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今具影响力的学者型作家、 “平民代言人”梁晓声的专题思想随笔精华集、对中国社会的集大成之作!
★一部直面中国社会热点,关注百姓生存的良心之作!
★一部聚焦中国社会热点,发现人生智慧、追寻淡定生活的指南书!
★ 《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句句都是梁晓声发自肺腑之言,这本书不是单纯地质问我们:你为何如此不淡定?而是回答我们,如何培养对现实的认知力,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用一种人生智慧淡定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还告诉我们如何掌控丰富的社会经验, 培育一种圆熟的社会观,培养社会现实的认知能力。因此,《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也是第一部同随笔写作的聚焦中国社会焦点的励志书。
★ 梁晓声直陈中国社会生存现状:
1、生活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国家里,每一个普通人好都夹起尾巴做人。管别人的人,不要总习惯于对别人像牧人对待羊群中的一只羊一样;被管的人,遇到了太过认真的人,应像车遇到了拦路石一样,明智地绕行。即使忍气吞声,该忍则忍,该吞则吞吧!
2、健康的、成熟的商业时代的基本特征应该是——普遍的人们为了挣到使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的钱其实并不太难,某些个人企图挣比这多的钱其实很不容易。
3、中国在中国人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仍显缺失的公德意识两方面的挤压之间发展着。中国人的国民素质在经常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的郁闷中有希望地成长着。仿佛中国之事只要大学生们一参与,解决起来就快速得多简单得多似的……羞耻啊,羞耻!
4、虽然我并没有什么叵测之心,但每细思忖,不禁自责不已。中国当代大学生——他们是这样一些人群;甚至,可以说是这样一些孩子——智商较高,思想较浅;自视较高,实际生存的社会能力较弱;被成人社会看待他们的误区宠得太“自我”,但他们的“自我”往往一遇具体的社会障碍就顿时粉碎……
海报:
梁晓声,作家、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儿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知青》《郁闷的中国人》《中国生存启示录》等。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观察家等多个维度,给人多方面的启发。他以宏大的视野、敏锐的目光直面中国当下,呼唤社会良知,让读者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心灵的家园;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禀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高扬人文主义的精神。
大众的情绪
时下,民间和网上流行着一句话——羡慕嫉妒恨,也往往能从电视中听到这句话。
依我想来,此言只是半句话。大约因那后半句有些恐怖,顾及形象之人不愿由自己的嘴说出来。倘竟在电视里说了,若非直播,必定是会删去的。
后半句话应是——憎恨产生杀人的意念。
确实是令人身上发冷的话吧?
我也断不至于在电视里说的。
不吉祥!不和谐!
写在纸上,印在书里,传播方式局限,恐怖打了折扣,故自以为无妨掰开了揉碎了与读者讨论。
羡慕、嫉妒、恨——在我看来,这三者的关系,犹如水汽、积雨云、雷电的关系。
人的羡慕心理,像水在日晒下蒸发水汽一样自然。从未羡慕别人的人是极少极少的:或者是高僧大德及圣贤;或者是不自然不正常的人,如傻子,傻子即使未傻到家,每每也还是会有羡慕的表现的。
羡慕到嫉妒的异变,是人大脑里发生了不良的化学反应。说不良,首先是指对他者开始心生嫉妒的人。由羡慕而嫉妒,一个人往往是经历了心理痛苦的。那是一种折磨,文学作品中常形容为“像耗子啃心”,同时也是指被嫉妒的他者处境堪忧。倘被暗暗嫉妒却浑然不知,其处境大不妙也。此时嫉妒者的意识宇宙仿佛形成浓厚的积雨云了,而积雨云是带强大电荷的云,它随时可能产生闪电,接着霹雳骤响,下起倾盆大雨,夹着冰雹。想想吧,如果闪电、霹雳、大雨、冰雹全都是对着一个人发威的,而那人措手不及,下场将会多么的悲惨!
但羡慕并不必然升级为嫉妒。
正如水汽上升并不必然形成积雨云。水汽如果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了风,风会将水汽吹散,使它聚不成积雨云。接连的好天气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也会使水汽在上升的过程中蒸发掉,还是形不成积雨云。那么,当羡慕在人的意识宇宙中将要形成嫉妒的积雨云时,什么是使之终究没有形成的风或阳光呢?文化!除了文化,还能是别的吗?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完全可以使自己对他者的羡慕止于羡慕,并消解于羡慕,而不在自己内心里变异为嫉妒。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是文化现象。文化可以使一个人那样,也可以使一些人、许许多多的人那样。但文化之风不可能临时召之即来。文化之风不是鼓风机吹出的那种风,文化之风对人的意识的影响是逐渐的。当一个社会普遍视嫉妒为人性劣点,祛妒之文化便蔚然成风。蔚然成风即无处不在,自然亦在人心。
劝一个人放弃嫉妒,这种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劝一个人放弃嫉妒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没有点正面文化的储备难以成功。起码,得比嫉妒的人有些足以祛妒的文化。莫扎特常遭到前一位宫廷乐师的强烈嫉妒,劝那么有文化的嫉妒者须具有比其更高的文化修养,他无幸遇到那样一位善劝者,所以其心遭受嫉妒这只“耗子”的啃咬半生之久,直至莫扎特死了,他才获得了解脱,但没过几天也一命呜呼了。
文化确能祛除嫉妒。但文化不能祛除一切人的嫉妒,正如风和阳光,不能吹散天空的每堆积雨云。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名北军将领由于嫉妒另一位将军的军中威望,三天两头地向林肯告对方的刁状。无奈的林肯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某日对那名因妒而怒火中烧的将军说:“请你将那个使你如此愤怒的家伙的一切劣行都写给我看,丝毫也别放过,让我们来共同诅咒他。”
那家伙以为林肯成了自己同一战壕的战友,于是其后连续向总统呈交信件式檄文,每封信都满是攻讦和辱骂,而林肯看后,每请他到办公室,与他同骂。十几封信后,那名将军省悟了,不再写那样的信,羞愧地向总统认错,很快就动身到前线去了,并与自己的嫉妒对象配合得亲密无间。
省悟也罢,羞愧也罢,说到底还是人心里的文化现象。那名将军能省悟,且羞愧,证明他的心不是一块石,而是“心”字,所以才有文化之风和阳光。
否则,林肯的高招将完全等同于对牛弹琴,甚至以怀化铁。
但毕竟,林肯的做法,起到了一种智慧的文化方式的作用。
苏联曾有一位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因嫉妒一位音乐家,不断向勃列日涅夫告刁状。勃氏了解那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积怨,也很反感那一种滋扰,于是召见他,不动声色地说:“你的痛苦理应得到同情,我决定将你调到作家协会去!”那人听罢,立即跪了下去,着急地说自己的痛苦还不算太大,完全能够克服痛苦继续留在音协工作……
因为,作家协会人际关系极为紧张复杂,帮派林立,似狼窝虎穴。
勃氏的方法,没什么文化成分,主要体现为权力解决法。而且,由于心有嫌恶,还体现为阴招。但也很奏效,那音协副主席,以后再也不用告状信骚扰他了。然效果却不甚理想,因为嫉妒仍存在于那位的心里,并没有获得一点点释放,更没有被“风”吹走,亦没被“阳光”蒸发掉。而嫉妒在此种情况之下,通常总是注定会变为恨的——那位音协副主席同志,不久疯了,成了精神病院的长住患者,他的疯语之一是:“我非杀了他不可!”
一个人的嫉妒一旦在心里形成了“积雨云”,那也还是有可能通过文化的“风”和“阳光”使之化为乌有的。只不过,善劝者定要对那人有足够的了解,制定显示大智慧的方法。而且,在嫉妒者心目中,善劝者也须是被信任受尊敬的。
那么,嫉妒业已在一些人心里形成了“积雨云”将又如何呢?
文化之“风”和“阳光”仍能证明自己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既曰潜移默化,当然便要假以时日了。
若嫉妒在许许多多成千上万的人心里形成了“积雨云”呢?
果而如此,文化即使再自觉,恐怕也力有不逮了。
成堆成堆的积雨云凝聚于天空,自然的风已无法将之吹散,只能将之吹走。但积雨云未散,电闪雷鸣注定要发生的,滂沱大雨和冰雹也总之是要下的。只不过不在此时此地,而在彼时彼地罢了。但也不是毫无办法了——最后的办法乃是向积雨云层发射驱云弹。而足够庞大的积雨云层即使被驱云弹炸散了,那也是一时的。往往上午炸开,下午又聚拢了,复遮天复蔽日了。
将以上自然界律吕、调阳、云腾、至雨之现象比喻人类的社会,那么发射驱云弹便已不是什么文化的化解方法,而是非常手段了,如同是催泪弹,高压水龙或真枪实弹……
将“嫉妒”二字换成“郁闷”一词,以上每一行字之间的逻辑是成立的。
郁闷、愤懑、愤怒、怒火中烧——郁闷在人心中形成情绪“积雨云”的过程,无非尔尔。
郁闷是完全可以靠了文化的“风”和“阳光”来将之化解的,不论对于一个人的郁闷,还是成千上万人的郁闷。
但要看那造成人心郁闷的主因是什么。倘属自然灾难造成的,文化之“风”和“阳光”的作用一向是万应灵丹,并且一向无可取代。但若由于显然得社会不公、官吏腐败、政府无能造成的,则文化之“风”便须是劲吹的罡风,先对起因予以扫荡。而文化之“阳光”,也须是强烈的光,将一切阴暗角落一切丑恶行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文化须有此种勇气,若无,以为仅靠提供了娱乐和营造了暖意便足以化解民间成堆的郁闷,那是一种文化幻想。文化一旦开始这样自欺地进行幻想,便是异化的开始。异化了的文化,只能使事情变得更槽——因为它靠了粉饰太平而遮蔽真相,遮蔽真相便等于制造假象,也不能不制造假象。
那么,郁闷开始在假象中自然而然变向愤懑。
当愤懑成为愤怒时——情绪“积雨云”形成了。如果是千千万万人心里的愤怒,那么便是大堆大堆的“积雨云”形成在社会上空。
此时,文化便只有望“怒”兴叹,徒唤奈何了。不论对于一个人一些人许许多多千千万万的人,由愤怒而怒不可遏而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往往是迅变过程,使文化来不及发挥理性作为。那么,便只有政治来采取非常手段予以解决了——其时已不能用“化解”一词,唯有用“解决”二字了。众所周知,那方式,无非是向社会上空的“积雨云”发射“驱云弹”……
相对于社会情绪,文化有时体现为体恤、同情及抚慰,有时体现为批评和谴责,有时体现为闪耀理性之光的疏导,有时甚至也体现为振聋发聩的当头棒喝……
但就是不能起到威慑作用。
正派的文化,也是从不对人民大众凶相毕露的。因为它洞察并明了,民众之所以由郁闷而愤懑而终于怒不可遏,那一定是社会本身积弊不改所导致。
集体的怒不可遏是郁闷的转折点。
而愤怒爆发之时,亦正是愤怒开始衰减之刻。正如电闪雷鸣一旦显现,狂风暴雨冰雹洪灾一旦发作,便意味着积雨云的能量终于释放了。于是,一切都将过去,都必然过去,只是时间长短罢了。
在大众情绪转折之前,文化一向发挥其守望社会稳定的自觉性。这一种自觉性是有前提的,即文化感觉到社会本身是在尽量匡正着种种积弊和陋制的——政治是在注意地倾听文化之预警的。反之,文化的希望也会随大众的希望一起破灭为失望,于是会一起郁闷,一起愤怒,更于是体现为推波助澜的能量。
在大众情绪转折之后,文化也一向发挥其抚平社会伤口,呼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但也有前提,便是全社会首先是政治亦在自觉地或较自觉地反省错误。文化往往先行反省,但文化的反省,从来没有能够代替过政治本身的反省。
文化却从不曾在民众的郁闷变异为愤怒而且怒不可遏的转折之际发生过什么遏止作用。
那是文化做不到的。
正如炸药的闪光业已显现,再神勇的拆弹部队也无法遏止其强大气浪的膨胀。
文化对社会伤痛的记忆远比一般人心要长久,这正是一般人心的缺点,文化的优点。文化靠了这种不一般的记忆向社会提供反思的思想力。阻止文化保留此种记忆,文化于是也郁闷。而郁闷的文化会渐限于自我麻醉、自我游戏、自我阉割、了无生气而又自适,最终完全彻底地放弃自身应有的一概自觉性,甘于一味在极端商业化的泥淖打滚……
反观1949年以后的中国,分明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从前,哪怕仅仅几年没有什么政治的运动,文化都会抓住机遇,自觉而迫切地生长具有人文元素的枝叶,这是令后人起敬意的。
不能说当下的中国文化及文艺一团糟一无是处。
这不符合起码的事实。
但我认为,似乎也不能说当下的中国文化是最好的时期。
与从前相比,方方面面都今非昔比。倘论到文化自觉,恐怕理应发挥的人文影响作用与已然发挥了的作用是存在大差异的。
与从前相比,政治对文化的开明程度也应说今非昔比了。
但我认为,此种开朗,往往主要体现在对文化人本人的包容方面。
包容头脑中存在有“异质”文化思想的文化人固然是难能可贵的进步,但同样包容在某些人士看来有“异质”品相的文化本身也非常重要。我们当下某些文艺门类不要说人文元素少之又少,连当下人间的些微烟火也难以见到了,真烟火尤其难以见到。
倘最应该经常呈现人间烟火的艺术门类恰恰最稀有人间烟火,全然地不接地气,一味在社会天空的“积雨云”堆间放飞五彩缤纷的好看风筝,那么几乎就真的等于玩艺术了。
是以忧虑。
……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抛给所有中国人的深刻命题。“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听起来就有一种探寻古老智慧的意味。我一直觉得,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静气质,尤其是在面对生活中的风浪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坚韧和从容,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这本书,似乎正是要剖析这种气质的根源。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会不会是深入探讨儒释道等传统哲学思想?或者,是通过分析中国人的历史经历、社会结构,甚至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机制来解释?我期待它能打开我的思路,让我看到,这份“淡定”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智慧,一种与生活和解的艺术。我猜想,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令人动容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来阐述这份“淡定”是如何在代代相传中,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底色。读完之后,我希望自己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这份宝贵的民族特质,并尝试在自己的生命中,去体悟和践行这份“淡定”所蕴含的力量。
评分“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哲学的思辨色彩。我一直以来都对这种“淡定”特质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大家普遍感到焦虑和浮躁的情况下,这种特质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次对这份民族精神深层探索的尝试。我非常期待,作者会如何去解读这份“淡定”的起源。它是否与中国悠久的哲学传统紧密相关,比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顺应自然,还是佛教的放下执念?又或者是,它源自中国人在漫长历史中,所经历的磨难和考验,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理解这份“淡定”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我猜想,作者可能会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一些经典的故事,来阐释他的观点。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对“淡定”这个词有更深刻的认识,甚至能从中汲取力量,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也能多一份从容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光是这几个字,就让人忍不住好奇,好像里面藏着什么古老的智慧,或者某种深邃的哲学。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中国人在面对压力、变故,甚至是生死关头时,那种超乎寻常的平静,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源自一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究竟是什么?是儒家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道家的“顺其自然”?还是佛教的“放下执念”?又或者,是中国人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在漫长岁月中磨砺出的某种集体意识?这本书似乎在试图解答这个问题,它可能会带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那些影响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思想流派,去理解那些经典的哲学著作,去感悟那些代代相传的处世哲学。我期待它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明白,这种“淡定”并非简单的冷漠,而是一种深刻的智慧,一种对人生起伏的深刻理解和接纳。我猜想,作者会从多个角度去剖析,或许会结合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甚至是一些民俗习惯,来论证“淡定”的根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是否能点亮我内心对于这种“淡定”的理解,甚至在我日后的生活中,也能体会到这份从容。
评分我买这本书,完全是被它的标题所吸引。“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这个问题太有力量了,它触及了我们民族性格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引人深思的特质。我一直觉得,我们在面对外部的喧嚣和内心的焦虑时,总能找到一种独特的方式去安顿自己,这种方式,我称之为“淡定”。但这份“淡定”究竟源自哪里?是历史长河中的沉淀?是传统文化中的滋养?还是某种集体意识的体现?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我们传统哲学、宗教信仰、甚至艺术审美中的内在联系,去解释这份“淡定”的形成机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民族性格。或许,书中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文献,或是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来印证作者的观点。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理解这份“淡定”的深层含义,并学习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也能保持一份内心的平和与从容。读完之后,我想我会对“淡定”这个词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在面对困难时,能多一份从容和力量。
评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入口微涩,回味甘醇。我一直觉得,中国人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沉稳,即使在现代社会的快速节奏下,这种特质依然时不时地显露出来。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抓住了我内心的疑惑。我常常在想,这份“淡定”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会不会与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有关?那些古代的贤哲,是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影响我们民族性格的哲学思想,比如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为,又或是庄子的逍遥?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或许,书中会讲述一些普通中国人在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坚韧,那些在苦难中依然保持乐观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淡定”的内在逻辑,让我们明白,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地与世界和解,找到内心的平衡点。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份宝贵的民族精神,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淡定”。
评分很好的一书,多读几遍,体会书中内容
评分很好很不错,评价得高分
评分书很好,物流也快!已经再看了!!
评分东西还可以,非常不错,推荐大家购买。非常漂亮。1
评分不错 还在慢慢阅读中
评分这次心血来潮,买了一干多的书。也挺好,推掉无聊的应酬,一杯茶一本书
评分就是这书不好评了,太多了。不可能就买一本一次。
评分第一次买他的书,买了就爱不释手
评分很好的书,正是我想要的,剩下的就是细心品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