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罪与恩典:驳佩拉纠派》主要收录了奥古斯丁反对佩拉纠派的书信,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原罪论”和“预定论”,并涉及“自由”等重要范畴。在本文集中可以看到这些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奥古斯丁与佩拉纠派的论证影响既深且远,在后世,已本性与恩典以及理性与其实为题的问题一再重新被提起,引发争论。宗教改革时期,路德和伊拉斯谟的论站比较著名,双方都引用奥古斯丁,但是观点却大相径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正统主义者巴特和自由主义神学家布伦纳亦爆发了关于启示与理性,恩典与本性关系的论战。只要既坚持有一个全能全善的上帝,又坚持伦理行为出自人本身的自由意志,这个问题便是一个永远令人着迷,充满张力的问题。
很不错
评分结合这本书我们可以思考,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使文化的各领域相继取得了合法性,于是出现了文化的分化。启蒙运动所带来的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不断侵入文化的各个方面,启蒙现代性借助这股力量试图独霸文化的所有地盘,但审美现代性通过艺术自律抵制着理性的压抑。这种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冲突,是现代性文化的显著特征。而齐美尔从主客观文化分化的角度,韦伯和哈贝马斯从价值领域分化的角度,也向人们展现了现代性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张力。哈贝马斯继承了韦伯关于现代性分化的观点,认为现代性的特征表现在从宗教和形而上学中分离出的三个领域,即科学、道德和艺术。实际上这种三分法肇始于康德,而哈贝马斯强调传统的宗教与形而上学的大一统的世界观被打破后,文化的各个领域相继独立并取得了自身的合法性。由于各个领域都具有自己特有的内在规律性,因而就带来了专家化、制度化、专业化的控制。专家们更精通熟悉各自领域特殊方法中的逻辑条理,这样就造成了专家文化与为数众多的大众文化的距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距离导致了现代性文化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化。
评分 评分一下子买了好多本,希望能提升英语水瓶
评分奥里留·奥古斯丁生于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亚省的塔加斯特镇(现位于阿尔及利亚)。幼年时曾从母亲加入基督教,但19岁在修辞学校读书时成为摩尼教追随者。从修辞学校毕业后,先在迦太基城,后到罗马和米兰教授修辞和演讲术。其时受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影响,脱离摩尼教,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主义和怀疑派的著作。他最后皈依基督教的契机是“花园里的奇迹”。据他的自传《忏悔录》记述,某日正当他在住所花园里为信仰而彷徨之际,耳边响起清脆的童声:“拿起,读吧!拿起,读吧!”他急忙翻开手边的《圣经》,恰是圣保罗的教诲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奥古斯丁年轻时生活放荡,他感到这段话击中要害,“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中心,驱散了阴霾笼罩的疑云”。387年复活节,他接受安布罗斯洗礼,正式加入基督教。此后回到北非的家乡,隐居三年之后被教徒推选为省城希波教会执事,395年升任主教。在任职期间,他以极大的精力从事著述、讲经布道、组织修会、反驳异端异教。他在晚年目睹了汪达尔人的入侵,死于希波城沦陷之前。他去世之后,汪达尔人控制的北非脱离了罗马帝国,从此不再受罗马教会的管辖。但奥古斯丁的著作流传到西方,成为公教会和16世纪之后的新教的精神财富。
评分晚上有三位妇人同意每星期聚会一次,目的和在伦敦的那种聚会一样,就是“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他们可得医治。”八时,有四位少年人也同意按照同样的计划聚会。
评分我开始在格罗斯特园(Gloucester Green)附近的贫民习艺所领祷和证道。星期四在圣多马牧区所属的习艺所证道这两天也都在监牢讲道。圣多马牧区的习艺所里有一个精神错乱的女人,不断地叫喊苦楚自己,我很想同她说话。当我一开始说话,她立刻安静下来,眼泪一直地流着。我说,“拿撒勒人耶稣能拯救你,也愿意拯救你。”
评分看看还是有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