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纶工厂设计规范 GB50508-2010

涤纶工厂设计规范 GB50508-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涤纶
  • 工厂设计
  • 规范
  • GB50508-2010
  • 纺织
  • 工业建筑
  • 设计标准
  • 建筑工程
  • 安全生产
  • 技术规范
  • 规范文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461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8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函(2006)136号)的要求,由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国涤纶工厂的设计和建设经验,特别是近年在节能、降耗、节约水资源、减少占地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吸收国内外涤纶生产技术的科技成果,并广泛征求了有关涤纶工厂生产、设计、施工方面专家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12章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代号,工艺设计,工艺设备及布置,工艺管道设计,辅助生产设施,自动控制和仪表,电气,总平面布置,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负责日常管理,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代号
2.1 术语
2.2 代号
3 工艺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设计原则
3.3 流程选择
3.4 工艺计算
3.5 节能降耗
3.6 其他规定
4 工艺设备及布置
4.1 一般规定
4.2 设备选型
4.3 设备配置

前言/序言


精密光学仪器设计与制造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精密光学仪器的设计、制造、装配与检测的全方位技术体系,旨在为光学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一本系统、前沿且实用的参考手册。全书涵盖了从基础的光学原理到尖端的光学系统集成,详细阐述了现代光学仪器在各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与关键技术。 第一部分:光学系统设计基础与理论 本部分聚焦于精密光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石与核心方法。首先,对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进行了系统回顾,重点解析了成像质量评价标准,如点列图、弥散斑、MTF(调制传递函数)等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接着,详细介绍了光学系统设计的优化流程。内容包括:初级设计、像差理论分析(重点讲解了球差、像差、彗差、场曲、畸变等高阶像差的控制策略)、以及现代优化算法(如随机搜索、梯度下降法、遗传算法在光学设计中的应用)。针对复杂光学系统,如变焦系统、远心系统和自由曲面系统,提供了特定的设计流程与工具运用指导。 第二部分:光学元件的精密制造工艺 精密光学元件是仪器的核心。本部分全面剖析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表面加工的全过程技术。 1. 原材料与毛坯加工: 涵盖了光学玻璃、晶体材料的选择标准、内部缺陷控制,以及冷加工中的研磨、抛光技术。重点阐述了不同材料(如紫外熔融石英、氟化钙、硫系玻璃)的加工特性与应力控制。 2. 精密光学表面加工: 详细介绍了金刚石车削技术在红外和塑料光学元件制造中的应用。对于高精度球面、非球面和自由曲面,深入讲解了磁流变抛光(MRF)、离子束抛光(IBF)等先进的确定性抛光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实现纳米级的表面粗糙度和极高的精度要求。 3. 光学镀膜技术: 镀膜是控制光线行为的关键。本书系统介绍了薄膜理论基础,包括增透膜、高反射膜、分束膜、窄带滤光片的设计与制备。涵盖了真空热蒸发、电子束蒸发、磁控溅射等主流镀膜工艺,并探讨了抗反射膜的耐久性与环境适应性设计。 第三部分:光学仪器的装配、调整与误差分析 精密光学仪器的性能不仅取决于设计和制造,更依赖于装配和调整的精度。 1. 精密光学装配技术: 探讨了光学元件的夹持、定位与粘接技术。介绍了超精密定位机构的设计,如燕尾槽、V型槽、球铰等在保证重复定位精度和刚度方面的应用。重点分析了热机械稳定性对装配精度的影响及补偿措施。 2. 光学系统对准与调整: 阐述了如何利用激光干涉仪、自准直仪、高精度水平仪等精密检测设备对系统进行初始对准。详细介绍了波前检测技术在系统初调和精调中的应用,包括Shack-Hartmann波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 3. 误差源分析与容差设计: 对系统中的机械误差(公差配合、形位公差)、环境误差(温度、湿度、振动)以及光学误差进行了系统建模。阐述了公差分配原则,即如何通过合理的公差设计,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制造成本。 第四部分:先进光学系统集成与应用实例 本部分结合现代前沿应用,展示了精密光学技术如何集成到复杂系统中。 1. 高分辨率成像系统: 探讨了对空间遥感相机、深空探测望远镜中的大口径、轻量化光学系统的设计挑战与解决方案,包括Zernike多项式在离轴系统矫正中的应用。 2. 激光光学与光束整形: 深入解析了高功率激光系统的光学元件要求(如激光损伤阈值控制),以及如何利用衍射光学元件(DOE)和微透镜阵列对激光光束进行精确整形和匀化。 3. 微纳光学与光子集成: 介绍了光刻技术在制造微透镜阵列(MLA)和光栅结构中的应用,以及光子集成电路(PIC)中波导耦合与封装的技术难点。 全书内容结构严谨,技术细节翔实,配有大量工程实例图示和数据分析,是光学工程领域提升实践能力和理论深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涌起一股敬畏感。这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阅读、用来打发时间的休闲读物,它散发着一种深沉的、不可撼动的专业气息。我曾在大学里选修过一些工程学的选修课,深知一份高质量的规范手册对于保障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的重要性。这本书的体量和它所蕴含的知识密度,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写团队的巨大付出。我甚至能想象出,在它诞生的过程中,背后是无数次的会议、讨论和实地考察。每一条规范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惨痛的教训或是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对于一个追求卓越的制造企业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他们内部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石。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化的操作指南,这种落地能力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价值的关键指标。光是目录结构的设计,就显示出其逻辑的严密性,从基础概念到具体实施细则,层层递进,确保读者可以有条不紊地吸收和应用这些信息。

评分

天哪,我刚刚在书店里翻到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书,虽然我不是涤纶行业的专业人士,但光是那厚重而严谨的封面设计,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装帧很有质感,那种硬挺的触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内容的权威性。我当时只是随意翻了几页,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复杂的专业术语立刻占据了我的注意力。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本汇集了无数行业智慧的宝典,对于那些身处一线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来说,它简直就是指路的明灯。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章节的标题,即便是外行人也能感受到那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每一个参数,每一个流程,似乎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敲和验证,力求达到最优化和最安全。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清晰,即便是面对如此技术性的内容,编者也试图用清晰的逻辑结构来引导读者。我当时就想,如果我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这本书绝对会是我书架上最常被翻阅的那一本,它代表的不仅仅是规范,更是一种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期许和承诺。那种将复杂问题系统化、标准化处理的能力,是任何非专业书籍难以企及的深度。

评分

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咖啡馆里,第一次正式地坐下来研究这本看似“枯燥”的专业书籍的。然而,越深入阅读,我越发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冷静的美感。这种美感并非来自于华丽的辞藻,而是源于结构上的完美和逻辑上的无懈可击。试想,在一个巨大的工厂里,成千上万的设备和流程必须协同工作,任何一个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把尺子,精确地量度着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材料选用和设备布局的论述,那种对细节的执着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像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代代相传的“武功秘籍”,详细记录了如何打造出最坚固、最高效的涤纶生产线。对于那些渴望在技术上实现突破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绝不仅仅是“怎么做”的答案,更是“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深刻解释。

评分

翻阅这本书时,我仿佛能听到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感受到生产车间里那种特有的、充满活力的紧张感。这套规范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不含糊,每一个动词和名词的选择都精准地指向了特定的工程要求,没有任何冗余的修饰。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厂长,用最简洁有力的方式告诉你工厂的每一个部件应该如何安置、每一个步骤应该如何执行才能确保万无一失。我感受到了那种将复杂工业体系进行标准化、流程化的巨大力量。正是这种标准化,才使得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团队能够协作,共同完成宏大的工业目标。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工业艺术品,它的存在,本身就在规范着整个行业的技术高度和专业水准,是对所有参与者的一种无形约束与有力支撑。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沉甸甸的责任感”。我不是设计专业人士,但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编写者对于安全和效率的极致追求。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行业内精英们共同达成的一种默契和共识的结晶。我注意到其中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表明它紧跟时代脉搏,并未固步自封于传统工艺。在如今这个对工业生产提出更高要求的时代,一本优秀的设计规范必须同时兼顾生产力与社会责任。这本书似乎做到了这一点,它用最严谨的工程语言,构建起一个既高效又负责任的生产框架。我猜想,任何一家新上马的涤纶项目,若能严格遵循此规范,其成功率和长期运营的稳定性都将得到极大的保障。这种前瞻性的指导作用,才是此类标准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