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冲击与融合”这一主题时的平衡感。书中对于帝国晚期,特别是东方行省与希腊化文化,以及新兴的基督教势力之间的复杂互动,进行了极为深入和细致的考察。它没有简单地将罗马的衰落归咎于“外来影响”,而是深刻揭示了内部社会结构已经产生的裂痕,使得外部的压力能够轻易地穿透防线。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地方身份”与“帝国认同”之间矛盾的讨论。作者通过对地方精英阶层如何在新旧体系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案例分析,展现了帝国末期,所谓的“统一性”是如何在表象之下悄然瓦解的。这种对复杂社会动力的洞察,远超出了我们通常对帝国衰亡的简单化理解,它提供了一个更为立体、更具思辨深度的视角来审视一个伟大文明的黄昏。
评分令人惊喜的是,尽管这部作品的学术性极强,但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却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小说家的天赋。第三卷的后半部分,描写帝国晚期边境危机那几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紧张感营造。你仿佛能听到蛮族骑兵踏破边境时那沉重的马蹄声,感受到前线士兵在绝望中坚守的决心。作者在描述那些关键战役时,并不专注于血腥的场面,而是巧妙地穿插了战略部署的失误、后勤补给的崩溃以及将领间的猜忌,使得失败的必然性显得如此宿命而又令人扼腕。我读到某个关键时刻,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走到窗边,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平复一下胸腔中那股被历史洪流裹挟的焦虑感。这种将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历史的走向,往往就在那千钧一发的决策之间被决定了。
评分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表达方式简直是“磅礴”二字的完美诠释。它不是那种轻快流畅、追求通俗易懂的现代散文体,而是继承了一种厚重的、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古典笔调。大量使用排比和长句,构建出一种史诗般的语感。例如,在论述罗马法律体系如何渗透到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结构时,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结构复杂、层层递进的句子,描绘出法律条文如同无形的巨大网络,如何缓慢而坚定地收紧。这种语言的力量感,与其说是作者在“写”历史,不如说是在“雕刻”历史。阅读时,我常常会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用词的精准与力量,感受它如何承载了数个世纪的兴衰荣辱。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像是在进行一种语言上的朝圣,需要用同等重量的专注力去迎接它的挑战。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这卷书的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而非轻松的下午茶。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凝练,充满了古典学者的严谨和审慎。每一个论断的背后,似乎都藏着数不清的文献考证和反复的权衡。比如,关于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度的分析,书中展示了错综复杂的行政改革、经济重组以及随之而来的地方割据势力抬头,每一个环节的逻辑链条都环环相扣,绝无半点含糊不清之处。初读时,我甚至需要频繁地查阅地图和注释,因为作者的叙事密度实在太高了。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稍有走神,可能就会错过理解某个关键转折点的钥匙。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的顿悟时刻显得格外有价值。它迫使我跳出以往对罗马史的碎片化认知,建立起一个更为宏大和结构化的历史框架。这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翻的书,它需要你投入时间、精力和脑力,回报你的,是一幅极为清晰且富有层次感的历史图景。
评分这套历史巨著的第三卷,实在是让人欲罢不能。我得说,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书中对马可·奥勒留治下,帝国如何在高压下维持其内部的脆弱平衡,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至今都能回想起他如何细致地剖析了元老院与皇帝之间那种微妙的权力博弈,每一次会议的幕后角力,每一次法令颁布前的暗流涌动,都像被放在显微镜下一样清晰可见。那种感觉,就好像我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亲身站在那布满大理石纹路的罗马议事厅里,呼吸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混杂着香料、汗水和权力的空气。尤其令人震撼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历史写成简单的英雄颂歌或堕落挽歌,而是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那些本该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在瘟疫和战争面前表现出的恐惧、犹豫和挣扎,被刻画得如此真实,以至于我常常忘记了他们是“神圣的”皇帝,而只是有血有肉的凡人。这种细腻的情感描摹,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史和军事行动变得鲜活起来,让人对这个庞大帝国的兴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译者韩昇先生长期从事东亚国际关系史和魏隋唐史的研究,1987年,首先提出隋炀帝时期南方官僚集团的崛起造成统治阶层内部分裂是隋朝灭亡的基本因素的观点,为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引述,成为一说。1990年起在《历史研究》及国际学术杂志发表系列论文,运用考古新发现材料,论证日本佛教是在四世纪前后首先由中国传入,推翻日本学术界认为佛教于六世纪中后叶由朝鲜传入的传统见解。1995年出版《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专著,在国内首次全面研究古代中国前往日本的移民这一重大课题,论证魏晋时代中国人经由朝鲜移民日本的过程,研究其迁徙过程、在日本的存在形态及对中国制度文化移植上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1997年第5期发表专文,评价此研究为“日本古代史研究的重大突破”。该研究还入选国家教委“八·五科研项目。”1998年出版《隋文帝传》,对隋文帝生平事业、“关陇集团”说、隋朝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变革等重大问题系统提出新见。创获良多,荣获福建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倍受瞩目。此外,发表东亚国际关系史论文数十篇,多次出国访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国内外学术界颇具影响的汉唐史暨东亚国际关系史学者,1991年度获日本外交部长奖,主特多项国家部委研究项目,获厦门市最佳藏书奖,所承担的《中国古代史》课程获福建省优秀主干课程奖。
评分非常好的书,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来几次。罗马史。拜读中!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中译本序
评分第一章 伊特鲁里亚人的罗马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非常好的书,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来几次。罗马史。拜读中!
评分装帧: 平装
评分读了以后很有收获,还应该看后面几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