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现代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odern Mechanisms]

机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现代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odern Mechanism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瑞琴,郭为忠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工程
  • 机构学
  • 现代机构
  • 理论研究
  • 应用研究
  • 机械设计
  • 创新设计
  • 前沿科技
  • 学术著作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109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038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机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
外文名称:Research Progress 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odern Mechanism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进展、新机遇、新挑战,论述中国机构学的战略思考。
  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阐述现代机构学的学科前沿。
  新概念、新方法、新趋势,著述现代机械系统设计与创新。
  新思想、新课群、新平台,展现机构与机器入学创新教育。

内容简介

  现代机构学是机械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支方向,是设计和开发各种现代机械装备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基础,是机械发明创造的源泉。《机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现代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是一部反映现代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及学科前沿的学术著作。
  《机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现代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全书分为四篇共11章。第一篇为引言篇,包括邹慧君先生的人生感怀以及莫逆之交的历史回想。第二篇为现代机构学研究的战略思考与学科前沿,其中中国机构学发展的战略思考包括中国机构学研究的认识与思考、中国机构学基础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并联机器人、变胞机构学、一般机构学的研究进展与思考等;现代机构学学科前沿包括混联机构、齿轮机构、变胞机构、凸轮机构及复杂机构设计。第三篇为现代机械系统设计与创新,包括设计科学与现代机器的新思考、现代机械系统概念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可控机构学、滚动连杆机构、装备运行机构学。第四篇为现代机构学教育篇,包括机构与机器人学教学研究思考及创新教育。
  《机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现代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适合高等院校从事机械工程设计、制造等的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参考,对于从事机械产品及机器人研发与生产的企业及研究院所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篇 引言篇
第1章 人生感怀
1.1 嘉中学生生活的回忆和感触
1.2 61年交大生涯与感悟
1.3 1979年首度打开我国机构学国际交流之门——记B.Roth、A.T.Yang两位国际著名学者来华讲学
第2章 莫逆之交的历史回想
2.1 中国现代机构学的倡导者与推动者
2.2 与大陆机构学学者交流的因缘回顾
2.3 老骥伏枥,笔耕不息
2.4 影响我学术人生的良师益友

第二篇 现代机构学研究的战略思考与学科前沿
第3章 中国机构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3.1 中国机构学研究的认识与思考
3.2 中国机构学基础研究的机遇与挑战——纵观发展史,横看欧美中,探讨机遇点
3.3 并联机器人构型综合研究进展与思考
3.4 变胞机构学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3.5 一般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思考
第4章 现代机构学学科前沿
4.1 一种柔顺混联微动平台的性能建模及多目标优化
4.2 齿轮机构与电动机整合设计之发展概况与展望
4.3 面向工程应用的约束变胞机构综合与设计
4.4 现代凸轮机构理论及研究综述
4.5 复杂机构设计的立体显示

第三篇 现代机械系统设计与创新
第5章 设计科学与现代机器的新思考
5.1 创新与设计科学的哲学思考
5.2 剖析中华古机械,启迪创新设计思想
5.3 广义机构的新认知
5.4 现代机器的新发展
第6章 现代机械系统概念设计
6.1 现代机械系统基本特征
6.2 现代机械系统概念设计的基本构架
6.3 概念设计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6.4 概念设计的过程模型和设计原理
6.5 概念设计中常用的功能求解模型
第7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
7.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7.2 机电一体化系统原理方案设计方法
7.3 机电一体化系统运动方案的人机协同设计
7.4 机电一体化系统方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第8章 可控机构学
8.1 可调机构
8.2 电子凸轮机构
8.3 变输入机构
8.4 混合驱动机构
8.5 混合驱动链的识别方法
8.6 混合驱动机构的发展趋势
……
第四篇 现代机构学教育篇

精彩书摘

  《机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现代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2.7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CC(A)MMS国际会议
  台湾的教授及学者之科研经费若属公务预算是不能支付出席非国际性的会议的,因此在2004年以前,只能自费或由非公务经费支持前来大陆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笔者于2000年8月2002年3月期间担任“教育部”顾问室主任(台北),2002年5月-2004年5月期间接掌科学工艺博物馆馆长(高雄),因职务关系,难以专程赴大陆学术交流,如2000年的第12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福州大学)、2002年的第13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的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会议(重庆大学),以及2004年3月31日-4月5日期间在天津举行的11th IFToMM World Congress。
  原本计划应邀出席2006年8月在辽宁大学举行的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会议(2006CCMMS),但后来该会议与成功大学遴选校长的会议时间冲突(笔者担任遴选委员),而无法成行。2007年7月1416日期间,应邹慧君教授之邀,专程前往大连理工大学出席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学术会议,作专题演讲,并利用此机会与邹慧君教授就双方的合作做了广泛且深入的讨论。2008年7月,原本计划出席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的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会议(2008CCMMS),然出发当日因台风之故,由高雄前往香港、转往大连的航班先后取消,补位不上,未能成行。2009年8月18-21日期间,前往武汉科技大学,出席第8届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2009CCAMMS),并作专题演讲。2010年7月21-22日期间,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出席2010年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会议(2010CCMMS),并作专题演讲。原本安排于2012年7月出席天津大学主办的ReMAR国际会议之后,前往黄山学院参加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会议(2012CCMMS),但后来因执行副校长公务,无法成行。2013年7月7-10日期间,专程前往太原的中北大学,出席第10届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2013CCAMMS),并作专题演讲。
  此外,经由邹慧君教授的推荐,于2009年5月8-11日期间,出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在东南大学举行的第四届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并以“台湾高校机械设计类课程之传统教学与改革创新”为题,作专题演讲。3与邹慧君教授之交流
  与邹慧君教授的交流源于1990年上海之行的首次会面,起于199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学访问。除了在机构学专业领域的学术合作外,邹教授亦是笔者搜藏古挂锁、研究古机械的贵人。
  自1998年正式与邹慧君教授学术合作以来,总计共同指导一位博士生,撰写了一部专著与二本专著的部分章节,发表了5篇论文。邹教授的学术研究是具有战略性与开创性的,尤其是有关机构系统概念设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教研工作。更值得敬佩的是,邹教授以六七十岁之高龄,仍然对学术专业具有高度的热忱,持续而有毅力、耐力地指导学生及后辈进行科研工作与撰写专著,例如过去一年来,邹教授不断督促我进行《机械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专著的再版工作。这对60来岁的笔者而言,是个极大的启发及鼓励;而对年轻学者而言,邹教授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典范学者。
  笔者自1986年开始,投入“古早中国锁具”的搜藏与研究(嗜好研究)。1994年以来,每次前往上海,邹慧君教授皆打听联系、亲自陪同造访古锁行家与古玩市场,遍及上海、苏州、同里、周庄等地,购买了不少值得典藏研究的古锁。此外,邹教授多次有创意地提议召开有关古代锁具的研讨会、成立工作坊,但由于科研及行政工作忙碌,至今未能落实,甚感遗憾。
  笔者自1990年开始,投入“古代机构复原设计法”的研究(兴趣研究),用以系统化地推导复原出失传或不完整古机械的机构,如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苏颂的水轮秤漏装置、指南车、记里鼓车、古希腊的Antikythera机构等。因此,每次大陆之行,皆尽量拜访古机械的学者和专家。1998年以来,每次前往上海,邹慧君教授皆费心安排、热心陪同访问机械史学者、同济大学古机械研究室的陆敬严教授,不但受益匪浅,亦间接促成陆教授于2003年在台北出版《中国机械史》专著之成果。
  30年来的感受是,邹慧君教授是位格局前瞻、不可多得的前辈学者,例如:
  (1)为推动两岸机构学的学术交流,自200312006年起,建立台湾与大陆轮流举行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机制。
  (2)为推动中国机构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及实用化,于2004年将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转型为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会议(CCMMS),更于2005年将全国凸轮机构学术研讨会转型为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CCAMMS)。
  (3)为开拓现代机构学学科前沿及推广学术研究成果,自2007年起与高峰教授主编《现代机构学进展》系列专著。
  ……
第一卷:精巧之舞——现代机构学理论精粹 第一章:构件与自由度——机构学的基石 机构学,作为研究机械运动和力学原理的学科,其核心在于理解“构件”与“自由度”。构件,是构成机构的基本单元,可以是刚性的杆、轮、齿、链条等,也可以是半刚性的弹簧、液压缸等。它们通过特定的连接副(如转动副、移动副、螺旋副等)相互关联,形成具有特定运动功能的整体。构件的几何形状、尺寸以及连接方式,直接决定了机构的运动特性。 自由度,则是描述一个物体在空间中能够独立运动的变量个数。一个自由的刚体在三维空间中具有六个自由度(三个平移和三个转动)。当构件被约束在机构中时,其自由度会受到限制。机构的自由度是其实现预期运动功能的基础。理解构件的种类、连接副的约束特性以及如何计算机构的总自由度,是掌握机构学理论的首要步骤。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构件,分析各种连接副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约束。通过对复杂机构进行运动链分析,我们将学习如何准确计算机构的总自由度,并理解如何通过增减约束来控制机构的运动。例如,四连杆机构是最基本的平面机构之一,我们将分析其自由度计算的原理,并探讨不同构件长度对机构运动轨迹的影响。此外,我们将介绍空间机构的自由度概念,及其在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的重要应用。 第二章:运动链的分析与综合——从零开始构建机械智慧 运动链是机构的灵魂。它由一系列连接副连接的构件组成,能够传递和转换运动。运动链的分析旨在揭示机构的运动规律、速度和加速度特性,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运动链的综合则是根据预期的运动功能,反向设计出满足要求的运动链。 我们首先从最简单的低副运动链入手,分析其运动特性。例如,曲柄滑块机构、回转-平移机构等,我们将通过数学模型和图解法,解析其输入运动如何转化为输出运动,并计算关键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接着,我们将拓展到高副运动链,如齿轮传动机构,分析其传动比、效率以及瞬时速度特性。 运动链的综合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将抽象的运动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构件和连接副组合。我们将介绍几种经典的综合方法,如数模法、人机交互法等。例如,为了设计一个能够模仿人类手臂运动的机器人臂,我们需要综合出具有多个自由度、能够实现复杂空间轨迹的运动链。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具,加速运动链的分析与综合过程。 第三章:约束与运动的统一——在限制中释放无限可能 “约束”在机构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约束是限制构件运动自由度的因素,它使得原本可以在任意方向上运动的构件,只能沿着特定的轨迹运动。没有约束,就没有有序的运动。而“运动”则是约束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本章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约束,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形成完整的机构。我们将分析转动副、移动副、齿轮副、凸轮副等基本约束的运动学特性。理解一个约束可以限制多少自由度,是计算机构自由度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约束与运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个设计良好的机构,应该在提供足够约束以实现预期功能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约束,以减少能量损耗和磨损。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例如,在设计精密机械时,如何选择恰当的导轨副以减小摩擦和提高运动精度。同时,我们还将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约束类型或数量,来改变机构的运动方式,例如,通过改变凸轮轮廓,可以实现多种多样的从动件运动。 第四章:速度与加速度分析——揭示运动的动态奥秘 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物理量。在机构学中,准确地分析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是理解机构动力学行为,优化性能,并确保安全运行的关键。 我们将从瞬时速度分析入手,介绍平面机构的速度多边形法、解析法等。通过解析法,我们可以建立输入参数与输出参数之间的数学方程,从而精确计算任意时刻的速度。接着,我们将转向加速度分析,介绍加速度多边形法、微分法等。加速度分析比速度分析更为复杂,但它直接关系到作用在构件上的惯性力,是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 我们还将探讨瞬心法在速度分析中的应用,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各个构件的瞬时运动方向。同时,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矢量运算来处理复杂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这将大大提高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最后,我们将通过具体工程实例,例如,分析汽车悬挂系统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特性,来展示速度和加速度分析的实际意义。 第五章:力的传递与动力的转化——机械运转的内在驱动 机构学不仅仅研究运动,更关注运动背后的“力”。力的传递是机构实现动力转化和能量传输的核心。理解构件之间力的作用方式,是进行机构设计和强度校核的基础。 我们将首先分析静力学平衡问题,即在静止状态下,构件所受的力如何平衡。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动力学问题,即在运动状态下,构件所受的惯性力、摩擦力以及外力如何相互作用。我们将介绍虚功原理、达朗贝尔原理等重要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机构的运动方程,并求解构件所受的力。 本章还将重点关注力的传递路径。例如,在齿轮传动中,我们将分析力是如何从一个齿轮传递到另一个齿轮,以及传动比对力的放大或缩小作用。我们还将研究摩擦力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润滑、改变接触材料等方式来减小摩擦损耗。最后,我们将通过分析起重机、液压系统等工程实例,来展示力的传递与动力转化在实际机械中的重要性。 第二卷:智慧之形——现代机构学的理论前沿与应用探索 第六章:机器人机构学——灵巧之手与感知大脑的融合 机器人是现代机构学最活跃、最具代表性的应用领域之一。机器人机构学研究如何设计和控制能够执行复杂任务的机械臂、移动平台以及人机交互界面。 我们将从机器人的自由度配置出发,分析不同类型机器人(如串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例如,对于一个工业机器人手臂,我们需要设计多个串联的关节,并对其运动学模型进行精确建模,以实现精确的末端执行器定位。 本章将重点介绍机器人的运动学正解和逆解问题。正解是已知关节角度,求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逆解是已知末端执行器的目标位置和姿态,求解所需的关节角度。我们将探讨不同算法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中的优劣。此外,我们还将研究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包括惯性矩阵、科里奥利力、离心力等,为机器人运动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七章:仿生机构学——师法自然,智慧新生 自然界是无穷的灵感宝库。仿生机构学致力于模仿生物体的结构和运动原理,创造出高效、智能的机械系统。 我们将从微观到宏观,探索各种生物体的运动机制。例如,昆虫的复眼结构如何实现广角视野,鸟类翅膀的扑动如何产生升力,蛇的蠕动如何实现高效的地面运动。我们将尝试用机构学的理论来解析这些生物运动的奥秘。 本章将重点介绍几种经典的仿生机构设计。例如,模仿壁虎脚掌的微吸附结构,如何实现无粘胶的吸附和爬行;模仿章鱼触手的柔性抓取机构,如何实现对不规则物体的稳定抓取。我们将分析这些仿生机构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将生物体的运动原理转化为机械性能。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来实现更精细、更逼真的仿生结构。 第八章:微纳机构学——微观世界的精密操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机电系统(MEMS)和纳机电系统(NEMS)已经成为前沿研究领域。微纳机构学研究在微米和纳米尺度上的机构设计、制造和控制。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微纳尺度下材料力学、表面效应以及量子效应等特殊物理现象对机构性能的影响。例如,在微纳尺度下,表面张力和范德华力等表面效应往往比惯性力更为显著。 我们将介绍微纳机构的典型结构,如微型开关、微型泵、微型传感器等。我们将分析它们的运动原理,以及如何利用静电、压电、热膨胀等微驱动技术来实现微纳机构的运动。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微纳机构的制造技术,如光刻、刻蚀、三维打印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机构的设计和性能。 第九章:智能机构学——赋予机械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智能机构学是机构学与人工智能、控制理论、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它旨在赋予机构自主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我们将从智能驱动单元入手,探讨如何利用传感器、执行器以及智能控制算法,构建出能够感知环境、理解指令并做出反应的智能机构。例如,在自动驾驶汽车中,需要大量的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环境,并结合算法来做出驾驶决策。 本章将重点介绍机器学习在机构学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强化学习来训练机器人手臂完成复杂的抓取任务,或者如何利用神经网络来优化机构的运动轨迹,以提高效率和鲁棒性。我们还将探讨智能机构的自适应和自修复能力,使其能够在遇到故障或环境变化时,自动调整自身状态,维持正常运行。 第十章:新材料与新工艺在机构学中的应用——突破边界,重塑可能 材料和制造工艺的进步,是推动机构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引入,为设计出更轻、更强、更高效、更智能的机构提供了无限可能。 我们将介绍几种在机构学中具有潜力的先进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压电陶瓷、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例如,形状记忆合金可以用于制造自复位机构,压电陶瓷可以实现高精度定位,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制造轻质高强的结构件。 同时,我们将探讨先进的制造工艺,如激光熔融、电子束熔融等增材制造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实现复杂结构的精确制造。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微纳加工技术、生物制造技术等,为微纳机构和仿生机构的设计提供支撑。 本章将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展示新材料和新工艺如何克服传统机构的局限性,实现突破性的性能提升。例如,利用先进复合材料制造的航空发动机叶片,能够承受更高的温度和压力;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定制化医疗器械,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结语 “机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现代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现代机构学知识体系。从机构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前沿的研究方向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本书希望能激发读者对机械运动与智慧的探索热情,为未来的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机械工程领域的从业者,我一直关注着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点出了“研究进展”这四个字,这表明它并不是一本陈旧的教科书,而是涵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当前机构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我提升专业技能和指导工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非常看重这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提供前瞻性指导的学术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我非常满意。文字清晰,图表规范,注释详细。很多时候,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其阅读体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排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让我可以更轻松地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而不必为阅读的障碍而分心。我尤其欣赏它在图示方面的处理,每一个示意图都清晰地表达了其所代表的概念,并且与文字叙述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机构学领域不断突破和创新的活力。现代机构学的定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范畴,融入了更多新的技术和思想。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一些高性能机构的设计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优化来提升机构的效率和稳定性。同时,我也关注到一些新兴的应用领域,比如在医疗器械、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机构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这方面的深入见解,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虽然我还没有时间完全消化这本书的内容,但仅仅是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足以让我感受到其学术的严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现代机构学研究的几个关键方向,并梳理了学科发展的脉络,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现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宝藏。我特别关注到其中一些提及的跨学科研究,比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引入机构学研究,这让我看到了未来机构学发展的无限可能。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对书中后续的章节充满了好奇,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落实在具体的理论和应用中的。

评分

我是一名对机构学充满热情的爱好者,尽管我的专业背景可能不是最直接相关的,但我始终对机械的精巧设计和运动原理着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既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为我揭示现代机构学的奥秘。我期待它能够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并用生动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让我能够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即使是对于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和知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深度,还在于其能否真正地指导实践。这本书的书名中包含了“应用研究”四个字,这让我对它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前景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现代机构学理论是如何解决工程难题的,或者如何驱动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出现。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的设计流程、仿真分析方法,甚至是相关的软件工具的应用指南,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非常喜欢,封面色调稳重又不失现代感,我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拿到手后,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略带哑光,翻阅时不易反光,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通常会花一些时间欣赏一本好书的物理形态,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摆在我的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书名中的“前沿著作系列”也预示着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充满了期待。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从其外观和触感,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

评分

这本书在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给我一种“内容一定很扎实”的预感。厚实的篇幅、沉甸甸的分量,都暗示着其内容的密度和深度。我期待书中能够涵盖机构学中一些经典但又被不断发展的理论,例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此基础上,展现出如何将这些经典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衍生出新的理论和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理解并掌握现代机构学的得力助手。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团队让我印象深刻。从目录中可以看到,汇聚了多位在该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我相信,由这样一支强大的学术团队合力完成的著作,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学术水平是毋庸置疑的。我期待他们能够将自己多年来在机构学研究中的宝贵经验和独到见解,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尤其是在理论的推导和应用的分析方面,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正在寻找一些能够拓宽我研究视野的读物。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目前的需求。我对其中“现代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因为我目前的研究方向与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和优化设计息息相关。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最新的理论方法和实际案例,帮助我解决在论文研究中遇到的难题。特别是关于一些复杂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以及如何利用现代仿真工具进行分析,这些都是我非常渴望学习的内容。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