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一個日漸由數據推動的世界中,對於學生和專業人員來說,從最初通過數據的分析和闡釋來提齣問題到最終報告的形成以及在此期間的每一項工作,更好理地解研究程序比以往更為重要。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100問》概括論述瞭社會科學研究中最為重要的一些問題,包括:開始研究過程;文獻迴顧;研究道德;研究方法;抽樣的思想及問題;描述性方法;檢驗與測量;推論與顯著性;等等。本書每章都可以獨立存在並且提供一個直接的問題和相對簡短的迴答。
內容簡介
在當今這個數據驅動的世界,更好地瞭解研究的過程,對於學生和專業研究者來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社會科學研究方法100問》總結瞭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學生最常問到的最重要的100個問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100問》為初學者提供瞭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領域最急需迴答的問題的答案,適於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及研究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尼爾·薩爾金德Neil J. Salkind,美國堪薩斯大學教授。
目錄
第一章:瞭解並著手開始研究過程
第二章:迴顧和撰寫你的研究問題
第三章:關於道德的指導思想
第四章:研究方法:瞭解語言,瞭解想法
第五章:有關抽樣的思想及問題
第六章:使用描述性方法描述數據
第七章:檢驗與測量
第八章:瞭解不同的研究方法
第九章:推論與顯著性
精彩書摘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100問》:
這一公式所代錶的是,因變量的值隨著一個或更多的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等式中,有兩個自變量,但是理論上,可以有三個、四個或更多,我們很快就會明白這一點。
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理解二者之間的特殊關係。
首先,這一公式錶達瞭實驗方法的基本要點。在這一公式中,一個或多個自變量被用來檢驗它們是否會對因變量産生影響。例如,一位研究者可能會有興趣測試職業身份的轉變是否會影響自尊心。
其次,自變量之間應該相互獨立。這就保證瞭每一個自變量都會提供獨一無二的信息,以使你理解因變量的變化。例如,如果研究者對探討職業身份感興趣,他可能不願把收入包含在內,因為大多數失業者沒有收入來源,而大多數就業者卻有。職業身份和收入來源提供瞭相似的信息類型,因此會存在大量的重疊。
第三,自變量之間通常能夠相互影響。例如,職業身份和年齡不可能單獨與自尊水平相聯係,而是共同發揮作用(比如,將年輕的失業者與年齡大一些的就業者對比),這很可能會對因變量産生影響。
最後,人們可能認為大量使用自變量就是答案,因為自變量解釋的越多越好。最終,問題是自變量趨嚮於相互“重復”且重疊(如上第二點原因),因此收集這些多餘的數據並無謂地浪費時間和資源,是很奢侈的。
……
前言/序言
《全球曆史的宏大敘事:從文明起源到現代睏境》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跨越數韆年、橫跨五大洲的宏大曆史圖景。我們不再將曆史視為孤立的王朝更迭或區域衝突的簡單堆砌,而是著眼於全球範圍內文明的互動、技術革遷的驅動力,以及思想觀念的傳播與碰撞。這是一部試圖解答“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這一核心問題的著作,其視角立足於全球史的廣闊視野,而非傳統上以歐洲或特定民族為中心的敘事。 第一部分:文明的搖籃與軸心時代的突破 本書的開篇追溯至人類文明的第一次大飛躍——農業革命。我們細緻考察瞭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黃河長江流域的早期文明形態,分析瞭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不同的社會結構、灌溉技術和早期信仰體係。重點探討瞭城市化進程中,權力、宗教和階級是如何初步固化的。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軸心時代”。這是人類精神史上一次驚人的同步爆發。本書獨立分析瞭古希臘的理性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古印度的吠陀與佛教思想(釋迦牟尼的覺醒)、中國儒傢與道傢思想的奠基(孔子、老子),以及中東地區的猶太教一神論興起。我們著重論述瞭這些思想如何為後世的社會治理、倫理規範和宇宙觀提供瞭根本性的框架,並探討瞭它們如何在歐亞大陸的不同區域獨立發展、相互影響的微妙路徑。例如,絲綢之路在軸心時代末期形成之前,思想的區域性傳播是如何通過商路和遊牧民族的遷徙實現的。 第二部分:帝國的興衰與區域性世界的形成 本部分聚焦於古典時代晚期至中世紀早期,重點剖析瞭大規模帝國的組織能力與局限性。我們詳細解構瞭羅馬帝國的法律、工程與軍事擴張,將其置於地中海世界的中心地位進行考察。同時,我們對比分析瞭漢帝國的文官製度、儒傢思想對中央集權的維係,以及貴霜、薩珊等其他關鍵帝國的經濟與文化特徵。 中世紀並非一個“黑暗時代”,而是區域性文化和經濟體加速整閤的時期。本書專門闢章節討論瞭伊斯蘭世界的崛起,如何繼承、整閤並發展瞭波斯、希臘和印度文明的知識遺産,並在貿易、數學和醫學領域取得瞭世界領先的成就。在歐洲,我們探討瞭封建製度的形成與基督教(天主教)在權力真空中的角色重塑。在中國,唐宋時期的商業革命、科舉製度的完善以及技術創新(如火藥、活字印刷的早期應用)如何奠定瞭東亞文明的獨特發展軌跡。 全球史的視角要求我們將視角擴展至美洲和非洲。我們描述瞭瑪雅文明的曆法成就、阿茲特剋和印加帝國的復雜管理體係,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跨區域貿易網絡(如黃金和食鹽的交換)。這些非歐亞文明在各自的地理環境中,發展齣瞭與舊大陸截然不同的社會技術和宇宙觀。 第三部分:連接與碰撞:早期現代世界的形成(1450-1800) 本書認為,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並非偶然事件,而是歐洲在技術積纍(航海技術、火器)和資源需求驅動下的必然産物。我們詳盡分析瞭哥倫布交換的深遠影響——動植物、疾病和人口的全球性重組,以及其如何導緻美洲原住民文明的劇烈衰退,並重塑瞭全球的營養結構和勞動力市場。 我們深入探討瞭全球白銀流動在塑造早期現代經濟中的核心作用。美洲的白銀如何流嚮歐洲,並通過歐洲轉運至中國,成為明清帝國經濟體係的“硬通貨”。這一經濟循環揭示瞭全球貿易體係的初步建立,但也預示瞭區域經濟體對外部衝擊的脆弱性。 啓濛運動作為一場思想革命,其核心理念——理性、個人權利、科學方法——是如何在歐洲産生,並開始挑戰全球範圍內的傳統君權神授觀念。我們分析瞭啓濛思想與北美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之間的直接關聯,以及這些革命性思想如何通過殖民網絡和知識精英階層嚮全球擴散,播下現代民族國傢觀念的種子。 第四部分:工業革命、帝國主義與全球體係的重塑(1800-1945) 工業革命是本書敘事中最關鍵的轉摺點之一。我們側重於解釋為什麼這場革命率先發生在英國,以及煤炭、蒸汽機和工廠製度如何徹底改變瞭人類與自然資源的關係,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瞭生産力。我們對比分析瞭後發國傢(如德國、日本)的工業化進程,指齣“模仿”與“國傢乾預”在工業化中的重要性。 19世紀是“帝國主義的時代”。本書分析瞭歐洲列強如何利用技術優勢(鐵路、電報、先進武器)對非洲和亞洲進行係統性的徵服和經濟剝削。我們不再僅僅關注政治邊界的劃分,而是側重於“二級殖民”和“經濟依附”的機製——原材料的掠奪、基礎設施的偏嚮性建設,以及傳統手工業的摧毀。本書也探討瞭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運動,從印度民族主義的興起到中國的太平天國,揭示瞭抵抗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視為舊帝國秩序的崩潰和全球力量平衡的劇烈動蕩。我們考察瞭民族主義的極端化、新技術的應用(機械化戰爭)以及凡爾賽體係的內在矛盾。隨後的二戰及其背後的意識形態衝突(自由民主、法西斯主義、共産主義),構成瞭現代曆史最為深刻的危機,並最終催生瞭戰後新的全球秩序的雛形。 第五部分:冷戰、去殖民化與信息時代的挑戰 二戰結束後,世界迅速分裂為以美蘇為核心的兩大陣營。本書對冷戰的分析超越瞭單純的軍事對峙,重點關注瞭意識形態的競爭(資本主義模式與社會主義模式的全球推廣)、軍備競賽對科技發展(如太空探索)的間接推動,以及代理人戰爭對第三世界國傢主權形成的深刻影響。 “去殖民化”是二戰後最重大的政治事件。我們係統梳理瞭亞洲(印度、印尼)和非洲(加納、阿爾及利亞)各國爭取獨立的曆程,分析瞭新生的民族國傢在繼承瞭殖民地劃定的邊界、經濟結構單一性以及內部民族矛盾等遺産上麵臨的嚴峻挑戰。不結盟運動的興起,體現瞭這些新國傢尋求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努力。 本書的收官部分轉嚮對當今世界的思考。我們探討瞭冷戰結束後全球化的加速發展——金融自由化、跨國公司的擴張、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以及由此帶來的全球性挑戰:氣候變化、跨國恐怖主義、貧富差距的固化與文化身份的衝突。本書以開放性的視角結束,引導讀者思考技術進步與社會公正、國傢主權與全球治理之間的持續張力,為理解我們所處的“後現代”睏境提供瞭曆史的縱深感。 本書特色: 全球網絡視角: 強調跨區域的技術、物種、疾病和觀念流動。 宏觀驅動力分析: 聚焦於氣候變化、技術創新和人口結構變遷等長期因素。 多中心敘事: 平衡對待不同文明的貢獻與發展,避免單一中心論的偏見。 跨學科整閤: 融閤瞭曆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和地理學的研究成果。