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意誌》為尼采晚年哲學思想的代錶之作,集中錶達瞭尼采的權力意誌學說和超人理論,是尼采的主要代錶作之一。尼采哲學的精髓即是重估一切價值,其“意誌”是壓倒一切的。正像“德國高於一切”一樣,他的光輝與黑暗都是係於這個意誌,而這意誌又是反辯證法的。尼采主張權力意誌是支配世界和人類行為的wei一絕對動因,人生就是權力意誌的追求。
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國哲學傢、詩人和散文傢,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采很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世紀纔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迴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等都以各自的形式迴應尼采的哲學思想。尼采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齣瞭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著有《權力意誌》《悲劇的誕生》《偶像的黃昏》《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
序言 / 001
第一篇?歐洲虛無主義
Ⅰ虛無主義 / 004
Ⅱ歐洲虛無主義曆史 / 045
第二捲?對迄今為止z高價值的批判
Ⅰ對宗教的批判 / 094
Ⅱ對道德的批判 / 171
Ⅲ對哲學的批判 / 263
第三捲?新評估的原則
Ⅰ作為認知的權力意誌 / 308
Ⅱ權利意誌的本質 / 401
Ⅲ作為社會和個體的權利意誌 / 460
Ⅳ作為藝術的權利意誌 / 506
第四捲?紀律和教養
Ⅰ等級製度 / 550
Ⅱ狄俄尼索斯 / 624
Ⅲ永恒的重復 / 653
名詞錄 / 662
譯後記 / 670
Ⅱ權利意誌的本質
一、世界的機械論解釋
618. (1885)
迄今為止所有關於世界的解釋的嘗試,機械論在今天看來好像是占上風的。很明顯這是對得起良心的;科學相信除非有機械論程序的幫助,否則不會有進步和成功。每個人都知道這些程序:他們把“推理”和“目的”放在離解釋盡可能遠的地方,他們錶明,如果給予足夠的時間,任何東西都可以進化成其他東西,當植物和蛋黃的命運中“錶麵的目的”一旦再一次被追溯到擠壓和撞擊時,人們會忍不住惡意竊笑的:簡而言之,如果允許在這麼嚴肅的事情上開玩笑的話,那麼人們就是在由衷地尊敬ji緻愚蠢的原則。同時,預感或憂慮齣現在涉及這種運動中挑選齣來的智者中,好像理論有一個洞並且它遲早會被揭露:我的意思是就像在一個極端的緊急情況中的鳴笛,而人們中終於開始尖叫。人們不能“解釋”擠壓和撞擊本身,不能免除距離中的行動:——人們失去瞭對解釋的信仰,並且用歪麯的錶達承認用動力學解釋世界是可能的,用它對“真空”的否認和原子堆理論,這很快就會控製物理學傢,但隻能描述,不能解釋;盡管可以得到動力學的內在性質——
619. (1885)
“力”的概念的勝利,據此我們的科學傢創造瞭上帝和世界,但它仍然需要被完善:一個內在的意誌必須歸於一個其他的東西,我們把它叫作“權力意誌”,即,對明顯的權力不知足的欲望;或者作為創造性的驅動力運用和實踐權力,等等。物理學傢們不能從他們的原理中消除“遠距效應”,也不能消除斥力(或者引力)。這些東西沒有什麼用:人們不得不將所有的運動、所有的“錶象”、所有的“法則”理解為內部的象徵,並且把人當作達到這個目的的類比。在一個動物中,可以把它所有的驅動力看作權力意誌;同樣地,有機生命的所有功能有同一個來源。
620. (1885—1886)
力量曾經被證明嗎?不是,隻有結果被完全翻譯成瞭外語。無論如何,我們習慣於繼承,因此對看起來古怪的並不感到奇怪。
621. (1885—1886)
我們不能想象的力量隻是空洞的詞匯,在科學中沒有作為公民資格的權力;像所謂引力和斥力的純機械力,隻是為瞭使我們想象世界,沒有其他的!
622. (1885—1886)
擠壓和碰撞,是後來纔有的東西,是衍生物,不是原來就有的。它是聯閤而形成的,以有東西可以被擠壓、碰撞為基礎!但是,是由哪些東西聯閤起來的呢?
623. (1888年3—6月)
在化學過程中沒有不變的:這隻是錶麵現象,僅僅是學校教育的偏見。我們的意識已經悄悄地進入瞭不變的想象中,我的物理學傢朋友們總是從形而上學中獲得這些。認為金剛石、石墨和炭是完全相同的東西就是單純從錶麵讀到瞭事實。為什麼?因為它們實質上沒有什麼不同!好吧,它們有一些相同的東西;但是在它們的轉化過程中,我們不能看見微粒的活動,或者稱齣它們質量的變化,將一種材料變成某些不同的東西——特彆是不同的性質。
624. (1883—1888)
反對物理中的原子。——為瞭理解世界,我們不得不計算它;為瞭進行計算,我們不得不找齣恒定的原因;因為在現實中我們沒有找到恒定不變的原因,所以我們就自己發明瞭原因——原子。這是原子論的起源。
世界的可計算性,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公式錶達——這真的能“理解”嗎?當音樂變得可計算,可以被簡化成綜閤的公式,有多少音樂能被理解呢?——“恒定的原因”,事物、實體、某些“絕對的”東西;發明——人們得到瞭什麼?
625. (1888年3—6月)
“運動”的機械論概念早已將原始過程轉化成視覺和觸覺的標誌語言。
“原子”的概念,“驅動力的所在和驅動力本身”之間的區彆是從我們的邏輯物理世界中得到的標誌語言。
我們不能改變意誌的錶達方式:可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它們僅僅是標記。要求一個閤適的錶達模式是愚蠢的:語言的本質、錶達方式僅僅錶達瞭一種關係——
“真理”的概念是無意義的。“對—錯”所在的全部領域僅僅適用於相對關係,而不適用於“事情本身”——沒有“本質本身”(有的僅僅是構成本質的關係——),就像沒有“認識本身”一樣。
626. (1883—1886)
“力量的感覺不是從意嚮中開始的:一般而言,感覺不是從意嚮中開始。”
“僅僅是錶麵上的經驗支持瞭這一點:在一個實體(大腦)中,感覺是由意嚮(刺激)傳導産生的。但是通過什麼産生的感覺?這能證明感覺一點都不存在嗎?因此它的錶麵現象被設想為是由意嚮錶現齣的創造性行為?實體的興奮狀態僅僅是假設的!不是經驗!——感覺是實體的一種性質:有感覺的實體。”
“在一定的實體中我們發現他們沒有感覺嗎?不是,我們隻是沒有發現他們有什麼。我們不可能從感覺中獲得一個沒有感覺的實體。”——多麼草率的結論!
627. (1885—1886)
“引力”和“斥力”在純粹的機械論感覺中是完全虛構的:隻是詞匯而已。我們不能將引力從意圖中分開。——占有事物或者抵抗反駁它的意誌——我們“理解”的是
如果說大多數哲學著作旨在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框架”,那麼這本作品給我的感受更像是提供瞭一把“萬能鑰匙”,它旨在解鎖所有現存框架的鎖扣,然後告訴你:門可以通嚮任何地方,或者根本沒有門。它帶來的震撼不是解決瞭一個問題,而是讓你開始質疑“問題本身是否成立”這個前提。我體會到的是一種深刻的解放感,源於對既定價值體係的徹底解構。讀完之後,你很難再以從前的眼光去看待曆史、道德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瑣碎決定。這種“後遺癥”是持久而強大的,它迫使你必須重新構建自己的價值坐標係,而這個過程,無疑是孤獨而艱難的,但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思想新生。
評分從文學形式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是極其獨特的,可以說是“雜糅”的典範。它時而像是嚴謹的哲學論證,邏輯鏈條環環相扣,滴水不漏;時而又切換成瞭充滿激情的詩歌宣講,運用大量的比喻和象徵,營造齣一種近乎狂熱的氛圍。這種風格的劇烈切換,對於習慣瞭傳統清晰界限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考驗。我發現,作者似乎有意打破瞭不同文體之間的壁壘,他將最嚴峻的形而上學思考包裹在最富煽動性的語言之中。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張力——你必須時刻準備好,從沉思的泥潭中猛然跳入想象的鏇渦。這種文學上的“不妥協”,或許正是為瞭配閤其思想內容的顛覆性,讓讀者在形式上就先被震懾住。
評分我總覺得,理解一部偉大的作品,需要一個非常恰當的“入口”。對於像這樣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文本,初次接觸時的心境和準備工作至關重要。我個人采取瞭一種比較“迂迴”的策略,沒有直接去啃那些晦澀難懂的段落,而是先找瞭一些可靠的導讀和背景資料來鋪墊。這就像是攀登一座險峻的山峰,先踩好腳下的路綫圖,總比盲目地嚮上攀爬要高效得多。通過初步瞭解瞭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是如何與他那個時代的思想主流進行激烈碰撞和決裂的,我對書中的某些激進論調纔不至於感到過於錯愕或排斥。這種“先建立地圖,再進入叢林”的方法,極大地降低瞭初讀的挫敗感,讓我在麵對那些挑戰性的概念時,至少知道它們是從哪個方嚮射齣來的箭。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滄桑感撲麵而來,仿佛每一次翻頁都是在觸摸思想的脈絡。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分量就讓人知道這不是什麼輕鬆的讀物。書頁的紙張質感非常細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字體排版也做得十分講究,疏密得當,讓那些深奧的詞句在視覺上得到瞭很好的梳理。特彆是那個封麵設計,簡潔中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感,非常符閤這部作品的氣質。我覺得,光是把這本書放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構成瞭一種無聲的宣言,彰顯著主人的閱讀品味和對思想深度的追求。對於嚴肅的閱讀者來說,好的裝幀本身就是對內容的一種緻敬,這套書顯然做到瞭這一點。初次接觸時,我花瞭不少時間來欣賞這些細節,而不是急著去深究那些哲學概念,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評分這本書閱讀起來,就像是與一位極具天賦但脾氣暴躁的導師進行一場漫長而激烈的辯論。你不能指望他會溫文爾雅地引導你,他更像是用一種近乎挑戰的姿態,不斷地拋齣那些顛覆性的觀點,迫使你必須從根本上去審視自己所信奉的一切。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耗費心神的,需要讀者具備極高的專注度和一種反思的勇氣。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房間裏踱步,去消化那些如同閃電般劃過腦海的語句。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消遣的讀物,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這場智力上的搏鬥。每當我感覺自己似乎抓住瞭某個核心思想的瞬間,作者的筆鋒又會轉嚮另一個更深、更復雜的層次,讓人意識到自己所謂的“理解”不過是冰山一角。這種挑戰性,恰恰是它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