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罪与恩典:驳佩拉纠派》主要收录了奥古斯丁反对佩拉纠派的书信,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原罪论”和“预定论”,并涉及“自由”等重要范畴。在本文集中可以看到这些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奥古斯丁与佩拉纠派的论证影响既深且远,在后世,已本性与恩典以及理性与其实为题的问题一再重新被提起,引发争论。宗教改革时期,路德和伊拉斯谟的论站比较著名,双方都引用奥古斯丁,但是观点却大相径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正统主义者巴特和自由主义神学家布伦纳亦爆发了关于启示与理性,恩典与本性关系的论战。只要既坚持有一个全能全善的上帝,又坚持伦理行为出自人本身的自由意志,这个问题便是一个永远令人着迷,充满张力的问题。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逻辑架构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作者某些句子的力量所震慑住。他对于“自由意志”和“神圣预定”这对永恒主题的探讨,采取了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解剖方式。他没有试图用情感去打动读者,而是用纯粹的理性力量,层层剥开那些华丽的修辞,直指问题的核心。这种写作风格,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但一旦你沉浸其中,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迫使你停下来,重新定义你对“努力”与“恩典”之间关系的理解,让人从根本上反思,我们究竟有多少是靠自己争取来的,又有多少是全然白白得来的。这本书读完,我更懂得谦卑的含义了。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思维的盛宴,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清晰度,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神学概念剖析得淋漓尽致。初读时,我甚至有些跟不上作者的节奏,那些关于人性堕落程度的论述,以及对人自身努力能否触及神圣之境的深刻反思,都需要反复咀嚼。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回避矛盾、直面核心问题的勇气。他没有采用那种空泛的、鼓励人心的口号,而是深入到神学论战的泥泞之中,用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构建起一个坚不可摧的论证体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救赎”这个词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多了一层对历史脉络和哲学基础的敬畏感。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需要投入极大的专注力,但回报是丰厚的,它彻底重塑了我对某些既定信念的看法,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信仰的本质。那种思想的冲击力,如同夏日午后的一场暴雨,酣畅淋漓,涤荡心灵。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神学著作那样刻板说教,反而更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法庭辩论,只不过被告是某种被普遍接受的“好人论”或“人的自主性”。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巧妙地运用了历史上的诸多案例和教父的言论,使得整个论证过程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复杂术语时的那种匠心独运,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将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教义,拉到可以被普通人理解的层面。虽然主题严肃,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他如何一步步拆解和重构我们对“得救”这一概念的认知。合上书本时,我感到自己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内省,不是因为书里说了什么我必须相信的教条,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强健的框架,让我得以审视自身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基础。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试图用单一视角解释复杂人性的著作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平衡。它展现了一种成熟的学术态度:承认局限性,但同时坚守清晰的立场。书中对历史争论的梳理非常到位,它没有将某个学派描绘成纯粹的恶棍,而是展现了每一种观点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作者的语言风格沉稳内敛,很少有夸张的表达,但正是这种克制,使得其论证的力量更加具有穿透力。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解冲突比消除冲突更为重要。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和哲学思辨性的方式去面对信仰中的悖论,它不仅仅是神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严谨思考的范本,值得所有追求思想深度的人反复研读。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读物,充斥着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引文,但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力量在于其强大的内在张力——一种在看似矛盾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点的努力。作者在构建自己的立场时,并没有一味地贬低或歌颂人性,而是非常精妙地展示了人在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挣扎。这本书的节奏感极佳,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好像在引导读者走过一条精心铺设的迷宫。每当我觉得自己要被某个复杂的概念绕晕时,作者总能适时地抛出一个精辟的总结或一个强有力的反问,瞬间将思路拉回主线。对于那些对宗教历史发展轨迹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指南,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其历史洞察力令人赞叹。
评分我回到阿不鲁斯,在格黎先生的家投宿。毕竟我们也有受尊敬的时候!在英伦三岛我们很少遇见像此时此地所看见的。没有人反对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为我们祝福!
评分奥古斯丁对原罪的根据除了创世记外,还有诗篇51篇、约伯记、弗2:3;他最喜欢用的则是罗5:12及约3:3-5。
评分但我们确实是渴慕这种知识。有关知识的问题,即认识论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休谟和康德提出的基本问题已使现代哲学家(包括科学家、神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深深地被什么是我们可以知道的,以及我们是如何认知的,这样的问题所困扰着。这些题目也经常支配了非学术基督徒的讨论:我怎么知道圣经是真的?我怎么知道我是已经得救的?我怎么知道神对我生命的旨意?我们这些活在20世纪带有个体偏见的美国人,怎么才能正确地认识圣经的含义?合乎圣经的认识论并非是为着回答休谟以及康德,或现代怀疑主义,或古典怀疑主义,而编造的答案,它基本上是在处理一个不同种类的问题。但它确实也强有力地回应了现代的问题。
评分如果拒绝以受造者的身份站在造物主面前,也不肯委身为祂所用,那就是罪,并会使我们的一切陷入悲惨。人如果不能够在现有的本位上,呈现真实的自己,那怎么能够享受到上帝的爱呢?人在堕落之后所寻求的替代方式,只会带来悲惨,如人格分裂、受贫穷之苦。惟有时时刻刻因信耶稣基督宝血与圣灵的能力,才能使我们活出真实的完整的生命。这是惟一能使我得到安息,并免于不自量力的试探的生活方式。若不如此,我这个基督徒就错失了今生能享受的安息,以及心理上的实质长进。
评分哲学爱好者喜欢的宝贝啊哦
评分自我离开厄普卫司迄今已好多年了,所以我到城里一家旅店去,因为不知道现在留在那里的人有没有不以与我相知为羞耻的。但是我父亲的一个老仆人,还有两三个贫穷的妇人,立即来找我。我问她,“你知道在厄普卫司有渴望得救的人么?”她答,“由于上帝的恩典,我就是。我知道我已因信得救。”我又问,“你已经有了上帝所赐的平安么?你知道祂赦免你的罪么?”她答,“感谢上帝,我清楚地知道。此地有许多人也可以说同样的话。”
评分但为什么监禁约翰卫斯理呢?并没有人控告他什么大小罪名。除了散得荪讲道与他有关这一点之外,还有什么呢?保安吏岂不是令人骇异地忽视了这一点吗?
评分五月廿七日(星期一)
评分下午四时,我更为降低自己,在大街道上宣传救恩的好信息,站在一个与城毗连的小丘上向三千人左右的群众讲道。我所引用的经文乃:“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祂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