿发展画卷。我们期望它能成为您了解、陪伴和支持婴幼儿成长的可靠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