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方螺母 QC/T 863-2011

焊接方螺母 QC/T 863-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焊接
  • 方螺母
  • QC/T 863-2011
  • 标准
  • 紧固件
  • 机械
  • 工业
  • 焊接材料
  • 金属材料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826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0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前言/序言


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关键连接技术探讨 本书聚焦于现代机械装备制造领域中,连接技术这一基础而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深入剖析了在严苛工作环境下,如何确保结构连接的可靠性、耐久性与功能性,旨在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理论指导与工程实践参考。 第一部分:连接件的材料科学基础与优化 本部分首先对各类标准紧固件(如螺栓、螺母、铆钉等)的常用结构钢、不锈钢及特种合金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重点阐述了材料的晶相结构、机械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硬度)与环境适应性(耐腐蚀性、耐高温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强度钢材的选择与热处理工艺: 详细论述了用于承载高载荷、高预紧力的连接件在调质(淬火-回火)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与冷却速率对最终力学性能的影响。特别是针对不同截面尺寸的紧固件,如何通过优化热处理曲线,实现心部与表层的性能均匀性,有效避免脆性断裂和氢脆现象。 耐腐蚀合金的应用场景: 探讨了在海洋工程、化工设备等强腐蚀介质环境中,镍基合金、双相不锈钢等特种材料在连接件中的应用。分析了点蚀、缝隙腐蚀和应力腐蚀开裂的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材料选择指南和表面防护策略,例如镀层技术(达克罗、锌镍合金电镀)的失效模式与寿命评估。 轻量化连接件的材料替代: 针对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对轻量化的需求,本书对钛合金、铝合金连接件的性能特点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不同铝合金牌号(如7000系)在加工硬化和应力松弛方面的特性,以及在与异种材料配合使用时产生的电偶腐蚀问题与抑制方法。 第二部分:预紧力控制与连接的静力学分析 连接的可靠性核心在于施加和保持适当的预紧力。本章将传统的扭矩控制方法提升至基于力学模型的精确控制层面。 螺纹啮合的摩擦学研究: 深入分析了螺纹副之间的摩擦系数对预紧力施加效率和均匀性的影响。详细探讨了润滑剂(油剂、固体润滑剂)的选择标准,以及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润滑膜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建立了考虑摩擦系数变化的预紧力-扭矩关系模型。 弹性力学分析与疲劳寿命预测: 基于线弹性接触理论,对螺栓拉伸、垫片变形以及被连接件的压紧状态进行了二维和三维有限元分析(FEA)。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建立准确的接触边界条件,模拟螺栓拧紧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并据此预测连接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寿命(低周疲劳与高周疲劳)。 无损检测技术在预紧力监测中的应用: 介绍了超声波拉伸法、扭矩-转角法以及电测厚法在实际装配线上的应用流程与精度验证。特别对在线监测系统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确保紧固件达到设计要求的预紧力水平。 第三部分:特定环境下的连接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本部分针对现代工业中遇到的极端工况下的连接难题,提供了专业的工程解决方案。 高温与热冲击环境下的连接失效分析: 针对燃气轮机、热交换器等高温设备,分析了螺栓在蠕变、应力松弛以及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导致的松动风险。提出了使用碟形簧垫片、波形垫片等补偿元件的方法,以及选择具有低蠕变性能的特种合金螺栓材料的建议。 高振动与动态载荷下的防松策略: 系统梳理了机械式(如锁紧螺母、双螺母)、结构式(如销钉、焊接)和化学式(厌氧胶)等主流防松技术。通过对比这些方法的动态稳定性测试结果(如JIS B 5549标准测试),指导用户根据振动频率和加速度等级选择最优的防松方案,并详细剖析了厌氧胶固化机理与温度限制。 高真空与洁净室环境下的密封连接: 阐述了真空法兰连接(如CF法兰)中,金属垫片(软铅、纯锡、纯银)的选择原则和应力分布特性。强调了在超高真空系统中,连接件表面的清洁度要求(残余有机物含量)对系统本底真空水平的决定性影响。 第四部分:装配工艺的标准化与质量控制 一个可靠的连接,一半依赖于设计,一半依赖于装配质量。本章侧重于从制造流程的角度提升连接的可靠性。 螺纹的制造精度与表面粗糙度: 探讨了滚代和切削螺纹在强度和疲劳性能上的差异。详细讲解了螺纹公差带的选择对配合紧密度的影响,以及在关键受力部件中对螺纹表面进行挤压强化处理(滚压)的必要性。 自动化拧紧系统的集成与校准: 介绍了具有转矩-角度控制功能的电动工具在生产线上的应用。重点讲解了如何对这些自动化设备进行周期性校准,以确保每次拧紧操作的重复精度(CpK值)满足设计规范,并探讨了数据追溯系统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连接的预防性维护与寿命周期管理: 提供了对已投入使用的关键连接点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的策略。包括如何通过红线标记、扭矩复查等手段识别初期松动,以及在设备大修期间对螺栓进行退火、清洗和性能再评估的规范流程。 本书内容严谨、图表丰富,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是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艺、设备维护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携带的“知识背包”的重量。如果一个人对螺母的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学以及相关的标准化流程有着深厚的背景,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高度浓缩的知识载体。然而,对于知识背景相对薄弱的读者,阅读起来的感受就像是在啃一块没有调味的硬面包——营养是肯定的,但口感着实令人望而却步。我尝试查找一些关于不同批次材料对最终焊接效果影响的敏感性分析,或者不同焊接设备之间操作差异带来的标准执行偏差的讨论,但这些富有实际操作价值和深度分析的内容,在本书中基本是缺位的。整本书像是一张精确绘制的、但缺少地貌特征标记的地图,它标示出了所有规则的边界,却没能告诉我穿过这些边界时可能会遇到的风景或陷阱。它忠实地履行了“标准解读”的职责,却未能提供足够的“学习辅助”和“情境模拟”。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术语的密度让我感觉像是直接从一份官方技术文件扫描过来的,语言风格极其正式和干燥。我原以为这本关于汽车行业紧固件标准的书,会结合一些汽车装配线的实际场景来阐述标准的重要性,毕竟螺母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但是,整本书似乎完全脱离了具体的应用场景,所有的讨论都聚焦在螺母自身的物理特性和标准要求上。例如,标准中对“焊接牢固度”的定义,用了很多复杂的力学和几何参数来界定,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将这些抽象的指标与实际拧紧和受力状态关联起来。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个“合格”的基准线,而不是一个“卓越”的追求目标。缺乏生动的图解和清晰的流程图,使得许多关键的测量步骤和判定标准,在我脑海中只能形成一个模糊的概念,很难形成立体的认知模型。对于习惯了通过可视化学习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它要求读者具备极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技术规范的精准把握能力。

评分

当我拿起这本专注于“焊接方螺母”的专著时,我的主要兴趣点在于探索现代制造业中,如何通过精密的焊接技术来提升连接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先进焊接技术,比如激光焊接、搅拌摩擦焊在方螺母制造中的应用案例,或者至少是关于如何通过焊接优化来应对高应力环境的理论分析。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对一份技术规范的详尽解读,而非一本探讨技术前沿的论著。内容结构非常严谨,似乎每一个章节、每一句话都是为了确保符合 QC/T 863-2011 这个特定的行业标准。它像是在描述一个已经固定的“最优解”,而不是探索其他可能性。例如,关于焊接质量的评估部分,虽然提到了无损检测方法,但描述更多的是“应采用哪种检测等级”,而不是“在哪些特定焊接缺陷下,应该选择超声波检测而非射线检测”的决策逻辑。这种对“是什么”的强调远远大于对“为什么”的探讨,使得阅读过程缺乏一种探索未知或解决实际问题的代入感。如果它能加入一些不同厂商的对比分析,或者是在不同服役环境下(如极端温度、腐蚀环境)对方螺母性能的影响分析,相信其价值会大大提升。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业余爱好者兼职技术观察者而言,我对工业标准的兴趣点往往在于它们是如何推动产业升级和质量控制的。我希望从《焊接方螺母 QC/T 863-2011》中窥见一斑,看看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在紧固件这一基础环节上是如何保证质量的。但这本书的视角显得非常“内向”,它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对这个特定标准条文的诠释上,很少涉及宏观的市场需求、供应商认证流程,或者标准制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和妥协。当我试图寻找一些关于“如何在不牺牲强度的前提下降低制造成本”的探讨时,书中完全没有涉及,这让我略感失望。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范围非常窄,基本局限于那些直接负责“对照本标准进行设计或检验”的岗位。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不是一本可以激发思考和创新灵感的读物。翻阅下来,我学到的是如何去符合标准,而不是如何超越标准。

评分

这本《焊接方螺母 QC/T 863-2011》的书,光看书名就让人感觉内容会相当硬核,估计是面向专业人士或者工程技术人员的。我抱着学习和了解汽车行业标准的心态翻开了它,但坦白说,里面的内容深度和专业性远超我的预期。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不同焊接工艺如何影响螺母强度的讨论,或者至少是对常见焊接缺陷的图示分析。然而,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标准本身的技术细节和规范性描述,而非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南或者案例研究。比如,对于方螺母的几何尺寸公差、材料的选择标准以及检验方法,书里给出的都是非常精确的数值和严格的流程描述。我尝试去理解这些标准背后的逻辑,比如为什么特定角度的倒角是必要的,或者为什么对表面粗糙度有如此苛刻的要求,但书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背景解释,这让非标准制定背景的读者在理解时会感到吃力。与其说这是一本“教人怎么做”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规定该怎么做”的权威参考手册。对于那些需要引用或执行此标准的工程师来说,这无疑是必备的“圣经”,但对于希望通过阅读来提升焊接技能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未免太高了。它更像是法律条文,而非入门教程,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才能有效吸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