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專科教材》力圖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科發展的新成果和新觀念,充分反映學前兒童心理的主體性、客觀性和規律性。《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專科教材》力圖闡明兒童發展的多元性和復雜性,除著重闡述認知、情感、社會化三條心理發展主綫的年齡特徵和發展趨勢外,還努力反映學前兒童在遊戲和各類藝術活動中的心理特點,貼近學前兒童的主觀世界。此外,《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專科教材》在介紹有關知識的同時,注重科學的兒童觀和發展觀的宣傳,力圖讓學習者樹立應有的科學精神。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學習目標]
[本章提要]
第一節 心理現象與心理學
第二節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及其研究方法
[思考與練習]
第二章 發展中的學前兒童心理
[學習目標]
[本章提要]
第一節 學前兒童認知的發展
第二節 學前兒童情感的發展
第三節 學前兒童個性有關因素的發展
[思考與練習]
第三章 交往中的學前兒童心理
[學習目標]
[本章提要]
第一節 學前兒童語言的發展
第二節 學前兒童的親子關係
第三節 學前兒童的同伴關係
第四節 學前兒童的社會行為
[思考與練習]
第四章 活動中的學前兒童心理
[學習目標]
[本章提要]
第一節 音樂活動中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
第二節 美術活動中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
第三節 遊戲活動中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
[思考與練習]
第五章 結語——學前兒童在發展中
[學習目標]
[本章提要]
第一節 正確理解兒童的心理發展
第二節 尊重兒童就是尊重人類本身
[思考與練習]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兒童在識彆顔色的過程中,一般先認識顔色,然後纔學會標誌顔色的詞。將標誌顔色的詞與相應的顔色聯係起來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大約4歲起,兒童能將基本顔色與其名稱聯係起來。5~7歲的兒童能正確地命名常見的顔色。有研究認為,5歲是兒童顔色命名和再認能力發展的轉摺點。
兒童的顔色視覺有個彆差異,也有性彆差異。一般來說,女孩的顔色辨彆能力比男孩強。兒童的顔色視覺能力通過適當的學習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顔色視覺方麵的一個重要缺陷是色盲。色盲有許多種類,最常見的是紅綠色盲,患者不能辨彆紅色和綠色。色盲是一種伴X隱性遺傳病,一般由男性患者通過他的女兒傳給他的外孫。色盲患者占總人口的3%~4%。(二)聽覺新近的研究錶明,不僅新生兒有聽覺,連胎兒都有聽覺。研究發現,孕婦子宮內有一種低周波動,這種波動與孕婦的脈搏一緻。孕婦說話時,她的聲音也傳人子宮內。孕婦身體周圍500~1000赫茲的聲波能完好地傳人子宮,影響胎兒。但高強度和高頻率的噪聲對胎兒有危害,輕則影響身心發展,尤其是導緻聽力損傷,重則可能導緻胎兒流産或死亡。媒體上已經有此類報道,劣質胎教音帶導緻胎兒耳聾。妊娠20周的胎兒已經具備聽覺能力。25周的胎兒對聲音刺激能做齣身體運動的反應,並伴隨生理指標的變化。28周的胎兒對聲音刺激錶現齣驚跳反射,緊緊地閉起眼瞼。研究者發現,胎兒的這些反應還具有預測性。凡不能做齣這類反應的胎兒齣生後往往有聽覺問題。研究還進一步發現,新生兒的心理與行為與胎兒期的心理與行為有不可分割的聯係。例如,有實驗對5個月的胎兒進行聽覺刺激,將90分貝的聲音通過母腹上的揚聲器連續發音5秒,發現胎兒心律突然加快。隨著成長,胎兒對音響的反應越來越明顯。胎兒齣生後,用同樣的音響作用於新生兒,發現這個新生兒心律的反應與胎兒期的反應十分類似。
1.聽覺敏度
新生兒齣生後就能聽到聲音,聽覺閾限在最好的情況下比成人高10~20分貝,最差時要比成人高40~50分貝。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的聽覺閾限逐步下降。4~7歲的兒童對純音的聽覺敏度不同於成人的聽覺敏度。相比之下,在不同的頻率上,兒童的聽覺閾限比成人高2~7分貝。13歲以下兒童的聽覺敏度在所有頻率上都很低,在低頻範圍裏更低一些。4~13歲兒童聽覺閾限的變化,在低頻區域內是6~7分貝,在高頻區域內是2~5分貝。兒童對純音的最低聽覺閾限齣現在14~19歲,也就是說,這一時期兒童的聽力最好。
聽覺除瞭要求“聽見”聲音,還要求能辨彆聲音的差異。差異包括聲音的強度、頻率、持續時間等。嬰兒對這些差異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最典型的反應是低頻聲音對嬰兒的安撫作用。這種現象早在胎兒8個月時就錶現齣來瞭。胎兒對父親的聲音比對母親的聲音更容易接受。當然,嬰兒的辨彆不如成人精細,但其辨彆能力隨年齡增長而提高。
兒童對語言的聽覺敏度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其速率在不同年齡階段各不相同。4~9.5歲期間發展較慢,以後發展相對加快。例如,4~9.5歲期間,兒童的聽覺閾限下降3~4分貝,而9.5~12.5歲期間,下降6~7分貝。
2.聽覺定位
嬰兒的聽覺定位錶現齣令人費解的U形發展。新生兒齣生後5分鍾就錶現齣聽覺定位的能力。但2~3個月時,這一能力卻消失殆盡,直到4——5個月時纔再次齣現。有可能早期的定位是一種皮質下的原始反射,而後來重新齣現的定位能力是來自皮質相對成熟的反應,具有更多的認識功能。
……
前言/序言
《嬰幼兒心理行為透視:從感知到認知的早期軌跡》 本書深入探索嬰幼兒時期(0-3歲)身心發展的奧秘,以科學的視角和生動的案例,為傢長、幼教工作者以及所有關心兒童早期成長的人們提供一份詳實的研究指南。我們不局限於某一學科的框架,而是融閤瞭心理學、神經科學、教育學等多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呈現一個全麵、動態的嬰幼兒發展圖景。 第一章:初生之光——感知世界的基石 本章重點解析新生兒的原始能力,以及這些能力如何成為他們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起點。我們將詳細闡述: 感官係統的覺醒與發展: 嬰兒並非一張白紙。從齣生那一刻起,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係統便已開始運作,並且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我們將探討視覺的空間感知、物體識彆的早期跡象,聽覺對語音的敏感性,以及觸覺在情感連接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嬰兒如何從模糊的圖像中辨認齣母親的麵孔?為什麼他們對高頻的、帶有韻律的聲音特彆著迷?觸覺的刺激又如何影響他們的安全感和依戀關係? 原始反射與運動發展的初步探索: 抓握反射、吸吮反射、 Moro反射等原始反射,雖然是本能的反應,卻為嬰兒提供瞭與外界互動的初步方式,並為日後更復雜的精細和粗大運動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本章將剖析這些反射的生理機製,以及它們如何隨著神經係統的成熟而逐漸消失或轉化為有意識的運動。我們會觀察嬰兒如何從最初的無意識肢體揮動,逐步發展到能夠自主抬頭、翻身、坐起,並為爬行做準備。 早期情緒體驗的萌芽: 即使在咿呀學語之前,嬰兒也已經擁有豐富的情緒體驗。本章將介紹嬰兒最初的情緒錶現,如愉悅、煩惱、恐懼和憤怒。我們將探討這些情緒的生理基礎,以及它們如何通過麵部錶情、哭聲和身體姿態來錶達。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關注父母或其他主要看護者如何迴應這些早期情緒信號,以及這種迴應如何影響嬰兒的情感調節能力和親子依戀的形成。 第二章:探索的腳步——運動與認知發展的互動 隨著身體機能的不斷完善,嬰兒開始主動探索周圍的環境,這一過程極大地推動瞭他們的認知發展。本章將聚焦於運動能力與認知能力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 粗大運動的發展與空間認知的深化: 從爬行到行走,每一次粗大運動能力的提升,都為嬰兒提供瞭新的視角和探索空間。我們將分析爬行如何幫助嬰兒建立空間錶徵,理解物體之間的距離和位置關係。行走則進一步強化瞭他們的方嚮感、平衡感和對三維空間的感知。本章還將探討不同爬行和行走方式對嬰兒認知發展的影響。 精細運動的精進與操作性智能的崛起: 抓握、捏取、投擲、堆疊……精細運動的發展不僅是手部肌肉的訓練,更是手眼協調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體現。我們將詳細介紹從最初的“巴掌抓握”到“三指捏取”的發展過程,以及這些精細動作如何為嬰兒理解物體的屬性(如大小、形狀、材質)提供直接的經驗。同時,我們將討論嬰兒如何通過對物體進行反復的操作,逐步建立起對因果關係、物體守恒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感知運動階段的標誌性成就: 這一時期,嬰兒的思維與行動緊密結閤。本章將深入分析他們如何通過“看”和“做”來學習。例如,嬰兒如何學會通過觀察大人如何使用工具來模仿?他們如何通過反復試驗來掌握如何打開一個盒子?我們將引用皮亞傑的感知運動階段理論,並結閤當代神經科學的研究,來解釋嬰兒大腦在這一過程中是如何進行信息加工和學習的。 第三章:溝通的橋梁——語言與社會性發展的黎明 語言是人類最強大的溝通工具,而社會性是人類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本章將探討嬰幼兒在語言和早期社會性發展方麵的關鍵裏程碑: 語言的孕育:從咿呀學語到詞匯爆發: 語言學習並非一蹴而就。本章將梳理從前言語階段(哭聲、咕咕聲)到言語階段(單音節詞、雙音節詞、簡單詞組)的整個過程。我們將分析聽覺的敏銳性、發聲器官的發育,以及與成人互動在語言習得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將探討“詞匯爆發”現象,即嬰兒在某一時期詞匯量突然激增的原因,並介紹積極引導嬰兒語言發展的有效方法。 非語言溝通的豐富性:手勢、眼神與模仿: 在學會說話之前,嬰兒已經掌握瞭多種非語言溝通方式。本章將強調手勢(如揮手告彆、指點)在早期交流中的重要性,以及眼神交流如何建立情感連接。模仿是嬰兒學習的關鍵途徑,我們將分析嬰兒模仿父母行為、錶情甚至聲音的機製,以及這種模仿如何促進他們的社會認知和技能習得。 社會性微笑與依戀關係的建立: 社會性微笑是嬰兒與世界互動的第一個重要信號,標誌著他們開始能夠有意識地與他人建立情感聯係。本章將分析社會性微笑的齣現及其發展規律,以及它在親子互動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我們將深入探討依戀理論,分析早期安全依戀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對嬰兒未來情感發展、人際關係和人格形成的長遠影響。我們將探討“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的齣現,以及它們與依戀形成的關係。 第四章:認知世界的初探——符號、記憶與早期理解 隨著感官和運動能力的發展,嬰兒的大腦也在快速構建對世界的認知模型。本章將揭示嬰兒早期認知發展的核心要素: 物體守恒的萌芽:看不見,但存在: 嬰兒如何理解當一個物體被遮擋後,它並沒有消失?本章將介紹物體守恒概念的早期發展跡象,以及它如何隨著嬰兒對空間和時間理解的加深而逐漸成熟。我們將探討“A-not-B”錯誤等經典實驗,以說明嬰兒在理解物體持久性方麵的挑戰和進步。 早期記憶的發展:從短暫到持久: 嬰兒並非沒有記憶。本章將區分嬰兒的習慣化(對重復刺激的反應減弱)和去習慣化(對新刺激的反應增強),以及這些現象所揭示的早期學習和記憶機製。我們將介紹嬰兒如何發展齣對熟悉的人、地點和事件的記憶,以及這些記憶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和情緒。 因果關係的初步理解:我做瞭,所以……: 嬰兒通過自身的行為來學習因果關係。本章將分析嬰兒如何通過反復嘗試來理解“推一下,它就動瞭”這樣的簡單因果鏈。我們將探討他們如何從被動體驗因果關係,逐步發展到主動尋求因果關係,例如故意進行某些行為以觀察其結果。 早期符號思維的跡象:想象的開端: 即使在語言和象徵性遊戲齣現之前,嬰兒也已經顯露齣早期符號思維的跡象。本章將探討嬰兒如何在遊戲中“扮演”角色(如假裝喂奶),以及他們如何使用一個物體代錶另一個物體。這些跡象預示著他們即將進入更高級的象徵性發展階段。 第五章:情緒的導航——情緒發展與自我意識的形成 情緒是嬰兒內在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發展對個體的整體福祉至關重要。本章將深入探討嬰兒情緒的發展及其與自我意識的關聯: 情緒的識彆與錶達: 我們將更細緻地分析嬰兒不同情緒狀態的生理指標和行為錶現。例如,如何區分嬰兒是因為飢餓、疲倦還是不適而哭泣?如何識彆嬰兒錶達齣的滿足、好奇、驚訝等情緒? 情緒的調節:從依賴到自主: 嬰兒早期情緒調節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看護者的幫助。本章將描述嬰兒如何從最初需要外部安撫,逐漸發展齣自我安撫的能力。我們將關注“安撫奶嘴”的替代作用,以及看護者通過積極迴應、提供安全感來幫助嬰兒建立情緒調節策略的重要性。 自我意識的萌芽:我是誰?: 自我意識是心理發展的核心。本章將探討嬰兒如何從最初對自身身體的感知,逐步發展到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於他人的個體。我們將介紹“鏡子測試”等經典實驗,以及麵部識彆、名字反應等行為跡象,來揭示嬰兒自我意識發展的早期階段。 同理心的初步發展:感知他人的情緒: 即使是最早期的嬰兒,也已經錶現齣對他人情緒的敏感。本章將探討嬰兒如何通過模仿他人的錶情和反應,以及對他人哭聲的反應,來展現齣同理心的雛形。我們將討論這種早期同理心如何為日後更復雜的社會互動奠定基礎。 第六章:環境的塑造——傢庭、文化與發展 兒童的發展並非孤立的進程,而是深刻地受到其所處環境的影響。本章將探討傢庭、文化等宏觀因素在嬰幼兒發展中的作用: 傢庭環境的影響:安全感與探索欲的平衡: 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質量、傢庭的經濟狀況以及傢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都會對嬰幼兒的發展産生深遠影響。本章將分析不同教養模式(如權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對兒童情緒、行為和認知發展的影響,並強調營造一個安全、支持性和充滿愛的傢庭環境的重要性。 文化背景的差異化塑造: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育兒方式和價值觀念存在顯著差異。本章將介紹一些跨文化的研究,探討這些差異如何體現在兒童的遊戲方式、社交習慣、語言發展以及早期規則的習得等方麵。我們將強調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樣性在育兒和教育中的意義。 早期教育的契機:玩耍的魔力: 玩耍是嬰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本章將深入探討玩耍在促進兒童感知、認知、語言、社會性和情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的玩耍(如探索性玩耍、象徵性玩耍、建構性玩耍)及其對兒童成長的益處。我們將提供傢長和幼教工作者如何創設適宜的玩耍環境,以及如何通過引導來豐富玩耍體驗的建議。 結語 嬰幼兒期是人生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奠基時期。本書記載瞭這段充滿奇跡與挑戰的旅程,希望能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嬰幼兒的發展規律,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更科學、更人性化的支持。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擁有無限的潛能,而理解他們的早期軌跡,是釋放這份潛能的關鍵。 本書力求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結閤豐富的實例,呈現一個生動而深刻的嬰幼兒發展畫捲。我們期望它能成為您瞭解、陪伴和支持嬰幼兒成長的可靠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