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本书结构
1.1.1 代数方程组
1.1.2 过程模拟
1.1.3 微分方程组
1.1.4 附录
2 状态方程
2.1 状态方程---数学公式描述
2.2 用Excel求解状态方程(含一个未知数的单个方程)
2.2.1 用"单变量求解"求解
2.2.2 用"规划求解"求解
2.2.3 用"单变量求解"求解化学工程问题的实例
2.3 用MATLAB求解状态方程(含一个未知数的单个方程)
2.3.1 用MATLAB求解化学工程问题的实例
2.3.2 用MATLAB求解化学工程问题的另一个实例
2.4 用AspenPlus处理状态方程
2.4.1 应用AspenPlus的实例
2.4.2 混合物的摩尔体积
2.5 本章小结
2.6 习题
3 气液平衡
3.1 闪蒸和相分离
3.2 等温闪蒸---方程的推导
3.2.1 应用Excel的实例
3.3 热力学参数
3.3.1 应用MATLAB的实例
3.3.2 用AspenPlus的实例
3.4 非理想液体-热力学模型的检验
3.5 AspenPlus中的NIST热力学数据引擎
002 目 录
3.6 本章小结
3.7 习题
4 化学反应平衡
4.1 化学平衡表达式
4.1.1 用于燃料电池的氢的实例
4.1.2 用Excel求解
4.1.3 用MATLAB求解
4.2 含两个或多个方程的化学反应平衡
4.2.1 用MATLAB求解多个方程,几个未知数
4.2.2 用AspenPlus求解化学反应平衡
4.3 本章小结___________
4.4 习题
5 含循环物流的物料衡算
5.1 数学公式描述
5.2 不含循环的实例
5.3 含循环的实例:序贯求解法和联立求解法的比较
5.4 用Excel求解简单物料衡算的过程模拟实例
5.5 用AspenPlus求解简单物料衡算的过程模拟实例
5.6 用Excel求解包含化学反应平衡的过程模拟实例
5.6.1 迭代是否收敛?
5.6.2 扩充
5.7 本章小结
5.8 课堂练习
5.9 课堂讨论(先浏览本书网站上的习题510)
5.10 习题
6 热力学和传质设备模拟
6.1 热力学
6.1.1 选择的指导原则
6.1.2 物性方法选择助手
6.1.3 热力学模型
6.2 实例:采用简捷法的多组分精馏___________
6.3 采用严格逐板法的多组分精馏
6.4 实例:填料塔吸收
6.5 实例:气体工厂产物分离
6.6 实例:附带灵敏度模块和设计规定模块的水煤气变换平衡反应器
6.7 本章小结
6.8 课堂练习
目 录
6.9 习题(用AspenPlus)
7 过程模拟
7.1 模型库
7.2 实例:合成氨过程
7.2.1 模型开发
7.2.2 模型求解
7.2.3 结果考察
7.2.4 检验热力学模型
7.2.5 公用工程费用
7.2.6 温室气体排放
7.3 收敛提示
7.4 优化
7.5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7.6 纤维素制乙醇___________
7.7 本章小结
7.8 课堂练习
7.9 习题
8 化学反应器
8.1 反应器问题的数学公式描述
8.1.1 实例:活塞流反应器和间歇反应器
8.1.2 实例: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
8.2 用MATLAB求解常微分方程组
8.2.1 简单例子
8.2.2 "Global"命令的应用
8.2.3 参数传递
8.2.4 实例:等温活塞流反应器
8.2.5 实例:非等温活塞流反应器
8.3 用COMSOLMultiphysics求解常微分方程组
8.3.1 简单例子
8.3.2 实例:等温活塞流反应器
8.3.3 实例:非等温活塞流反应器
8.4 有物质的量变化和可变密度的反应器问题
8.5 有传质限制的化学反应器
8.6 AspenPlus___________中的活塞流反应器
8.7 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CSTR)
8.7.1 用Excel求解
8.7.2 用MATLAB求解
8.7.3 CSTR的多解
……
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和化学工程师需要去求解复杂性日益增加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炼油厂、燃料电池、微型反应器和制药厂的各种应用问题。多年以前,学生编写自己的程序,最早是用FORTRAN编程语言,然后是用MATLAB之类的数值计算语言。但是,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已经为学生编写了求解许多问题的软件,学生只要正确应用这些程序就可以了。于是,教学重点由对编写他们自己的程序感兴趣的少数人转向大批将使用这些程序,但不必亲自编写的学生。我在华盛顿大学42年的教学生涯中,曾指导过一些学生小组如何运用数值分析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现在,我则在教所有学生如何聪明地利用计算机。我教的学生中只有少数人对数值分析有兴趣(令我伤心!),但所有学生都知道他们必须能够解决困难的问题,以及他们需要利用计算机完成此任务。
本书的目的是阐明:(a)化学工程师必须解决的问题;(b)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的类型;(c)工程师如何检查计算结果并确保他们已正确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将在当代学生的学习环境里完成下述任务———最低限度的阅读量、非常及时地学习和大量的计算机使用方法。本书演示的程序有Excel?、MATLAB?、AspenPlus?和COMSOLMul�玻簦椋穑瑁�sics?。
编写本书时,我假定读者并不是完全的初学者。低年级和高年级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已具有应用如Excel之类的电子表格程序的经验,只要向他们提供指导和关键的概念和术语,他们能不费力地在计算机上学习。实际上,许多学生比他们的导师更熟悉计算机。但是,刚开始学习的化学工程学生可能不是非常清楚地了解应用问题,以及对隐藏于工程问题背后的物理现象缺乏深入的理解。而且,他们可能没有解决过非常困难的问题。于是,重要的是对学生为什么需要求解这些问题提供某些解释,以及当这些问题面临数值方法的重压时如何克服困难。我对我自己的经验作了总结,并对本书中的问题给予了透彻的说明。
我的教学思想是:工程师今天正在解决的问题通常是解析方法无能为力的,但他们可用今天能获得的功能强大的软件解决。于是,每个工程师将要解决无人知道答案的问题,而保证以书面形式或在计算机上正确表述问题,并正确地求解它们,正是工程师的职责。工科学生必须懂得如何通过检查计算机完成的工作来确定计算机是否正确地解决了问题。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就能令导师或将来的老板相信他们已获得了与解析解一样可靠的答案,虽然并未获得解析解,而且对某些问题也不可能用解析方法求解。事实上,本书中98%的问题是非线性的,它们中只有极少数有解析解。
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本书
本书来源于我在华盛顿大学开设的课程,第一次开课是在2003年。该课程由讲座和在计算机实验室中亲自实践的计算机作业两部分组成。我通常会提供一些简单的习题,让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中求解,并向学生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克服运用不熟悉的程序时所面临的困难。但随后学生必须求解一个能扩展他们的化学工程知识的问题,以证明他们能正确地使用该程序(并陈述他们所做的核查)。因为这些应用涵盖了许多化学工程领域,我对学生开玩笑说:“我在20个小时内就教了你们整个化学工程领域。”虽然,我已在2009年退休,不再教授这门课程,但相同的教学目标依然保持着。
本书也可用于其他一些课程,因为每一章都适合于教学计划中的一门课程。例如,在热力学课程里讲授了化学反应平衡,教师可在计算机实验室练习时间内利用本书有关化学反应平衡的章节教授计算机的应用。热力学模型选择(和比较)方面的材料也能增加对热力学课程的实际认识。其他章节则可用于其他课程。用这种方法,学生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门课接一门课地使用本书:质量和能量衡算,热量、质量和动量传递,反应器设计;而有些课程将把注意力放在各种课题上,例如生物医学工程。当然,希望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化学工程原理上,而将计算机作为工具。
本书讲述了四种程序的特色。你的学校可能不会全部使用这四种程序。虽然屏幕图像可能不同,但基本概念和程序是相同的。当然有些问题可用其他程序求解。在某种工作环境里,工程师们也将使用公司提供的程序。于是,工程师们可能使用功能不太强大的程序,因为他们只能获得这种程序。功能更强大的程序还可能要花费更多钱。于是,在有些章节内采用了不同的程序来求解相同的问题,这可让学生直接了解为了解决复杂问题,比较通用的程序需要显著增加编程工作。按我的经验,提供一组程序后,学生将会采用能使他们尽快地求解他们的问题的程序。程序COMSOLMultiphysics提供了许多模块。几乎本书中的所有问题均可用基本模块求解,虽然也有些案例,化学反应工程模块是有用的。与MATLAB的链接可以用MATLAB的LiveLinkTM及其他模块实现。只有几个涉及湍流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CFD(计算流体力学)模块。你所能获得的各种组合的完整清单可从COMSOL得到,也可从本书网站获得我的清单(见附录D)。
每章均以教学目标清单开始。此外,本书网站中有从化学工程观点和计算机技术观点出发,可由每个问题学到的原理的清单。我们鼓励采用本书的教授讨论在其他化学工程课程中的可能应用,使得更高深的问题能在他们的课程中求解。在本书网站中还可获得各种索引,因为学生更愿使用互联网,而不愿翻到本书最后查看主题索引;更重要的是他们可利用短语进行搜索和下载。
创新之处
与第一版相比,一个重大的变化是所有四个程序都有了与2005年时不同的界面。更序言003重要的是,它们都大大增强了功能。我已经缩减了某些解释,而推荐用户利用伴随程序的帮助菜单,因为这些菜单已获改进,它们提供的信息超过了本书所能提供的。但是,我提供了到哪儿去查阅的提示。
习题的数量几乎增加了一倍。更重要的是,增加的习题集中在能源领域: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包括低温空气分离、用柳枝稷制乙醇和变压吸附为燃料电池汽车制氢。在每个案例中,均在讨论之前先定义问题,使学生能了解其适用性。自2005年以来,微流体力学已获得发展,也有些增加的习题是属于生物医学应用领域的。这导致更多的例题和习题涉及二维和三维空间的流体流动和扩散。一项重大的增添是在AspenPlus7.3中作出的:现在在程序中已可直接存取美国国家标准及技术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Stand�玻幔颍洌幔睿洌裕澹悖瑁睿铮欤铮纾�)汇编的纯组分的压力体积温度实验数据和二元气液平衡实验数据。对化学工程师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热力学模型的选择通常必须伴随着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而现在这已变得非常容易,容易到不做这种比较将显得不专业。于是,本书的热力学部分包括了工业指南、某些分子水平的考虑和进行比较的实验数据。AspenPlus还有能力非常方便地总结某个过程的温室效应。在有些教授的课程里,会有他们所作的关于如何利用AspenTech公司产品的讨论;请联系:University.Program@aspentech.com。Luyben教授指出的一个事实是物料和能量衡算主要是基于物流的,而安全问题是基于压力(和动态)的。动态选项在本书不作详细讨论,通常它们包含在控制课程内。AspenPlus在微软视窗下运行,但作者是在苹果计算机上用ParallelsDesktopforMac在视窗下运行的。第二版中还有些例题是添加了简单的用户定义FORTRAN程序后运行AspenPlus的。
有些教授喜欢在他们的课程中采用更多数值编程,所以在有些章的结尾增加了一些这类习题。这些习题提供了很好的对比,先用数值编程求解,然后用本书重点讲述的四种程序之一求解,再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附录E提供了数值方法的更多细节。而这些程序使数值分析更易于使用,认识大多数习题涉及由连续变量到离散变量的近似处理也是重要的。本书中有些习题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的数值分析(并与其他程序比较)。指导老师可能会说,“如果你不尝试对这些方法编程,你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我指出如下事实作答:当医生描述核磁共振成像时,你不会说只有当他(她)向你说明机器内磁场如何工作,氢分子如何翻转方向,并描述图像如何形成时,你才会接受成像结果。医生和技术人员知道怎样去说明结果,怎样去检测机器是否在正常工作;工科学生也能做到这些。
习题数量已经加倍,它们被标记为容易的习题(下标1)和困难的习题(下标2)及适合作为课题的习题,这类习题可由一个学生或一个小组完成。最后,COMSOLMultiphysics中有更多技巧做了说明。
在本书的网站上,没有提供用于求解本书中例题的程序编码,因为作者相信你试图去重复本书的步骤时,你就是在进行学习。但是,在本书的网站上包含着求解某些习题所需的材料,例如用于求解三维流动/扩散问题的几何形状。根据你的计算机的内存,以及能将多少内存分配给COMSOLMultiphysics,某些三维问题可能无法在你的计算机上求解。本书的网站是http://www.ChemEComp.com。
致谢
在写作本书时,我由衷地感谢我班上的学生。有时,学生教会我怎样使用先进的技术,而他们的问题又会导致最好的程序。在过去10年间,有超过100个本科研究生与我一起工作,他们的工作结果可在我的网站http://faculty.washington.edu/finlayso和ht�玻簦穑海�/courses.washington.edu/microflo上得到。化工系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激励津贴,该津贴由校友MauriceRichford(1926年学士)的纪念基金提供。没有这笔津贴,本书的第一版无法完成,当然也不可能进行修改。我的女儿ChristineFinlayson作为第一版的技术编辑大大改善了我的书面文件,由于她的努力使文本更为清晰;依然存在的混乱之处则是我的责任。我特别感谢特拉华大学的StanleySandler教授,因为他评阅了热力学方面的修改处理,这次我学到了很多!Comsol公司和AspenTech公司的同仁提供了许多帮助,因为在过去几年中COMSOLMultiphysics和AspenPlus都做了改进。我尤其感谢我的夫人Pat,因这一编著比原计划花费了更多时间。她始终支持我,为使我能完成这本书作出了许多牺牲。在我重写此书时,抽出几个星期庆祝我们结婚50周年,我做得真是太棒了!
BruceFinlayson
2011年10月于西雅图__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是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它能否激发读者的探索欲。而《化工计算导论(第二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导论”这个词,往往意味着内容的浅尝辄止。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认知。它在讲解基础概念的同时,总会巧妙地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原理时,它不仅仅停留在公式层面,还会深入探讨在不同反应条件下,这个原理的适用范围和可能出现的偏差,这让我开始思考,原来看似简单的原理背后,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变化。 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这些实例都来自于真实的化工生产场景,比如炼油厂的装置设计、化工产品的生产流程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书本上那些抽象的计算方法是如何被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这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引用了一些前沿的化工技术进展,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但足以让我感受到这个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更多信息的动力。
评分说实话,拿到《化工计算导论(第二版)》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很“厚重”,但这种厚重感并非是内容堆砌的累赘,而是知识体系的严谨和扎实。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显然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内容全面的化工计算知识框架。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从理论推导到实际应用,都梳理得非常到位。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书中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模型时,作者会提供多种不同的推导思路和解题方法,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习惯来选择最适合的方式。而且,书中的例子都非常贴合实际,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值代入,而是会结合具体的工程背景,让你体会到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化工计算这个领域是有些心理阴影的,总觉得它充斥着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抽象的数学概念,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但是,《化工计算导论(第二版)》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以往的看法。它的讲解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细致地为你梳理每一个知识点。书中很少出现那种让人看了就头晕的陡峭公式,而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导你理解。 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比如,在讲解一些关于流体力学或传热的计算时,作者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术语堆砌,读起来就像在读一篇逻辑清晰的文章。当我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地方时,总能在后面的解释中找到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真的让我觉得学习化工计算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反而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一直对化工计算这个领域感到些许畏惧,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打开了我认识这扇大门。从最初接触到它,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毕竟“计算”二字就充满了数学公式和抽象概念,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化工计算导论(第二版)》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巧妙,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令人费解的公式,而是从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入手,比如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这些基础概念,都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让我能够很直观地理解这些计算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这些题目设计得非常贴合书本内容,而且难度循序渐进,从简单的概念辨析到稍复杂的计算应用,都能够有效地检验我的理解程度,并帮助我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做一道数学题,而是在模拟一个工程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考路径。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让我对学习化学工程计算的兴趣倍增,也让我看到了这项技能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评分这本《化工计算导论(第二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视程度。在每一章节的讲解中,它不仅仅是罗列出各种计算公式和理论,而是非常注重将这些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联系起来。比如,在讨论到化学反应工程的时候,它不会仅仅停留在机理和动力学方程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分析实际反应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非理想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如何影响计算结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尤其喜欢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涵盖了化工生产中的多个关键环节,从工艺设计到操作优化,都有涉及。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书本上的计算方法是如何被应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并且从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我进行实际工程操作的宝典。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拿起《化工计算导论(第二版)》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对于“计算”这两个字,我总是习惯性地与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理论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往往是我学习上的“绊脚石”。然而,这本书的出色之处就在于,它成功地将这些看似枯燥的内容,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知识探索之旅。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从基础的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到复杂的反应动力学和过程模拟,都讲解得井井有条,层层递进。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概念的阐释方式。它并没有直接抛出公式,而是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读者思考,然后逐步引出解决问题的数学工具。这种“由问题导向理论”的学习方法,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每一个公式背后的意义和应用场景。而且,书中穿插的许多图示和流程图,都非常形象生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工艺流程和计算模型。当我看到这些清晰的图表时,仿佛所有的抽象概念都具象化了,学习起来也变得轻松许多。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莫过于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展现出的那种别样的“温度”。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教材,除了传授知识,更应该能够点燃学生对学科的热情。而《化工计算导论(第二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口吻,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化工计算概念娓娓道来。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故事化”讲述。比如,在介绍某些计算方法的由来和发展时,作者会穿插一些历史背景和科学家的故事,这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了解到这些计算方法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艰辛。这种“人性化”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机械记忆,而是充满人情味的知识传承。而且,书中的习题设计也非常巧妙,很多题目都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这更能激发我的学习主动性。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化工计算导论(第二版)》这本书的优点是多方面的,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易学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很多人在接触化工计算时,都会被各种公式和抽象的理论所困扰,感觉难以入门。然而,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温和,它会从最基础的常识出发,逐步引导你理解那些看起来很复杂的概念。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关键计算方法的“案例式”讲解。作者会选取一些贴近工业生产的实际案例,然后一步步地展示如何运用书中介绍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实战演练”的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从而大大增强了我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即使是一些比较技术性的内容,读起来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这本《化工计算导论(第二版)》的装帧设计,我得说,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觉得挺靠谱的。封面的配色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而是偏向于沉稳的科技蓝和白色,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印象。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摸起来有种厚实感,不会轻易透墨,这对于经常需要在书上做笔记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本的排版设计。字体大小适中,间距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即使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 最值得称赞的是,书中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都处理得非常清晰。它没有把所有信息都堆挤在一起,而是通过适当的留白和分块,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抓住重点。例如,在介绍一些关键的计算模型时,书本会专门用一个盒子或者不同的字体颜色来突出显示,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而且,每个章节的标题都非常明确,让你很容易知道当前在学习什么内容。这种对细节的打磨,真的体现了编辑团队的用心,也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的学习环境。
评分在我看来,《化工计算导论(第二版)》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并非简单地将知识点罗列出来,而是围绕着化工计算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逻辑严谨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到复杂的反应工程和过程模拟,每个章节的内容都紧密相连,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图表和公式的运用。那些图表不仅清晰直观,而且在关键位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我快速把握核心概念。而那些公式,也并非简单地堆砌,而是在推导过程中,作者会详细解释每一步的逻辑,以及公式的物理意义,这让我能够深入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进一步阅读的建议,这对于渴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评分不是很厚,包装很好,总体值得购买。
评分6.1买了600+多的书,一共才花了200,京东良心啊,买了很多专业书和小说。基本上相当于书的标价的三折了。
评分很实用的一本书,学习化工、精馏、模拟、控制的同学应该入手,希望能有更多此类书籍出版
评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
评分还没有看,看后再说
评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书不错,是本值得学习的书藉
评分选择没错,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快递速度也很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