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看点
《城南旧事》一书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有影响的作品。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放心的读本·课本一样的品质
2015年北师大版教材质检部门抽检零差错率图书。
完美呈现
本书用纸高端、印刷环保、装帧精美、版式疏朗字号大,全书搭配精美插图,以完美的制作呈现经典,是专为学生打造的语文课外阅读规范读本。
名社打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家中央级出版社,是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出版社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即是由本社出版。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1960年出版。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想念,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林海音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苗栗,生于日本,五岁随父母定居北京。1948年到台湾,任报社编辑,后主编《联合报》副刊。1967年创办和主编《纯文学》月刊。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即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具影响的作品。
写作背景
名著快读
艺术魅力
人物名片
名家辑评
城南旧事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散文精选
虎坊桥
北平漫笔
天桥上当记
在胡同里长大
家住书坊边
惠安馆
一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赶忙拉起被来蒙住脸,是怕尘埃把我呛得咳嗽。
宋妈的鸡毛掸子轮到来掸我的小床了,小床上的棱棱角角她都掸到了,掸子把儿碰在床栏上,格格地响,我想骂她,但她倒先说话了:
“还没睡够哪!”说着,她把我的被大掀开来,我穿着绒褂裤的身体整个露在被外,立刻就打了两个喷嚏。她强迫我起来,给我穿衣服。印花斜纹布的棉袄棉裤,都是新做的,棉裤筒多可笑,可以直立放在那里,就知道那棉花够多厚了。
妈正坐在炉子边梳头,倾着身子,一大把头发从后脖子顺过来,她就用篦子篦呀篦呀的,炉上是一瓶玫瑰色的发油,天气冷,油凝住了,总要放在炉子上化一化才能擦。
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
妈妈还说不好北京话,她正在告诉宋妈,今天买什么菜。妈不会说“买一斤猪肉,不要太肥”。她说:“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
妈妈梳完了头,用她的油手抹在我的头发上,也给我梳了两条辫子。我看宋妈提着篮子要出去了,连忙喊住她:
“宋妈,我跟你去买菜。”
宋妈说:“你不怕惠难馆的疯子?”
宋妈是顺义县的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惠安馆”,到底哪一个对,我不知道。
我为什么要怕惠安馆的疯子?她昨天还冲我笑呢!她那一笑真有意思,要不是妈紧紧拉着我的手,我就会走过去看她,跟她说话了。
惠安馆在我们这条胡同的最前一家,三层石台阶上去,就是两扇大黑门凹进去,门上横着一块匾,路过的时候爸爸教我念过“飞安会馆”。爸说里面住的都是从“飞安”那个地方来的学生,像叔叔一样,在大学里念书。
“也在北京大学?”我问爸爸。
“北京的大学多着呢,还有清华大学呀!燕京大学呀!”
“可以不可以到飞安——不,惠安馆里找叔叔们玩一玩?”
“做晤得!做晤得!”我知道,我无论要求什么事,爸终归要拿这句客家话来拒绝我。我想总有一天我要迈上那三层台阶,走进那黑洞洞的大门里去的。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便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要回头再张望一下时,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臂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是昨天,我跟着妈妈到骡马市的佛照楼去买东西,妈是去买擦脸的鸭蛋粉,我呢,就是爱吃那里的八珍梅。我们从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染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井窝子斜对面就是我们住的这条胡同。刚一进胡同,我就看见惠安馆的疯子了,她穿了一件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头上留着一排刘海儿,辫子上扎的是大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两手玩弄着辫梢,愣愣地看着对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干树枝子上有几只乌鸦,胡同里没什么人。
妈正低头嘴里念叨着,准是在算她今天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好跟无事不操心的爸爸报账,所以妈没留神已经走到了“灰娃馆”。我跟在妈的后面,一直看疯子,竟忘了走路。这时疯子的眼光从洋槐上落下来,正好看到我,她眼珠不动地盯着我,好像要在我的脸上找什么。她的脸白得发青,鼻子尖有点红,大概是冷风吹冻的,尖尖的下巴,两片薄嘴唇紧紧地闭着。忽然她的嘴唇动了,眼睛也眨了两下,带着笑,好像要说话,弄着辫梢的手也向我伸出来,招我过去呢。不知怎么,我浑身大大地打了一个寒战,跟着,我就随着她的招手和笑意要向她走去。——可是妈回过头来了,突然把我一拉:
“怎么啦,你?”
“嗯?”我有点迷糊。妈看了疯子一眼,说:
“为什么打哆嗦?是不是怕——是不是要溺尿?快回家!”我的手被妈使劲拖拉着。
回到家来,我心里还惦念着疯子的那副模样儿。她的笑不是很有意思吗?如果我跟她说话——我说:“嘿!”她会怎么样呢?我愣愣地想着,懒得吃晚饭,实在也是八珍梅吃多了。但是晚饭后,妈对宋妈说:
“英子一定吓着了。”然后给我沏了碗白糖水,叫我喝下去,并且命令我钻被窝睡觉……
这时,我的辫子梳好了,追了宋妈去买菜,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她的那条恶心的大黑棉裤,那么厚,那么肥,裤脚缚着。别人告诉妈说,北京的老妈子很会偷东西,她们偷了米就一把一把顺着裤腰装进裤兜子,刚好落到缚着的裤脚管里,不会漏出来。我在想,宋妈的肥裤脚里,不知道有没有我家的白米?
经过惠安馆,我向里面看了一下,黑门大开着,门道里有一个煤球炉子,那疯子的妈妈和爸爸正在炉边煮什么。大家都管疯子的爸爸叫“长班老王”,长班就是给会馆看门的,他们住在最临街的一间屋子。宋妈虽然不许我看疯子,但是我知道她自己也很爱看疯子,打听疯子的事,只是不许我听我看就是了。宋妈这时也向惠安馆里看,正好疯子的妈妈抬起头来,她和宋妈两人同时说“吃了吗?您!”爸爸说北京人一天到晚闲着没有事,不管什么时候见面都要问吃了没有。
出了胡同口往南走几步,就是井窝子,这里满地是水,有的地方结成薄薄的冰,独轮的水车来一辆去一辆,他们扭着屁股推车,车子吱吱扭扭地响,好刺耳,我要堵起耳朵啦!井窝子有两个人在向深井里打水,水打上来倒在一个好大的水槽里,推水的人就在大水槽里接了水再送到各家去。井窝子旁住着一个我的朋友——和我一般高的妞儿。我这时停在井窝子旁边不走了,对宋妈说:
“宋妈,你去买菜,我等妞儿。”
妞儿,我第一次是在油盐店里看见她的。那天她两只手端了两个碗,拿了一大枚,又买酱,又买醋,又买葱,伙计还逗着说:“妞儿,唱一段才许你走!”妞儿眼里含着泪,手摇晃着,醋都要洒了,我有说不出的气恼,一下蹿到妞儿身旁,叉着腰问他们:
“凭什么?”
就这样,我认识了妞儿。
妞儿只有一条辫子,又黄又短,像妈在土地庙给我买的小狗的尾巴。第二次看见妞儿,是我在井窝子旁边看打水。她过来了,一声不响地站在我身边,我们俩相对笑了笑,不知道说什么好。等一会儿,我就忍不住去摸她那条小黄辫子了,她又向我笑了笑,指着后面,低低的声音说:
“你就住在那条胡同里?”
“嗯。”我说。
“第几个门?”
我伸出手指头来算了算:
“一,二,三,四,第四个门。到我们家去玩。”
她摇摇头说:“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叫我去。”
“怕什么,她又不吃人。”
她仍然是笑笑地摇摇头。
妞儿一笑,眼底下鼻子两边的肉就会有两个小旋涡,很好看,可是宋妈竟跟油盐店的掌柜说:
“这孩子长得俊倒是俊,就是有点薄,眼睛太透亮了,老像水汪着,你看,眼底下有两个泪坑儿。”
我心里可是有说不出地喜欢她,喜欢她那么温和,不像我一急宋妈就骂我的:“又跳?又跳?小暴雷。”那天她跟我在井窝子边站一会儿,就小声地说:“我要回去了,我爹等着我吊嗓子。赶明儿见!”
我在井窝子旁跟妞儿见过几次面了,只要看见红棉袄裤从那边闪过来,我就满心的高兴,可是今天,等了好久都不见她出来,很失望,我的绒褂子口袋里还藏着一小包八珍梅,要给妞儿吃的。我摸摸,发热了,包的纸都破烂了,黏糊糊的,宋妈洗衣服时,我还得挨她一顿骂。
我觉得很没意思,往回家走,我本来想今天见妞儿的话,就告诉她一个好主意,从横胡同穿过到我家,就用不着经过惠安馆,不用怕看见疯子了。
我低头这么想着,走到惠安馆门口了。
“嘿!”
吓了我一跳!正是疯子。咬着下嘴唇,笑着看我。她的眼睛真透亮,一笑,眼底下——就像宋妈说的,怎么也有两个泪坑儿呀!我想看清楚她,我是多么久以前就想看清楚她的。我不由得对着她的眼神走上了台阶。太阳照在她的脸上,常常是苍白的颜色,今天透着亮光了。她揣在短棉袄里的手伸出来拉住我的手,那么暖,那么软。我这时看看胡同里,没有一个人走过。真奇怪,我现在怕的不是疯子,倒是怕人家看见我跟疯子拉手了。
“几岁了?”她问我。
“嗯——六岁。”
“六岁!”她很惊奇地叫了一声,低下头来,忽然撩起我的辫子看我的脖子,在找什么。“不是。”她喃喃地自己说话,接着又问我:
“看见我们小桂子没有?”
“小桂子?”我不懂她在说什么。
这时大门里疯子的妈妈出来了,皱着眉头怪着急地说:“秀贞,可别把人家小姑娘吓着呀!”又转过脸来对我说:
“别听她的,胡说呢!回去吧!等回头你妈不放心,嗯——听见没有?”她说着,用手扬了扬,叫我回去。
我抬头看着疯子,知道她的名字叫秀贞了。她拉着我的手,轻摇着,并不放开我。她的笑,增加了我的勇气,我对老的说:
“不!”
“小南蛮子儿!”秀贞的妈妈也笑了,轻轻地指点着我的脑门儿,这准是一句骂我的话,就像爸爸常用看不起的口气对妈说“他们这些北仔鬼”是一样的吧!
“在这玩不要紧,你家来了人找,可别赖是我们姑娘招的你。”
“我不说的啦!”何必这么嘱咐我?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都知道。妈妈打了一只金镯子,藏在她的小首饰箱里,我从来不会告诉爸爸。
“来!”秀贞拉着我往里走,我以为要到里面那一层一层很深的院子里去找上大学的叔叔们玩呢,原来她把我带进了他们住的门房。
屋里可不像我家里那么亮,玻璃窗小得很,临窗一个大炕,炕中间摆了一张矮桌,上面堆着活计和针线盒子。秀贞从矮桌上拿起了一件没做完的衣服,朝我身上左比右比,然后高兴地对走进来的她的妈妈说:
“妈,您瞧,我怎么说的,刚合适!那么就开领子吧。”说着,她又找了一根绳子绕着我的脖子量,我由她摆布,只管看墙上的那张画,那画的是一个白胖大娃娃,没有穿衣服,手里捧着大元宝,骑在一条大大的红鱼上。
秀贞转到我的面前来,看我仰着头,她也随着我的眼光看那张画,满是那么回事地说:
“要看炕上看去,看我们小桂子多胖,那阵儿才八个月,骑着大金鱼,满屋里转,玩得饭都不吃,就这么淘……”
“行啦行啦!不——害——臊!”秀贞正说得高兴,我也听得糊里糊涂,长班老王进来了,不耐烦地瞪了秀贞一眼说她。秀贞不理会她爸爸,推着我脱鞋上炕,凑近在画下面,还是只管说:
“饭不吃,衣服也不穿,就往外跑,老是急着找她爹去,我说了多少回都不听,我说等我给多做几件衣服穿上再去呀!今年的衬褂倒是先做好了,背心就差缝纽子了。这件棉袄开了领子马上就好。可急的是什么呀!真叫人纳闷儿,到底是怎么档子事儿……”她说着说着不说了,低着头在想那纳闷儿的事,一直发愣。我想,她是在和我玩“过家家儿”吧?她妈不是说她胡说吗?要是过家家儿,我倒是有一套玩意儿,小手表,小算盘,小铃铛,都可以拿来一起玩。所以我就说:
“没关系,我把手表送给小桂子,她有了表就有一定时候回家了。”可是——这时我倒想起妈会派宋妈来找我,便又说:“我也要回家了。”
秀贞听我说要走,她也不发愣了,一面随着我下了炕,一面说:“那敢情好,先谢谢你啦!看见小桂子叫她回来,外面冷,就说我不骂她,不用怕。”
我点了点头,答应她,真像有那么一个小桂子,我认识的。
我一边走着一边想,跟秀贞这样玩,真有意思;假装有一个小桂子,还给小桂子做衣服。为什么人家都不许他们的小孩子跟秀贞玩呢?还管她叫疯子?我想着就回头去看,原来秀贞还倚着墙看我呢!我一高兴就连跑带跳地回家来。
宋妈正在跟一个老婆子换洋火,房檐底下堆着字纸篓、旧皮鞋、空瓶子。
我进了屋子就到小床前的柜里找出手表来。小小圆圆的金表,镶着几粒亮亮的钻石,上面的针已经不能走动了,妈妈说要修理,可一直放着,我很喜欢这手表,常常戴在手上玩,就归了我了。我正站在三屉桌前玩弄着,忽然听见窗外宋妈正和老婆子在说什么,我仔细听,宋妈说:
“后来呢?”
“后来呀,”换洋火的老婆子说,“那学生一去到如今就没回来!临走的时候许下的,回他老家卖田卖地,过一个月就回来明媒正娶她。好嘛!这一等就是六年啦!多傻的姑娘,我眼瞧着她疯的……”
“说是怎么着?还生了个孩子?”
“是呀!那学生走的时候,姑娘她妈还不知道姑娘有了,等到现形了,这才赶着送回海甸义地去生的。”
“义地?”
“就是他们惠安义地,惠安人在北京死了就埋在他们惠安义地里。原来王家是给义地看坟的,打姑娘的爷爷就看起,后来又让姑娘她爹来这儿当长班,谁知道出了这么档子事儿。”
“他们这家子倒是跟惠难有缘,惠难离咱们这儿多远哪?怎么就一去不回头了呢?”
“可远喽!”
“那么生下来的孩子呢?”
“孩子呀,一落地就裹包裹包,趁着天没亮,送到齐化门城根底下啦!反正不是让野狗吃了,就是让人捡去了呗!”
“姑娘打这儿就疯啦?”
“可不,打这儿就疯了!可怜她爹妈,这辈子就生下这么个姑娘,唉!”
两个人说到这儿都不言语了,我这时已经站到屋门口倾听。宋妈正数着几包红头洋火,老婆子把破烂纸往她的大筐里塞呀塞呀!鼻子里吸溜着清鼻涕。宋妈又说:
“下回给带点刨花来。那——你跟疯子她们是一地儿的人呀?”
“老亲喽!我大妈娘家二舅屋里的三姐算是疯子她二妈,现在还在看坟,他们说的还有错儿吗?”
宋妈一眼看见了我,说:
“又听事儿,你。”
“我知道你们说谁。”我说。
“说谁?”
“小桂子她妈。”
“小桂子她妈?”宋妈哈哈大笑,“你也疯啦?哪儿来的小桂子她妈呀?”
我也哈哈笑了,我知道谁是小桂子她妈呀!
专为学生做好书
从古至今,适合学生阅读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然而我们无法让学生一一阅读。所以,优中选优,为学生选好书、选对书,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也是我们出版者的不懈追求,而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就是我们专为广大中小学生倾力打造的名著精华库。
历时多年的研讨和策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凭借自身教育研究资源,组织了一批学者和专家,包括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等,根据新课标推荐书目,并吸收了一些权威学者的青少年阅读研究成果和阅读书目的推荐意见,精心编撰了本套丛书。本套丛书经过周到的考量和严格的筛选,最终选定了包含童话、寓言、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中国古典名著、历史读物、科普科幻作品等多种类别的非常具有阅读价值的中外名作。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所以对于本套丛书收录的中外作品,我们保留了作品的原貌,选用了权威完整的底本,未做任何删减与改编。丛书中的外国文学名著均为全译本,而且我们针对每一部名著审阅了国内翻译家的众多译本,以优中选优的原则反复研讨、比较,并最终确定,所选译本准确流畅,完全达到“信、达、雅”的极高翻译标准,可谓是百里挑一。我们还在外国文学名著中编排了大量的由国外绘画大师绘制的精美原版插图,其中大部分插图都是首次在国内出版;同时我们也邀请了中国的绘画名家为中国文学类图书进行配图,如《骆驼祥子》的插图是由著名京味画家杨信绘制,这些插图也是老北京风俗画“骆驼祥子”系列画作的首次出版。
针对中国古典名著,我们邀请了包括蔡义江、马瑞芳等在内的众多学者和专家,经由他们编写和把关,确保了此类图书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其中,由国学大家蔡义江教授编写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和《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出版后,因其内容的权威专业,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已成为很多中小学校的指定规范古诗词读本。丛书中的《聊斋志异》,是由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马瑞芳说聊斋》的主讲人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亲自执笔,专为学生编写而成。作者结合多年的《聊斋志异》研究成果,为每篇作品都精心编写了权威、细致的旁批和解读,帮助学生一睹这部旷世奇书的风采,正如马瑞芳教授所说:“本书精选125篇,为青少年读者提供了一部集纳聊斋精粹、接近蒲松龄《聊斋志异》原著面貌、非常具有可读性的读本。”
本套丛书内容准确,栏目设置科学实用。我们针对丛书中部分内容较难理解的作品,组织相关学者和原书的著译者亲自执笔,编写了适量而又必需的解读。如我们邀请人教版教材主编、著名教育家顾振彪对《骆驼祥子》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因为作品中祥子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和时代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为学生加一些解读的文字,指引他们按正确的方向阅读。又如《巴黎圣母院》一书,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邀请原书的译者李玉民教授创作了600多条精彩的旁批解读,这也是《巴黎圣母院》译者点评本的首次出版。值得一提的是,本套丛书中的解读栏目,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为学生指路,指引正确的阅读方向,让学生抓住阅读重点,充分理解名著内涵,真正读懂名著。相信这些解读文字,能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学生阅读的路。
《城南旧事》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微涩,回味却甘醇无比。林海音女士的文字,质朴而有力量,她用最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了最动人的情感。英子,这个小小的女孩,她的视角是如此独特,她用孩童的纯真去理解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去感受人情冷暖。我为她纯粹的善良而感动,也为她小小年纪就不得不面对的离别而心疼。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无论是北京的街景,还是人物的对话,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有生命力。它们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那个时代下,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场景,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比如,英子对爸爸的依恋,对海 Mian 叔叔的思念,都写得那么细腻,那么感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下,人们生活的艰辛,也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坚韧和善良。它让我反思,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心灵的丰盈。
评分《城南旧事》这本书,初次翻开,就被那股淡淡的忧伤和童年的纯真气息包裹。林海音女士用她那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北京旧时景象。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于那个灰墙黛瓦、车马粼粼的年代。书中的小姑娘英子,她的视角总是那么纯粹,看待世界不带一丝杂质。她对惠安馆那个疯女人的同情,对海 Mian 叔叔的依恋,对爸爸妈妈的乖巧,每一个片段都像是陈年的老照片,虽然泛黄,却依然散发着温暖的光泽。我尤其喜欢她对生活的观察,那种孩童特有的好奇与不解,让那些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变得格外动人。比如,她对骆驼的喜爱,对小胡同里邻居们的印象,都透露出一种纯朴的善意。文字不华丽,却直抵人心,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温度。读着读着,我的思绪也不由自主地飘回了自己的童年,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模糊的画面,都被英子的故事重新唤醒。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更是关于那个时代,那个地方,那些人的集体记忆。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缓缓前行,充满了无奈,也充满了希望。林海音的文笔有种魔力,能将过去的时光凝固,让我们得以窥见一斑,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温情。
评分我一直以为,“必读名著”往往带着一种距离感,仿佛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需要细细品味,甚至有些难以理解。然而,《城南旧事》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认知。它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一段尘封的往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英子这个小女孩,她的世界里没有复杂的成人逻辑,只有简单的是非对错,只有纯粹的情感。她对“生活的真相”有着孩童特有的懵懂与好奇,对身边那些看似“不正常”的人,她能以最真挚的心去理解和接纳。我读到她对宋妈的感情,那种依依不舍,那种小小年纪就承受的离别之痛,让我心头一酸。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小”,小人物,小故事,小小的视角,却折射出大时代的缩影,大时代下人性的光辉与无奈。林海音没有刻意去渲染悲伤,也没有刻意去美化生活,她只是平静地叙述,而正是这种平静,才更显出情感的深沉。我读着读着,脑海里浮现出各种画面,就像在看一部黑白老电影,每一个场景都那么真实,那么有感染力。书中的对话也写得极好,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京腔京韵,自然而 the people。这让我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北京的胡同里,和书中的人物一起生活,一起呼吸。
评分《城南旧事》带给我的,是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感受,它不像许多现代小说那样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有一种直击灵魂的力量。林海音女士的叙事风格,宛如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洗涤着浮躁的心灵。英子,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她的视角是如此独特,她以孩童的纯真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去感受人情冷暖,去理解那些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无奈。她对德先书馆那个“捣乱”的疯女人的看法,对海 Mian 叔叔的童真爱恋,以及最后得知爸爸身患重病时的懵懂与担忧,每一个情节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环境的描写,那些古朴的北京城,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胡同,那些随处可见的吆喝声,都仿佛昨日重现。文字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感觉如此亲切。这本书不是让你去“读”故事,而是让你去“感受”故事,去体味那种时代的变迁,去感受那份人性的温暖与孤寂。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思考了成长,也对生命的无常有了更深的体会。书中的许多句子,我都忍不住会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味。
评分《城南旧事》带给我的,是一种温柔的震撼,它不是那种让你拍案叫绝的精彩,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触动。林海音女士的文字,就像她笔下的北京,古朴而宁静,带着一种岁月的沉淀。英子这个小女孩,她的视角是那么独特,她用孩童的纯真去审视这个世界,去感受人情冷暖。我被她对惠安馆那个女人的无端猜疑,以及最终发现真相时的释然和同情所打动。海 Mian 叔叔的故事,更是充满了现实的无奈与悲凉,他带着对女儿的思念,却无法回到故乡,这种离愁别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人物,鲜活而真实。它们有着各自的命运,各自的故事,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生动的画面。林海音的叙事,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下,普通人的生活是多么的朴实,多么的艰辛,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淹没。但林海音用她的文字,将这一切重新唤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
评分读《城南旧事》,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悠长的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下,耳边传来远处孩童的嬉笑声。林海音女士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将遥远的时代拉近,将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英子这个小女孩,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隐匿着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懵懂。我喜欢她对身边人物的细致观察,对他们悲欢离合的纯真理解。惠安馆的女人,海 Mian 叔叔,宋妈,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挣扎,而英子,则是他们生命中短暂的过客,却也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书中的描写,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仿佛能闻到院子里的槐花香,听到胡同里的叫卖声。这种代入感极强,让人感觉自己就生活在那个年代,和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着一切。林海音的叙事,看似平淡,实则深情。它没有刻意去营造悲伤,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眷恋。
评分《城南旧事》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仿佛是把我拉进了一个温暖而略带忧伤的旧梦。林海音女士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我感觉自己就置身于那个充满古韵的北京城。英子这个小女孩,她的视角是那么纯净,对世界的认知充满了孩童特有的直率和好奇。我被她对惠安馆那个女人的同情深深打动,她不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人,而是用一颗赤诚的心去理解和接纳。海 Mian 叔叔的故事,更是充满了时代的悲剧色彩,他淳朴善良,却最终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大小,都写得那么鲜活,那么有生命力。它们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轨迹。林海音的叙事,不像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回忆,回忆那些童年时的片段,回忆那些模糊的面孔,回忆那些渐渐远去的时光。这种回忆式的叙述,让整本书充满了怀旧的情绪,让人在阅读中不禁潸然泪下。它让我反思,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遗失了太多美好的东西。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到《城南旧事》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这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儿童读物。然而,当我翻开书页,我的想法便被彻底颠覆了。林海音的笔下,北京的旧时光仿佛活了过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岁月的痕迹。小女孩英子,她的眼睛里映照着这个时代的变迁,她的童年里承载着许多不属于她年龄的忧伤。我为惠安馆那个被所有人误解的女人感到心疼,为海 Mian 叔叔最终的命运感到惋惜,也为英子渐渐长大,开始懂得世事无常而感到一丝心酸。这本书的叙事非常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正是这种朴实,才更加打动人心。它就像一杯温水,初尝平淡,细品之下却甘甜无比。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那些不易察觉的忧伤,都被林海音捕捉得淋漓尽致。它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活,看到了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坚韧。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童年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一本关于时代的书。
评分读《城南旧事》,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尘封的记忆盒子,里面装着无数关于北京的往事,关于童年的片段,以及那些难以磨灭的人物形象。林海音女士的笔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矛盾,但却有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英子,这个小女孩,她的成长轨迹,她的生活经历,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她对人生的理解,对生离死别的感悟,都显得那么早熟而又纯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那个年代的韵味,仿佛能听到当时人们的谈话声。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粒粒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虽然微小,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为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感到唏嘘,也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韧和善良而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下,普通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淹没。但林海音用她的文字,将这一切重新唤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
评分《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的志人小说的名著,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因而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社会风貌的同时,更显现出来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所具备的很高价值。
评分书收到了 里面有重点解释 希望对孩子有帮助
评分不错给孩子暑假学习充电
评分发货迅速物流快,包装完美,孩子暑假有的看了,印刷质量不错,孩子喜欢。
评分课外阅读买的,做活动划算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 老师推荐的暑假阅读书籍 希望孩子认真阅读
评分买了好多,假期看,书都不错,下次活动还会买,
评分好好好非常不错的产品
评分京东发货速度快,便宜有保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