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新兴技术和人类社会交织关系着迷的人量身定做的!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数字世界如何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身份认同乃至权力结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虚拟社区如何形成新的社会规范的观察,那种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方法,让我仿佛亲临现场,感受着那些数字原住民的脉搏。书中没有冗长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案例,比如社交媒体上的“表演性自我”如何成为一种新的生存策略,或者算法决策背后隐藏的文化偏见。读完之后,我再看手机、点外卖、刷短视频,都多了一层反思的维度,不再把这些行为视为理所当然的“技术进步”,而是将其放入一个更广阔的人类学框架中去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身处数字洪流中真实而复杂的生存状态。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这个日益“联网”的世界里,我们究竟还剩下多少“人性”的空间?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迷人,有一种老派社会学家般的严谨,却又带着当代记者般敏锐的触觉。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技术书籍那样,要么是极度乐观的未来主义,要么是悲观主义的末日预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中立的审视”。它没有急于下判断,而是耐心地铺陈现象,引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例如,书中对“屏幕时间”的研究部分,没有简单地指责手机成瘾,而是探讨了时间感在数字空间中的碎裂与重构,这对我理解我自己的注意力和工作模式有极大的启发。作者的笔触是克制的,但力量是强大的,每一章的收尾都像一个精心设计的钩子,让你忍不住想知道下一个数字场景会揭示出怎样的人类行为模式。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感觉自己被技术“异化”了,但又不知道如何清晰表达这种感受的人。这本书提供了理解这种“异化”的词汇和框架。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践应用的人,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没有丝毫妥协的同时,展现出了极强的现实关照性。它没有停留在对“大数据”的空泛赞美或批判上,而是深入分析了AI训练集中偏见数据的社会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固化现有的社会不平等。书中对“算法正义”的探讨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它揭示了技术中立性背后的意识形态陷阱。通过大量的跨文化对比案例,作者成功地证明了“数字世界”绝不是一个统一的全球体,而是一系列由不同文化、经济力量塑造的多元场域。这种全球视野和本土洞察的结合,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同类作品。读完后,我开始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那些声称要“赋能”或“连接”世界的科技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个人化和富有洞察力的,它读起来不像是一份冰冷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思想深邃的朋友进行的漫长对话。作者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从未停下来深思的瞬间——比如,在等待一个App加载时,我们内心产生的微妙焦虑感。书中对“陪伴型AI”和“情感劳动数字化”的分析尤其尖锐,它探讨了人类情感在数据化商品化过程中所付出的隐性成本。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技术视为外在于人类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人类社会关系、欲望和恐惧的延伸和投射。它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人”——在屏幕的微光中,我们如何定义自己,如何与他人建立真实的连接。这是一次对我们当代生存状态的深刻而必要的“田野考察”。
评分老实讲,我一开始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充满晦涩的术语,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表达非常清晰有力,即便是探讨像“去中心化”或“数据殖民主义”这类宏大概念时,也能迅速拉回到具体的个人经验层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数字遗留物”的探讨——我们死后在云端留下的数据足迹,将如何被后人解读和“考古”。这种对未来人类学家的关怀,让我感到一种时间维度的延伸。它不仅仅关注当下,还试图建立一座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极其巧妙,从个人设备的使用习惯,逐步过渡到全球性的数据流动与监管问题,逻辑层层递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获得“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点击的“同意”按钮,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契约和文化博弈。
评分数码人类学 写论文利用的
评分吴藕汀先生自幼家道殷实,过着左琴右书的生活,但成年之后,太半人生处动荡之世,个人命运便如一叶处江流之中。即便如此,先生仍能保持“自由之思想,人格之独立”,这于生者而言,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孤灯夜话》是吴藕汀先生的又一本随笔集。由于时代的原因,先生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写在烟盒纸上,或小学生的方格本上,字体大小不一,他人难以辨认,整理这些文字的繁重任务,大部分由其哲嗣吴小汀先生承担。小汀先生说:“先父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曾表示,就这样随意地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为尊重藕公的想法,保持作品原貌,编辑只根据文字量的多少简单分了九卷,修正了一些整理稿中明显的错讹文字,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补充了一些整理稿中缺失的文字。《夜话》内容涉及金石书画、版本考据、填词赋诗、种药养虫、人物故实、京昆弹词、社会变迁,可谓琳琅满目。文字处处见性情,像日记,又像时评。面对这样一位知识渊博又有真知灼见的文化老人,就如同坐拥一座格调不俗、藏品丰富的图书馆,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打开这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下去。
评分吴藕汀先生与中华书局的结缘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1958年,经由陈乃乾先生的绍介,藕公第一部作品《词名索引》由中华书局出版。2012年3月16日至31日,中华书局在国家图书馆的稽古厅举办“中华书局百年历程暨珍贵图书文献展”,展品中有1999年吴藕汀先生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主要构图为远衬青山,近着红树,旁有茅屋,两人相对。作品右上题字如右:“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诗,己卯年八月,吴藕汀,时年八十又七。”此作是经由谁人之手交予中华书局收藏,至今已经无从查考。藕公去世后一年,即2006年,中华书局编辑李忠良出差嘉兴,顺道访秀州书局范笑我,恰逢吴藕汀之子吴小汀在场。当即达成了“吴藕汀作品集”的出版意向。自2008年8月以来,中华书局已出版的吴藕汀作品有《词名索引》、《戏文内外》、《药窗杂谈——与侗廔信摘录》、《十年鸿迹》、《鸳湖烟雨》。2013年,适值吴藕汀先生诞辰百年,《孤灯夜话》和《药窗诗话》(增订本)的相继出版,标志着先生的大部分重要作品已出齐,这算是对藕公最好的纪念吧。(《孤灯夜话》/吴藕汀著 吴小汀整理/中华书局2013年4月第1版/定价:29元)
评分包装完好,正是我需要的。
评分好
评分从社交网站到数字化博物馆;从数字时代政治学到电子商务,浸润式的数码科技,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仅仅用数据来说明与理解问题显然过于太苍白,我们需要长期的定性研究,来分析人们是如何使用数码科技,而这样的行为又如何对其使用者产生影响,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数码科技又是如何得到广泛运用与开发的。
评分很好!很好!
评分实用实用
评分不错,有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