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设计师教程(第四版)

软件设计师教程(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褚华 编
图书标签:
  • 软件设计
  • 软件工程
  • 设计师
  • 教程
  • 第四版
  • 计算机
  • 信息技术
  • 专业书籍
  • 软件开发
  • 系统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70451
版次:4
商品编码:11524741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软考中级资格中,报考热门的,也是在校学生关注的是网络工程师和软件设计师。
  在软考初级资格中,报考热门的,也是在校本科生关注的是网络管理员和程序员。
  考生一旦通过考试,便有应聘大企业的敲门金砖。
  好消息是这四个模块的指定教材,从第1版到现在的第4版历经10年,终于面市了。
  更贴近考点,更有利于考生掌握知识点的第4版出版后,相信您会有量级的提高。

内容简介

  《软件设计师教程(第四版)》作为中级职称的软考指定教材,具有比较专业的指导意义。本书根据《软件设计师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阐述了12章的内容,考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还须对照考试大纲(2014版),认真学习和复习大纲的知识点。
  《软件设计师教程(第四版)》是在《软件设计师考试大纲》的指导下,对《软件设计师教程(第三版)(修订版)》进行了认真 修编,部分章节重写后形成的。在本书中,强化了软件工程部分的知识,增加了Web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
  《软件设计师教程(第四版)》书适合参加本书考试的考生和大学在校生作为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系统知识 1
1.1 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1
1.1.1 计算机系统硬件基本组成 1
1.1.2 中央处理单元 1
1.1.3 数据表示 4
1.1.4 校验码 9
1.2 计算机体系结构 11
1.2.1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 11
1.2.2 存储系统 19
1.2.3 输入/输出技术 29
1.2.4 总线结构 33
1.3 安全性、可靠性与系统性能评测基础知识 34
1.3.1 计算机安全概述 34
1.3.2 加密技术和认证技术 37
1.3.3 计算机可靠性 45
1.3.4 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 47
第2章 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 52
2.1 程序设计语言概述 52
2.1.1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 52
2.1.2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成分 56
2.2 语言处理程序基础 62
2.2.1 汇编程序基本原理 62
2.2.2 编译程序基本原理 64
2.2.3 解释程序基本原理 91
第3章 操作系统知识 94
3.1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94
3.1.1 操作系统的定义与作用 94
3.1.2 操作系统的特征与功能 94
3.1.3 操作系统的发展及分类 95
3.2 处理机管理 98
3.2.1 基本概念 98
3.2.2 进程的控制 102
3.2.3 进程间的通信 102
3.2.4 管程 106
3.2.5 进程调度 108
3.2.6 死锁 110
3.2.7 线程 114
3.3 存储管理 115
3.3.1 基本概念 115
3.3.2 存储管理方案 116
3.3.3 分页存储管理 118
3.3.4 分段存储管理 120
3.3.5 段页式存储管理 122
3.3.6 虚拟存储管理 122
3.4 设备管理 128
3.4.1 设备管理概述 128
3.4.2 I/O软件 129
3.4.3 设备管理采用的相关缓冲技术 130
3.4.4 磁盘调度 132
3.5 文件管理 134
3.5.1 文件与文件系统 135
3.5.2 文件的结构和组织 136
3.5.3 文件目录 137
3.5.4 存取方法和存储空间的管理 139
3.5.5 文件的使用 141
3.5.6 文件的共享和保护 141
3.5.7 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 143
3.6 作业管理 145
3.6.1 作业与作业控制 145
3.6.2 作业调度 146
3.6.3 用户界面 147
3.7 网络与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148
3.7.1 网络操作系统 148
3.7.2 嵌入式操作系统 149
3.8 UNIX操作系统实例 150
3.8.1 UNIX操作系统 150
3.8.2 UNIX文件系统 150
3.8.3 UNIX进程与存储管理 152
3.8.4 UNIX设备管理 152
3.8.5 shell程序 154
第4章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159
4.1 软件工程概述 159
4.1.1 计算机软件 160
4.1.2 软件工程基本原理 161
4.1.3 软件生存周期 163
4.1.4 软件过程 164
4.2 软件过程模型 168
4.2.1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168
4.2.2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170
4.2.3 演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 170
4.2.4 喷泉模型(Water Fountain Model) 173
4.2.5 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Component- based Development Model) 173
4.2.6 形式化方法模型(Formal Methods Model) 174
4.3 软件开发方法 174
4.3.1 结构化方法 174
4.3.2 Jackson方法 175
4.3.3 原型方法 175
4.3.4 面向对象方法 175
4.3.5 敏捷方法 176
4.4 软件工具与软件开发环境 177
4.4.1 软件工具 177
4.4.2 软件开发环境 179
4.5 软件项目管理 180
4.5.1 软件项目管理设计的范围 180
4.5.2 软件项目估算 182
4.5.3 进度管理 185
4.5.4 软件项目的组织 188
4.5.5 软件质量管理 190
4.5.6 软件配置管理 197
4.6 风险管理 199
4.6.1 软件风险 199
4.6.2 风险识别 200
4.6.3 风险预测 201
4.6.4 风险评估 202
4.6.5 风险控制 202
4.7 软件度量 203
4.7.1 软件度量分类 203
4.7.2 软件复杂性度量 205
第5章 系统开发与运行 207
5.1 系统分析与设计概述 207
5.1.1 系统分析概述 207
5.1.2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208
5.1.3 系统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211
5.1.4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12
5.1.5 系统文档 217
5.2 需求分析与需求工程 218
5.2.1 软件需求 218
5.2.2 需求分析原则 219
5.2.3 需求工程 219
5.2.4 需求建模 220
5.2.5 需求规约与验证 221
5.2.6 需求管理 222
5.3 结构化分析方法 223
5.3.1 结构化分析方法概述 223
5.3.2 数据流图 223
5.3.3 数据字典(DD) 233
5.4 结构化设计方法 235
5.4.1 结构图 235
5.4.2 结构化设计的步骤 235
5.4.3 数据流图到软件体系结构的映射 236
5.5 Web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 238
5.5.1 WebApp的特性 238
5.5.2 Web应用系统分析模型 239
5.6 用户界面设计 242
5.6.1 用户界面设计的黄金原则 242
5.6.2 用户界面的分析与设计 244
5.6.3 用户界面设计问题 245
5.7 测试基础知识 247
5.7.1 系统测试与调试 247
5.7.2 传统软件的测试策略 249
5.7.3 测试方法 256
5.7.4 调试 259
5.7.5 测试Web应用系统 261
5.8 系统运行和维护知识 262
5.8.1 系统转换 262
5.8.2 系统维护概述 264
5.8.3 系统评价 267
第6章 网络与多媒体基础知识 269
6.1 网络概述 269
6.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69
6.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72
6.1.3 网络的拓扑结构 273
6.1.4 ISO/OSI网络体系结构 275
6.2 网络互连硬件 278
6.2.1 网络的设备 278
6.2.2 网络的传输介质 281
6.2.3 组建网络 283
6.3 网络的协议与标准 286
6.3.1 网络的标准 286
6.3.2 局域网协议 288
6.3.3 广域网协议 293
6.3.4 TCP/IP协议族 296
6.4 Internet及应用 301
6.4.1 Internet概述 302
6.4.2 Internet地址 302
6.4.3 Internet服务 310
6.5 网络安全 316
6.5.1 网络安全概述 316
6.5.2 网络的信息安全 318
6.5.3 防火墙技术 322
6.6 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328
6.6.1 虚拟现实基本概念 330
6.6.2 声音 332
6.6.3 图形和图像 337
6.6.4 动画和视频 344
6.7 多媒体网络 351
6.7.1 超文本与超媒体 352
6.7.2 流媒体 353
6.8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355
6.8.1 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系统 355
6.8.2 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系统 356
第7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 359
7.1 基本概念 359
7.1.1 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359
7.1.2 DBMS的功能 360
7.1.3 DBMS的特征及分类 361
7.1.4 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362
7.1.5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 365
7.1.6 大数据 367
7.2 数据模型 370
7.2.1 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370
7.2.2 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370
7.2.3 E-R模型 370
7.2.4 层次模型 376
7.2.5 网状模型 378
7.2.6 关系模型 380
7.2.7 面向对象模型 381
7.3 关系代数 382
7.3.1 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382
7.3.2 5种基本的关系代数运算 387
7.3.3 扩展的关系代数运算 389
7.4 关系数据库SQL语言简介 397
7.4.1 SQL数据库体系结构 398
7.4.2 SQL的基本组成 398
7.4.3 SQL数据定义 399
7.4.4 SQL数据查询 404
7.4.5 SQL数据更新 412
7.4.6 SQL访问控制 413
7.4.7 嵌入式SQL 415
7.5 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 416
7.5.1 函数依赖 416
7.5.2 规范化 417
7.5.3 模式分解及分解应具有的特性 419
7.6 数据库的控制功能 420
7.6.1 事务管理 420
7.6.2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421
7.6.3 并发控制 422
第8章 数据结构 425
8.1 线性结构 425
8.1.1 线性表 425
8.1.2 栈和队列 430
8.1.3 串 434
8.2 数组、矩阵和广义表 439
8.2.1 数组 439
8.2.2 矩阵 441
8.2.3 广义表 442
8.3 树 443
8.3.1 树与二叉树的定义 444
8.3.2 二叉树的性质与存储结构 445
8.3.3 二叉树的遍历 448
8.3.4 线索二叉树 451
8.3.5 最优二叉树 452
8.3.6 树和森林 456
8.4 图 459
8.4.1 图的定义与存储 459
8.4.2 图的遍历 463
8.4.3 生成树及最小生成树 466
8.4.4 拓扑排序和关键路径 468
8.4.5 最短路径 471
8.5 查找 473
8.5.1 查找的基本概念 473
8.5.2 静态查找表的查找方法 474
8.5.3 动态查找表 478
8.5.4 哈希表 485
8.6 排序 489
8.6.1 排序的基本概念 489
8.6.2 简单排序 490
8.6.3 希尔排序 491
8.6.4 快速排序 493
8.6.5 堆排序 494
8.6.6 归并排序 496
8.6.7 基数排序 497
8.6.8 内部排序方法小结 498
8.6.9 外部排序 499
第9章 算法设计与分析 503
9.1 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概念 503
......

前言/序言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实施至今已经历了二十余年,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适应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将考试的级别拓展到计算机信息技术行业的各个方面,以满足社会上对各种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
  编者受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委托,对《软件设计师教程(第三版)修订版》进行改写,以适应新的考试大纲要求。在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掌握的知识面很广,每个章节的内容都能构成相关领域的一门课程,因此编写的难度很高。考虑到参加考试的人员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本书中只对考试大纲中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的要点加以阐述,但限于篇幅所限,不能详细地展开,请读者谅解。
  全书共分12章,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安全性、可靠性和系统性能评测基础。
  第2章主要介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成分,阐述了汇编程序、编译程序与解释程序的基本原理。
  第3章主要介绍操作系统中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以及网络与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第4章主要介绍软件工程中软件过程与过程模型、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工具与软件开发环境、软件项目管理、风险管理、软件度量基础知识。
  第5章主要介绍系统分析与设计、需求分析与需求工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Web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测试以及系统运行与维护基础知识。
  第6章主要介绍网络与媒体基础知识,包括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互连设备、网络构件、网络应用和安全,以及多媒体声音、图形图像、动画与食品、多媒体网络与多媒体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
  第7章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代数、SQL语言、规范化理论和事务处理。
  第8章主要介绍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包括线性结构、数组、矩阵、广义表、树和图,以及查找和排序的基本方法和算法。
  第9章主要介绍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分治法、动态规划法、贪心法、回溯法、分支界限法及其他算法。
  第10章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面向对象开发技术,包括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设计模式的概念和应用。
  第11章主要介绍标准化与知识产权基础知识。
  第12章主要介绍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以及面向过程、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与实现。
  本书第1章、第2章由张淑平编写,第3章由王亚平编写,第4章、第5章由褚华、霍秋艳编写,第6章由严体华、马志新、强编写,第7章由王亚平编写,第8章由张淑平、陈静玉编写,第9章由覃桂敏、褚华编写,第10章由霍秋艳、褚华编写,第11章由刘强编写,第12章由王亚平、褚华、霍秋艳、覃桂敏、张淑平编写,最后由褚华统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资料,编者在此对这些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因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和不妥之处,望读者指正,以利改进和提高。
  编 者
  2014年5月



软件设计艺术:从概念到实现的严谨之道 在快速迭代、技术飞速发展的软件开发领域,卓越的设计是构建稳健、可维护、高性能系统的基石。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而是致力于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软件设计的本质,掌握从最初的概念构思到最终实现的严谨方法论。我们并非仅仅罗列设计模式,而是深入剖析它们为何而生,在何种场景下发挥最大价值,以及如何巧妙地融入实际开发流程。 第一章:架构的灵魂——理解软件系统的宏观蓝图 在着手编写一行代码之前,清晰的架构是不可或缺的。本章将引领您穿越软件系统的宏观世界,探索不同架构风格的魅力与适用性。我们将深入剖析微服务架构的去中心化优势,理解其带来的敏捷性与可扩展性,同时也会审视其在复杂性管理上的挑战。MVC(Model-View-Controller)及 MVVM(Model-View-ViewModel)等经典模式将为您展现数据流的优雅流动,清晰划分职责,提升代码的可测试性。分层架构的优势在于其清晰的边界和独立性,能够让不同团队协同工作,降低耦合度。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事件驱动架构的响应式特性,如何应对高并发和实时性要求。理解这些架构风格并非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团队的技能栈以及预期的增长曲线,做出最明智的架构选择。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演示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些架构思想,并强调在架构设计过程中,权衡利弊、寻求平衡的重要性。 第二章:模块化的智慧——构建可维护与可扩展的基石 软件系统是由一个个相互协作的模块组成的,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模块是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模块化设计的核心原则,包括高内聚与低耦合。高内聚意味着一个模块应该专注于完成一个明确的任务,内部功能高度相关;低耦合则要求模块之间的依赖性尽可能小,修改一个模块对其他模块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接口定义、抽象类以及依赖注入等技术手段,实现模块间的解耦。SOLID原则(单一职责、开闭、里氏替换、接口隔离、依赖倒置)将作为指导我们进行模块化设计的黄金法则,它们不仅是理论概念,更是实践中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通过大量的代码示例,您将看到如何应用SOLID原则来重构代码,提升其可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理解这些原则,您将能够摆脱“面条式代码”的泥沼,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活”的软件。 第三章:接口的艺术——定义清晰的交互边界 接口是软件系统中不同部分之间进行通信的桥梁。清晰、一致、易于理解的接口设计,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和高效协作的关键。本章将聚焦于接口设计的艺术,从契约的角度来理解接口的本质。我们将讨论如何设计服务接口、API接口以及类接口,强调其“应该做什么”而非“如何做”。我们将深入研究RESTful API的设计原则,理解其资源导向、无状态特性以及HTTP方法的合理运用,从而构建出易于集成、易于理解的网络服务。此外,我们还将探讨领域驱动设计(DDD)中的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概念,如何通过清晰的接口界定不同业务域之间的边界,避免概念的混淆和蔓延。学习如何设计一份“言简意赅,一丝不苟”的接口文档,是确保团队成员乃至第三方开发者能够准确理解和高效使用接口的重要一环。 第四章:设计模式的精髓——解决重复性问题的智慧结晶 设计模式并非神秘的咒语,而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解决软件开发中常见问题的经典方案。本章将带领您深入理解几种核心的设计模式,但我们并非仅仅介绍它们的使用方法,而是着重于分析它们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和适用场景。 创建型模式: 工厂方法、抽象工厂、建造者模式将帮助您理解如何灵活地创建对象,避免硬编码,实现代码的解耦。我们将探讨如何在需要根据不同条件创建不同类型对象时,优雅地使用这些模式。 结构型模式: 适配器、桥接、组合模式将教会您如何有效地组织类和对象,实现组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提升代码的复用性和灵活性。我们将分析如何将不兼容的接口“粘合”在一起,或者如何构建出可以递归组合的树形结构。 行为型模式: 观察者、策略、模板方法模式将帮助您实现对象之间的松耦合通信,以及如何定义算法的骨架,将具体算法的实现留给子类。我们将演示如何实现事件订阅和发布机制,或者如何根据不同的业务规则,动态地选择执行策略。 理解设计模式的关键在于理解它们所解决的问题,以及它们背后的设计哲学。本书将通过大量图示和代码示例,生动地展示这些模式是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发挥作用的,并引导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项目中,识别出可以应用设计模式的场景,从而写出更优雅、更具可维护性的代码。 第五章:面向对象设计的深化——封装、继承与多态的精妙运用 面向对象设计(OOD)是现代软件开发的基础,其核心在于封装、继承与多态。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概念的精妙运用。封装是隐藏内部实现细节,只暴露必要的接口,从而降低系统的复杂性。继承允许代码的复用,但我们也将警惕过度继承带来的问题。多态则是在运行时,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调用相应的方法,实现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我们将深入研究组合优于继承的设计原则,理解其在避免“菱形问题”以及提升代码灵活性方面的优势。通过分析经典的OO设计案例,您将深刻体会到如何利用封装、继承与多态,构建出具有良好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的软件系统。 第六章:领域驱动设计(DDD)的哲学——让代码更贴近业务 软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业务问题。本章将引领您进入领域驱动设计(DDD)的哲学世界,学习如何将业务领域知识转化为软件设计。我们将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如实体(Entity)、值对象(Value Object)、聚合(Aggregate)、领域服务(Domain Service)以及仓储(Repository)。DDD强调与领域专家紧密合作,通过建立“通用语言”,确保软件设计与业务逻辑高度一致。我们将探讨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的重要性,如何划分清晰的领域边界,避免模型混乱。通过DDD的实践,您将学会如何构建出更具业务内涵、更易于理解和演进的软件系统,让您的代码不再是冰冷的指令,而是业务逻辑的生动体现。 第七章:测试驱动开发(TDD)与重构——持续演进的质量保证 高质量的软件离不开有效的测试。本章将深入探讨测试驱动开发(TDD)的理念与实践。TDD强调在编写功能代码之前,先编写测试用例,确保代码的正确性,并驱动设计的演进。我们将演示如何编写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如何利用自动化测试来保证代码的质量。同时,我们也将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重构,在不改变外部行为的前提下,优化代码的内部结构,提升其可读性、可维护性和性能。TDD与重构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持续改进软件质量的强大武器。掌握了TDD和重构,您将能够更加自信地进行代码修改和功能迭代,构建出稳定可靠的软件。 第八章:代码规范与可读性——让协作更顺畅 编写整洁、一致、易于理解的代码,是软件工程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实践之一。本章将聚焦于代码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代码的可读性。我们将讨论命名规范、注释风格、代码缩进、代码块的组织方式等。一本好的代码,不仅能够清晰地表达其意图,更能成为团队成员之间高效沟通的媒介。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静态代码分析工具来辅助代码规范的执行,以及如何通过代码审查(Code Review)来提升团队的代码质量。理解“可读性”的真正含义,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编写能够运行的代码,更要编写能够被他人(包括未来的自己)轻松理解和维护的代码。 第九章:性能与可扩展性的考量——应对增长的需求 随着用户量的增长和业务复杂度的提升,软件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变得尤为重要。本章将探讨在软件设计阶段,如何将性能与可扩展性的考量融入其中。我们将分析常见的性能瓶颈,例如数据库查询、网络通信、算法复杂度等,并提供相应的优化策略。我们将介绍负载均衡、缓存技术、异步处理等提升系统吞扫能力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如何设计易于水平扩展的系统,例如无状态服务、微服务架构以及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原则。理解这些概念,将使您能够预见潜在的性能问题,并在设计之初就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后期巨大的返工成本。 第十章:设计中的权衡与选择——走向成熟的软件工程师 软件设计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权衡与选择的艺术。本章将总结本书的核心思想,并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明智设计决策的重要性。我们将讨论在各种设计原则和模式之间,如何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例如,在高内聚低耦合与快速开发之间,如何取舍?在设计模式的过度使用与代码的简洁性之间,如何把握?我们将鼓励您不断反思,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设计师,意味着您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具备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本书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软件设计视角,引导您走向构建高质量、可维护、高性能软件的严谨之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的分析与启发,我们相信您将能够成为一名更加自信、更加出色的软件工程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对软件架构方面已经有所涉猎,毕竟参与过几个项目,也了解一些主流的框架。然而,《软件设计师教程(第四版)》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设计”,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何如此设计”。作者非常深入地剖析了不同架构模式的优劣,比如微服务、单体应用、事件驱动架构等等,并且会详细分析它们适用的场景以及潜在的风险。这一点对我非常有价值,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技术选型的难题,往往是在不了解深层原理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告诉我,什么样的场景下选择什么样的架构能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维护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权衡”的讨论,设计从来都不是完美的,总是需要在性能、成本、开发效率、可维护性之间做出取舍。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更理性地分析和评估不同的设计决策。书中关于“可伸缩性”和“容错性”的章节,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总是认为,能跑就行,殊不知,一个能够应对高并发、能够优雅处理异常的系统,才是真正高质量的系统。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开始思考如何构建能够“弹性生长”的系统,以及如何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失败场景,并提前做好应对方案。这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待软件设计。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踏入软件设计领域的新人,之前对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只知道写代码实现功能。但是,《软件设计师教程(第四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软件设计的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把我带入了软件设计的奇妙世界。书中没有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将抽象的设计概念变得具象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模块化”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一个庞大的软件系统,是如何被拆分成一个个小而精的模块,每个模块只负责一部分功能,这样不仅易于开发和测试,而且在后期维护和升级时,也能够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降到最低。此外,书中关于“可读性”和“简洁性”的强调,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总以为代码写出来能运行就行,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代码不仅仅是给机器看的,更是给其他开发者(包括未来的自己)看的。清晰、简洁、易于理解的代码,才是真正高质量的代码。我从书中学会了如何编写更具可读性的代码,如何命名变量和函数,如何添加有意义的注释。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进,却能极大地提升整个项目的开发效率和质量。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怎么设计”,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让我从一个“写代码的人”变成了一个“思考设计的人”。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拿到《软件设计师教程(第四版》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学习新概念”的心态,觉得不过是又一本讲解设计模式的书。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被深深吸引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各种设计模式,而是将它们融入到实际的软件开发流程中,用一种“故事化”的方式来展现。比如,在讲解“工厂模式”时,作者会先描述一个初期的、混乱的代码场景,然后逐步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引入工厂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解释这个模式为什么是有效的。这种“问题-解决方案-原理”的讲解方式,让我学到的知识点都非常扎实,而且容易理解。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写出难以维护的代码,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清晰的设计思路,容易陷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境地。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指导,让我知道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应该关注哪些设计上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合适的设计模式来解决。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重构”的章节,它不仅仅是讲解如何写出优秀的代码,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改进”现有的代码。通过大量的案例,我学会了识别代码中的“坏味道”,并掌握了各种有效的重构技巧,这让我能够持续地优化我的代码库,提升软件的质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写功能的“码农”,而是开始具备了“架构师”的思维,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审视和设计软件。

评分

这本书《软件设计师教程(第四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有几年经验的开发者,我一直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瓶颈”了,写出来的东西虽然能用,但总觉得不够“漂亮”,不够“专业”。特别是面对一些复杂的业务逻辑,或者需要考虑性能和扩展性的场景时,我总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迷茫。它没有像很多入门书籍那样,停留在表面的语法和基础概念,而是深入到了软件设计的“灵魂”层面。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抽象”和“封装”的讲解,这些概念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却很难。作者通过一些非常精妙的例子,让我理解了如何通过抽象来隐藏复杂性,如何通过封装来提高代码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而且,书中关于“设计原则”的阐述,真的是让我醍醐灌顶。以前我虽然听说过SOLID,但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看了这本书,配合着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比喻,我才真正理解了每一个原则背后的意义,以及它们在实际开发中的重要性。我甚至开始尝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我自己的项目中,虽然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就体会到了好处——代码变得更加模块化,修改一个地方不会轻易影响到其他地方,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开发效率和信心。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自己迈入了软件设计的新台阶。

评分

这本《软件设计师教程(第四版)》简直是我近期学习路上的“指路明灯”,太到位了!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对软件设计方面了解得零零碎碎,虽然能写代码,但总感觉缺乏系统性的框架和深入的思考。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一个好的软件设计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更关乎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健壮性以及用户体验。书中对各种设计原则的讲解,比如SOLID原则,用非常生动的例子和比喻来解释,让我这种初学者也能茅塞顿开。以前觉得抽象的概念,现在都变得鲜活起来。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开发中的常见问题,比如如何避免“意大利面条式代码”,如何进行有效的模块划分,如何设计优雅的API接口等等。这些都是我工作中最头疼的问题,但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低耦合、高内聚”的阐述,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陈述概念,而是通过一个逐步演进的案例,展现了如何从一个糟糕的设计逐步优化到满足这些原则。读完第一部分,我就感觉自己的代码风格和思考方式都有了质的提升,写出来的代码不仅功能更强大,而且更容易理解和修改,团队成员的反馈也明显变好。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也更加坚信当初选择这本书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评分

除了外层快递包装,没有薄塑料套在书本上面,目测不是全新书本。

评分

质量不错,预祝今年考过

评分

速度超快,上午下单下午就收到了,晚上看了八页,感觉内容充实易懂,知识点清晰全面,是本不错的书,坚持学习,希望一次考过~

评分

备考中,希望好用

评分

挺不错的,一直用着,支持

评分

很好的经典书籍。这本书可以说是机械工程系学习的经典教材。讲得很细。无论对考研还是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值得收藏,可以买来看看。课后练习都可以做做!物流很给力。我很喜欢。

评分

感觉还可以,是正版。正在看中

评分

特别好!是正品啦 已经开始学习了

评分

挺不错的,一直用着,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