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意志(全2册)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著 世界文学名著 外国小说 西方哲学史

权力意志(全2册)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著 世界文学名著 外国小说 西方哲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尼采
  • 权力意志
  • 哲学
  • 西方哲学史
  • 世界文学名著
  • 外国小说
  • 经典
  • 思想
  • 文化
  • 德语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雅世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1214
商品编码:115572331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权力意志》为尼采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集中表达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和超人理论,是尼采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尼采哲学的精髓即是重估一切价值,其“意志”是压倒一切的。正像“德国高于一切”一样,他的光辉与黑暗都是系于这个意志,而这意志又是反辩证法的。尼采主张权力意志是支配世界和人类行为的wei一绝对动因,人生就是权力意志的追求。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很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著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目录

序言 / 001

第一篇?欧洲虚无主义

Ⅰ虚无主义 / 004

Ⅱ欧洲虚无主义历史 / 045

第二卷?对迄今为止z高价值的批判

Ⅰ对宗教的批判 / 094

Ⅱ对道德的批判 / 171

Ⅲ对哲学的批判 / 263


第三卷?新评估的原则

Ⅰ作为认知的权力意志 / 308

Ⅱ权利意志的本质 / 401

Ⅲ作为社会和个体的权利意志 / 460

Ⅳ作为艺术的权利意志 / 506

第四卷?纪律和教养

Ⅰ等级制度 / 550

Ⅱ狄俄尼索斯 / 624

Ⅲ永恒的重复 / 653

名词录 / 662


译后记 / 670


精彩书摘

Ⅱ权利意志的本质

一、世界的机械论解释

618. (1885)

迄今为止所有关于世界的解释的尝试,机械论在今天看来好像是占上风的。很明显这是对得起良心的;科学相信除非有机械论程序的帮助,否则不会有进步和成功。每个人都知道这些程序:他们把“推理”和“目的”放在离解释尽可能远的地方,他们表明,如果给予足够的时间,任何东西都可以进化成其他东西,当植物和蛋黄的命运中“表面的目的”一旦再一次被追溯到挤压和撞击时,人们会忍不住恶意窃笑的:简而言之,如果允许在这么严肃的事情上开玩笑的话,那么人们就是在由衷地尊敬ji致愚蠢的原则。同时,预感或忧虑出现在涉及这种运动中挑选出来的智者中,好像理论有一个洞并且它迟早会被揭露:我的意思是就像在一个极端的紧急情况中的鸣笛,而人们中终于开始尖叫。人们不能“解释”挤压和撞击本身,不能免除距离中的行动:——人们失去了对解释的信仰,并且用歪曲的表达承认用动力学解释世界是可能的,用它对“真空”的否认和原子堆理论,这很快就会控制物理学家,但只能描述,不能解释;尽管可以得到动力学的内在性质——


619. (1885)

“力”的概念的胜利,据此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上帝和世界,但它仍然需要被完善:一个内在的意志必须归于一个其他的东西,我们把它叫作“权力意志”,即,对明显的权力不知足的欲望;或者作为创造性的驱动力运用和实践权力,等等。物理学家们不能从他们的原理中消除“远距效应”,也不能消除斥力(或者引力)。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用:人们不得不将所有的运动、所有的“表象”、所有的“法则”理解为内部的象征,并且把人当作达到这个目的的类比。在一个动物中,可以把它所有的驱动力看作权力意志;同样地,有机生命的所有功能有同一个来源。


620. (1885—1886)

力量曾经被证明吗?不是,只有结果被完全翻译成了外语。无论如何,我们习惯于继承,因此对看起来古怪的并不感到奇怪。


621. (1885—1886)

我们不能想象的力量只是空洞的词汇,在科学中没有作为公民资格的权力;像所谓引力和斥力的纯机械力,只是为了使我们想象世界,没有其他的!


622. (1885—1886)

挤压和碰撞,是后来才有的东西,是衍生物,不是原来就有的。它是联合而形成的,以有东西可以被挤压、碰撞为基础!但是,是由哪些东西联合起来的呢?


623. (1888年3—6月)

在化学过程中没有不变的:这只是表面现象,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偏见。我们的意识已经悄悄地进入了不变的想象中,我的物理学家朋友们总是从形而上学中获得这些。认为金刚石、石墨和炭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就是单纯从表面读到了事实。为什么?因为它们实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好吧,它们有一些相同的东西;但是在它们的转化过程中,我们不能看见微粒的活动,或者称出它们质量的变化,将一种材料变成某些不同的东西——特别是不同的性质。


624. (1883—1888)

反对物理中的原子。——为了理解世界,我们不得不计算它;为了进行计算,我们不得不找出恒定的原因;因为在现实中我们没有找到恒定不变的原因,所以我们就自己发明了原因——原子。这是原子论的起源。

世界的可计算性,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公式表达——这真的能“理解”吗?当音乐变得可计算,可以被简化成综合的公式,有多少音乐能被理解呢?——“恒定的原因”,事物、实体、某些“绝对的”东西;发明——人们得到了什么?


625. (1888年3—6月)

“运动”的机械论概念早已将原始过程转化成视觉和触觉的标志语言。

“原子”的概念,“驱动力的所在和驱动力本身”之间的区别是从我们的逻辑物理世界中得到的标志语言。

我们不能改变意志的表达方式:可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仅仅是标记。要求一个合适的表达模式是愚蠢的:语言的本质、表达方式仅仅表达了一种关系——

“真理”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对—错”所在的全部领域仅仅适用于相对关系,而不适用于“事情本身”——没有“本质本身”(有的仅仅是构成本质的关系——),就像没有“认识本身”一样。


626. (1883—1886)

“力量的感觉不是从意向中开始的:一般而言,感觉不是从意向中开始。”

“仅仅是表面上的经验支持了这一点:在一个实体(大脑)中,感觉是由意向(刺激)传导产生的。但是通过什么产生的感觉?这能证明感觉一点都不存在吗?因此它的表面现象被设想为是由意向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实体的兴奋状态仅仅是假设的!不是经验!——感觉是实体的一种性质:有感觉的实体。”

“在一定的实体中我们发现他们没有感觉吗?不是,我们只是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我们不可能从感觉中获得一个没有感觉的实体。”——多么草率的结论!


627. (1885—1886)

“引力”和“斥力”在纯粹的机械论感觉中是完全虚构的:只是词汇而已。我们不能将引力从意图中分开。——占有事物或者抵抗反驳它的意志——我们“理解”的是

 
《权力意志》并非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未竟遗稿,而是其生前未曾出版,在其去世后由其妹妹伊丽莎白收集整理并出版的一部著作。这部作品汇集了尼采晚年大量的手稿、笔记和片段,展现了他思想的深邃与激进。它并非一部结构完整的哲学论著,更像是一部思想的爆发与碰撞,充满着对传统道德、宗教、哲学以及人生意义的颠覆性批判。 在《权力意志》的篇章中,读者将接触到尼采最为核心的几个哲学概念。首当其冲的便是“权力意志”(Wille zur Macht)。这并非简单的追求政治权力或物质财富,而是尼采用以解释生命本质、宇宙动力的一个根本性概念。他认为,生命并非趋向于生存或幸福,而是趋向于扩张、超越、克服自身,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便是权力意志。它是一种生命力,一种不断寻求增长、增殖、充盈的力量。万事万物,从有机体到无机体,从个体到社会,乃至宇宙本身,都无不受到权力意志的驱动。这种意志并非静态的占有,而是动态的生成与创造,是一种不断克服惰性、挑战既定界限的活力。 与权力意志紧密相连的,是尼采对传统道德的猛烈批判。他认为,西方哲学和基督教道德体系构建了一套“奴隶道德”,将柔弱、顺从、怜悯等品质奉为圭臬,而贬低了高贵、强大、独立、自我肯定的品质。这种道德体系压抑了生命最根本的冲动,导致了欧洲文化的衰颓和个体精神的平庸。尼采区分了“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前者源于贵族阶层的自我肯定,后者则源于被压迫者的反抗与怨恨。他呼唤一种“重估一切价值”的行动,旨在摧毁那些扼杀生命力的虚假价值,重塑一种能够肯定生命、肯定权力意志的新的价值体系。 对尼采而言,上帝的死亡是西方文明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并非指一个具体神祇的消亡,而是指支撑西方文明数千年的形而上学基础,即超越性的、绝对的真理和价值的破产。一旦上帝死亡,传统的道德、伦理、真理观便失去了其绝对的根基,人类将面临虚无主义的巨大挑战。虚无主义是尼采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他认为,当人们发现过去所信奉的价值已然崩塌,而新的价值尚未建立时,便会陷入一种意义的真空。这种虚无感既是危险的,也可能成为一种机遇,为新的生命价值的诞生提供空间。 《权力意志》中还深刻探讨了“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一种关于时间和宇宙的惊人设想: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都将以完全相同的形式无限次地重演。这个思想并非为了宣扬宿命论,而是作为一种对生命的终极肯定。如果生命中的一切都将永恒轮回,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欣然接受,甚至热爱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永恒轮回是对生命最严峻的考验,只有那些能够完全肯定生命,热爱生命中一切的伟大灵魂,才能够承受住它的重量。它要求我们将每一次行动,每一次选择,都视为永恒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从而赋予当下以无限的庄严与意义。 尼采在《权力意志》中对未来人类的理想形象——“超人”(Übermensch)——进行了展望。超人是克服自身局限,超越平凡,创造新的价值,并实现权力意志的理想生命形态。超人并非指身体上的强大,而是精神上的独立、自由和创造力。他是能够直面虚无,承受永恒轮回,并积极地塑造自身命运的个体。超人是对传统人类的超越,是对平庸生命的颠覆,是对生命最高潜能的实现。 此外,尼采还对艺术、文化、政治、历史等诸多领域进行了犀利的观察与评论。他认为,艺术是权力意志最崇高的表现形式,是生命力的绽放。他批判了现代社会的平等主义和民主思潮,认为它们可能导致平庸的泛滥和个性的压抑。他对历史的理解也并非线性进步,而是充满着权力意志的斗争与周期。 《权力意志》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尼采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隐喻、格言式的短句和强烈的抒情色彩。他的思想跳跃性强,常常需要在读者自身主动的思考和联结中才能理解其深意。作品中充斥着对既定观念的冲击,需要读者放下固有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开放、批判的态度去接近。 这部作品并非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而更像是尼采思想的一场“大爆炸”,他将自己对西方文明病灶的诊断,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构想,一股脑地倾泻在纸上。阅读《权力意志》,就像是在一场思想的风暴中航行,时而振聋发聩,时而令人费解,但无疑能够极大地拓展读者的思维边界,挑战我们对自身、对世界、对生命意义的既有认知。它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质疑,去审视我们所秉持的价值,并最终鼓励我们去寻找并实现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觉得,理解一部伟大的作品,需要一个非常恰当的“入口”。对于像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本,初次接触时的心境和准备工作至关重要。我个人采取了一种比较“迂回”的策略,没有直接去啃那些晦涩难懂的段落,而是先找了一些可靠的导读和背景资料来铺垫。这就像是攀登一座险峻的山峰,先踩好脚下的路线图,总比盲目地向上攀爬要高效得多。通过初步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是如何与他那个时代的思想主流进行激烈碰撞和决裂的,我对书中的某些激进论调才不至于感到过于错愕或排斥。这种“先建立地图,再进入丛林”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初读的挫败感,让我在面对那些挑战性的概念时,至少知道它们是从哪个方向射出来的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在触摸思想的脉络。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知道这不是什么轻松的读物。书页的纸张质感非常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字体排版也做得十分讲究,疏密得当,让那些深奥的词句在视觉上得到了很好的梳理。特别是那个封面设计,简洁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感,非常符合这部作品的气质。我觉得,光是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宣言,彰显着主人的阅读品味和对思想深度的追求。对于严肃的阅读者来说,好的装帧本身就是对内容的一种致敬,这套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初次接触时,我花了不少时间来欣赏这些细节,而不是急着去深究那些哲学概念,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从文学形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独特的,可以说是“杂糅”的典范。它时而像是严谨的哲学论证,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时而又切换成了充满激情的诗歌宣讲,运用大量的比喻和象征,营造出一种近乎狂热的氛围。这种风格的剧烈切换,对于习惯了传统清晰界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我发现,作者似乎有意打破了不同文体之间的壁垒,他将最严峻的形而上学思考包裹在最富煽动性的语言之中。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你必须时刻准备好,从沉思的泥潭中猛然跳入想象的旋涡。这种文学上的“不妥协”,或许正是为了配合其思想内容的颠覆性,让读者在形式上就先被震慑住。

评分

这本书阅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极具天赋但脾气暴躁的导师进行一场漫长而激烈的辩论。你不能指望他会温文尔雅地引导你,他更像是用一种近乎挑战的姿态,不断地抛出那些颠覆性的观点,迫使你必须从根本上去审视自己所信奉的一切。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耗费心神的,需要读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度和一种反思的勇气。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去消化那些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的语句。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这场智力上的搏斗。每当我感觉自己似乎抓住了某个核心思想的瞬间,作者的笔锋又会转向另一个更深、更复杂的层次,让人意识到自己所谓的“理解”不过是冰山一角。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它魅力所在。

评分

如果说大多数哲学著作旨在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框架”,那么这本作品给我的感受更像是提供了一把“万能钥匙”,它旨在解锁所有现存框架的锁扣,然后告诉你:门可以通向任何地方,或者根本没有门。它带来的震撼不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是让你开始质疑“问题本身是否成立”这个前提。我体会到的是一种深刻的解放感,源于对既定价值体系的彻底解构。读完之后,你很难再以从前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道德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决定。这种“后遗症”是持久而强大的,它迫使你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价值坐标系,而这个过程,无疑是孤独而艰难的,但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新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