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佩姬?古根海姆?就别跟我谈20世纪现代艺术。
佩姬?古根海姆是个传奇。
她是著名的艺术赞助人,艺术世界的波西米亚女王,众多艺术家心中的缪斯,20世纪艺术的弄潮儿。她来自世界上富有的犹太家族之一——古根海姆家族,其父在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罹难,其叔父所罗门是当今著名的私人现代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创始人。本书作为在中国大陆发行的一本佩姬?古根海姆中文自传,讲述了她坦诚而热烈的情爱与人生,及其发现、推崇、资助和保护艺术和艺术家的过程,提供了20世纪几位重要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马克斯?恩斯特等)鲜为人知的往事。包括《出版人周刊》在内的多家刊物均力荐此书。
佩姬·古根海姆,20世纪最富远见的女收藏家。
引言 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H.Barr,Jr. )
第一章 镶金的童年
第二章 婚姻
第三章 “古根海姆?热纳”
第四章 正式收藏
第五章 和马克斯?恩斯特的生活
第六章 “本世纪艺术”
第七章 威尼斯和双年展
第八章 威尼尔狮子宫
第九章 再游锡兰、印度和威尼斯
第十章 重返纽约
译者后记
勇气和视野、慷慨和幽默、金钱和时间、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不俗的审美品位——正是这些特质和因素成就了佩姬?古根海姆,这位20世纪不凡的艺术赞助人。当派系冲突正烈时,她坚定不移,从不选择立场,只支持有价值的革命。我们经常在她的藏品中发现一些尽管看起来一样的激进和古怪、但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严重对立的作品。
艺术收藏是作为艺术资助者的佩姬?古根海姆耗尽一生所获得的成就,但很可能并不是她最重要的成就。在这里,我惴惴不安地使用“资助者”这个古老又浮夸的词。但它确是最准确的表达。“资助者”不仅指为满足自己的喜好而收集作品或赞助艺术家、资助公共美术馆的慈善家,也指代那种深感自己对艺术和艺术家负有责任并奉行此一行为准则的人。
佩姬?古根海姆最初对现代艺术并不感兴趣。事实上,她热爱和学习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尤其痴迷威尼斯画派。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Berenson)的著作是她的课本,这或许正解释了为何她在20世纪艺术史中留下这样的印迹,她的出现恰逢其时,并且拓展了她的导师未能达到的审美境界。
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尝试和消遣,古根海姆在伦敦开了一家先锋派画廊,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是她的主要顾问[20年前,他曾在纽约指导凯瑟琳?德雷尔(KatherineDreier)创办极具先锋性的未名画会(SocieteAnonymous)]。被她戏称为“那家公司”的古根海姆?热纳画廊,曾举办过多次高品质的展览,其中包括康定斯基(Kandinsky)在英国的第一次个展、第一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展,以及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伊夫?唐吉(YvesTanguy)的展览。与此同时,画廊的第一次展览关注年轻艺术家,其中就有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新英格兰抽象画家约翰?唐纳德(JohnTunnard)。不过这些成就对于她来说,实在太微不足道。
1939年初,佩姬?古根海姆萌生了“在伦敦开一间现代美术馆的想法”,这个计划在当时看来已迫在眉睫。泰特画廊的馆长不久前才宣称,古根海姆?热纳为举办展览申请入境的由考尔德(Calder)、阿尔普(Arp)、佩夫斯纳(Pevsner)及其他艺术家创作的雕塑作品,压根不是艺术。
古根海姆一贯擅长寻找最得力的帮手,这一次她找到了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即后来的赫伯特伯爵,任命他为这座筹备中的美术馆的馆长。里德是当时公认的英国现代艺术权威。为了担任这项崭新且充满挑战的职位,他被说服辞去了享有盛名的《伯灵顿杂志》的主编一职。赞助人和馆长为美术馆共同起草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日后也构成了开馆展的基础。在选定展览场馆后不久,未及协议签署,欧洲便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是,古根海姆的梦想被战争的硝烟渐渐遮蔽——建设美术馆的计划被迫暂停了。
在战时的巴黎,佩姬?古根海姆只短暂踌躇了一段时间,便开始继续扩充她的收藏,依照友人杜尚、霍华德?普策尔(HowardPutzel)、内利?凡?杜斯堡(NellieVanDoesburg)等人的建议,“每天买一幅作品”。她还为画廊租下了一套位于旺多姆广场的宅邸,与此同时,战事也越演越烈。德军逼近巴黎之际,她带着布兰库西(Brancusi)的杰作《空中之鸟》逃离了战火的硝烟。
德军占领的头一年,古根海姆的藏品被安全地储藏在格勒诺布尔美术馆(GrenobleMuseum);只因馆长生怕遭到通敌卖国者维希(政权)的报复,这些藏品并未向公众公开。终于,在1941年春季,这些藏品跟随主人一起到达了纽约。
拜战争“所赐”,大量逃离欧洲的艺术家和作家使得纽约在战时替代了沦陷的巴黎成为西方世界的艺术中心。之后,虽然大部分欧洲人返回了故土,不过战后巴黎在艺术世界中的地位有明显的滑落,而纽约则保持领先,一部分原因是在美国诞生的高度国际化、广受尊重的画家群体的兴起。而佩姬?古根海姆作为一位赞助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甚或是关键的作用。
在伦敦、巴黎、格勒诺布尔,战争阻碍了她梦想的实现,但在远离硝烟的纽约,她终有机会得以喘息,并逐步实现梦想。在超现实主义画家马克斯?恩斯特(MaxErnst)和诗人安德烈?布雷东(AndreBreton)的帮助下,古根海姆继续扩充收藏并出版了一本与她的新画廊同名的画册:《本世纪的艺术》(ArtofthisCentury)。
“本世纪的艺术”美术馆立刻成为了先锋艺术的中心。在杜尚、恩斯特和布雷东的影响下,美术馆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得愈发强烈,但并不独专一样。优秀的抽象艺术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Mondrian)在那里同样受到欢迎,他还积极加入了周期性群展——“美国年轻艺术家展”的决策团队。
在1943年的第一届春季沙龙展上,三位年轻艺术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威廉姆?巴奇奥蒂斯(WilliamBaziotes)、罗伯特?玛瑟韦尔(RobertMotherwell)以及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一年内,美术馆分别为三位艺术家举办了个展。波洛克的展览,配以詹姆斯?乔纳森?思维尼(JamesJohnsonSweeney)热情洋溢的画册前言,赢得了极大的赞誉。随后,“本世纪的艺术”又颇具前瞻性地为马克?罗斯科(MarkRothko)、克莱福德?斯蒂尔(CliffordStill)等人举办了展览。尽管罗斯科、斯蒂尔、巴奇奥蒂斯、玛瑟韦尔以及波洛克等人在今天的美国乃至全世界都被公认为不可撼动的美国流派的中流砥柱,但在当时,他们的作品还远没有成熟。
佩姬?古根海姆于20世纪40年代购买的这些画家的早期作品,可以在她现在的收藏中见到。这些画家中名声最盛的波洛克在许多作品中都曾描绘过他的赞助人。古根海姆在经济上援助波洛克,甚至在1947年“本世纪的艺术”美术馆关门歇业之时,还帮助艺术家安顿到其他画廊。
今时今日,在威尼斯,佩姬?古根海姆的画廊及其收藏持续对公众开放。在大运河盘旋不去的波浪声中欣赏和学习这些收藏的游人们有必要驻足了解一下这位收藏家作为艺术赞助人辉煌的过往,尤其是那些来自美国的参观者——要知道,你们对古根海姆,这位艺术世界的波西米亚女王,亏欠了一笔多么沉甸甸的债。
……
说实话,光是这本书的名字就让人眼前一亮。“佩姬·古根海姆”,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欧洲贵族般的优雅,又透露着一股子不羁的现代感。而“一个艺术迷的自白”,更是让人好奇,这位在艺术界举足轻重的女性,究竟会以怎样一种最真实、最赤裸的方式,来袒露她的内心世界?我总觉得,那些伟大的收藏家,不仅仅是金钱和品味的比拼,更是一种与艺术史对话的深刻参与。这本书,我期待的是,她能够描绘出她在那个风云变幻的艺术年代,是如何凭借着自己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信念,去发现、去收藏、去推广那些前卫而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她与那些她所热爱的艺术家们,在创作的激情和现实的困境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她的收藏,是否仅仅是出于对美的追求,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预见?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读到一个鲜活的佩姬,她不仅仅是古根海姆家族的后代,更是那个时代艺术思潮的见证者、推动者,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共谋者”。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某个隐秘世界的大门,让我忍不住想一窥究竟。佩姬·古根海姆,这个名字在艺术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但总感觉她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家,她本身就是那个时代艺术浪潮的一部分。我猜测,这本书里不会有枯燥的艺术史梳理,而是充满了个人的情感和经历。我想象着,她会用一种非常直接、不加修饰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和你分享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她是否会描绘那些在巴黎、威尼斯、纽约的咖啡馆里,与艺术家们激辩的夜晚?她又是如何在那动荡的年代,坚持自己的艺术品味,甚至冒着风险去发掘和支持那些尚未被大众认可的天才?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加私人化、更加生动的叙述,让我能够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呐喊和喜悦,她的迷茫与坚定。或许,这本书还会触及她个人生活中的波折与情感,因为对于一个如此投入艺术的人来说,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我希望在字里行间,能够找到那个真实而鲜活的佩姬,她不仅仅是收藏家,更是那个时代艺术精神的象征。
评分哇,这本书的封面就透着一股子不羁和艺术的范儿!光是名字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一个艺术迷的自白”,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场直接而真诚的内心独白,一种纯粹的热爱与分享。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在画廊里流连忘返,眼神里闪烁着痴迷光芒的身影。佩姬·古根海姆,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总让我联想到那些充满故事的时代,那些站在艺术前沿,引领潮流的先驱者。我非常期待通过她的视角,去窥探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去感受那些画作背后隐藏的情感与思想。她会如何描述那些她心爱的作品?她是如何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结下不解之缘的?是怎样的冲动和激情驱使着她成为一位如此坚定的艺术收藏家和赞助人?我甚至开始想象,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她自己,都会是如此生动而鲜活,仿佛能从纸页中跳出来,与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像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热情、关于追寻内心真正渴望的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感受那份属于“艺术迷”的独特魅力,聆听那份发自肺腑的“自白”。
评分这书名,“一个艺术迷的自白”,读起来就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感。我一直觉得,伟大的艺术收藏家,内心深处一定藏着一个极其纯粹的“艺术迷”。佩姬·古根海姆,这个名字在艺术史上,几乎是现代艺术的代名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她真实的生活,去感受她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用她独特的眼光和不懈的热情,去搜寻、去拥抱那些真正具有颠覆性和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她会如何描述那些让她魂牵梦绕的画作?是它们背后隐藏的故事,还是它们带给她的那种直击灵魂的震撼?我猜想,她与那些艺术家们的交往,一定充满了传奇色彩,或许有合作,有争执,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和相互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收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激情、关于一个人如何坚持自己内心热爱,并用一生去践行的故事。我希望从中能看到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她是如何在个人的世界里,与艺术进行着一场场深刻而动人的对话。
评分“一个艺术迷的自白”,这几个字简直直击我的灵魂!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体验,从来都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发自内心的共鸣和激荡。佩姬·古根海姆,这位传奇女性的名字,总是与那些改变艺术史进程的大师们联系在一起。我猜想,这本书绝不会是一本冰冷的艺术史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险。她会如何描述那些让她心动不已的作品?是色彩的碰撞,线条的张力,还是其中蕴含的某种无法言说的情绪?她与那些艺术家们,是仅仅停留在商业合作的关系,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连接?我期待着,她能用一种充满激情和个人色彩的语言,去描绘她与艺术的每一次“相遇”,那些让她彻夜难眠,反复思量的瞬间。我希望在她的“自白”中,能够看到一个纯粹的“艺术迷”是如何炼成的,她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艺术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并用自己的方式去拥抱和守护这些伟大的创作。这本书,我想,将会是一次关于热爱的、关于奉献的、关于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艺术实践的深刻阐释。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帮朋友买的。
评分正品
评分帮朋友买的。
评分正品
评分包装很好,纸张也很好
评分如果想对艺术世界有所了解话,这本书是个很好的领路人
评分帮朋友买的。
评分古根海姆传记。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