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简介[ - ] |
| 本书原名《现代支那之记录》,为中文报刊情报集,由民国时期的日本驻华机构燕尘社编辑。燕尘社每月从《交通日报》、《晨报》、《京报》、《东方时报》、《社会日报》、《益世报》、《世界日报》等报纸中辑录重要情报,分内政、外交、借款、财政、经济、交通等门类,每类以时间为序,记载该月逐日发生的重要事件。该书每月出版一册,约500页,并编制当月的总索引,1924—1932年间从未间断,总计89册,2700余万字,系统地记录了中国政治、社会的变迁,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
终于有机会翻阅了这套《现代中国之记录——中国报刊情报集(1924—1931)(全89册)》,真是感慨万千。刚拿到的时候,那厚重的分量和整齐划一的装帧,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首先翻开了其中几册,被那些泛黄的报纸深深吸引。看着那些曾经鲜活的文字,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北伐战争的报道,从不同的报纸上看到了国民党、共产党以及一些地方军阀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解读和宣传。有的报道充满了革命激情,有的则冷静分析战局,还有的则充满了担忧和批判。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我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不再是单一的定论,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我还注意到,当时的报刊在政治新闻之外,也大量刊登了社会新闻、文化评论、经济动态,甚至是一些生活化的内容,比如消费指南、娱乐八卦。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生活侧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整套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历着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
评分我对这段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一直很好奇,而这套《现代中国之记录》为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1924—1931》这个时间段,恰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动荡的年代。我在书中看到了大量关于工商业发展、市场动态、金融信息以及海关统计的数据和报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情况,都有涉及。例如,我看到了关于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工商业的繁荣景象,也看到了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艰难。报刊上充斥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讨论,有支持保护民族工业的呼声,也有对外国资本涌入的担忧。我还关注到了一些关于农业生产、土地问题以及农村经济的报道,这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总的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的独特视角,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经济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体会到了当时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这套《现代中国之记录——中国报刊情报集(1924—1931)》实在是一套非常扎实的史料汇编,对于我这样热衷于研究近现代社会变迁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在浏览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到一些关于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以及群众运动的记录。我看到了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新式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传播新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学生联合会、妇女解放协会,到各种行业工会、读书会,这些组织的存在和活动,勾勒出了当时社会活力的图景。我还注意到,报刊上经常报道一些地方性的社会事件、民众的抗议活动,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这些零散但真实的记录,共同织就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让我得以窥见普通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声音和力量。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原始性和全面性,它没有经过后人的解读和过滤,直接呈现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为我提供了大量可供深入挖掘和分析的史料。
评分作为一名对民国时期文学艺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在这套《现代中国之记录》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虽然它是一套报刊情报集,但其中包含的大量文学作品、艺术评论以及文化活动报道,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当时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鲁迅、茅盾、巴金等文学巨匠的早期作品在报刊上发表,他们的文字犀利、深刻,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同时,我也关注到了当时艺术界的动态,比如电影、戏剧、绘画等领域的发展。我看到了对外国艺术作品的介绍和评论,也看到了本土艺术的探索和创新。这套书不仅展现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时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创作往往是对时代的回响,是对社会问题的回应,也承载着他们对民族命运的思考。阅读这些文字,我不仅欣赏了优美的文笔,更深刻理解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
评分这套《现代中国之记录》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藏。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社会思潮特别感兴趣,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叹于当时报刊的思想活力和争鸣态势。各种新思潮、新观念层出不穷,从白话文运动的推广,到对西方民主思想的探讨,再到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引入和辩论,都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展现。我看到一些报纸在鼓吹革命,呼吁社会变革;另一些则侧重于改良,强调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些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壮丽图景。而且,我发现许多今天我们依然在讨论的社会问题,在当时的报刊上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讨论和反思,比如贫富差距、教育公平、妇女权益等等。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并非全然割裂,许多议题有着深远的根源。这套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考,也启发了我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