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可持续生计和发展研究

中国农村可持续生计和发展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义成,李树茁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农村
  • 可持续生计
  • 农村发展
  • 生计策略
  • 扶贫
  • 乡村振兴
  • 农业
  • 区域发展
  • 社会学
  • 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32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25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21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促进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学术课题和实践任务。本书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融合了微观经济学、人口学和公共政策的视角,探讨了包括农户生计多样化、家庭劳动时间供给、技术效率、集约化农业生产等重要主题,并进行了案例分析。本研究丰富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作者简介

李树茁,男,1963年9月生,陕西西安人。1991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博士学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口与资源研究所兼职教授等。担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人口计生委专家委员会、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国家“关爱女孩行动”专家组副组长、联合国人口基金一中国国家项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人口组专家。同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梁义成,1979年生,湖南耒阳人。西安交通大学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系及美国“自然资本”(The Natural Capital Project)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就职于湖南高新创投。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生态经济、风险投资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在Ecological Economics(《生态经济学》),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科学院院刊》),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中国农业经济济论》)等杂志上发表中英文文章数篇。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概念界定/10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框架/14
  第四节 数据采集和研究方法/16
  第五节 章节安排/22
第二章 文献综述/24
  第一节 农户的生计策略/24
  第二节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38
  第三节 农户行为研究与农户模型/51
  第四节 小结/56
第三章 家庭结构视角下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改进/59
  第一节 家庭结构的引进思路和理论基础/59
  第二节 改进后分析框架中的家庭结构与可持续生计/62
  第三节 利用改进后的框架分析生计策略/71
第四章 农户生计策略的形成:基于农户模型的理论分析/78
  第一节 非农兼业选择/78
  第二节 家庭劳动时间供给决策/94
  第三节 集约化农业生产策略的决定/100
  第四节 小结/105
第五章 农户的非农和农业多样化生计策略的实证研究/109
  第一节 生计多样化的分析框架与计量设定/109
  第二节 生计多样化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16
  第三节 非农参与及其劳动时间供给的决定/122
  第四节 小结/137
第六章 农户的家庭劳动时间供给策略的实证研究/142
  第一节 劳动时间供给策略的分析框架与计量设定/142
  第二节 劳动时间供给策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49
  第三节 农业劳动时间供给估计/150
  第四节 非农劳动时间供给估计/160
  第五节 小结/165
第七章 农户的集约化农业生产策略的实证研究/168
  第一节 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分析框架与计量设定/168
  第二节 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74
  第三节 农业物质资本投入/179
  第四节 集约化农业生产策略的决定/183
  第五节 小结/188
第八章 区域合作机制下的可持续生计的政策分析/191
  第一节 政策分析背景与计量设计/191
  第二节 实证分析结果/195
  第三节 小结/201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204
  第一节 主要结论/204
  第二节 政策建议/206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209
参考文献/211
附 录 人口动态、生计与环境调查问卷/234
后 记/252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中国农村可持续生计和发展研究”主题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星际航行与量子纠缠:超越光速的物理学前沿探索 作者: 艾略特·凡纳(Dr. Elliot Vanner) 译者: 张敏 出版社: 环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定价: 人民币 128.00 元 页码: 688页 --- 内容简介 《星际航行与量子纠缠:超越光速的物理学前沿探索》 是一部面向专业物理学家、天体物理爱好者以及对未来技术抱有深切兴趣的读者群体的深度学术著作。本书摒弃了传统物理学中关于时空和信息传递的既有框架,大胆地将前沿的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修正模型以及超导理论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关于“超光速(FTL)”旅行和信息传输的完整理论模型。 本书的核心贡献在于,它系统性地阐述了如何利用负能量密度场和扭曲时空几何来创造理论上可行的、受控的曲速泡(Warp Bubble)机制。作者首先回顾了阿尔库比耶雷驱动模型(Alcubierre Drive)的经典局限性,特别是其对奇异物质的需求。随后,本书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共振场驱动”理论,该理论通过操控极低温等离子体在特定频率下的量子真空涨落,期望能够产生一个局部、暂时的负能量密度区域,从而规避了对传统意义上“负质量”物质的依赖。 第一部分:时空几何与度规重构 (Pages 1-180)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对爱因斯坦场方程的修改和应用。作者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高维空间理论(如卡鲁扎-克莱因模型或M理论的低能截面)来解释超光速运动的能量需求与实际可观测现象之间的差异。书中用大量篇幅推导了“局部度规膨胀系数”的微分方程,并引入了“时空粘滞度”的概念,用以量度在曲速状态下,物体抵抗外部时空扰动的能力。对于经典物理的爱好者而言,本部分对闵可夫斯基时空和黎曼流形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描述,提供了极其精妙的数学工具和直观的几何解释。 第二部分:量子纠缠与信息超距传输 (Pages 181-360) 如果说曲速驱动解决了“人如何到达”的问题,那么本部分的重点则在于“信息如何即时传递”——即非定域性(Non-locality)的应用。作者挑战了“信息不能超光速传播”的哥本哈根诠释的严格限制。本书重点介绍了“纠缠态梯度坍缩模型(Entangled Gradient Collapse Model, EGCM)”。该模型提出,通过精确控制两个纠缠粒子在极远距离下的环境量子噪声梯度,可以诱导出一个可被编码的、瞬时的波函数坍缩方向,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而非简单的随机关联。书中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量子场论计算,旨在论证在特定拓扑结构下,EGCM如何避开“无通信定理”的限制。 第三部分:工程实现与实验验证的悖论 (Pages 361-550) 这是本书最具争议和前瞻性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构建“迷你曲速泡”所需的实验装置设计。这包括了对“零点能提取”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如何利用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s)阵列来维持所需的量子真空状态。书中详细描绘了为进行微观粒子级别的曲速场验证实验而设计的“亥姆霍兹-麦克斯韦共振腔”的结构蓝图。此外,作者还严肃讨论了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时间悖论(例如祖父悖论的物理学替代模型)以及量子引力效应在FTL运动中可能导致的物质解耦问题。 第四部分:超越标准模型:引力与量子力学的统一展望 (Pages 551-688)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理论物理学的终极目标。本书提出了一种“自旋网络几何化”的观点,认为引力场本身可以被视为高维空间中量子纠缠网络破裂(或重组)的结果。通过这种视角,星际航行不再仅仅是一种工程挑战,而是对宇宙基本结构认知的革命。本书的结论部分不仅总结了前文的所有理论,更展望了在未来百年内,人类可能如何将曲速技术与量子计算融合,从而开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星际文明时代。 --- 核心特色 理论的深度与广度: 全书贯穿了从广义相对论、规范场论到量子拓扑学的复杂数学推导和物理论证。 跨学科融合: 成功地将天体物理学的尺度问题与微观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现象整合在一个框架内进行探讨。 前瞻性的工程设想: 提供了大量基于当前物理学极限的、可供未来理论和实验工作者参考的装置设计和实验路径。 《星际航行与量子纠缠》 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对人类认知极限的一次勇敢挑战,是对那些不满足于“已知”的科学探索者们的一份邀请函。它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宇宙中最深奥的秘密,重新定义我们对空间、时间和速度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中国农村可持续生计和发展研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描绘一幅幅农村的图景,更是在解剖麻雀,一层层地剥开农村发展背后的逻辑。它并没有回避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城乡差距、环境污染、劳动力流失等等,反而将这些问题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进行探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生计”这一概念的界定,它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收入来源,而是将农民的生存、发展、抗风险能力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都纳入考量。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用GDP来衡量农村的发展水平,更需要关注农民的整体福祉。书中的理论分析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但同时又紧密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观点。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并为其发展贡献力量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提出的问题和分析的逻辑,都能够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可能激发新的研究方向或实践模式。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有些学术性,一开始阅读时需要一些耐心去理解其中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一旦深入进去,你就会发现它所探讨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一般的常识。《中国农村可持续生计和发展研究》这本书,并非是那种轻松的读物,它更多的是一种对中国农村现实的深刻反思和系统性研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发展”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准的部分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挑战了许多传统的、以GDP为导向的发展观,而是提出了一套更加注重人本、生态和长远福祉的评价体系。书中对各种政策工具和发展战略的分析,也显得十分到位,既有理论上的阐述,也有对实际效果的评估。对于政策制定者、学者以及任何对农村发展有深度关切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知识库和分析工具。它促使我们从更长远、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农村发展,并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找到真正有利于农民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评分

从我一个长期在城市生活、对农村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农村可持续生计和发展研究》这本书,确实打开了我对中国农村认识的新篇章。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的数字,更是关于人的故事。我尤其被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所吸引,那些在困境中寻求出路,在传统中融入创新的农村社区和个人,他们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农村的韧性和活力。书中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分析,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农村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因此,发展模式也应该因地制宜。我之前总觉得农村发展就是一个简单的“富裕”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可持续”三个字才是关键。它涉及到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凝聚力等等,是一个更加综合和长远的考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农村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满了,也更加理解了为何简单模仿城市发展模式在农村会遇到诸多瓶颈。它促使我思考,如何在保护好农村独特生态和文化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让农村真正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农村问题的“新视角”。《中国农村可持续生计和发展研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农村发展的“肌理”之中,去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可持续生计”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它将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 holistic 的理解框架。这让我意识到,任何脱离了这些要素的“发展”都可能是不可持续的。书中对不同类型农村发展的比较研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它表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而是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去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充满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解答了我很多困惑,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促使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它并非简单的知识输出,更像是一次思维的启迪,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发展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乡土气息,淡雅的绿色和泥土的棕色交织,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广袤的田野和辛勤的农民。拿到手中,厚实的手感也预示着这是一本内容充实的学术著作。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从书名《中国农村可持续生计和发展研究》来看,我就充满了期待。我从事的是乡村旅游规划工作,深知当前农村面临的诸多挑战,也看到了蕴藏其中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题目直击了我关注的核心——“可持续生计”和“发展”。这两个词语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增长,更是关乎农村居民的福祉、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长远的发展潜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关于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理论框架,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创新的农业模式,或者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又不破坏当地的自然风貌?我也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定义“可持续生计”,它是否包含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环境维度,而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作为一名实践者,我更看重的是书中的案例分析和政策建议,希望能从中汲取灵感,为我未来的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