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希德:复旦大学校长

谢希德:复旦大学校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增藩 著
图书标签:
  • 谢希德
  • 复旦大学
  • 校长
  • 教育家
  • 高等教育
  • 中国教育
  • 学术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097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12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谢希德(复旦大学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介绍了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的成长经历、求学之路、事业发展、治校经验以及她对高等教育作出的贡献。本书内容详实,材料丰富,全面展现了谢希德生活和事业的全貌,是研究大学女校长的经典个案。

内容简介

  《谢希德(复旦大学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记录了大学女校长谢希德的成长、任教、治学、办学的个案,通过全球视野关注了大学女校长群体的教育共通性和文化差异,对于研究高等教育领域女性领导力的形成规律颇具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

  王增藩,教授,福建福州人。1943年7月生。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担任原复旦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步青的秘书23年,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正处级干部。现任天福茶学院校长办公室主任、中国应用文写作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专著有《苏步青传》、《秘书工作趣谈》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章260余篇。

目录

引 子
复旦大学任上的女校长
朴实无华的“就职演说”
校车上的校长
一段往事的追忆
人到中年几沉浮
敏锐的眼光和惊人的魄力
“以心发现心,以爱博得爱”
师恩难忘,肝胆相照
“学生在我心中”
一心在复旦
慈母严师出俊彦
亲笔写推荐信
决不能做“好好先生”
祖围建设急需大批人才
始终站在改革的前沿
远见卓识拓新知
教研春天趁东风
新兴学科领域的学院制
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
科研前哨耀光芒
让复旦走向世界
北大燕同的灯光
跳出“文革”开天眼
最合适不过的组长
里根总统访问复旦
“红短袜”成就了美研中心
人格魅力
家庭风雨相扶将
死神擦肩而过
身在病中心忧国
两件小事见真情
师德景行构脊梁
什么叫德高望重
偷得浮生半日闲
生命弥留之际
参考文献
后 记

精彩书摘

校车上的校长 如果你起得够早,伴着微薄的晨曦,嗅着清新的空气,你会发现,每天在接送教师来校上课的大型早班客车上,总有谢希德校长的身影。她总能与一同上班的同事谈到一块儿,也会在聊到兴起之时跟大家爽朗一笑。每当被问起为何不坐学校安排的小轿车却喜欢挤客车时,她总是笑一笑说:“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发牢骚的,但也不乏具有独到的见解的。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二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于是,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就在客车里得到了交流;学校有些重要决策,又通过谢校长的宣传深入人心。
在研究室忙完事后,谢校长向校长办公室走去。
这段路程虽然距离不远,但有时要花去不少时间。物理学上的术语是,路上的“平均自由程”太短,“碰撞频率”太高了,就像高压容器中的分子运动了很短的距离后,就会与另一个分子碰撞。热情的老师和学生总会在路上跟谢校长交谈几句。老师们希望谈谈分配房子的事,或要求关心—下他们的职称评定之事。学生们总会说一声“老师好”,或露出敬佩的微笑。有一次,路上行人特别少,却遇到了一位在新闻系进修的学生,他正在进行摄影实习,谢希德被他选为练习摄影的对象,耽误了好几分钟。
古之大者,非谓衣笏加身,非谓声名远播,必有德,小德则小胜,大德则大胜。谢希德教授留在我们心里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是一个高大的形象。她为复旦崛起、走向国际所作出的一切贡献,已永久载入学校的史册。
一段往事的追忆 一个人的价值,从一个侧面来看,在于世人对他有多少追忆,而非他对世俗有多少不舍。一个经常被世人追忆的人,往往是有大贡献的人、一位可爱的人。
谢希德教授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是因为她具有不平凡经历和多方面才华,更在于她的巨大潜能与人格魅力。
她在实践中积淀、丰富自己的正确世界观,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作出果敢而英明的决策,并通过自身的修养,磨炼意志,适应社会潮流,从而取得一个个成功。
20世纪50年代,各种政治运动不断,从海外留学归来的谢希德感到有些不自然、不适应,甚至有点不理解。不过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她依然保持学者的纯洁本色,为祖国培育人才不遗余力,奉献自己最大的能量。当年的学生鲍敏杭以自身经历,为读者提供了这个时期谢希德的一些生活和工作情况,这应该是她精神世界的最好注解。
P7-8

前言/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强国梦必须有科教梦做支撑。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端,是联结科技与教育的重要桥梁。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
回顾大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校长的水平。世界著名大学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都铭刻着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正如艾略特之于哈佛大学,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研究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是管窥一所大学兴衰成败的途径,而专门研究大学女校长,则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大学校长虽以男性居多,然而成就卓著的女校长也不乏其人。她们推动了大学的变革,丰富了大学的精神内涵,如金陵女子大学老校长吴贻芳,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东南大学前校长韦钰,同济大学前校长吴启迪,等等。女校长人数虽然屈指可数,但其业绩丝毫不逊于男性同行。大学女校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做出了贡献。大学女校长的治校理念、办学风格乃至传奇的职业生涯,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和细致品味。
女子大学是高等院校序列中的一种特有形式,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的女子大学,如韦尔斯利学院、史密斯学院、淑明女子大学、日本女子大学、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金陵女子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华南女子大学等,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世界各国女子大学,总结提炼女子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形式,对于寻求符合女性特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应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由中国传媒大学承担的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群体研究”课题,对以上两个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就是这一课题的主要成果。这套丛书分为四个系列:女子高等教育系列,考察全球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呈现其办学传统和教育特色;中外大学女校长个案研究系列,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深度追踪大学女校长的人生经历,剖析她们的成长历程、心智历练、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女校长群体研究系列,群像式描绘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女校长群体,彰显女校长个性的同时,探寻她们的共性;“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图文集锦系列,汇集展示了大学女校长在历届论坛上的真知灼见和绚丽风采。四个系列,四十余本,蔚为大观。
“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也是“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历时十三年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及女性培养结出的硕果,是深化论坛主旨、促进女性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学术行动。丛书的写作,依托“论坛”这一平台,深度访谈和研究了参加历届论坛的大学女校长,系统整理了多年积累的学术成果,可以说,“论坛”既是女校长们交流合作的舞台,也是本套丛书得以出版的重要基础。
自1995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来,世界妇女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性别平等的高端主题——女性领导力,也已经是全球关注的议题,与女性学相关的课程在中国高校已经四处开花。
今天,有识之士都深刻认识到,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创造力和领导力,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对于提升女性领导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知识女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大学女校长是高等教育、女性、领导力的集结点,是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典型,她们不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以自己坚韧顽强、宽厚包容、无私奉献的品质与情怀,阐释了女性领导力的独特内涵。对于广大女性来说,她们是教育典范和女性楷模,具有榜样的力量和示范的价值,定能引领青年女性沿着正确的道路勇敢前行。
女性的发展,既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女性自身具备积极进取的意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希望丛书的研究成果能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为女性高等教育提供宝贵借鉴,为精英女性的成长与成功给予智力支持;促进全社会更加重视女性平等的教育接受权和职业发展权;激励正在为打破“玻璃天花板”而奋斗的新一代女性,为女性领导力的培育与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是为序。
瀚海星辰:民国教育先驱群像录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风云激荡的年代。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传记,而是以群像的方式,描绘了一批在民族危亡之际,肩负起“教育兴国”重任的教育家群体的精神图谱与实践轨迹。全书深入剖析了清末至抗战爆发期间,中国大学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艰难孕育、成长,并最终成为塑造国家精英、引领社会思潮的核心力量。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关键的历史议题,串联起众多教育界的代表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 第一部分:旧邦新命——新式学堂的艰难创立(约300字)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源头,重点探讨了自洋务运动末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是如何从传统书院和教会学校的夹缝中艰难萌芽的。重点叙述了在清末新政的催动下,京师大学堂等机构的建立过程,以及早期留学生群体回国后,如何将西方的学术范式与东方的教育理念进行本土化的初步尝试。 书中细致描绘了早期校长们所面临的资金匮乏、师资短缺以及政治干预的多重困境。他们不仅是教育家,更是需要在官场与民间周旋的实干家。通过分析彼时大学章程的演变,可以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如何从依附于官僚体系,逐步争取“学术独立”的初步努力。同时,也展现了早期学者们对于引进科学、民主精神的迫切愿望,为后续的教育思想爆发奠定了基础。 --- 第二部分:风云际会——思想的熔炉与学术的独立(约400字) 此部分是全书的重心之一,聚焦于新文化运动后,大学作为新思想传播阵地的角色定位。重点描绘了二十年代初期,中国大学内部思想流派的激烈碰撞。从自由主义的理性光辉,到马克思主义的磅礴力量,各种思潮如何在校园内交锋、融合,共同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 本书没有停留在对思想口号的罗列,而是深入到具体的院校管理实践中,探讨了如何在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环境下,维持学术的纯净性与相对的独立性。通过对比不同地域、不同性质(如官办、私立、教会)大学的校风,揭示了在政治力量不断渗透的背景下,教育家们如何运用智慧,维护教授治校的理想。特别分析了著名学者们在“校长应由谁担任”这一核心问题上的争论,这实际上是关于大学未来方向的路线之争。通过对当时报刊、私人信件的梳理,呈现出教育家们在理想与现实间的艰难抉择与坚守。 --- 第三部分:内圣外王——大学的社会责任与民族担当(约350字) 本部分探讨了在军阀混战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中国大学如何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履行其对国家的责任。重点关注了“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前后,学生运动与大学管理层的复杂关系。许多大学校长面临着维护校园秩序与支持爱国行动的两难境地。 书中详细论述了知识分子群体对于“教育救国”的深刻反思——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介入社会改造。探讨了大学如何通过设立平民教育机构、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几所重要大学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行动记录,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育家们如何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捍卫民族气节。他们不仅培养了未来建设国家的人才,更在关键时刻,成为抵御精神溃散的中流砥柱。 --- 第四部分:艰难维系——战火中的教育“孤岛”(约250字)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本部分集中笔墨描绘了内迁大学的艰辛历程。这不是简单的地理转移,而是学术传统的接续、师生生存的保障以及经费来源的断绝等一系列系统性挑战。 本书细致描绘了在西南大后方,几所顶尖学府如何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下,维持教学和科研的火种。通过对比不同学校在物资极度匮乏时期,如何通过合作、共用资源等方式,实现了教育体系的“不中断”。这部分着重表现了教育家们对学术生命力的执着,他们深知,一旦教育的链条断裂,国家的未来将面临更大的黑暗。 --- 第五部分:薪火相传——教育遗产的奠基者(约200字) 最后一部分对前述群像进行总结,探讨了这些民国教育先驱们留下的独特“精神遗产”。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建立了现代大学的硬件结构,更在于确立了大学应有的精神气质: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批判反思的知识分子操守,以及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 全书的落脚点在于强调,正是这批在动荡中坚守教育信仰的领导者和学者,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他们的故事,是关于坚韧、远见和对人类文明火种不懈守护的史诗。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和尊重这段充满荆棘却又光辉灿烂的教育史。 ---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脑海中便勾勒出一个严谨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家形象。我尤其关注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一所顶尖学府的掌舵人,谢希德校长是如何在思想解放与学术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的。他是如何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又是如何用他的智慧和魄力,守护住学术的净土,鼓励自由的探索?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的描绘,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以及谢希德校长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想知道,他是否曾遇到过让你觉得“不可能完成”的挑战,又是如何凭借坚韧的意志克服的。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是被其名字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所吸引。谢希德先生,作为一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段传奇。而“复旦大学校长”这个头衔,更是将他置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重要节点上。我迫切想知道,在他治校期间,复旦大学是如何在新中国的发展浪潮中,保持其学术声誉,培养出无数杰出人才的。书中是否会有关于他与师生、与同事之间那些感人肺腑的互动细节?那些他在学术研究上的创新,以及在教育管理上的智慧,是否都会被一一呈现?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被“复旦大学校长”这个身份所吸引。复旦,在我心中一直是学术殿堂的代名词,而能在这样的学府中担任最高领导者,必然是一位非凡的人物。我期待这本书能详细展现谢希德先生在任期间,如何推动复旦大学在科研、教学、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进步。他是否有着独特的办学理念,又如何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复旦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精神特质,以及谢希德校长为之注入的时代精神。

评分

这本《谢希德:复旦大学校长》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暗蓝色的背景搭配金色的书名,仿佛预示着一段关于智慧与探索的旅程。我一直对那些在教育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充满好奇,而谢希德先生作为复旦大学的校长,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我更期待它能描绘出那个时代大学发展的脉络,以及谢希德先生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坚守教育的初心,带领复旦走向新的辉煌。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他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独到见解?他是否会分享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

评分

从书的标题来看,《谢希德:复旦大学校长》,我预感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生平记述,更可能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史诗。我想了解,在他担任校长期间,中国的大学教育经历了怎样的转型?他又是如何在这样的转型中,确立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引领复旦大学紧随时代步伐,甚至引领潮流?我希望书中能够挖掘出更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展现他作为一名校长,在面对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术发展规律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