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叙事跨度之大,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它不像我们常见的那种聚焦于某一特定教派或历史节点的宗教研究,反倒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报告,只不过考察的对象是人类心灵深处对“超越性”的永恒追问。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梳理那些隐藏在不同信仰体系背后的共同原型和结构。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不同文明的礼仪和神话时的那种近乎学术的严谨,但叙事又丝毫没有陷入枯燥的象牙塔陷阱。它巧妙地将看似毫不相关的仪式——比如古代萨满的鼓点、中世纪修道院的静默,乃至现代社会中对某种世俗理想的狂热追随——串联起来,揭示出人类在面对未知和死亡时,总需要一套精密的“意义构建系统”来支撑自身。这本书没有试图评判哪一种信仰更“正确”,而是将所有信仰视为人类经验的必然产物,这种去中心化的视角,让阅读体验变得极为开阔和自由。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那些习以为常的信念模式,有了一种抽离出来的、审视的眼光,仿佛站在了时间之外,观察着众生如何为自己编织出世界的结构图。
评分从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是舒缓而富有层次感的,它不会急于抛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分散的田野观察和历史片段,逐步引导读者抵达最终的洞察点。作者的遣词造句十分考究,即便是描述最晦涩的仪式,也能保持一种文学上的美感。我特别喜欢它对“沉默”和“在场”的探讨。在充斥着大量文字阐释的宗教研究中,这本书难得地为那些无法言喻的体验和非语言性的沟通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它提醒我们,信仰的核心往往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共同经历了什么,以及在那个“场域”中,我们身体的感受是如何被重塑的。这使得这本书对于任何对人类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乃至艺术体验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即世界本身就是由无数层叠的、被神圣化的意义建构所组成的复杂迷宫。
评分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处理“冲突”与“同一性”之间的张力。它没有回避不同信仰群体之间历史上的残酷对抗,但它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将这些冲突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框架下考察。作者似乎在暗示,那些看似水火不容的教义对立,在更深层次的结构上,可能共享着同一个母体逻辑。这种“同源异形”的观点,需要读者具备相当高的认知灵活性才能跟上。书中对“异端”与“正统”的辩证分析尤其精彩,它展示了边界是如何被划定、如何被维护,以及一个新思想如何从边缘渗透并最终重塑核心叙事的过程。我仿佛看到,所有宗教的历史,其实都是关于“如何定义我们自己”和“如何排除他们”的永恒拉锯战。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思我们自己日常生活中所坚持的那些“非此即彼”的立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去解构我们自身认知边界的武断性。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冷峻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读起来有一种奇特的“疏离感”,但这并非贬义。它不是那种旨在提供安慰或激发信仰的文字,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埋藏在地下的精神遗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神圣空间”构建过程的剖析。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一个原本普通的地理位置,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符号、故事和重复的行为(祭祀或祷告),逐渐被赋予超凡的意义,从而成为信徒的精神支柱。这种分析极其精微,它没有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这种“意义转化”背后的心理机制和集体记忆的运作方式。例如,它对比了不同文化中“圣地”的建立与维护策略,发现了一种惊人的相似性:那就是必须通过周期性的“重演”来巩固其神圣性。这种对仪式“技术性”的揭示,让原本神秘莫测的宗教实践,变得可被理解、可被分析,但同时又并未削弱其对实践者内心的震撼力。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学术野心是巨大的,它几乎是在尝试为人类的集体潜意识构建一个通用的“操作系统手册”。它没有聚焦于文本或教义,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那些更本质、更难被量化的东西上:恐惧、狂喜、归属感以及对秩序的渴求。它像显微镜一样,展示了这些基本情感如何被社会工程学地转化为复杂的信仰体系。书中有一段关于“殉道”动机的分析,简直是心理学和历史学的完美结合,它细致地剖析了个人对意义的极端需求如何与集体的叙事需求相遇,最终爆发出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力量。这种对人类精神驱动力的深层挖掘,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宗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论著。它要求读者保持一种高度的警觉,因为它所揭示的机制,远不止适用于古代的祭坛,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的商业崇拜或政治狂热。
评分索引
评分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一般说,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评分正版哦
评分第八章 多神信仰和一神信仰的交替盛衰
评分休谟,全名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原名大卫•休姆(David Home),1734年后因苏格兰的方言很难正确念出休姆这个名字而改用今名。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律师家庭,12岁进爱丁堡大学。1729年起专攻哲学。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五年后宣告竣稿。1734年起,在从商四个月之后,随即赴法国自修,并在其后的四年时间里继续哲学著述,并完成了《道德和政治论文集》与《人类理解论》二书的撰著。随后,因撰写《人性论》的艰辛而使得年轻的休谟近乎精神错乱,为了回复正常的思考能力,乃决定暂时重返平凡生活。1744年在《道德和政治论文集》出版后,曾申请担任爱丁堡大学伦理学和精神哲学研究所教授,但最终遭拒。随后,迫于个人生计而担任安那代尔侯爵的家庭教师近一年。在这段时间,开始撰写其历史巨作《大不列颠史》(即《英国史》)一书,最后在1754至1762年间分成六册发行。也是在这段时间,又曾参加了由詹姆斯•伯尼特创办的教规门讲会,藉此得以认识许多当时寓居爱丁堡的苏格兰启蒙运动哲学家。1748年开始担任圣克莱尔将军的秘书,并出使维也纳和都灵。随后因遭教会指控为异端,而其本人欲担任格拉斯哥大学哲学教授的申请被拒绝。1749年返乡,仍潜心于个人著述。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次年开始担任爱丁堡大学图书馆馆长,而这里丰富的学术资源使其得以继续《大不列颠史》的研究。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后返爱丁堡。休谟的哲学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其本人亦与约翰•洛克及乔治•贝克莱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其特点在于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如“知识来源于印象而非理性”,认为没有事实可由先验方法被证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都是在其观点上才能发展。
评分经典哲学,值得阅读并思考
评分附会第四十三
评分(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评分第七章 这个学说的确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