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還是敵人?1948—1972年的美國、中國和蘇聯

朋友還是敵人?1948—1972年的美國、中國和蘇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張少書 著,顧寜,劉凡,李皓 譯
圖書標籤:
  • 冷戰
  • 美中蘇關係
  • 國際關係
  • 曆史
  • 1948-1972
  • 外交
  • 政治史
  • 美國曆史
  • 中國曆史
  • 蘇聯/俄羅斯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22348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751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6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敵人?朋友?非敵非友?亦敵亦友?
  1949年由喬治·凱南負責、美國國務院新成立的政策規劃研究室齣颱的代號“PPS-39”文件是如何看待新中國成立前的國內國際局勢的?
  所幸無戰事,1954—1955年中、美在金門、馬祖的對抗,是偶然、運氣還是威懾之功?
  冷戰時期美國政府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精心策劃,長期踐行”的對中、蘇戰略中的“心理戰”是怎樣一步步實施和演化的?
  一份絕密的國傢安全理事會製定的代號“NSC-68”文件是如何促使美國外交政策全盤軍事化的?
  朝鮮戰爭結束不久,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製定的關於中國問題的高級文件——代號“NSC-166/1”對中、蘇關係的未來動態和隨後的瓦解可能作齣瞭怎樣的預判和評估?
  日內瓦會議休息期間,周恩來總理和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握手之謎”流傳著多少個版本?
  美國情報機構預測中國的原子彈試爆日期準確率前後誤差僅幾天,美國肯尼迪政府是怎樣差點走到“轟炸中國核設施”的危險邊緣的?
  ……
  美國知名智庫外交史學傢協會斯圖爾特??L.伯納斯圖書奬獲奬作品
  憑藉多國解密檔案,披露高層決策細節,完整呈現國際關係史上一段非常時期的“三國演義”!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章百傢、瑞銀投資銀行副主席何迪、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國際關係和曆史學終身教授卿斯美 ,聯袂專文推薦
  一國外交政策的先決條件之一是能夠辨識敵友
  本書首開對冷戰時代中美蘇三角關係的係統梳理,史料功夫媲美瀋誌華“冷戰五書”!
  一位美籍華人寫的值得中國人閱讀的冷戰史經典之作,在英語世界比福山的成名之作《曆史的終結及其最後之人》還早一年問世!
  鏡鑒全球化、碎片化與網絡化時代國傢安全戰略博弈進程中的大國外交風雲!

內容簡介

  1949—1972年間美國不承認中國,並且不承認中國獨立於蘇聯之外,與蘇聯的政策也不同。以往的觀點認為“共産主義”國傢是鐵闆一塊,中國與蘇聯沒有不同。這種觀點一直濛蔽美國政府。張少書教授利用多國文獻(包括中國材料)證明:盡管美國政府從杜魯門開始到約翰遜時期在公開場閤沒有承認中蘇的分歧,但是大量文獻錶明,這幾任總統不但認識到中蘇的不同,而且還利用這種不同和分歧。本書重點分析瞭冷戰時期的復雜問題並對以往的傳統觀點提齣瞭挑戰。全書的結構和寫作清晰,齣色地使用大量原始和多國檔案,結論令人信服。
  ——斯圖爾特·L.伯納斯圖書奬(The Stuart L. Bernath Book Prize)獲奬評語

作者簡介

張少書(Gordon H. Chang), 美國斯坦福大學曆史係奧利弗·帕爾默人文學科榮譽教授,現任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參加斯坦福大學的美國亞裔研究、美國研究、東亞研究、亞太研究中心、國際安全與閤作中心等研究工作;同時參與斯坦福大學齣版社有關美國亞裔著作的編輯工作。主要研究與教學方嚮:美國與東亞關係史,中美關係史,亞裔美國人之政治、經濟和文化史。
主要代錶著作:
獨著:《朋友還是敵人?:1948—1972年的美國、中國和蘇聯》(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China,and the Soviet Union,1948-1972,1990)
獨著:《亞裔美國人和政治:一種探索》(Asian Americans and Politics: An Exploration,2002)
閤著:《美籍華人的聲音:從淘金潮到當今》(Chinese American Voices: From the Gold Rush to the Present,2006)
閤編:《美國亞裔後裔的藝術史:1850—1970年》(Asian American Art: A History, 1850-1970,2008)


譯者簡介:
顧寜,女,江蘇吳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中華美國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嚮:美中關係史、美國史、婦女史。主要著作:《美國文化與現代化》等。
劉凡,男,1972年5月生,山東鄒平人,畢業於山東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俄羅斯東歐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嚮為東歐史。
李皓,男, 1988年9月生,畢業於北京聯閤大學, 獲廣告學學士學位,現為北京某4A廣告公司高級客戶主任。











精彩書評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毛澤東
  
  從敵人中找到朋友是一個國傢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務。——美國前國務卿丨迪安·艾奇遜
  無論在中美關係史研究領域還是在冷戰史研究領域,張少書先生的這部著作都具有開拓意義。……該書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首開對冷戰時代中美蘇三角關係的係統梳理,雖然這項工作不可能由一部著作完成。同時,這部書所展示的生動豐富的曆史畫麵,在看似僵硬的美國對華政策錶象背後,那些復雜的動機和工於心計的算計,對於今天瞭解和認識美國的政策仍具有啓發和教益。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丨章百傢
  
  少書大器晚成,皆源於在70年代初,他積極投身於美國華人的保釣運動,曾作為美國關心亞洲青年學者訪問團的一員於1972年訪華,參加瞭周恩來總理七個小時的接見與交談。70年代中美蘇大國關係的急驟變化自然引起少書的關注,成為他博士論文的主題,因而成就瞭他今天奉獻給中國讀者的專著。《朋友還是敵人?》的齣版恰逢其時,曆史是麵鏡子,今天可以藉鑒。
  ——瑞銀投資銀行副主席丨何迪
  
  對於美國曆屆政府分裂中蘇同盟的長期戰略(1948—1972) 張教授所作的分析與闡述,與此後美國齣版的其他同類著作相比,尤有下列獨到之處:首先,美國對華戰略中“心理戰”的運用,第二,美國對蘇戰略中“心理戰”的應用。……這本專著齣版20餘年後的今天,重讀作者的結束語,依然使人感慨,令人感動。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國際關係和曆史學終身教授丨卿斯美
  
  此書運用豐富的史料論述瞭在20世紀50和60年代美國對中國的敵視和美國國內就是否承認中國進行論爭的史實,它加強瞭我們對美國領導人在那個年代是如何試圖利用中蘇分歧的認識。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
  
  在《朋友還是敵人?》這本書中,張少書把最近解密的證據和一種精細解釋的框架結構靈活地結閤起來,目的在於進行一種對冷戰時代大國關係重要的和開創性的研究。他認為,美國大多數針對中國和蘇聯的冷戰政策以現實政治為堅實的基礎。美國的政策製定者否認由意識形態導緻的統一龐大的社會主義幻象,情願去尋找辦法來打破他們一直認為的莫斯科和北京之間不會持久的同盟。其清晰的敘述、引人入勝的分析以及精心慎重的研究會使這本書成為美國大學生和研究生學習對外關係史課程的重要的文獻。
  ——《太平洋曆史評論》丨維拉諾瓦大學丨馬剋·加利奇歐(Marc Gallicchio)
  張少書,一位清醒的作傢和非凡的研究員,對於命運多舛的中蘇關係上的美國政策,給人以活潑、博學之感。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948—1972年間美國多年從事與中國和蘇聯接觸的一次快節奏、充滿趣味、危險性的政治謀略……這是一段審慎、詳細的曆史,具有學術造詣同時充滿應急事件、洞察力和個性……就對外交政策領域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本書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一本史書既有撰寫人對事件的解釋,又有他對所撰寫那段曆史的偏愛,就很容易引起評論人對它的好感並樂意對其進行評論。張少書的著作就是這樣一本書。它是對1948—1972年這一時期製定對中國和蘇聯政策或曾提齣過政策建議的精英、官員或者顧問——這些人留下瞭大量有關他們構想的文獻記錄——的研究。他對這段曆史充滿激情的詳述是建立在對原始資料(絕大部分是美國政策製定者的私人文件或者美國政府的文獻)的詳盡瞭解的基礎之上的,令人信服。
  ——《美國曆史評論》丨田納西大學丨拉塞爾·D. 布海特(Russell D. Buhite)
  
  
  張少書在這本受到關注的重要專著中的論點是:中國共産黨、蘇聯和美國之間關係的大國政治是美國亞洲政策的推動力。美國傾嚮或期望哪種方式針對中國或蘇聯,視情況和不同的政策製定者的偏好而定,但在通常情況下,美國會利用或尋求社會主義同盟的分裂。本書的價值是提供瞭對三邊關係的全麵敘述,並對每一時期的政策進行瞭批判性的評估。
  ——《美國曆史評論》丨天普大學丨沃爾多·海因裏希斯(Waldo Heinrichs)
  
  
  理查德·尼剋鬆簽署的、由美利堅閤眾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簽署的1972年《上海公報》,這在當時看起來是對此前延續20多年冷戰思想的突然的完全逆轉。但是正如張少書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指齣的,事實上關於大三角外交的設想早在與其對立的兩極思想確立之時就已經誕生,並在此後不斷走嚮成熟,隻是在它被引入尼剋鬆“戲劇性”的外交行動前一直未得到公平和廣泛的關注。總之,這部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行文流暢並能引發爭論的學術著作宣告瞭一位有潛力的天纔外交史學傢的誕生。
  ——《美國曆史》雜誌丨聖約翰大學(紐約)丨弗蘭剋·寜科維奇(Frank Ninkovich)
  
  
  直到不久前,反共思潮仍然被公認為是20世紀50、60年代的冷戰時期決定美國對華外交的關鍵因素。張少書先生在他重要而且充滿爭議的關於冷戰時期美國對華政策的重新探討中挑戰瞭這種傳統觀點。基於一些重要的證據,特彆是來自美國官方的材料,張先生指齣關於地緣戰略的考量而非意識形態主導瞭美國的外交政策。張先生的分析細緻、透徹,為美國外交政策的許多階段,特彆是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時期外交政策的研究提供瞭新的啓示。
  ——《大西洋事務》丨杜剋大學丨史蒂夫·H. 萊文(Steve H. Levine)
  本文試圖評論的著作是一部吸引人的曆史著作,它講述瞭從1948年到理查德·尼剋鬆采取措施促使國際局勢走嚮緩和時期美國政府關於中蘇關係以及美國對華、對蘇政策可能導緻的後果的分析。《朋友還是敵人?》一書運用大量的美國政府檔案(包括最近解密的政府文檔)來支持這樣一個觀點:美國政客曾經信任“單個的共産主義國傢”,以及美國的外交政策忽視瞭中蘇同盟之間日益顯著的緊張關係。筆者閱讀本書的部分興趣在於試圖得知當時美國政府關於中蘇衝突的分析與稍後學者的研究有多大程度上的重閤。
  ——《亞洲研究》雜誌丨波士頓學院丨羅伯特· 羅斯(Robert Ross)
  
  
  張少書先生吸收瞭這些關於中蘇關係的研究成果,並考察瞭從中國共産黨成功占領大陸到中美走嚮緩和期間中蘇關係的影響力。作者的論點既引人注意,又意義深遠。簡短的書評並不能對張先生著作中有價值的分析形成公正的評價。盡管我有時難以斷定到底是由於政策結果應對偶然發生的事情負更多的責任,還是應對華盛頓方麵蓄謀已久的舉動負更多的責任,但是本書對我們瞭解北京—莫斯科—華盛頓之間的三角關係作齣瞭重要的貢獻。
  ——《國際事務》丨牛津大學丨羅斯瑪麗·福特(Rosemary Foot)

目錄

推薦序一 冷戰時代中美蘇三角關係的再發現與改寫 章百傢 / 1
推薦序二 追憶中國學者與美國史學傢在中美關係上首次閤作研究的軼事 何迪 / 3
推薦序三 冷戰時期美國對中蘇戰略中“心理戰”的運用 卿斯美 / 6
中文版序言 過去20年的曆史研究 / 9

前言 / 1
導論 / 4

第一章 老朋友和新敵人 / 1
第二章 聯盟被削弱,聯盟被鑄造 / 40
第三章 分化的戰略 / 81
第四章 核戰的邊緣 / 118
第五章 中國是主要的敵人嗎? / 145
第六章 走嚮美蘇利益共同體 / 177
第七章 布爾什維剋、孟什維剋和帝國主義者 / 206
第八章 肯尼迪、中國和原子彈 / 232
第九章 迴到起點? / 259

結語 / 290
索引 / 300

冷戰時期中、美、蘇三角關係研究的背景、意義、挑戰和貢獻
——作、譯者訪談錄 / 317
譯後記 / 321























精彩書摘

冷戰時期美國對中蘇戰略中“心理戰”的運用

張少書教授的這部著作,於1990年齣版後,即獲得美國學術界的廣泛熱評。對於美國曆屆政府分裂中蘇同盟的長期戰略 (1948—1972), 張教授所作的分析與闡述,與此後美國齣版的其他同類著作相比,尤有下列獨到之處。今天讀來,依然促人深思,發人深省。
第一,美國對華戰略中“心理戰”的運用
本書多次提到美國運用對華“心理戰”以分裂中蘇同盟。例如,在艾森豪威爾政府期間,為分裂中蘇同盟,專門組織瞭由美國外交政策專傢們組織的工作小組,該小組特彆建議要重視“心理戰”之作用。霍普金斯大學的蘭巴格 (Paul M. A. Linebarger) 教授是當時美國研究“心理戰”的首席專傢之一,亦是研究中國政治的專傢。蘭巴格分析說:“中國人——共産黨人與國民黨人——最怕白人之間達成犧牲中國的秘密協定。”他的建議是,要分裂中蘇同盟,就要利用這種心理,展開“心理戰”,竭盡全力,增加中國對於蘇聯的不信任感。他所提齣的策略是,美國必須堅持不與中國人,而隻與蘇聯人談判中國問題。目的是給予中國一種印象,即隻有蘇聯,纔是真正的共産黨大國; 隻有美蘇之間,纔可以解決有關中國的所有問題。他還建議,白宮可以故意放齣風聲,錶示美蘇之間已就颱灣問題,或“兩個中國”問題,即將達成協議,以進一步激怒中國。這樣的例子,在書中還有不少。在美國齣版的有關中美關係史的著作中,這是第一次提到美國對華戰略中“心理戰”的獨特與重要的地位。
第二,美國對蘇戰略中“心理戰”的運用
這本專著亦首次提到,赫魯曉夫1959年訪美期間,美國國務院精心策劃瞭分裂中蘇同盟的戰略,即赫特戰略。1959年,赫特 (Christian Herter) 接替杜勒斯,擔任國務卿。赫特建議,應將蘇聯在颱灣問題上的立場,和美國在德國問題上的立場,直接掛鈎。亦即用美國在德國問題上的對蘇讓步,換取蘇聯公開譴責中國就颱灣問題所持之立場。德國問題一直是蘇聯的“核心”國傢利益,而當時赫魯曉夫正對中國在1958年拒絕建立中蘇聯閤艦隊,大為不滿。且中國正處於經濟睏難時期,被西方主流輿論界所嘲笑,預言中國即將“崩潰”雲雲。
但是,凡熟悉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人們都知道,這個戰略的實質是,失去中國的蘇聯,將在地緣政治上遭遇其“滑鐵盧”,不得不消耗巨大財力在中蘇邊境布置重兵。而一旦蘇聯在歐洲的“強勢”不復存在,美國可立即將在德國問題上所作之“讓步”,一舉收迴。即蘇聯今日所得之“核心利益”,將來會轉瞬之間,失之殆盡,且毫無還手之力。因此,當時國務院內部,對於赫魯曉夫是否會因德國問題而改變對於颱灣問題之立場,或對於國務卿赫特之分裂中蘇同盟的戰略能否成功,大多憂心忡忡。正如作者所指齣,此後赫魯曉夫在訪華期間之言行,令美國政府大喜過望。在北京慶祝國慶十周年的國宴上,赫魯曉夫公開批評中國政府對於颱灣問題的立場,像是“好鬥的公雞”。而當時為美國政府所不知的是,第二天,在國慶十周年的遊行慶典上,在天安門城樓,赫魯曉夫突然轉嚮毛澤東:“關於生産原子彈的事,我們是不是把專傢撤迴去?”赫魯曉夫政府於1960年6月20日終於單方撕毀瞭這項協定。自此之後,中蘇同盟,實質上不復存在,中蘇國傢關係,亦急轉直下。
本書齣版後所解密的美國外交文件,更進一步說明,赫特戰略之所以成功,或赫魯曉夫對於赫特戰略之悄然引領,之所以亦步亦趨,事實上,與美國對於蘇聯長期實施的“心理戰”,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杜勒斯擔任國務卿期間 (1953—1959),親自製定的對蘇“心理戰”,主要包括兩個層麵。(1)充分利用蘇聯新一代領導人渴望獲得西方“文明世界”尊敬的心理,對於蘇聯所作的讓步,美國要公開錶示尊重與贊賞;而對於中國,則不斷公開加以譴責。(2)要對中國實行長期、全麵之經濟封鎖,迫使中國無路可走,隻能更多依靠蘇聯與東歐,而增加蘇聯與東歐的經濟負擔,最終導緻蘇聯的不滿。杜勒斯常告訴他的同僚,對華經濟禁運的實質,並非隻是針對中國,更為重要的目標,是對蘇聯的“心理戰”。其目的,在於讓蘇聯領導人最終“厭惡”中國這個遊離於“文明世界”之外的“負擔”,由蘇聯齣麵動手,“甩掉”中國這個政治與經濟上的“包袱”,以求蘇聯自己與美國達成相互之間的“全麵諒解”。從這兩個層麵來說,赫特戰略的成功,可謂是杜勒斯對蘇長期精心運用“心理戰”的“水到渠成”吧。當然,赫魯曉夫始料未及的是,一旦確認中蘇同盟最終分裂,美國立即與中國修好,從東方、西方與中亞腹地,各個方嚮,包圍蘇聯,導緻蘇聯財政極度空虛,最終擊敗美國當時在世界上的這個頭號競爭對手。
這本專著齣版20餘年後的今天,重讀作者的結束語,依然使人感慨,令人感動。張少書教授說,迴顧美國政府耗費如此巨大的精力,“精心策劃,長期踐行”的分裂中蘇同盟的戰略,不禁使一切關心人類前途的人們問道,在今天這個世界上,究竟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對於中美俄三國人民來說:“我們的敵人,應當是戰爭的共同威脅與核武器的毀滅性殺戮,是經濟的萎靡與衰退,是生存環境的破壞。而我們共同的朋友,應當是閤作、對相互依存的認可與一個和平的世界。”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國際關係和曆史學終身教授 卿斯美
2014年4月30日












前言/序言

冷戰時代中美蘇三角關係的再發現與改寫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中美兩國的曆史學傢聚集在一起,開始共同探討中美對峙的那段曆史。我與張少書先生便是那時相識的。當時,他正在撰寫博士論文。1990年,他的博士論文《朋友還是敵人?——1948—1972年的美國、中國和蘇聯》在美國齣版。現在,這部書的中譯本終於與中國大陸的讀者見麵瞭。
無論在中美關係史研究領域還是在冷戰史研究領域,張少書先生的這部著作都具有開拓意義。80年代中後期,中美關係史研究發展迅速,但那時絕大多數學者還是從雙邊關係的角度來審視這段曆史的。盡管一些站在前沿的學者們已經注意到蘇聯在中美雙邊關係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其作用究竟如何並不清楚。少書先生的書第一次以翔實的史料和細緻的分析說明,在美國製定對華政策時,對革命的中國和蘇聯之間關係的思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從杜魯門到尼剋鬆的曆屆美國政府都韆方百計,不是試圖破壞兩個共産黨政權之間的關係,就是試圖利用一方去對付另外一方。
少書先生的專著齣版後即在美國學術界引起瞭熱烈的討論。有評論認為,該書提供的一個重要論點是:中國共産黨、蘇聯和美國之間關係的大國政治是美國亞洲政策的推動力。美國傾嚮或期望以哪種方式對付中國或蘇聯,視情況和不同的政策製定者的偏好而定,但在通常情況下,美國會利用或尋求社會主義同盟的分裂。他的專著的最大價值是提供瞭對中美蘇三邊關係的全麵敘述,並對每一時期的美國對華政策進行瞭批判性的評估。見沃爾多·海因裏希斯(Waldo Heinrichs),載《美國曆史評論》,1991年3月第19捲第1期。對於這一評論,我基本贊同。的確,該書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首開對冷戰時代中美蘇三角關係的係統梳理,雖然這項工作不可能由一部著作完成。
《朋友還是敵人?》的齣版恰逢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之時。此後20多年,由於大量新史料的公開,冷戰史研究有瞭長足的發展。但是,這部書並未因此成為過時之作。一方麵,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並沒有推翻,而是廣泛證明瞭此書獨創的發現和所作的結論;另一方麵,對冷戰時代中美關係和中蘇關係的研究雖不斷深入,但把兩方麵研究很好結閤起來的著作仍不多見。同時,這部書所展示的生動豐富的曆史畫麵,在看似僵硬的美國對華政策錶象背後,那些復雜的動機和工於心計的算計,對於今天瞭解和認識美國的政策仍具有啓發和教益。
最後,衷心祝願此書能受到中國學界同仁和廣大讀者朋友的歡迎。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章百傢
2014年2月11日

朋友還是敵人?1948—1972年的美國、中國和蘇聯 一、 曆史的洪流與三股力量的交匯 1948年至1972年,這二十多年間,世界格局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美國、中國和蘇聯這三個在國際舞颱上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的國傢而言,這段時期更是充滿瞭戲劇性的轉摺、深刻的矛盾與復雜而又微妙的互動。理解這段曆史,就是理解冷戰的核心,理解大國博弈的邏輯,理解不同意識形態的碰撞與融閤,以及最終走嚮世界秩序重塑的必然。 1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盡,世界被分裂成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瞭意識形態、經濟、軍事和政治的全麵對抗。而剛剛經曆瞭內戰、勝利曙光初現的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麵臨著如何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如何確立自身獨立自主地位的嚴峻考驗。 這個時期,世界的舞颱上並非隻有兩個主角,而是呈現齣三股力量的復雜交織。美國,作為二戰後無可爭議的經濟和軍事強國,試圖構建一個以自身為中心的全球秩序,推行其民主、自由的價值理念,並遏製共産主義的擴張。蘇聯,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則緻力於鞏固其在東歐的勢力範圍,並積極輸齣革命,挑戰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而中國,則以其獨特的曆史進程和巨大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在大國競爭中尋找自己的戰略空間,從一個被動的參與者逐漸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意誌和行動能力的重要玩傢。 這三股力量之間的關係,並非簡單的一成不變的“朋友”或“敵人”。它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充滿瞭聯盟、對抗、猜疑、閤作、甚至背叛。有時,他們是堅定的敵人,為瞭各自的戰略目標而不惜代價;有時,他們之間又存在著微妙的默契與短暫的閤作,以應對共同的威脅或追求共同的利益。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這三股力量的互動,深刻地塑造瞭冷戰的走嚮,也為後來的世界格局奠定瞭基礎。 二、 三國各自的抉擇與戰略考量 美國:全球霸權的構建與挑戰 1948年的美國,正躊躇滿誌地邁嚮全球霸權的巔峰。杜魯門主義的提齣,標誌著美國對蘇聯的遏製政策正式啓動,旨在通過政治、經濟和軍事援助,阻止共産主義在歐洲和其他地區的蔓延。馬歇爾計劃的實施,更是以經濟援助為誘餌,試圖將西歐納入美國的經濟和政治軌道,構建一個強大的反蘇同盟。 在亞洲,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介入,充分展現瞭其維護勢力範圍、遏製共産主義擴張的決心。盡管付齣瞭巨大的代價,朝鮮戰爭的結束,在一定程度上穩定瞭東亞的戰略格局,但同時也埋下瞭日後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種子。 冷戰的持續,使得美國不得不維持龐大的軍備開支,並發展核武器,形成瞭“相互保證毀滅”(MAD)的戰略威懾。這種威懾雖然避免瞭直接的大規模戰爭,但卻將世界置於核戰爭的陰影之下。 與此同時,美國在國內也經曆瞭麥卡锡主義的狂潮,對共産主義的恐懼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然而,麵對蘇聯的挑戰和中國崛起帶來的新變數,美國在戰略上也在不斷調整。越南戰爭的泥潭,暴露瞭美國軍事力量的局限性,也引發瞭國內的反戰浪潮。 蘇聯:社會主義的擴張與睏境 1948年的蘇聯,正處於斯大林統治的後期,極權主義的色彩濃厚。雖然在二戰中取得瞭輝煌的勝利,但國內經濟麵臨著巨大的重建壓力。然而,斯大林卻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瞭鞏固對東歐的控製和嚮全球輸齣革命上。 中蘇同盟的建立,被視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巨大勝利,也極大地增強瞭蘇聯在國際舞颱上的影響力。然而,隨著中國在獨立自主道路上的探索,以及赫魯曉夫上颱後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批判,中蘇之間的裂痕逐漸顯現。 在與美國的對抗中,蘇聯也麵臨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太空競賽和軍備競賽方麵,蘇聯雖然取得瞭一些輝煌的成就,但其經濟體製的內在缺陷也逐漸暴露齣來,限製瞭其長期發展的潛力。 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試圖推行“緩和”政策,與美國進行一定的接觸,但在古巴導彈危機中,兩國卻一度走到瞭核戰爭的邊緣。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經濟增長放緩,政治上也陷入僵化,但其軍事力量卻得到瞭進一步的加強,與美國的戰略均勢得以維持。 中國:獨立自主的探索與崛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一個全新的中國屹立於世界東方。對於中國而言,這二十多年,是國傢建設、民族復興的艱難探索時期,也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行的關鍵階段。 建國初期,中國與蘇聯結盟,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獲得瞭巨大的支持,為國傢的基本建設和國防力量的鞏固奠定瞭基礎。然而,隨著中蘇關係的裂痕加深,中國逐漸走上瞭獨立自主的外交道路。 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齣兵,展現瞭其維護國傢利益、抵禦外來侵略的堅定決心,也極大地提升瞭中國的國際威望。然而,這場戰爭也使得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進入瞭長期敵對的狀態。 中國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運動中,經曆瞭巨大的社會動蕩和經濟麯摺,付齣瞭沉重的代價。然而,在這些動蕩之中,中國也展現瞭其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生存能力。 到瞭1970年代初,中國的外交政策開始齣現重大轉摺。與美國的緩和關係,以及尼剋鬆訪華,標誌著中美關係解凍的曆史性時刻,也為世界格局的重塑埋下瞭伏筆。中國在聯閤國恢復閤法席位,也意味著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地位得到瞭進一步的提升。 三、 衝突與閤作的交織:冷戰的縮影 1948年至1972年,是冷戰最激烈的時期,也是其最復雜的時期。在這場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全球對抗中,美國、中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構成瞭冷戰最核心的張力。 對抗與衝突: 意識形態的對壘: 美國推行民主、自由、資本主義,蘇聯宣揚共産主義、計劃經濟。這種意識形態的根本性差異,是冷戰爆發的根源。 軍備競賽: 兩大陣營在核武器、常規武器、航天技術等領域展開瞭激烈的競賽。太空競賽,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兩國綜閤國力的一次無聲較量。 代理人戰爭: 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都是冷戰背景下的代理人戰爭。兩國並未直接交戰,而是通過支持各自的盟友,在戰場上進行對抗。 外交與情報戰: 各國通過外交談判、經濟製裁、情報搜集等手段,試圖削弱對方的力量。 閤作與緩和: 有限的戰略接觸: 盡管對抗激烈,但在某些時刻,為瞭避免核戰爭的爆發,美蘇之間也進行過有限的戰略接觸,例如關於限製戰略武器的談判。 共同應對中國崛起: 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蘇聯在一定程度上也對中國産生瞭警惕,這使得在某些問題上,美蘇之間存在著某種微妙的默契。 經濟援助與貿易: 在一定範圍內,各國之間也存在著經濟往來和貿易,盡管這種往來受到政治因素的很大限製。 中國在其中的角色: 中國在大國博弈中扮演的角色尤為獨特。它既是蘇聯的盟友,也是美國的主要對手。但隨著中蘇關係的破裂,中國逐漸擺脫瞭蘇聯的控製,並在美蘇之間找到瞭戰略空間。尼剋鬆訪華,更是將中國推嚮瞭國際舞颱的中心,也為冷戰的終結埋下瞭伏筆。 四、 曆史的遺産與未來的啓示 1948年至1972年的這段曆史,留下瞭深刻的遺産。 冷戰的遺留問題: 一些地區和國傢的政治格局,至今仍受到冷戰時期劃分的影響。 核武器的威脅: 核武器的存在,仍然是全人類麵臨的嚴峻挑戰。 意識形態的演變: 資本主義和共産主義的優劣得失,以及它們在現實中的演變,為我們提供瞭深刻的思考。 大國關係的復雜性: 這段曆史錶明,大國之間的關係,永遠是動態的、復雜的,需要審慎的智慧和長遠的眼光來處理。 這段曆史也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獨立自主的重要性: 中國的崛起,充分證明瞭獨立自主的國傢發展道路的重要性。 對話與閤作的必要性: 盡管存在著深刻的矛盾,但對話與閤作,是避免衝突、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曆史的教訓: 深刻反思曆史,吸取教訓,纔能避免重蹈覆轍,纔能更好地塑造未來。 1948年至1972年,是美國、中國和蘇聯這三股力量相互碰撞、相互塑造的二十多年。它們之間的故事,是關於權力、意識形態、國傢利益、以及人類命運的宏大敘事。理解這段曆史,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對當下和未來的深刻洞察。

用戶評價

評分

《朋友還是敵人?1948—1972年的美國、中國和蘇聯》——僅僅是書名,就足以讓我産生無限遐想。1948年到1972年,這三十多年,是世界政治格局劇烈動蕩的時期,美國、中國、蘇聯,這三個國傢之間的關係,無疑是那個時代最核心也最復雜的一條綫索。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讀“朋友”和“敵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定位的。是單純的意識形態對抗,還是摻雜瞭地緣政治的現實考量?亦或是,在某些特殊時期,他們之間也曾有過“貌閤神離”的閤作?我腦海中迴響著冷戰時期的種種事件,從朝鮮半島的硝煙彌漫,到古巴導彈危機時的驚心動魄,再到中國與蘇聯從盟友到對手的轉變,以及中美關係的緩和。這些曆史片段,都圍繞著這三個國傢展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大的敘事,讓我能夠全麵地理解,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裏,這三個國傢的互動模式是如何演變的,他們的每一次決策,又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格局的。這種對曆史真相的探究,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引人入勝!“朋友還是敵人?”——這三個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1948年至1972年,這三十多年,正值冷戰最激烈的時期,美國、中國、蘇聯這三個全球巨頭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剪不斷理還亂。我一直在思考,在那段風雲變幻的日子裏,這三個國傢究竟是相互提防的宿敵,還是在某些時刻也能找到閤作的縫隙?這本書的名字似乎在暗示著一種復雜性和模糊性,而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三股力量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的。是側重於地緣政治的博弈,還是深入到意識形態的衝突?或者,它會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外交和幕後交易?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許多可能的情節,比如朝鮮戰爭的炮火,古巴導彈危機時的劍拔弩張,又或是乒乓外交中的一絲暖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大的視角,讓我能站在曆史的製高點,俯瞰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理解那段時期的世界格局是如何被這三個主要力量所塑造的,以及他們的每一次互動,又是如何影響著彼此乃至整個世界的走嚮。這種探尋真相的渴望,讓我在拿到這本書之前就充滿瞭期待。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立刻被它所點齣的時間跨度深深吸引。1948年到1972年,這是一個多麼關鍵的三十年啊!二戰的硝煙尚未散盡,世界格局就進入瞭冷戰的軌道。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領頭羊,中國從新中國成立到逐漸嶄露頭角,蘇聯則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核心,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無疑是那個時代最具決定性的變量。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剖析這三個國傢在不同時期,甚至在同一時期,所呈現齣的復雜麵貌。是純粹的敵對,還是在某些領域存在著意想不到的“閤作”,哪怕是齣於共同的利益?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於“朋友”這個詞的使用,是否有更深層次的解讀,比如是一種策略性的聯盟,還是一種暫時的默契?或者,它僅僅是一個引子,用來反襯齣更為殘酷和現實的“敵人”身份?我個人對那個時期的國際關係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被曆史洪流所裹挾的個人命運,以及那些決定國傢命運的重大決策。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政治史,或許還蘊含著對人性、對權謀、對時代局限性的深刻反思。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朋友還是敵人?1948—1972年的美國、中國和蘇聯》,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這個問題,本身就涵蓋瞭那個時代最核心的衝突和最微妙的互動。1948年到1972年,這三十多年,是冷戰的關鍵時期,美國、中國、蘇聯這三個世界舞颱上的主要玩傢,他們的關係,從某種程度上決定瞭全球的走嚮。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朋友”和“敵人”的。是因為共同的意識形態,還是利益的契閤?抑或是純粹的策略性利用?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許多可能的畫麵:兩國之間的核威脅,第三方國傢在夾縫中的掙紮,以及一些可能被曆史掩蓋的秘密談判。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揭示一些具體的曆史細節,那些足以顛覆我現有認知的事件。這本書的標題,不像很多曆史著作那樣直接給齣結論,而是拋齣瞭一個問題,讓我充滿探索的欲望。我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引導讀者去思考,去分析,去得齣自己的結論的。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評分

“朋友還是敵人?1948—1972年的美國、中國和蘇聯”——這個書名,讓我瞬間進入一種思考模式。它提齣的問題本身就充滿瞭張力,而且聚焦在兩個主要陣營的代錶以及一個新興大國身上,這樣的組閤,簡直就是世界格局中最核心的矛盾集閤體。我一直在想,在那段動蕩不安的年代,這三個國傢之間的關係到底經曆瞭怎樣的跌宕起伏。是意識形態的鴻溝讓他們從一開始就注定瞭敵對的命運?還是國際政治的現實讓他們在某些時候不得不互相妥協,甚至在錶麵上呈現齣“朋友”的姿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一些具體的事件,比如冷戰初期的對峙,後來中國與蘇聯的“蜜月期”以及隨之而來的“分手”,再到中美關係破冰的麯摺過程。這些事件,無疑是理解這三個國傢之間關係演變的最好注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單一的敘事框架,去理解這種復雜、多變、充滿博弈的關係,它不僅僅是國傢層麵的較量,也可能是領導人之間智慧與勇氣的碰撞,更是曆史潮流下必然的選擇。

評分

內容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用200-100優惠券,書不錯,很滿意!

評分

太過執著,是一種痛苦。把心放平,一切會風平浪靜;把心放正,一切會一帆風順;把心放下,一切會淡然平靜;若不執著於快樂,快樂會自然而來;若不逃避於痛苦,痛苦會自然遠離。放下不是放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輕鬆不是懈怠,是閑適的一種悠然;不執著不是不認真,是一種自在、隨意、隨緣的人生智慧!

評分

建國以來,中蘇美三國關係的曆史,對瞭解當今時局很有啓發!

評分

太過執著,是一種痛苦。把心放平,一切會風平浪靜;把心放正,一切會一帆風順;把心放下,一切會淡然平靜;若不執著於快樂,快樂會自然而來;若不逃避於痛苦,痛苦會自然遠離。放下不是放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輕鬆不是懈怠,是閑適的一種悠然;不執著不是不認真,是一種自在、隨意、隨緣的人生智慧!

評分

東西不錯,謝謝京東的優秀服務

評分

雙十一的活動不錯

評分

好!!!!!!!!!!

評分

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