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法治之大义在于使人皆受治于良法,其中之关键是享有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能否受治于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尽管我们过去对法律思维、法律手段讨论较多,但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则鲜有触及。本书拟就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内涵与运用进行探讨,以期促进领导干部于思维和方式两个层面进行双重修炼,从而取得“知行合一”之效。
奉行法治之重,重在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乎人民群众的福祉和逆顺成败;推行法治之艰,艰在历史之羁绊、现实之桎梏和改革所面临的诸多障碍;厉行法治之难,难在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能够身先士卒、以上率下,并能一以贯之。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法治道路,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必须也只能矢志于此并率先垂范,因为改革大势浩浩荡荡,法治时代的到来毋庸置疑而且指日可待。
内容简介
《“十八大与法制国家建设”丛书: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紧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的“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的要求,提出并论述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中国、良善司法、程序法治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对领导干部以及司法人员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具体措施。
作者简介
江必新,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中南大学教授等职务。荣获第二届中国十大青年法学家、首届当代中国法学名家等称号。出版《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大问题研究》《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行政与法的关系发展史》《中国法文化的渊源与流变》《行政诉讼问题研究》《民事诉讼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等专著五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二百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研究”等多项重要课题。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第一章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二、法治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强调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背景与意义
一、强调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背景
二、强调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意义
第三章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构建与运用
一、构建和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和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编
第四章 法治思维的基本问题
一、法治思维的特性
二、法治思维的内容
……
精彩书摘
(三)法治思维的规律性
法治思维内在的规律性体现在:法治思维的核心是合法性判断;法治思维的目的是确保行为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法治思维的关键是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法治思维的基本环节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及执政党依法执政。
二、法治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一对相伴相生的概念。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方法论,是法治思维在实践层面提出的要求。
(一)法治方式的概念
法治方式是指公权力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在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指引下,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活动,运用规范、制度、机制、程序、法律等处理问题、解决矛盾、进行建设的方法、手段、措施的总和。具体而言,法治方式有如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方式属于方法、手段或措施;第二,法治方式是运用规范、制度、机制、程序、法律等来处理问题、解决矛盾、进行建设;第三,法治方式的主体主要是指公权力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个人也同样需要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
(二)法治方式的特征
法治方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法治方式具有规范性;法治方式具有法效性;法治方式具有先定性;法治方式具有程序性;法治方式具有司法的终结性。
(三)法治方式的基本类型
法治方式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类型:一是通过设定行为规范明确预期;二是通过配置权利义务、职权职责来确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三是通过实施公权力行为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或治理;四是通过监督、问责、救济的方式来确保公权力的正当行使;五是通过为不同的行为设定不同的法律后果来形成利益导向机制;六是通过正当程序的规范来提高行为的民主性、科学性、有效性、共识性:七是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争端,维护秩序和稳定;等等。
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辩证关系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辩证关系归根结底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价值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价值观,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具体来说:
第一,法治思维决定、支配着法治方式。具备法治思维,必然会优先主动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不具备法治思维,即使在必须和只能运用法治方式时,也容易采取非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具体体现。如果只会用法律精神、原则、规范来分析和思考问题,不会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就不能认为具备完整的、彻底的法治思维。具备法治思维必然善用法治方式,但偶尔用法治方式则不一定具备完整的、彻底的法治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法治思维决定着法治方式的运用,当法治方式的运用不能适应治国理政的需要时,必然促使行为主体调整法治思维,调整后的法治思维又决定新的法治方式的产生,通过这种相互作用,促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
前言/序言
人类很早就意识到法治与国家治乱兴亡之间的规律性关联。秦商鞅说,“以治法者强,以治政者削。”汉王符说,“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古希腊柏拉图也观察到,现实中的那些统治者能不能服从法律乃是决定城邦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数以千计的历史年轮已经充分展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找到的治国理政的最好方式。然而,历经时空层层打磨后的“法治”二字,其内涵绝不仅限于字面。作为“规则之治”,法治塑造着人类生活的规范性、制度性和程序性;作为“法之统治”,法治要求法律规则的权威性、统一性和至上性;作为“良法之治”,法治内含了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诸种价值;作为“程序之治”,法治强调程序的合法性、正当性以及程序相较于实体的优先性;作为“理性之治”,法治要求奉法者执中守正、辩证施治、莫走极端。法治所蕴含的从人类日常生活和历史实践中所积累出来的智识、思维、价值、信仰、模式、程序,深远而现实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和生活,左右着每一个国度以及民族的盛衰和荣辱,揖别人类的过往并祈祷着人类社会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举“法治中国”为纲,张“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为目,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基本准则,依法办事成为举国上下的第一遵循,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阶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成为法治改革的五大重心,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文化、法治环境编织起法治中国的立体网络。这份决心和担当所诠释的共同体认是:法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捷径快道。
毫无疑问,一个通过全方位法治化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正在熔炉中锻造。笔者以为,法治中国这一宏大命题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命题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法治中国”是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继承版”,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版”,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升级,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规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成果,是中国政治文明进一步提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佐证这个结论的是这样一些正在发生的细节性事实:中国正在经历从有法可依向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提升,从强调法律体系和规则体系向强调理念、体制、制度、机制四位一体的提升,从倡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到力求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起点平等的提升,从依法管理向依法治理的提升,从简单地强调政府严格执法向强调公正文明执法的提升。
……
“十八大与法制国家建设”丛书: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十八大与法制国家建设”丛书: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