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清朝民国两重天京城实测绘新图
——1913年《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
2民国初建天坛苗圃林艺试验京城奠基
——1913年《天坛林艺试验场森林苗圃图》
3京城首测水平高低石标遍布南北东西
——1917年《京都市内外城水平石标地点图》
4京汉铁路一贯南北京张南口詹公留名
——1923年《京汉铁路图》
5衙署院校区划左右中馆寓电车市场遍西东
——1925年《最新北京地图》
6北京北平两地图见证南北两首都
——1926年《最新北京全图》、1929年《最新北平全图》
7国都南迁京城易名文化定位宜居北平
——1930年《新测实用北平都市全图》
8圆明三园断瓦残垣首勘成图国耻溯源
——1933年《实测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遗址形势图》
9颐和园景皇家禁苑万寿山间百姓公园
——《北京万寿山全景》、《北平万寿山全景》
10正阳门外两坛之间天桥一览漫话繁荣
——1935年《北京天桥地图》
11昔日禁城今日故宫双十纪念特别开放
——1936年《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双十节特别开放路线图》
12革故鼎新超越从前短暂辉煌旧貌新颜
——1937年《实测北平市内外城地形图》
13都市计划东西新区新式试验包藏祸心
——1939年《北京都市计画要图》、1940年《北京市东西郊新市街地图》
14敌后抗日分区详图中流砥柱卫我中华
——《中国敌后战场抗日民主根据地分区详图》
15“抗战”胜利百废待兴水管改造手绘图中
——1946年《北平市内外城地图》
16战略决战挥师平津红色地图剑指京城
——1948年《北平城内全图》
17新桃旧符北平北京和平解放古都新生
——1949年《北平市街详图》
18首都红星耀眼夺目新旧交替经纬之间
——1949年9月《新中国地图》
图目
这时的北京地图上,还没有“公园”和各类旅游“景点”出现,因为不久后成立的、也是最早最有名的“中央公园”,当时还是皇家的“社稷坛”。这是该图与后来民国北京地图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和“特有”的现象。自1914年10月10日,天安门西侧的原明清社稷坛被改建为“中央公园”对公众开放之后,皇家禁苑、寺庙园林相继被辟为“公园”,由此出现“公园之置,民国最盛”的记载。一些博物馆、图书馆也先后建成,这些自然也就成为以后的民国北京地图绘制标注的“亮点”和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此为后话。
图中把清末所改造拓宽的主要道路做了新的增加和标注,比以往北京地图道路的绘制更加具体而清晰。如图1-4所示,北京的道路主要是围绕紫禁城周边延伸的,在平行于中轴线的东西两侧,按南北走向依次排列。且内城比外城发达(在该图上可以看出,北京城当时还未标明内城外城的“区划”)。“内城”(北京老东城区、西城区的范围)最主要的道路,就是从鼓楼经地安门、景山,绕过紫禁城,经棋盘街到前门,而后与外城的前门大街、天桥大街相连到永定门形成一贯南北的京都中轴线。紫禁城东侧主要有三条大街:一是从台基厂经东长安牌楼、王府井大街至安定门大街;二是从崇文门经东单牌楼、米市大街、东四牌楼、北新桥到雍和宫西侧;三是从沟沿头(今北京站广场)经闹市口、南小街、到北小街北口(今小街桥)。紫禁城西侧地区则因“大明濠”当时还未改为暗沟,除几条不长的道路外,主要的就是从宣武门经西单牌楼、西四牌楼、新街口到北城墙(今新街口豁口)的一条大街。后来随着“大明濠”由明渠改为暗沟之后,这一地区的道路才有了大的改变。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充满了时间的厚重感和人生的智慧。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却又极其具有代表性的视角,描绘了老北京的城市面貌和人文风情。文字中洋溢着一种温情脉脉的情感,让我觉得自己在阅读一位老朋友的日记,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温度。书中对一些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老北京风物的描写,尤其令人动容,它们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也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作者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更多的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乐观、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体验一种生活方式,感受一种精神气质。那种对故土的眷恋,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在变化中寻求平衡的智慧,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用文字留住了那些易逝的风景和情感,让后人能够有机会去理解和珍视。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史诗,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老北京。书中的每一章节都像是一首独立的小诗,又共同汇聚成了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作者对于城市空间与人类情感的连接,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描绘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更是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积淀的文化情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特定区域、特定时段的细致描绘,仿佛通过作者的笔触,那些沉睡的历史记忆被唤醒,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他擅长从微小的细节中提炼出宏大的时代主题,从个人化的叙事中折射出普遍的人生体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就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力量,将他对老北京的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根源,理解这座城市的灵魂。
评分一本关于历史的沉浸式体验,如同穿越时空般,引人入胜。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并非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描绘中,仿佛每一页都散发着陈年老酒的醇厚香气。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老物件、老手艺的详细介绍,它们不仅仅是物件,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寄托和时代变迁。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京剧在胡同里咿咿呀呀地唱响,闻到老字号点心铺里飘出的阵阵香甜,甚至能感受到冬日里街边糖葫芦的清脆声响。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堪称一绝,无论是建筑的榫卯结构,还是市井小贩的吆喝声,亦或是王公贵族的服饰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亲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老北京那丰富多彩、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画卷。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文字间流淌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这座城市浓烈的热爱,这种情感能够轻易地感染读者,引发共鸣。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作为一名对城市变迁和人文历史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常常在书中流连忘返。作者笔下的老北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书中对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老北京人的生活描绘,让我深刻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从达官显贵的宅邸到寻常百姓的四合院,从繁华的商业街区到宁静的胡同小巷,无不被作者描绘得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的描写,它们不仅是热闹的庆典,更是维系着家族传承和社区情感的重要纽带。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锣鼓喧天的庙会、喜庆热闹的婚礼、还有冬夜里一家人围炉夜话的温馨。作者的文笔优美而富有感染力,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京味儿”,那种特有的幽默、豁达和韧性,都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北京,也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北京生活史,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仿佛置身其中的非虚构作品,叙事手法非常独特,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作者就像一位资深的考古学家,又像一位耐心的导游,带领读者深入挖掘老北京的城市肌理和文化密码。书中对每一处地点的历史演变、建筑特色、甚至是其中发生过的故事,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解读。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像在玩一场寻宝游戏,每翻开一页,都可能发现新的惊喜。作者对于历史文献的考据和民间传说的梳理,都做得非常扎实,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把历史描绘成一成不变的静止画面,而是着重展现了它流动、变迁、以及与当下生活的关联。书中的很多例子都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很多事物,都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对“现在”的解读,让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塑造今天的北京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解一座城市深度和广度的全新视角,引发读者对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的深度思考。
评分好书,便宜,京东价格低于全市场,任性啊!
评分买了好多书,正一本一本的看,多是自己喜欢的下的单。书好,速度快
评分非常的满意!如果学文学的同学想要买书,我特别喜欢!!!
评分没看呢,希望有所帮助
评分内容一般
评分就是地图清晰度再高点就更好了
评分从现存的老地图来讲述北京城的变迁与发展。
评分非常好的产品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很好很清晰是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