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解:黃宗羲傳

天崩地解:黃宗羲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潔非 著
圖書標籤:
  • 黃宗羲
  • 明清史
  • 思想史
  • 傳記
  • 學術史
  • 哲學
  • 士大夫
  • 文化史
  • 曆史人物
  • 中國古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74231
版次:1
商品編碼:1151655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曆史文化名人傳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13
字數:28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部極富思想含量的傳記作品。作為中國本土生長的思想啓濛先驅,黃宗羲從“遊俠”到“大儒”的一生,是亂世裏知識分子尋求救國之道的曆史縮影。
  文史專傢 孫 鬱:
  作者以非正宗的史筆寫傳主的苦路之行,內心活動與環境勾勒均有動人之色。既有士大夫內心的還原,又帶學術史的奇思。小心的考證,大膽的陳述,將社會氛圍、士人之雅好與現實生活之抵牾,進行瞭多角度的透視。全書行文散淡灑脫,沉靜的敘述裏峰迴路轉,演繹瞭一代人的心史。
  文學專傢 賀紹俊:
  成熟新穎的名人傳記,瀟灑自由的學術隨筆。

內容簡介

  黃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傢、史學傢、教育傢,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為清初三大儒。他早年多磨難,父親作為東林黨人被魏忠賢等“閹黨”迫害緻死,青年時期逢明末離亂,身為復社成員又遭吳大铖迫害。明亡後他投身抗清活動,一度以“遊俠”形象往來於各抗清組織。終於在抗清一次次失敗、清朝統治日趨鞏固之後,他開始以孔孟為楷模,一邊著書立說,一邊坐館授徒,立倡文明救世,質疑帝製法權,從朝代更迭的曆史教訓中,生發齣積極進步的民主思想,成為中國本土生長的思想啓濛先驅。
  《天崩地解:黃宗羲傳》作者多年研究明末清初曆史,對黃宗羲思想有深切的理解認同。本書將傳主的身世、生平重要活動和其學術思想,融會在相關曆史資料的梳理之中,條分縷析,夾敘夾議,使傳主的形象漸漸凸現、清晰,在闡述其思想時,對照現實並提齣自己的深刻見解。作為一部思想傢的傳記,它在呈現傳主思想價值的同時,也融入瞭作者的思考探索,最終使其成為一部極具思想含量的作品。

作者簡介

  李潔非,男,1960年生於安徽閤肥。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當代室主任,創新工程首席研究員。多年從事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及文學史研究,亦以明史方麵著述見長。主要著作有“典型三部麯”(《典型文壇》《典型文案》《典型年度》)、“李潔非明史書係”(《龍床:明六帝紀》《黑洞:弘光紀事》《野哭:弘光列傳》)和《解讀延安:文學、知識分子和文化》《共和國文學生産方式》《文學史微觀察》等。曾獲首屆馮牧文學奬、第五屆魯迅文學奬。

目錄

序言
零壹 麟兒
零貳 隨任
零叁 黨禍
零肆 成人
零伍 頌冤
零陸 同難
零柒 讀書
零捌 應試
零玖 友遊
壹拾 復社
壹壹 脫難
壹貳 彆師
壹叁 起兵
壹肆 魯王
壹伍 遊俠
壹陸 行朝
壹柒 乞師
壹捌 竊伏
壹玖 絕望
貳拾 多難
貳壹 梨洲
貳貳 西席
貳叁 聚徒
貳肆 反思
貳伍 留書
貳陸 撰史
貳柒 故人
貳捌 汰存
貳玖 偏見
叁拾 呂怨
叁壹 餘波
叁貳 辨訾
叁叁 變化
叁肆 玄燁
叁伍 忭忻
叁陸 天下
叁柒 史學
叁捌 掮任
叁玖 後聖
肆拾 裸葬
肆壹 謝世
附錄一 黃宗羲係年簡錶
附錄二 《清史稿》捲四百八十黃宗羲傳
附錄三 梨洲末命
附錄四 文孝梨洲先生私謚議
附錄五 《交遊尺牘》選注
附錄六 近人評騭小輯
後記

精彩書摘

  零壹 麟兒
  紹興古稱越,寜波古稱甬,餘姚大緻居它們中間。如今餘姚隸屬寜波市,四百年前卻在紹興府治下。本書主人公乃餘姚人氏,他一生許多故事與以上三地有關,故而我們先取得一點地理的概念。
  餘姚東南一帶,眼下稱梨洲街道,那是二○○一年為瞭城市化,將梁輝鎮、餘姚鎮等十餘村閤並後新改的名稱。四百年前,這裏的古名乃是通德鄉。
  通德鄉有座橋,叫黃竹浦。它還有彆的名字,“黃傢竹橋、竹橋、黃竹浦是一座橋名的不同說法”。橋至今仍在,石製;從那個“竹”字來看,原來大約是竹造的,後來變成瞭石橋。至於黃竹浦中的“黃”字,則確因周圍住著一支黃姓宗族。他們分布於一個較大範圍,包括周傢埠、後新屋、前園、李傢塔幾個自然村,黃竹浦本身並非村落,但黃氏以之為中心點,來指代全族的聚居區域。
  明萬曆三十八年八月八日1610年9月24日,黃傢李傢塔一支的長媳姚氏臨盆。戌時,暮色剛落,誕一男嬰。孩子的父親預先做過推算,“年月庚戌乙酉,得日時庚辰丙戌”,實際竟然分毫未爽。
  乳名也早就起好,單喚一個“麟”字。
  它得自姚氏一個夢,夢見自己生瞭一隻麒麟。這是很好的夢。古以麒麟為仁獸,“聖王之嘉瑞也”。魯哀公十四年前481有獵獲麒麟一事,《春鞦》記之:“春,西狩獲麟。”寫完這一句,孔子便輟筆瞭。杜預於此注道:“時無明王齣而遇獲,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鞦》而修中興之教。絕筆於‘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說孔子本是為發揚周的道德而作《春鞦》,現實卻很令人失望,故對“時無明王”而仍有“獲麟”之事發生,孔子感到無法解釋,灰心而且傷心,索性就此擱筆其後至哀公二十七年這段尾聲,非其親筆,由門徒續完。
  姚氏是否果有“獲麟”之夢,無從考究。據說,新生兒“額角有紅黑痣如錢,左右各一”。我們知道麒麟是頭上生角的,這描寫自然意在印證“夢麟”之確。還有人查閱宋濂《孔子生卒歲月辨》,發現“與孔子生歾,隻差一字”。凡此種種都預示著,降生在黃傢的這孩子,非比尋常。古時對一般所謂“人傑”,喜歡就其身世搞一點穿鑿附會,我們姑妄聽之。但無論如何,男嬰乳名叫“麟”卻是事先起好的,並非後來另改。
  說起黃竹浦黃傢,嗣胤雖繁,在當地卻還稱不上望族。宗譜上所載前十世,似乎都無名諱,僅以排行相稱,如“萬二”“亞一”“從二”“辛六”“端十四”“福十”“順六”等。這是門戶低微的特徵。古時村野之夫,除有姓氏之外,隻以排行區分,非得具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傢,纔有專門起名的必要。
  黃傢這一支,到瞭第十一世,始有確切名諱。不過仍不穩定,有時又“失諱”無載、僅具排行。至第十四世,終於穩定下來,族中不僅各有名諱,甚至可以知道他們的錶字。第十五世,齣現第一個讀書人,諱曰坤,字龍蟠,是“郡庠生”府學學生。第十六世,齣現首位為官者——此人非他,正是麟兒的父親黃尊素。
  黃尊素,錶字真長。生麟兒那年,他二十六歲。這是他初次得子,他本人是長房長子,他的父親黃曰中也是長房長子,到麟兒這兒,連續三代長房有子,從倫序角度說,意義非常,十分可喜。這種好兆,很快有瞭進一步的驗證。麟兒齣生的第六年,黃尊素“舉於鄉”。明清兩代,當上舉人便有做官的資格。過去族中無人中舉,學曆最高的叔父黃曰坤,僅為府學生。黃尊素中舉後,絲毫沒耽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翌年會試一舉再登進士第。科舉途中,能從鄉試而會試連捷,甚是難得,多少人都蹉跎不已,屢試屢敗。
  不單功名得意,黃尊素子息也來得旺盛。成進士當年,次子齣生,隔一年,又得第三子。這三個兒子,日後名望都很高,人稱“浙東三黃”。他們便是長兄黃宗羲錶字太衝、仲弟黃宗炎錶字晦木、叔弟黃宗會錶字澤望。後又有第四、五子黃宗轅、黃宗彝。
  零貳?隨任
  黃尊素成進士,時在萬曆四十四年1616,第二年得授寜國府推官,於是攜眷赴任。此後九年,麟兒都跟著父親隨任而往,度過一段官宦人傢子弟生涯。
  這正是他從童年到少年的階段。此時他的生活,無憂無慮,多少顯得平淡,所以《年譜》記載極簡,似乎沒有特彆值得一敘者。
  稍有興味的,或許在於他的資賦和求學。古時纔子碩儒,往往幼年即顯異稟,麟兒卻完全不曾留下類似美談,好像隻是一個很普通的孩子。天啓二年1622,父親把他從寜國單獨送迴老傢,去郡城紹興“應童子試”。那是獲取生員資格的考試。當時念書由私塾開濛,念到一定程度,參加官學考試,縣、府、院共考三道,全都閤格通過,就取得官學入學資格,成為生員亦即俗稱的秀纔。勿要小看童子試,那是通往仕途的第一扇門,也殊為不易,考瞭一輩子到七八十歲仍通不過的,大有人在。麟兒一次成功,次年“補仁和博士弟子員”。博士弟子員是生員彆稱,仁和是當時浙江一個縣。換言之,麟兒就此成為仁和縣縣學的學生,那年他十四歲。
  不過此事或許有些名堂在內,主要看那個“補”字,作何解釋。
  明代從太學國子監到地方上的府、州、縣學,名額都是一定的。洪武年間,“生員之數,府學四十人,州、縣以次減十”,以後曆朝具體人數有所增減變化,而有定額這一條不變。原因是,凡入官學,朝廷就要每月按人頭支齣,“師生月廩食米,人六鬥,有司給以魚肉”,換言之,每個學生將由國傢所養,故必然有額度限製。既有定額,不言而喻是缺一個補一個。補缺機會,無非是有人升瞭太學、考取舉人或因過黜免。每次招考,“一等前列者,視廩膳生有缺,依次充補,其次補增廣生”。廩膳生指“初設食廩者”,增廣生則近乎後代的擴招生、走讀生。
  麟兒“補仁和博士弟子員”,自然可以是這種正常的“補”,但並不排除另一可能。《思舊錄》鄧锡蕃條記:
  鄧锡蕃,字雲中,金壇人,嵊縣知縣。餘弟司輿補弟子員,為公所薦。
  “司輿”是四弟黃宗轅的錶字。又,馮元飚條也記:
  塘棲卓大丙年十六七,其婦翁引之見餘,餘言於公,即為緻書杭司理宋璜,大丙即補博士弟子員。
  顯然,“補”還可以通過請托亦即“走後門”達到。這種事,黃宗羲親自運作過兩迴。一次為四弟宗轅宗轅四歲時父親已被害,宗羲長兄如父,補弟子員一事必齣彼手,另一次是為一個叫卓大丙的熟人傢子弟。以此佐證,我們設想黃尊素當日為瞭麟兒亦曾如此,大抵並不離譜。
  我們作此猜想,主要依據是少年時黃宗羲不算刻苦用功的孩子。按他的錶現,應試會有相當難度,更不必說還一考即中。他自己迴憶說:
  宗羲此時年十四,課程既畢,竊買演義,如《三國》《殘唐》之類數十冊,藏之帳中,俟父母熟睡,則發火而觀之。
  他的興趣,不在正經功課上。所熱切去讀的東西,如今雖是堂而皇之的“文學經典”,以當時來論,則並不高於瓊瑤古龍之類在今下的地位,耽於其間,不能不意味著疏怠學業。
  麟兒保守著自己的小秘密,以為瞞得甚好,實則和每個背地裏搗蛋的孩子一樣,自以為得計而已。“一日齣學堂,忠端公見其書,以語太夫人,太夫人曰:‘曷不禁之?’忠端公曰:‘禁之則傷其邁往之氣,姑以是誘其聰明可也。’自此太夫人必竊視宗羲所乙之處,每夜數十葉,終不告羲為忠端公所知也。”古時讀書,愛在書上畫“乙”字作為標記,類乎今人打鈎畫杠之類。麟兒不知,他每夜標注過的幾十頁,悉為母親姚氏所掌握。
  黃尊素縱容麟兒讀閑雜書,說明他不是功利心很重的父親,無意將兒子精神空間擠壓到唯以舉業為念的扁平態,以緻傷瞭“邁往之氣”。這是對的,於黃宗羲的精神格局發生瞭良好影響。然而話分兩頭,從應試角度我們得說,未來第一等的學問傢黃宗羲並非優等生,拙於考試在他可謂始終的短闆,一生最高“功名”止於“博士弟子員”。從日後崇禎間的屢次鄉試不中,我們自有理由認為,連當初那個生員齣身,多半也未必是靠“真本事”掙來的。
  天啓二年,黃尊素在考評中升官,得授禦史,位子一時無缺,乃先迴鄉待命。第二年任命下來,去都察院做山東道監察禦史。這樣,麟兒又隨著父母北上,來到遙遠的北京。
  北京是大碼頭,麟兒很開眼界,見識瞭各種場麵和人物。晚年他曾有一筆述及:“餘十四歲時,隨先公至李皇親園看牡丹,公指硃大典方較射園中,得一見之。”印象新鮮如昨。而更開心的,還是雜書易得。先前,不論故鄉或是寜國,不會有北京那麼發達的市肆供他遊逛。“竊買演義”之“竊”字,暗含瞭違禁少年所特有的快樂喜悅,那感覺,想來也為現在偷泡網吧的孩子所共有。
  可這無憂無慮的光陰,沒有維持多久。麟兒並不知道,當自己享受“少年不知愁滋味”時光的同時,父親卻正捲入一場嚴酷鬥爭。
  ……

前言/序言

  黃宗羲,錶字太衝,晚號梨洲。近世將他與顧炎武、王夫之一道,並稱明末三大儒。他們都以明遺民終世,而自實際影響言,黃、顧在世已負盛名,王夫之當時知者不多,約二百年後纔被發現。顧炎武影響主要在經學,黃宗羲則對清代史學貢獻尤卓。清之代明,是中國史一大節點。它造成作為漢族國傢的“中國”第二次整體亡國,但從今天觀點講,這是次要的。明代是帝製晚期,嬴政所創的這種極權政體,到明亡時存世近一韆九百年。如此漫長時間,積纍瞭大量矛盾,除早就存在的老問題,又有隨經濟、社會發展而形成的新問題。這令明代一麵在製度上走到盡頭,沒有活力,上下苦悶;另一麵,社會現實、思想現實又充滿躁動。思想方麵,整個中晚明兼有解體和解放雙重特徵,像極瞭歐洲文藝復興對於中世紀的反動。政治方麵,士大夫在朝堂上開始自覺結成利益集團,與皇權係統相抗,“宮”“府”衝突一直伴隨明朝到亡。而在地方或民間社會,鄉紳對地方事務和民心、民望、民風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漸而能與官府相頡頏,東南一帶以鄉紳崛起為背景的社會再組織情形,萬曆以後相當顯明。所有這些,當然以當時經濟、生産的重大變化和突破為底蘊。打個比方,明王朝有如一隻大膿包,細菌等病原體與白細胞的廝殺,以大膿包方式錶現齣來,看上去是很醜陋,但膿包破時毒素也就流盡,曆史將能生長新鮮的肌膚。黃宗羲就活在這大膿包行將潰破的時代,他看得很清楚,膿包僅剩一層薄皮,近乎透明,觸之即潰。偏不承想,潰破的當口兒,白山黑水之滿人,趁亂而入。對此事的後果,當時自有各種解讀,其中,從效忠明朝或華族亡國角度做齣反應的,不乏其人。但以黃宗羲為代錶的一些傑齣人物,則從更高的曆史高度看問題。他們主要看到兩點。一是“大金—大清”文化上過於粗陋野質,他們入主中國,勢必以這較大的文化落差拖中國文明進程後腿;二是當時中國已有明顯的變革跡象,條件頗備,意識亦開始覺醒,而異族統治則勢必以新的矛盾內容、矛盾關係,扭轉中國曆史呼之欲齣的變革主題和方嚮。後來事實證明瞭這種預感。在近代化曆程中,中國與歐洲拉開差距,主要取決於十七、十八世紀這二百年,明亡清興可謂是其節骨眼兒。如今論到中國近代史,習慣以一八四○年鴉片戰爭為起點與視角,其實可以試著將視綫提前二百年。一旦基準點選在十七世紀四十年代而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我們眼光或大不相同,對一些事情看法可隨之刷新。比如中國文化有無自我更新能力,中國曆史可否自發孕育現代性,以及中國有無民主、法製、共和等思想的原創根芽……在鴉片戰爭視角下,這些都被否認瞭,認為非中國所能有,隻有靠從歐美輸入。以後,又有不少人斷言“民主”等是外來物、不適閤中國國情。這兩種看似對立的看法,都認為近代之門,我們不能主動啓之。究竟如何呢?或應越過清代的兩百多年,到明末看一看。黃宗羲當能告訴我們不同的話語。一方麵他平生所曆很精彩,值得一述,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對我們重新確認中國精神資源頗具啓發。黃傳過去已不算少,然而寫得簡明、詳略得當,又能深入淺齣的,似未得見。筆者除把握好主題以外,便想在這兩個方麵多下點功夫。體例上彆無特彆,唯行文之中夾注,通行的方式是加括號,但考慮到引用的傳主一些詩文,頗多自注,若以括號標識,有失古意,故藉鑒中國舊式印書的辦法,凡夾注一律以較小字號排齣;其中引文這一部分,傳主原注則字號略小而字體不變,倘若注齣筆者,則另擇字體。謹序。
  後記
  一百年來,中華民族翹首期盼的,應不僅僅是器物現代化抑或生活之富足,而是開明、健康、充滿善意、令人愉快的社會。
  一九二三年,梁啓超論述五十年間中國走過的路,把它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製度方麵感覺不足,第三期是從文化方麵根本感覺不足。
  這確是我們民族覺悟的三個階段,但當中有一個大失誤,就是認為中國補上這些不足,唯有走全盤西化的路——陳獨秀所謂“歐洲輸入之文化”——中國文化則被置於徹底否定的境地。比如魯迅說,“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的書”。
  但一個國傢,尤其是一個古老民族,完全用拿來主義辦法,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曆史進化,缺不瞭一門功夫:解釋學。西方的近代之路怎麼來的?很多人忘記它先後做過兩件重要的事情。一個文藝復興,通過祖述希臘,走齣中世紀。一個宗教改革,使基督教核心價值融入資本主義倫理。這兩件事,使西方打通瞭自己的古代、中古和近代文明。不獨西方,其他近代化之路走得紮實的地方,也都不曾將傳統打爛。我們左近,有日本可以觀察。
  莫非中國人不懂這個道理?不是。春鞦戰國,是運用解釋學銜接過去未來的典範,孔子就是一位解釋學大師,他通過“述周”,為中國後來兩韆年世界領先的農耕文明奠定基礎。秦代大斫傷後,漢儒又齣色地完成瞭文明接續任務。已經嗅到近代民族國傢氣息的宋明兩代,也是解釋學重鎮,而著手於與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相似的新儒學建設。
  說起來,二十世紀中國對自身傳統也並非不曾嘗試新的解釋,但一是專挑中國文化壞的方麵來解釋,二是專把中國文化往壞裏解釋。終迄“文革”,這種思潮達到頂峰。
  抹煞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認為它隻有消極麵,造成一大睏難,一大矛盾處境。一方麵,更好社會繞不開人類共通價值;另一方麵,此類價值卻被指為中國所天然匱乏。於是,在中國講民主、個人尊嚴、精神獨立等,變成瞭伸張西方話語。美之者如此,詈之者亦然。
  這是我們奮力嚮前的大障礙。中國要將社會改進目標從生産和技術的發達或國力強盛層次,提升到開明、健康、充滿善意、令人愉快這種“好社會”層麵,非得重新解釋自己的文化,使之不外在於人類共通價值;比如,對民主社會、法治社會的追求,不是抄摹外國,不是以夷亂華,而是中國精神資源固有之義。
  這不是搞廉價的“古已有之”。人類共通價值根植於普遍人性,本非一時一地、個彆民族個彆文化所獨有。其次,中國文明既然數韆年傲立於世,乃至是唯一從古代延嗣於今、不曾中斷的文明體係,則必有厚德善因,以及正大軒昂的道理。誠然,曆史上我們曾頓挫、停滯,以至有朽腐窳隳的段落。但是,諱疾固不可取,隱善揚惡又豈宜乎?良則良,莠則莠,理應分彆論之。“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從孔子起,倡文明、反野蠻,始終是中國曆史主綫,著眼整體,就能看見這條主綫。
  中國欠一個解釋學努力,欠一個自己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沒有哪個國傢可在一味反傳統中完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銜接,走齣健康的現代之路。
  實際上,近代中國曾經有過類似嘗試,黃宗羲寫《明夷待訪錄》、重新發明孟子,就是如此。而且他的工作,當時在世界範圍甚至具有領先性。這些可貴幼芽,雖因社會條件嚴酷(清初激烈的民族矛盾)未能生長而夭摺,但無疑是我們正麵的精神資源,沿著它、通過它,可以追尋到中華文化嚮善和光明的力量。黃宗羲生前自覺地為吾族做著此事,三百多年後既有機會替他作傳,我自當接過這衣鉢。簡而言之,為中國文化激濁揚清,彰其與人類文明並行不悖的一麵。中國真正交其“大壯”之運——以今天話講是實現嚮開明社會的進化——這將是關乎根本的環節,有巨量的工作在等待我們,幾十個世紀的精神脈絡和底蘊需要整理與重釋,亟盼有識者同襄其事。



天崩地解:黃宗羲傳 一、 煌煌巨著,一代史宗 《天崩地解:黃宗羲傳》是一部旨在全麵、深入地勾勒明末清初思想巨擘黃宗羲波瀾壯闊的一生的傳記性著作。它並非一部淺嘗輒止的論文集,也不是一本梳理史料的枯燥編年,而是通過宏大敘事與細膩筆觸的結閤,將黃宗羲置於那個風雨飄搖、劇變頻仍的時代洪流之中,展現其作為一位思想傢、史學傢、政治傢、教育傢以及社會活動傢所扮演的獨特而關鍵的角色。 本書的敘事始於黃宗羲的呱呱墜地,一個動蕩年代的初啼,預示著他一生將伴隨著時代的劇烈變遷。作者以史學大傢嚴謹求實的態度,搜集整理瞭海量的原始史料,包括黃宗羲自身的著作,如《明夷待訪錄》、《宋元學案》、《明文海》等,以及當時相關的官方文獻、文人筆記、傢族史料,甚至地方誌、碑刻等,力求從最真實、最直接的源頭提取信息。同時,也藉鑒瞭曆代學者對黃宗羲及其思想的研究成果,但更注重獨立思考與原創性解讀,避免人雲亦雲。 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黃宗羲的生平事跡,而是力圖挖掘其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剖析其精神內核。傳記的視角並非局限於個人的命運起伏,而是將其個人成長、思想發展、政治實踐與明清之際的宏觀曆史進程緊密相連。每一次政治鬥爭的潮起潮落,每一次思想論辯的激蕩碰撞,都成為瞭塑造黃宗羲性格、深化其思想的重要磚石。 二、 時代的烙印,思想的熔爐 黃宗羲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明朝末年的腐朽統治,社會矛盾的激化,農民起義的星星之火,以及隨後而來的滿清入關,政權的更迭,民族的融閤與衝突,這一切都為黃宗羲的思想提供瞭肥沃的土壤,也為他的人生道路留下瞭深刻的烙印。 本書將生動描繪齣這樣一個時代圖景:朝堂之上,黨爭激烈,宦官專權,民不聊生;社會之中,士人憂國憂民,但又常常陷入理論睏境與現實無力;民間,貧苦百姓掙紮在溫飽綫,抗爭與絕望並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黃宗羲開始瞭他的思考與行動。 傳記將重點探討黃宗羲思想的形成過程。從他早期接受儒傢經典的學習,到親曆國破傢亡的巨大創傷,再到後期在顛沛流離中對明朝滅亡原因的深刻反思,以及對未來社會製度的設想,無不體現瞭他思想的演進與深化。 對君主專製的批判: 這是黃宗羲思想中最具革命性的部分之一。本書將詳細解析他如何從“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樸素觀念齣發,發展齣對曆代君主專製弊端的係統性批判,提齣瞭“非一人之所能私也”的君權神授的顛覆性論斷。他提齣的“官製”改革,旨在限製皇權,分散權力,防止專製帶來的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對“法”的重視: 在批判君權的同時,黃宗羲也深刻認識到製度的重要性。他提齣瞭“法治”的思想,強調法律的公開性、普遍性以及對君臣的約束力,這在中國古代法傢思想之外,注入瞭更強的民本意識和對現代法治精神的萌芽。 對“士”的責任與使命: 作為一位知識分子,黃宗羲對士人的角色有著深刻的體認。他既批判瞭那些脫離實際、空談的“空談傢”,也倡導士人應肩負起救國救民的重任,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他所提齣的“倡學”理念,旨在通過普及教育,提升民眾的素質,為社會變革奠定基礎。 對曆史的深刻洞察: 黃宗羲不僅是一位思想傢,更是一位傑齣的史學傢。《宋元學案》等著作,展現瞭他梳理學脈、辨析義理的卓越纔能。本書將不僅僅提及他的史學成就,更會深入剖析他如何通過對曆史的研讀,汲取經驗教訓,為現實提供啓示。他對曆史真相的追求,對史料的批判性運用,都為後世史學樹立瞭典範。 對“工商”的態度轉變: 與傳統觀念不同,黃宗羲對商業和工商階層的態度有瞭顯著的轉變。他認識到商品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對“重農抑商”的政策進行瞭反思,並提齣瞭“以商養商”等具有前瞻性的觀點。 三、 跌宕起伏的人生,不屈的靈魂 黃宗羲的一生,絕非坦途。本書將生動再現他人生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讓讀者仿佛親曆其境。 少年時代的啓濛與憂患: 傳記將描繪黃宗羲幼年時期聰慧過人,深受父親影響,但同時也目睹瞭明朝政治的黑暗,以及傢鄉的動蕩。早年的經曆,為他日後的人生軌跡和思想觀念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投身抗清鬥爭的英勇與失落: 在明朝滅亡後,黃宗羲並未選擇歸隱,而是積極參與到抗清鬥爭之中。他曾與史可法、錢謙益等人共事,雖然最終未能挽救南明的覆亡,但其忠貞不屈的精神,以及在亂世中的奔走呼號,都足以令人敬佩。本書將細緻描繪他在這一時期的艱難抉擇,以及經曆失敗後的痛苦與反思。 在動蕩中堅持學術與教育: 即使在清朝統治初期,社會仍處於動蕩之中,黃宗羲也從未放棄自己的學術追求。他四處遊曆,講學授徒,整理文獻,編纂著作,將自己的思想薪火相傳。本書將重點展現他在戰亂與顛沛流離中,如何堅持學術的獨立性,如何用自己的生命去守護知識的火種。 與時代巨頭的交往與論辯: 黃宗羲生活在群星璀璨的時代,他與顧炎武、王夫之、李贄等同時代或稍早的思想傢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本書將通過對這些交往的描繪,展現不同思想流派的碰撞與融閤,以及黃宗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晚年的沉思與總結: 盡管飽經滄桑,黃宗羲在晚年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學術精力。他梳理總結自己畢生的思想,撰寫瞭大量重要著作,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書將描繪他晚年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對自己一生思想與事業的最終評價。 四、 穿越時空的思想迴響 《天崩地解:黃宗羲傳》的價值,不僅在於還原一個曆史人物的真實麵貌,更在於挖掘其思想在當下的現實意義。作者認為,黃宗羲對君主專製的批判,對法治的倡導,對教育的重視,對士人責任的強調,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和藉鑒價值。 本書將避免簡單地將古代思想“古為今用”,而是通過對黃宗羲思想發生的曆史語境、內在邏輯的細緻梳理,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思想的精髓,並由此引發對當下社會的思考。例如,當今社會對權力製約的探討,對法治建設的推進,對教育改革的重視,以及對公民責任的呼喚,都可以在黃宗羲的思想中找到某種程度的迴響。 “天崩地解”並非僅僅指一個朝代的滅亡,更寓意著舊秩序的瓦解與新格局的孕育。黃宗羲正是在這樣的“天崩地解”之際,以其卓越的智慧與不屈的精神,為後世留下瞭探索齣路的思想火種。本書正是試圖點燃這團火種,讓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依然能夠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引發我們對曆史、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反思。 這部傳記,將是一次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界限,與黃宗羲這位偉大的思想傢進行一場跨越幾個世紀的對話,感受他思想的深度,體味他精神的磅礴,汲取他留給我們的寶貴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天崩地解:黃宗羲傳》,我的心中激蕩著久久無法平息的思緒。這本書並非我最初設想的那般,僅僅是對曆史人物的流水賬式敘述,而是如同一場波瀾壯闊的史詩,將我深深捲入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作者以其深厚的史料功底和精妙的敘事技巧,為我勾勒齣瞭黃宗羲這位曠世奇纔的傳奇一生。我仿佛能看見他那雙洞察時局的銳利雙眼,感受到他為國為民奔走呼號的赤誠之心,更能體會到他在明末清初那段國破傢亡的動蕩歲月裏,所經曆的屈辱、彷徨與堅守。書中的每一個細節,無論是黃宗羲的童年經曆、求學之路,還是他參與的政治鬥爭、著作的問世,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充滿瞭生命力。我尤其對作者如何將黃宗羲的個人命運與那個時代的大背景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感到驚嘆。書頁翻動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人物,悲壯的故事,以及那些永不磨滅的理想與呐喊。這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的輝煌與黑暗,也摺射齣一位偉大人格的塑造與升華。

評分

讀完《天崩地解:黃宗羲傳》,我的腦海中充滿瞭關於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偉大的思想傢的種種思考。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對曆史事件的還原,更在於它對黃宗羲思想體係的深度挖掘和梳理。作者並沒有迴避黃宗羲思想中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反而通過翔實的史料和嚴謹的論證,展現瞭這位思想巨擘是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大膽地突破與創新。我尤其被書中對黃宗羲提齣的“保國”、“保種”等理念的闡述所吸引,這些理念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又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都在書中得到瞭清晰的解讀。閱讀此書,仿佛是一場與黃宗羲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得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他所處的時代睏境,以及他為解決這些睏境所付齣的不懈努力。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對中國古代思想史,以及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有瞭更加全麵而深刻的認識。

評分

我一直以為,瞭解曆史人物,無非就是記住他們的生卒年月、重要事跡。然而,《天崩地解:黃宗羲傳》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讓我走進瞭黃宗羲的世界。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親身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掙紮與無奈。書中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黃宗羲在麵對傢國巨變時的悲憤、失望,在堅持理想時的孤勇,在受到非議時的隱忍,都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這種深入骨髓的刻畫,使得黃宗羲不再是一個遙遠的曆史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鮮活個體。我為他所遭遇的磨難而扼腕嘆息,為他所堅持的道義而熱血沸騰。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一本書,不如說是在“經曆”一段波瀾壯闊的人生。它讓我明白,曆史人物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們的功績,更在於他們在逆境中展現齣的不屈精神和深邃思想。

評分

《天崩地解:黃宗羲傳》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快感,更是一種對曆史深層意義的追尋。《天崩地解:黃宗羲傳》以其宏大的敘事格局和細膩的人物描繪,成功地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挑戰與變革的時代。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偉人的傳記,更是一個民族在曆史洪流中前行的縮影。黃宗羲的智慧、勇氣與擔當,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他對於社會製度的批判,對於民生疾苦的關注,以及他對知識的不懈追求,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國破傢亡的危難時刻,總有一些人,能夠挺身而齣,用他們的思想和行動,為民族的未來點燃希望的火炬。我從黃宗羲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曆史知識,更是那種麵對睏境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對真理的不懈追求。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更加珍視曆史,也更加懂得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對曆史人物的瞭解。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心靈滌蕩,讓我得以窺見一位智者如何在巨變麵前,依然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天崩地解:黃宗羲傳》讓我看到瞭知識的力量,以及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中的責任與擔當。黃宗羲的一生,是在不斷的探索與反思中前進的。他對政治製度的深刻批判,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以及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無不展現齣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光輝。我被他那種“獨善其身”之外,更願意“兼濟天下”的情懷深深打動。書中對於黃宗羲晚年潛心著述的部分,更是讓我肅然起敬。即便是在國勢飄搖、個人處境艱難的情況下,他依然能夠嘔心瀝血,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思想財富。這種精神上的堅韌與偉大,足以跨越時空的界限,激勵著每一個讀到這本書的人。它讓我反思,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保持獨立思考,如何承擔起我們應有的社會責任。

評分

黃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傢、史學傢、教育傢,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為清初三大儒。他早年多磨難,父親作為東林黨人被魏忠賢等“閹黨”迫害緻死,青年時期逢明末離亂,身為復社成員又遭吳大铖迫害。明亡後他投身抗清活動,一度以“遊俠”形象往來於各抗清組織。終於在抗清一次次失敗、清朝統治日趨鞏固之後,他開始以孔孟為楷模,一邊著書立說,一邊坐館授徒,立倡文明救世,質疑帝製法權,從朝代更迭的曆史教訓中,生發齣積極進步的民主思想,成為中國本土生長的思想啓濛先驅。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二、明朝積纍問題太多,也的確該完蛋瞭。作者對於賦稅的觀點比較好,明朝雖然總體上賦稅和當時英國差不多,但明朝由於嚴重的貧富不均,實際上這種賦稅對民眾的壓力是十分巨大的。除此之外,文人集團的黨化,造成隻有團體沒有是非,武人集團的矮化造成軍人隻信奉暴力和錢財,其餘忠君愛國狗皮而已。賦稅問題造成農民起義,最終滿清成功撿到瞭果實。

評分

書頁質量不錯,內容值得一看。

評分

想買這本書的人,不看評價也會買。看瞭評價再買的人估計也看不齣書的好壞

評分

明亡清興,中國再次沉淪。黃宗羲看到瞭這次的陸沉不僅僅是社稷,更是中華的文化。

評分

名傢大作,值得一看。

評分

介紹詳實,條理清晰。很好的一本兒書。

評分

不錯,很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