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 | 作者 | 马炳坚 |
| 定价 | 110.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114877 | 出版日期 | 2003-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2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162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作者马炳坚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本书适于古建、园林设计施工单位、文物保护研究单位的广大技术干部、技术工人、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建筑系师生、舞台美术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马炳坚,1947年生,高级工程师,从事中国古建筑施工、设计、研究、教学、办刊三十年,业绩显赫,著述颇丰。1983年与同仁共同发起创办《古建国林技术》杂志,并在其中担任重要工作,为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设计的古建园林工程遍布国内外,深爱各界人士的好评。其代表著作《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被海内外学者誉为“近代对中国古建筑有分量的书”,并多次获奖。现为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古建筑研究咨询部主任,并兼任《古建国林技术》杂志编委会委员、常务副主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
| 目录 | |
| 第二版序 版序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章 明、清古建筑的形式、种类、通则及权衡 节 明、清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 第二节 清代建筑的通则 第三节 清代建筑的权衡 第二章 常见古建筑的构造方式及构造技术 节 硬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二节 悬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三节 庑殿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四节 歇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五节 各种攒尖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六节 其他杂式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三章 清式木构建筑的榫卯结合技术 节 木构榫卯的种类及其构造 第二节 各种榫卯的受力分析及质量要求 第四章 大木制作与安装技术 节 木构建筑的特点和大木制作 第二节 备料、验料及材料的初步加工 第三节 丈杆的作用与制备 第四节 大木画线符号和大木位置号的标写 第五节 大木制作的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制备 第六节 柱类构件的制作 第七节 梁类构件的制作 第八节 枋类构件的制作 第九节 桁檩类构件的制作 第十节 椽、飞、连檐、瓦口、板类及其他杂项构件的制作 第十一节 大木安装 第五章 翼角的构造、制作与安装 节 角梁的平面位置与立面形态 第二节 外转角角梁的种类、构造和放样制作技术 第三节 窝角梁的构造、放样和制作技术 第四节 角梁的制作、安装程序及技术要点 第五节 翼角椽的构造与制作安装技术 第六节 翘飞椽的构造与制作安装技术 第六章 清式斗拱的构造及制作安装技术 节 斗拱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演变 第二节 清式斗拱的种类及用途 第三节 清式斗拱的模数制度和基本构件的权衡尺寸 第四节 清代斗拱的基本构造和构件组合规律——平身科斗拱及其构造 第五节 柱头科斗拱及其构造 第六节 角科斗拱及其构造 第七节 溜金斗拱的基本构造 第八节 牌楼斗拱的特殊构造 第九节 斗拱在木构架其他部位的应用及构造的变通处理 第十节 斗拱的制作与安装 第七章 古建筑木装修 节 古建筑木装修概述 第二节 槛框、榻板 第三节 板门 第四节 隔扇、槛窗 第五节 支摘窗、风门 第六节 牖窗、什锦窗 第七节 栏杆、楣子 第八节 花罩、碧纱厨 第九节 板壁、博古架、太师壁 第十节 天花、藻井 第十一节 古建筑木雕刻 第八章 明清木构建筑的主要区别 节 从古建筑发展的继承性和变异性看明代建筑时代特点的形成 第二节 整体造型方面的特点 第三节 柱、梁、枋等大木构件及榫卯的构造特点 第四节 椽、望、翼角的构造及特点 第五节 斗拱的特点和区别 第九章 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节 钢筋混凝上仿木构建筑是对传统建统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钢筋混凝上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第十章 古建筑木作修缮 节 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的意义及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古建筑修缮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 木构架的修缮 第四节 斗拱、装修修缮 附录: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 第二版后记 版后记 参考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新定价链接: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马炳坚先生的这本《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一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核心技术的木作营造法,终于有了一部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专著。马炳坚先生师承北京木作匠师王德宸先生,承继着哲匠深厚的传统积淀;他有丰富的古建工程的设计经验、施工经验、科研经验和教学经验,由他著述的木作营造法,可以说是取得了传统匠技与科学方法的融合。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
| 文摘 | |
| 序言 | |
在翻阅《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便是书中严谨的学术态度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完美结合。马炳坚老师不仅是理论的研究者,更是实践的传承者,这一点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古籍的考据,而是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融入其中,使得书中的内容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操作的指导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节点的细致描绘,比如木材的连接方式,不同部位的尺寸比例,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作用来支撑起整个建筑的。书中对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更是通过图示和数据来佐证,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材料和工具下,创造出如此宏伟壮观的建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层次有了质的飞跃,也更加体会到“鲁班门前弄大斧”的谦逊和对传统技艺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在建筑行业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一直以来,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对于中国古建筑的木作工艺,往往停留在模糊的认识层面。马炳坚老师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则是一本教科书级的指导,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建筑木作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构件制作,到复杂的组合安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木作风格的比较分析感到很有启发,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古建筑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书中对于木材防腐、防虫等处理技术的介绍,也为现代木结构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卯”工艺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对榫卯的了解仅限于听说,觉得它是一种古老的连接方式,但读了这本书,才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博大精深。马炳坚老师对不同类型榫卯结构的详细讲解,配合精美的插图,让我得以窥探到古人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精准的加工,将木材的力学性能发挥到极致。书中还分析了不同榫卯结构在承重、抗震、抗弯等方面的优势,让我明白,每一处榫卯的设计,都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实践的结果。读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何中国古建筑能够历经千年而不倒,这背后是无数匠人的智慧结晶和精湛技艺的传承。
评分我是一名对传统工艺怀有深厚感情的爱好者,一直渴望能深入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精髓,而马炳坚老师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无疑满足了我这份期待。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木作工艺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木材选择、处理和加工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木材的特性,以及古人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让木材在长久的使用中保持稳定,这其中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书中对梁架结构、斗拱体系、屋顶构造等关键部分的解读,更是让我惊叹不已。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配合精细的图纸,将那些看似错综复杂的组合分解成易于掌握的部分,让我能够一步步理解古建筑的骨骼是如何搭建起来的。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古代的匠人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的巧思妙想和精湛技艺。
评分在阅读《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人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对材料的敬畏之心。书中对木材的纹理、色泽、性能的细致观察和利用,让我惊叹于古人对自然的理解之深。马炳坚老师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更是在挖掘这些技法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木构架的稳定性、耐久性以及抗震性的原理的解释,这让我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木结构,是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抵抗住时间的侵蚀和自然的考验。书中提供的许多实例,都让我眼前一亮,例如那些巧妙的节点处理,那些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构件,都展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这本书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古建筑都有着一种朦胧的欣赏,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理解其精妙之处。马炳坚老师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则如同一场及时雨,它用详实的内容和清晰的逻辑,将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疑问一一解答。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屋顶构造的章节,它细致地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屋顶是如何通过精巧的木结构来实现防水、排水以及支撑整个结构的。那些复杂的斗拱、梁架、椽子,在书中被一一分解,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建筑的认知,已经从“看热闹”提升到了“看门道”的境界,对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艺,充满了深深的敬佩。
评分这本《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我一直认为,中国古建筑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马炳坚老师的这本书,恰恰深入挖掘了木作技术这一载体,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书中对于“天人合一”思想在木构架设计中的体现,对于“就地取材”、“就材赋形”的原则的阐释,都让我对古人的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在构思和建造一栋房子时,是如何将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融为一体的。书中那些精巧绝伦的构件,那些严丝合缝的连接,都不仅仅是为了建筑的功能,更是为了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平衡与心灵上的慰藉。读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被带入了中国古建筑的灵魂之中。
评分《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窗口。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充满好奇,但总觉得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把握。而这本书,通过对古建筑木作技术的解读,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而具体。我能够从中看到中国古人是如何将自然哲学、伦理道德,以及对美的追求,巧妙地融入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书中对木构架的力学原理、结构稳定性以及空间布局的分析,让我看到中国古人在理解和运用自然法则方面的智慧。同时,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木作风格的梳理,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古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形态,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符号。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原本以为中国古建筑只是宏伟的砌石和飞檐斗拱,没想到背后隐藏着如此精妙绝伦的木作营造技术。马炳坚老师的这本《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就像一本技艺秘籍,层层剥开了古人智慧的宝藏。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榫卯结构的讲解,那些看似简单的木块,通过巧妙的咬合,便能承受千年的风霜雨雪,这其中的力学原理和设计哲学,简直是鬼斧神工。书中不仅有理论的阐述,还穿插了大量的图例和实景照片,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理解每一步的工艺流程,仿佛亲临古建工地,看到工匠们挥汗如雨,一凿一斧地雕琢出传世的杰作。读罢此书,我对故宫、天坛、园林中的每一根梁柱、每一处斗拱都有了全新的敬畏感,不再是单纯的欣赏,而是深入骨髓的理解和赞叹。这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受益匪浅,也激发了我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专业壁垒,让普通人也能窥探到中国古建筑的深邃技艺。我原本对木工的印象仅限于简单的打制,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古人的木作工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马炳坚老师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大量的插图,将那些复杂的术语和工艺流程一一展现在我眼前。我特别享受阅读书中关于建筑的比例、模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整体美感的章节,这让我认识到,古人的设计是多么的严谨和充满艺术性。书中对不同类型建筑(如宫殿、寺庙、民居)木作特点的分析,也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中国古建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从最基础的木作开始,一步步去探索和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