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雾霾:中国电力发展与环境保护新思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发表于2024-11-25
直面雾霾:中国电力发展与环境保护新思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直面雾霾:中国电力发展与环境保护新思考》作者是一名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从事了近三十年电力环保工作的技术者和管理者,亲身经历了电力工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从事过近10年的电力环保设计、研究工作,参与过相关电力环境保护法规、政策、规划、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也亲身体会到电力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教训。本书从我国雾霾的成因分析入手,对环境与电力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对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系统的优化提出了新的思路,可供能源、电力、环境保护方面的学者、专家、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参考与借鉴。
《直面雾霾:中国电力发展与环境保护新思考》从分析中国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的现象入手,探讨了雾霾天的特点和成因,论证了电力燃煤不仅不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且以电力为核心优化能源系统是科学解决雾霾污染的关键,进而提出能源系统优化的指标体系、方法措施及政策建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评价了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浓度控制的区别,提出了制定适宜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建议、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所需的技术、市场和法律条件,治理火电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思路、措施;论证和分析了排污收费、排污权有偿使用的误区,提出停止对火电厂排污收费、慎重出台环境税、科学推进排污权交易等观点;对中国环保法规体系改革和环保法修正的框架、思路、原则提出具体修改建议;总结分析了电力行业大气污染物控制的经验和教训,从法规、规划、技术、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探讨了中国绿色经济体系顶层设计思路、电力适度超前发展的指标体系和2050年煤电发展战略思路等。
《直面雾霾:中国电力发展与环境保护新思考》不仅可供环保、能源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及能源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参考,对于所有关注中国环保事业、能源事业的普通读者来说,也不失为一本认清雾霾真相的读物。
王志轩,1955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2月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保护专业,中国首届环境保护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并获得华北电力大学工学硕士学位。曾在冶金部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院、电力部华北电力设计院、能源部、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电力环境保护研究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工作,长期从事电力环境保护和电力发展的研究与管理工作。现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电力节能标委会委员等。代表性著作有《日本的大气污染控制经验》(译著)、《火电二氧化硫环境影响与控制对策》(合著),近来年发表有关环保法规、技术、规划、经济政策及电力发展等论文约120余篇。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科学分析:对症下药治理雾霾1
第一节 霾、PM2.5与电力2
第二节 拨清“雾霾”认识误区7
第三节 科学认识大气污染与环境自净能力18
第四节 优化燃煤结构 有效治理雾霾25
第五节 能源系统优化是治理雾霾的根本之策33
第二章 辩证求索:有效应用环境管理手段53
第一节 深入解析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54
第二节 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的区别及联系61
第三节 最佳可行技术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67
第四节 科学修订《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73
第五节 污染物排放总量约束需要科学支撑82
第六节 污染物排放总量约束需要市场机制89
第七节 污染物排放总量约束需要法治保障96
第八节 排污权有偿使用的误区104
第三章 推动改革:加快环保法治建设113
第一节 对我国《环境保护法》修正的思考114
第二节 再谈《环境保护法》修正122
第三节 应停止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污收费133
第四节 科学推进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139
第五节 慎用环境税 用好环境税147
第六节 《大气污染防治法》对电力发展的宏观影响156
第七节 依法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165
第八节 电力工业发展与循环经济法治建设176
第九节 电力节能减排法规体系建设思考184
第四章 与时俱进:统筹推进节能减排195
第一节 电力环保的挑战与机遇196
第二节 “十一五”电力环保与资源节约规划探究203
第三节 解析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216
第四节 2013年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及2014年展望226
第五节 火电脱硫产业的突破与展望232
第六节 火电厂氮氧化物控制思路与策略240
第七节 燃煤电厂烟尘控制与产业发展256
第五章 创新理念:实现电力绿色可持续发展273
第一节 中国绿色经济体系顶层设计初探274
第二节 电力适度超前发展评价283
第三节 中外电力工业发展比较300
第四节 多哈之后:新形势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考311
第五节 2050年我国煤电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考318
附 录 媒体专访333
电力环保:风暴过后的反思333
排放标准:修订之惑341
电力产业的清洁能效与环境问题347
王志轩:告别雾霾需生态文明制度保障353
“电煤不是问题,散烧煤才是问题”356
后记364
第一节霾、PM2.5与电力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提高,我国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不时爆出某地发生了环境污染事件,使有可能受影响的局部地区社会不稳定、人心惶惶。尤其是2011年入秋以来,由于“雾突突”的天气增多,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实际感受与环保部门发布的空气污染指数相悖,引发了社会大众与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据媒体报道,环保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性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广州、深圳、上海、南京、苏州、天津等大城市的灰霾天数已占全年的30%至50%。”一时间,“霾”、“PM2.5”成了热门词汇,社会高度关注。2011年的最后一天,环保部原则通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收紧了PM10、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一、深入了解霾与PM2.5
霾是什么?“霾”又称“灰霾”,香港和澳门地区称霾为“烟霞”,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QX/T113—2010)行业标准,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的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在能见度小于10千米,相对湿度小于80%时,排除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吹雪、雪暴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就可判断为霾。但相对湿度在80%~95%时,还要根据PM2.5、PM1的质量浓度以及气溶胶散射系数与气溶胶吸收系数之和这三个大气成分指标来判别是否超过限值,且只要三个指标中有一种指标超过限值,即使能见度大于10千米也是霾。
根据能见度大小,霾分为轻微、轻度、中度、重度4级,重度时能见度小于2千米,轻微时能见度大于等于5千米但小于10千米。雾和霾的区别主要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相对湿度在90%以上,使水平能见度降到1千米以内。
PM2.5是什么?在《国家环境空气监测方法》中它的定义为: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和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气象观测规范》中它的定义为: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小于和等于2.5微米的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虽然定义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本质是指能悬浮在空中的细颗粒物。
所谓空气动力学直径,即实际粒子与假想的一种单位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的球体,在静止空气中达到相同的沉降速度时,假想粒子的直径即为实际粒子的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所以PM2.5中2.5并不是颗粒物的几何直径,相同空气动力学直径的颗粒,比重越大几何直径越小。
在实际测定环境空气中的PM2.5时用重量法、冲击法等,如用重量法时是采用一种将不同粒子粒径分离功能的设备——称为“切割器”——装在抽气装置上,将PM2.5截留在特定的滤膜上,然后称取重量,如同在家中的吸尘器口上装一个只让PM2.5通过的“切割器”和空气计量装置,把吸尘袋中尘称取重量一样,最后得到质量浓度。
霾与PM2.5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由霾的定义和判别的方法可知霾是现象,PM2.5是形成霾的重要直接内因,霾虽然可以是自然因素形成,但通常情况下主要是人为排放污染物形成,这也是各国研究它们的关键原因。霾形成也与天气密切相关,在有风、雨等天气过程以及大气扩散条件好时难以形成霾,而且也易于消除已产生的霾,但解决霾的关键还是要减少PM2.5形成。
……
自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新中国首届环境保护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到成为电力环保事业的工作者、管理者和见证者,作者成长的30多年,恰恰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30多年,是中国电力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30多年,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由起步到发展至今仍在摸索的30多年。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环境保护的法律出台越来越多、各种环保要求越来越严、环保政策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管理队伍越来越大、环保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以数字表示的成绩越来越显著。几十年来,全世界已有的重大环保管理制度在中国都有实践,全世界最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中国,最复杂的环境监管方式也在中国。但是,在“十一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下,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下降了,大气环境质量却恶化了,尤其是近几年雾霾大面积频繁发生的事实,充分说明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与此同时,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也经历着长期电荒与短期过剩的波动,与之相对应的是电力体制的频繁改革。
本书正是作者基于以上问题,针对中国电力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的“新思考”。这些“新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政策分析上,对普遍性看法和现行政策有新的见解。比如中国煤电不是“致”霾而是“治”霾;用天然气燃机供热替代燃煤热电联产供热反而会增加环境污染;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污费不应进一步提高而应当停止收取;排污权有偿使用是个伪命题;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是越严越好;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结构调整而不是总量控制,等等。
二是对发达国家先进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或措施,提出了其在中国实施的创新性建议。如通过分析中国与美国实施排污权交易的目的、市场机制、管理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提出了其在中国实施的科学、市场和法治条件;通过分析中外煤质条件、技术条件、法规体系的差异,提出中国应当采取的排放标准和治理措施。
三是根据中国国情,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依法治国的要求出发,对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可再生能源法律、循环经济法律提出了新的见解。尤其是对《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从原则、框架、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修正建议,对完善节能减排法规体系提出了系统性建议。
四是对电力工业的性质、功能、发展状态和变化趋势,提出了新见解。如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提出了电力适度超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价;提出电力工业的性质已由继续保持基础性、公用性性质的同时,向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平台转换;提出中国电力工业已经实现了由量变引起质变、由大变强的转变;提出了新电气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的新判断。
五是从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原则出发,提出了能源系统优化的“安全、高效、绿色、经济、便捷、和谐”六大目标体系;强调了电力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指出“循环经济不是为了循环而循环,不是循环了就经济,而是经济了才循环”的电力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提出了绿色经济顶层设计的思路、框架、指标体系和基本特征,将现有一些有关环境与发展的概念在绿色经济的框架内进行了整合。
这些“新思考”之所以是创新而不是标新立异,作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坚持把先进的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有其独特的发展阶段、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就是将普遍真理与中国特点相结合的运用。在研究中,努力做到分析任何国外的经验都是从内涵和本质上分析,而不是从表面和形式上分析。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不是靠感觉、靠感情,人云亦云,而是靠独立思考、靠理论分析,以专业支撑。一些政策如果在理论上都讲不通,在实践中必然会失败。如不论是对雾霾成因的分析,对排放标准制定与制度调整的建议、对电力发展的分析,都力求从理论上找到答案,从实践中加以证明。
三是坚持用全局和系统的方法思考问题。无论是环保,还是新能源发展,不就事论事,力戒从行业利益出发“屁股指挥脑袋”,尽可能地从全局出发,从顶层设计把握,由理念拓展为思路、由思路拓展为方案、由方案细化到措施,同时注重理念的指标化、规范化,避免“口号式”的理念。
四是坚持法治精神的原则。依法治国是人类共同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在环境与发展上中国离依法治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只有做到将政策、措施、制度、监管法制化,把法制科学化、制度化,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高度重视用法治的精神指导研究。
五是坚持市场机制的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明确提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尽管一些“体”与“制”都发生了变化,但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在很多情况下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正如一个古老的故事所讲的“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几十年来,在环境管理中,围绕着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大小、主次等问题,不同主体进行着不断博弈,但是计划手段仍然占主导地位,市场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作用过小、过弱、过虚。一些不正确的理念和政策的出现,除了利益集团的导向作用外,很多情况下是计划经济思维在自觉不自觉地作祟,好像离开了行政手段就无所适从一样。
六是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技术在提高,理论也在不断创新,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不断学习、修正错误,思考新问题、提出新思路。
以上思考,既是作者多年工作实践的真切体会,也是本书完成之后的深刻感受。希望通过展示本书文字背后的东西来帮助读者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以为序。
作者
2014年6月
__
前言:
细颗粒物(PM2.5)污染与雾霾引发中国民众高度关注,源于2011年10月31日的“监测事件”。当日北京遭遇雾霾,网络曝出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监测数值超过了“危险”值,而同日北京市环保部门发布的空气质量仅为“轻微污染”。虽然当时中国环保部门指出美国使馆发布监测PM2.5行为违反了国际公约并督促其停止发
布的事件颇具戏剧性,但是,不可否认,正是“监测事件”引爆了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对中国雾霾的高度关注,一系列针对雾霾的治理行动也就此拉开了序幕。此后很短时间内,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后颁布,其中增加了对PM2.5、臭氧浓度的限值规定,并在重点城市启动了对PM2.5的监测等内容,政府与民众对全力治理雾霾的认识也达到空前一致。
转眼已过去两年多,中国雾霾天仍呈增加的趋势,而有关雾霾认识和治理方法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中国的雾霾天为什么还在增多,雾霾是如何引起的,与PM2.5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圆满完成雾霾却依然无约而至,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多大,防霾的有效手段是什么,治理雾霾需要多久……雾霾已经成为所有的媒体的“宠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话题,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焦点,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基于职业的敏感性,作者在“监测事件”刚发生时已有预感,电力行业将会很快卷入舆论旋涡,成为政府部门重点采取措施的对象。中国发电量中约75%左右是燃煤发电量,电力燃煤占到全国煤炭消费量的50%以上,火电厂的烟囱作为工业污染的标志早已牢牢刻在人们的心中,从表面上看,电力燃煤似乎与雾霾密不可分。如果政府主管部门只从表面看问题或者受舆论的压力、误导,把电力行业当成雾霾的罪魁祸首,将会贻误治理雾霾的有利时机。
事实证明了作者的担忧。此后两年多,煤电行业经受了史上一轮比一轮更严的要求和监管,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物资不断进行除尘、脱硫、脱硝技术改造,至今仍然在如火如荼但步履艰难的治理过程中。与此同时,“十一五”提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约束性指标的要求在“十二五”规划中得到了延续和扩展,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始实施,特别排放限值出台,电厂脱硫脱硝及除尘电价进行了调整;国务院提出环境税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全国人大多次征求《环境保护法》修订意见,排污权交易继续试点,碳交易开始试点,排污权有偿使用在一些省市实施且国家财政部拟在全国推行;被称为史上最严大气污染治理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国十条”)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各级政府针对“大气国十条”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的新要求。
应接不暇的环保新政频出,极大地营造了治理雾霾的政治氛围、行政气势和舆论热度,在确实提高了一些地区、行业的污染控制水平的同时,由于法律修订滞后于需求,使法律与新政之间一直就存在的理念、制度、法规、政策之间交叉、矛盾、不协调的情况进一步加剧。站在经济发展成就丰硕但业已“雾霾”弥漫的平台上,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观察当今中国的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我国近几十年来形成的花样百出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法规要求仍带有计划经济的深深烙印;科学、法制与市场化相结合的环境管理理念、策略、机制、体制远未形成协调一致的体系;一些盲目片面的政策、决策在喊破嗓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口号中诞生……而这些问题,往往集中反映在对电力环保的管理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长期以来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雾霾天气逐渐频繁并日益猖獗。
作为一名从事了近三十年电力环保工作的技术者和管理者,作者亲身经历了电力工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亲身从事过近10年的电力环保设计、研究工作,亲身参与过相关电力环境保护法规、政策、规划、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也亲身体会到电力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教训。面对日益严重的雾霾污染,作为电力环保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深深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对电力与雾霾的关系以及应对措施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将认识和感受和大家共享,为促进雾霾治理和电力可持续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2011年底,应《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邀请,作者开始为杂志设立的“名家专
栏”撰稿,《霾、PM2.5与电力》一文作为专栏文章的开篇之作,发表在《中国电力企
业管理》2012年第1期上,并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9期转载。截止到2014年6月上旬,作者先后在《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上发表了约20篇专栏文章,涉及对雾霾
的认识及治理措施、环境标准评论、经济政策机理、环保法规修改、绿色经济发展框架设计、电力污染治理成就及问题、电力环保技术路线以及电力宏观发展分析等方方面面,加上在《中国能源报》、《中国电力报》、《环境保护》杂志等媒体发表的文章,两年多来正式发表了近30万字的文章。本书就是以这些文章为主体,并充实了作者近些年发表的与本书主题相关的文章集结而成。
本书正文共分五章34节。第一章“科学分析:对症下药治理雾霾”主要从科学上认识霾、PM2.5、大气污染、环境自净能力、电力在雾霾产生和清除中的主要功能,以拨清雾霾认识误区,加快科学治理雾霾,促进能源系统优化。
第二章“辩证求索:有效应用环境管理手段”从理论上、法律上分析了空气质量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浓度控制、最佳污染防治技术应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从科学基础、市场机制、法治保障上提出了解决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的科学手段,并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控制提出思路。
第三章“推动改革:加快环保法治建设”重点对我国环保法修改进行了系统思考,提出了《环境保护法》修订建议,以及提出排污权有偿使用是个伪命题、应当停止对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污收费,慎用环境税、用好环境税,加快实施排污权交易等建议。对与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密切相关的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法等节能减排法规建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第四章“与时俱进:统筹推进节能减排”主要解析了节能减排“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和2014年展望,回顾了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尤其是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控制取得的成就、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减排法规、技术和管理的思路与策略。
第五章“创新理念:实现电力绿色可持续发展”主要对中国绿色经济体系顶层设计进行初步探索,并对电力应适度超前发展进行了评价,对中外电力工业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对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行了分析,对2050年我国煤电绿色发展进行了初步思考。
每章的各节均由一篇完整的文章构成,节与节内容虽然各自独立,便于读者从
直面雾霾:中国电力发展与环境保护新思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直面雾霾:中国电力发展与环境保护新思考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直面雾霾:中国电力发展与环境保护新思考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直面雾霾:中国电力发展与环境保护新思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非常有用的专业书,物超所值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的书,送货速度也够快
评分还没细看,应该还不错。
评分还没细看,应该还不错。
评分专业书籍,不错的,价格有些贵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还可以吧。。。。。。。。
直面雾霾:中国电力发展与环境保护新思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